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课件)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第一课时
3.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
触摸自然,感受美景浓情
任务一
任务3
品山水诗,悟自然情
第一课时
我们的祖国有壮丽的大好河山,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山水风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跟随三位诗人的脚步赏美景、感诗情。
古诗词三首
3
夜宿建德江·解羁旅愁思
活动1:
1 课文读一读
孟浩然 (689—740) ,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阳) 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 《宿建德江》等。
结合课文注释,试着说说题目的意思。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留宿在建德江。
“心”上有一横
“十”的竖稍向左拉
结构:左右
部首:彳
笔画:十五
组词:品德 德行

2 生字写一写
借助注释和插画,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
时间:夜晚
留宿
地点:建德江边
3 词句品一品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指诗人自己
大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原野空阔远大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夜幕降临,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要低沉,江水清清,显得和明月很亲近。
远景
近景
借景抒情
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
诗眼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面对黄昏的日落,诗人为何会涌起“新愁”?
背景资料
孟浩然早年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最终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宿建德江》写于诗人在长安应试失败之后,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开始了漫游的生活。
远离家乡
仕途失意
除了“愁”字,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他的“思乡”愁?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客”字看得出他只是路过这里,身在异乡的游子,怎能没有思乡之愁?
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愁绪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 张继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 王维
练一练
一 梳理小走廊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 途径建德江时所作,诗的前两句 ,“客”是诗人自指,“ ”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情此景既是诗人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 心情。
孟浩然
直抒胸臆
孤寂

二 超级表达室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往“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那如画的情景。
远处是一片空旷的原野,秋风习习,地上铺满了落叶,一种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再极目远眺,天地相接,由于雾的笼罩,仿佛树比天还高。他回到船上,弯下腰看到水中的明月就在身旁和自己作伴。
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羁旅愁思
所感
所见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1.背诵古诗《宿建德江》。
2.阅读、积累孟浩然的其他作品。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古诗词三首
3
西湖骤雨·赏变幻奇景
活动2:
1 课文读一读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找出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事件,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时间
地点
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借助注释和插画,想象画面,说出诗歌大意。
2 词句品一品
像墨汁一样的黑云翻卷。
雨点像珠子一样在船上跳动。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大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风从地面卷起。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比喻
写出了雨前乌云翻滚的情景。
雨大、猛、急。
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
描绘了雨过天晴后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的画面。
一场骤雨,畅快淋漓。动静之间,变幻莫测。这是一幅多么奇特的骤雨图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动静结合
雨前
雨中
雨后
借助四幅画面背诵诗句。
前三句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放缓,读出湖面平静之感。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板书设计
黑云翻墨图
骤来骤去
变幻奇特
雨前
雨后
白雨跳珠图
雨中
狂风卷地图
水天一色图
乡村夜行·品丰收喜悦
活动3:
1 课文读一读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
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
“日”窄小
“鸟”窄长
结构:左右
部首:鸟
笔画:十三
组词:喜鹊 鹊桥
què
2 生字写一写
“虫”窄小偏上
“单”的“日”扁,横稍长
结构:左右
部首:虫
笔画:十四
组词:蝉鸣 寒蝉
chán
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说出词的大意。
3 词句品一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别枝〕横斜的树枝。
上阙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
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3 词句品一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社林〕社庙丛林。社,社庙,
土地庙。
〔见〕同“现”。
下阙大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词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通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惊鹊”“鸣蝉”,以动衬静
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当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词人此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意外
惊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句说一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寂寞
孤独
喜悦
欢快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视觉
丰收喜悦
热爱乡村
下阙
触觉、听觉
嗅觉
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蛙声
稻花香
七八个星,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溪桥忽见
天气突变
惊喜
上阙
练一练
一 梳理小走廊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的每一句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 、 、 、 等景物,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抒发了诗人对西湖雨中奇景的 之情。
白雨
黑云
喜爱和赞美
狂风
湖水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 在闲居时,夜晚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 、 和 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年景的 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弃疾
视觉
喜悦之情
嗅觉
听觉
二 超级表达室
1.读诗句,展开想象,描绘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2.“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一种惊喜,陆游写的哪句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下阙给人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过去的小茅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比阅读。
查找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行对比阅读。
3.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