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2025六下·三江期中)任务一:基础关————重温优秀文化之美。按要求完成小题。乡村的清晨多么静谧,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在屋顶和树梢间(pái huái),轻依缭绕,经久不散。晨曦开始慢慢(nuó yí),叶片经过朝露的洗礼(chóng jiàn tiān rì) ,“滴答”——那是叶尖的甘露,它会在霞光中慢慢地蒸融,哪怕(chè dǐ)地消逝,它都始终带着微笑,姿态极其优雅。偶尔,一阵微风拂过,露珠在叶尖上轻轻颤动,跳起了一支(làng màn)的舞蹈。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按顺序写出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2.“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根据“蒸”字的不同义项组词:①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 ②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变熟或变热: 。3.优秀习俗蕴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下列习俗与寓意相符的一项是( )A.过年时吃鱼:除旧迎新 B.建筑上雕刻蝙蝠:辟邪治病C.登高插茱萸:招财纳福 D.过年吃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4.阅读外国名著,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姆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孩子,同时他又很有趣,还有点儿虚荣心。B.《爱丽丝漫游奇境》一书表面上荒诞不经,但在奇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严密的逻辑。你能从作者幽默的语言中,看到他对现实的些许嘲弄。C.尼尔斯最终成了一个调皮、贪玩、任性、懒惰,喜欢捉弄小动物的孩子。D.《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用羊油做成了灯,用烟叶来治病……他的生存创造能力很强,他成就了一段传奇。5.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外文化的魅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详细描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这几天,略写了初一、元宵节这几天,体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特点。B.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常常会有不同的译者。我们要关注作品的译者,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译本。C.开展“品文化·我成长”班级读书会时,我们可以引用原文说明观点,还可以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D.《那个星期天》按时间顺序,细致刻画了“我”一天中心情的变化,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答案】1.徘徊;挪移;重见天日;彻底;浪漫2.Z;zheng或zhēng;蒸发;蒸煮3.D4.C5.A【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汉字查字典;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习俗及习俗寓意【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徘徊”都是双人旁,左右结构;“挪移”的“挪”是提手旁,右边是“那”;“重见天日”的“重”横画较多要正确书写;“彻底”的“底”是广字头,里面是“氐”;“浪漫”的“漫”是三点水,右边是“曼”;故答案为:徘徊;挪移;重见天日;彻底;浪漫2.“蒸”音序是Z,音节是zheng,表示“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可以组“蒸发”;表示“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变熟或变热”,可以组“蒸馒头”;故答案为:Z;zheng;蒸发;蒸煮3.结合对节日习俗的理解和认知,A项中过年吃鱼,寓意是“年年有余”;这项错误。B项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是“幸福吉祥”;这项错误。C项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寓意是高寿和家庭团聚;这项错误。D项中对过年吃年糕的寓意,表述正确。故答案为:D4.结合外国名著的内容,ABD三项中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符合原著中人物的特点;C项中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故事开始时尼尔斯是一个调皮、贪玩、任性、懒惰,还喜欢捉弄小动物的孩子。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后,他逐渐变得善良、勇敢、有责任心,学会了关心他人和动物。所以该选项中 “最终成了” 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5.结合课文内容,A项《北京的春节》中,老舍详细描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而略写的是正月初六、正月十九等时段。题干中 “略写了初一、元宵节” 的表述错误。作者通过详略得当的描写,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和传统习俗。BC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课文内容的表述特点;故答案为:A(2025六下·三江期中)课内经典显身手。6.传统节日寄情思。“ ,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寒食节的习俗;“ ,脉脉不得语”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相隔一水无法交流的感叹;王建笔下的“今夜月明人尽望, ”表现了诗人在中秋节望月怀远的情思。7.成长时光需珍惜。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朱自清感叹时间易逝,提醒我们要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才不会有“少壮不努力, ”的悔恨。8.经典名句明哲理。阅读时,要牢记“读书须用意, ”,要下苦功夫;与朋友交往“ ,日久见人心”,在时间的长河里才能看清一个人;研究一个事物,要知道“近水知鱼性, ”,长时间地接触与实践,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与他交谈的时间不长,但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 ”。【答案】6.日暮汉宫传蜡烛;盈盈一水间;不知秋思落谁家7.轻烟;薄雾;老大徒伤悲8.一字值千金;路遥知马力;近山识鸟音;胜读十年书【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和名言警句。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6.“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韩栩的《寒食》,诗句描绘了寒食节时权贵近臣们承受皇恩的景象。“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意思是:两个人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出自两汉的《迢迢牵牛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故答案为:日暮汉宫传蜡烛;盈盈一水间;不知秋思落谁家7.“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出自朱自清的《匆匆》。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长歌行》,意思: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只能徒然悲伤了。此句勉励年轻人好好把握时光,以免年华消逝,后悔莫及,充满劝诫意味,传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故答案为:轻烟;薄雾;老大徒伤悲8.“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是: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出自《增广贤文》。这句话的意思是:接近水才能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才能识别鸟的声音。“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故答案为:一字值千金;路遥知马力;近山识鸟音;胜读十年书(2025六下·三江期中)任务二:智慧关———探索科技文化之新。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表1:2023年我国成年人阅读率统计表阅读媒介 2023年阅读率 2022年阅读率 趋势图书 59.8% 59.8% ——报纸 23.1% 22.7% ↓期刊 17.5% 17.3% ↓数字化阅读方式 80.3% 80.5% ↑表2: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阅读数据统计表指标 2023年数据 2022年数据 趋势图书阅读率 86.2% 84.2% ↑人均图书阅读量 11.39本 11.14本 ↑【材料二】翻开一本秦兵马俑电子画册,屏幕上立即展示各种兵马俑立体造型;戴上VR眼镜阅读一本关于航天的图书,宇宙飞船近在眼前;手机端下载移动应用程序(APP),机器人开始为孩子朗读智能绘本……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等新技术纷纷亮相,充分展现了未来阅读的无限可能。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技术落地、虚拟技术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材料三】推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整合政府、社会、学校等各类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实体书店、社区图书馆等阅读场所引领阅读潮流的作用,打造更多的公共文化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更要努力发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大量阅读中华经典书目,让人们徜徉在浩瀚的书海里,构筑起一个日渐丰富的精神世界。最后,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也要加快打造数字文化高地,为人们提供更多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数字阅读产品。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在书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一起在书香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使“书香”成为中华文化最美的味道。9.通过阅读材料一,我知道与2022年相比较,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和期刊阅读率有所 (提高 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使用率有所 (提高 下降)。(在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10.阅读材料一,与2022年相比较,以下哪项阅读方式的阅读率在2023年未发生变化?( )A.报纸阅读率 B.期刊阅读率C.图书阅读率 D.数字化阅读方式使用率11.材料二中列举了未来阅读的三种方式,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是 ,因为 。12.判断下列说法。①我们要加快打造数字文化高地,为人们提供更多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数字阅读产品。 ②我们只要努力发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大量阅读中华经典书目,让人们徜徉在浩瀚的书海里,就能构筑起一个日渐丰富的精神世界。 ③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比202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书香校园建设是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途径,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为打造书香校园提出自己的建议。(至少提出两条建议)【答案】9.提高;下降10.C11.戴上VR眼镜阅读关于航天的书籍;用VR眼镜阅读时,书中的东西近在眼前、活灵活现,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12.正确;错误;正确13.①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②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点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多练多思考,我们就能熟练解题。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关键信息提取。从材料一表1“2023年报纸阅读率为23.1%,2022年阅读率为22.7%”“2023年期刊阅读率为17.5%,2022年阅读率为17.3%”。可知,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读率和期刊阅读率都有所提高。故选提高。从材料一表1“2023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使用率为80.3%,2022年使用率为80.5%。”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使用率有所下降。故选下降。故答案为:提高、下降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关键信息提取。A.从材料一表1“2023年报纸阅读率为23.1%,2022年阅读率为22.7%”。可知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有所提高。B.从材料一表1“2023年期刊阅读率为17.5%,2022年阅读率为17.3%”。可知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期刊阅读率有所提高。C.从材料一表1“2023年图书的阅读率为59.8%,2022年图书的阅读率为59.8%”可知图书的阅读率与2022年相比较,2023年未发生变化。D.从材料一表1“2023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使用率为80.3%,2022年使用率为80.5%。”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使用率有所下降。故选:C。故答案为:C1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结合材料二内容,未来阅读的三种方式,选择一种喜欢的,并把喜欢的理由写出即可。如: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手机端下载移动应用程序(APP)进行阅读。这种方式便捷高效,可以随时随地开始阅读,而且通过智能绘本等应用,还能享受到机器人朗读的乐趣,让阅读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故答案为:戴上VR眼镜阅读关于航天的书籍、用VR眼镜阅读时,书中的东西近在眼前、活灵活现,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材料三第①段明确提到“我们也要加快打造数字文化高地,为人们提供更多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数字阅读产品”,与该说法一致。故选“正确”。材料三第①段提到“我们不仅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更要努力发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大量阅读中华经典书目,让人们徜徉在浩瀚的书海里,构筑起一个日渐丰富的精神世界”,说明构筑丰富精神世界需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和发掘传承本土文化等多方面努力,并非只要发掘传承本土文化等就能实现,该说法过于绝对。故选“错误”。材料中未提及“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比202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相关内容。故选“错误”。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13.本题考查提建议。结合材料内容,能提出打造书香校园的建议即可。如:①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如读书分享会、经典诵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2学校应重视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更新,丰富馆藏书籍的种类和数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故答案为:①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②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2025六下·三江期中)任务三:书香关————传承传统文化之魂。请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要求完成问题。完成小题。诗歌二首《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①尔②东西南北风。 【注释】①任:任凭。②尔:你。 《墨梅①》元 王冕 我家洗砚②池头树③,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義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③树:这里指梅花。14.用“/”给下列句子化停顿。不 要 人 夸 好 颜 色,只留 清 气 满 乾 坤。15.《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16.对比两首诗的内容,照样子填写表格。古诗 描写的事物 生存的环境 特点(情感)《竹石》 竹子 《墨梅》 坚贞自守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题画诗,《竹石》题于郑燮自己的《竹石图》上,王冕的《墨梅》是题在他所创作的《墨梅图》上。B.这两首咏物诗前两句写品格,后两句写特点。C.郑燮的《竹石》中,“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18.你想把哪一首诗的后两句诗送给哪位革命先烈?请简单写出理由【答案】1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15.拟人;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16.石缝中(破岩之中);坚韧刚直(坚韧不拔);梅花17.B18.我要把《竹石》的后两句诗送给李大钊。因为李大钊被捕后受尽反动派的酷刑,但从没有动摇革命信念,是坚贞不屈、大无畏的革命英雄。【知识点】诗【解析】【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意思是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这句朗读停顿应该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故答案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这句把竹子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答案为:拟人;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16.结合诗句内容,《竹石》是描写竹子生长在破岩之中,从“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可以体会到竹子的坚韧不拔;《墨梅》描写的是梅花,生活在洗砚池的旁边,“只留清气满乾坤”描写了梅花坚贞自守的特点;故答案为:石缝中(破岩之中);坚韧刚直(坚韧不拔);梅花17.结合对诗句的理解,AC两项表述正确,符合诗句的意思;B项中这两首诗,都是前面两句写了事物的特点,后面描写事物的品格,这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B18.结合对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诗句表述的意思,以及象征的人物品格,进行表述作答。故答案为:我要把《竹石》的后两句诗送给李大钊。因为李大钊被捕后受尽反动派的酷刑,但从没有动摇革命信念,是坚贞不屈、大无畏的革命英雄。(2025六下·三江期中)阅读理解母亲的“土月饼”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吃完了再把掉到手心里的渣一点点舔掉。但是,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晒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回家后,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地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凹进去的圆形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A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画横句子A中运用了____和____的描写方法,从中我体会到了____。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B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画横句子B中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从中我体会到了____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无比的美味!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高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价格也越来越贵,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19.在文段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0.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①垂涎欲滴: ②急不可耐: 21.【圈画概括】母亲做“土月饼”需要哪些工序?请概括后将内容补充完整。买、淘、晒糯米→磨、炒米粉→揉长条→擀圆饼→(① )→(② )→(③ )→(④ )22.【赏析语言】仔细品读,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做简单批注。23.【迁移写法】通过和《腊八粥》比较阅读,我们发现《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 和 这两件事。其中, 写得详细, 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24.作者笔下的“土月饼”,不仅是对亲情的念想,更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一种情结。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种美食也让你难以忘怀,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喜爱的美食。【答案】19., 、 、 。 , ,20.本文指“我”对小时候的月饼很馋、很想吃的样子。;本文指“我”想吃冒热气的土月饼,急得不能再等待,表现我急切的心情。21.裹馅料;捏雏形;打模;蒸烤22.第一处批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孩子们为月饼打模时的熟练手法和兴奋之情。第二处批注:拟人;家人团聚制作月饼的温暖场景、制作传统美食时的欢乐心情、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23.吃土月饼;做土月饼;做土月饼;吃土月饼;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写出了孩子们做土月饼时开心的情形和想吃的兴奋、急切之情,更表达出对家乡土月饼的怀念,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24.我最喜爱的美食是粽子。翠绿的叶子包裹着白糯米,中间塞颗甜甜的红枣。煮好后满屋子清香,咬一口软糯香甜的,每次吃都会想起和奶奶包粽子时的欢乐时光。(能围绕美食的特点、制作过程、喜爱理由等即可酌情给分)【知识点】散文阅读【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9.结合句子表述的意思,“咬一口” 后用逗号:表示动作 “咬一口” 完成后的短暂停顿,引出对食物口感的描述,使句子节奏更舒缓。“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 中用顿号:三个形容词并列,用顿号分隔,简洁紧凑地罗列食物的多重口感(甜、香、酥),突出其美味的丰富性。若用逗号,节奏会稍显松散;若用句号,则会割裂并列关系。“酥酥的” 后用句号:结束对口感的描述,开启下一个动作(托着下巴)的叙述,使句子层次分明。“吃的时候” 后用逗号:状语 “吃的时候” 与主句 “一只手小心地……” 之间用逗号分隔,明确逻辑关系,强调动作发生的场景。故答案为:, 、 、 。 , ,20.结合对词语的理解,“垂涎欲滴”意思是馋的口水要流下来了,本文指“我”对小时候的月饼很馋、很想吃的样子。“急不可耐”指非常着急无法忍受,本文指“我”想吃冒热气的土月饼,急得不能再等待,表现我急切的心情。故答案为:本文指“我”对小时候的月饼很馋、很想吃的样子。本文指“我”想吃冒热气的土月饼,急得不能再等待,表现我急切的心情。21.结合第④⑤⑥自然段的描写,抓住描写母亲做月饼的动作的词语,进行表述作答。故答案为:裹馅料;捏雏形;打模;蒸烤22.结合对句子的理解,“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这句描写了做月饼打模时我们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我们幸福而愉快的心情;“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这句运用了拟人,描写火焰,烘托了制作月饼时欢乐心情、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结合对句子的分析,进行作答。故答案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孩子们为月饼打模时的熟练手法和兴奋之情。拟人;家人团聚制作月饼的温暖场景、制作传统美食时的欢乐心情、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23.结合文段和相关课文内容,《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吃土月饼和做土月饼两件事,其中对于吃月饼写的比较简略,对于做土月饼写的比较详细,这样详略得当进行安排,重点突出,突出了孩子们做土月饼时开心的情形和想吃的兴奋、急切之情,更表达出对家乡土月饼的怀念,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结合短文内容,进行理解作答。故答案为:吃土月饼;做土月饼;做土月饼;吃土月饼;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写出了孩子们做土月饼时开心的情形和想吃的兴奋、急切之情,更表达出对家乡土月饼的怀念,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2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喜爱的美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故答案为:我最喜爱的美食是粽子。翠绿的叶子包裹着白糯米,中间塞颗甜甜的红枣。煮好后满屋子清香,咬一口软糯香甜的,每次吃都会想起和奶奶包粽子时的欢乐时光。25.(2025六下·三江期中)任务四:表达关——流露成长路上之情。朱自清的《匆匆》让我们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之快;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让我们脑海中又浮现出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在成长的旅途中,那些让人愤怒的、沮丧的、追悔莫及的,那些让人畅快的、感动的、欣喜若狂的 每一帧都是成长的足迹。请你翻开时光的长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整理思路写下来。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题目自拟,字数450字以上。【答案】稻浪里的金色童年 十月的风裹着稻香掠过田野,我蹲在田埂边,指尖摩挲着稻穗上细密的绒毛。记忆突然翻涌,将我带回去年秋收时节,那片让我尝到丰收喜悦的金黄稻田。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跟着爷爷奶奶来到稻田。站在田埂上,一眼望去,成熟的稻子弯着腰,像是在向大地鞠躬。沉甸甸的稻穗挨挨挤挤,在微风中掀起层层金色波浪,沙沙的声响里仿佛藏着丰收的私语。 爷爷递给我一把镰刀,手把手教我割稻:“左手握紧稻秆,右手镰刀斜着用力,记住,要稳。” 我学着爷爷的样子,笨拙地弯腰下割,可镰刀总不听使唤,要么割不断,要么割得歪歪扭扭。不一会儿,汗水就顺着脸颊往下淌,后背也被浸湿,手臂被稻叶划得生疼。正当我想放弃时,爷爷指着远处说:“你看,每一株稻子都要经过播种、施肥、除虫,才能等到今天。” 我咬咬牙,重新握紧镰刀。随着动作越来越熟练,一捆捆稻子整齐地躺在身后。到了中午,打谷机发出 “轰隆轰隆” 的响声,金黄的谷粒像雨点般飞溅进谷仓,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我和奶奶负责把稻穗递给爷爷脱粒,祖孙三人配合默契,笑声混着稻香在田野里回荡。 夕阳西下,谷仓渐渐满了起来,堆成一座金灿灿的小山。我抚摸着粗糙的谷粒,突然明白 “粒粒皆辛苦” 的分量。那些在田间流淌的汗水,此刻都化作了掌心的温暖。原来丰收不仅是收获粮食,更是懂得坚持与付出的意义。这片稻田,永远定格成我童年最珍贵的金色记忆。【知识点】叙事类作文【解析】【分析】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受。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稻浪中金色童年”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讲述自己和爷爷奶奶一起收割稻子的经历和体验,表现了劳动的快乐和童年的幸福,作文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2025六下·三江期中)任务一:基础关————重温优秀文化之美。按要求完成小题。乡村的清晨多么静谧,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在屋顶和树梢间(pái huái),轻依缭绕,经久不散。晨曦开始慢慢(nuó yí),叶片经过朝露的洗礼(chóng jiàn tiān rì) ,“滴答”——那是叶尖的甘露,它会在霞光中慢慢地蒸融,哪怕(chè dǐ)地消逝,它都始终带着微笑,姿态极其优雅。偶尔,一阵微风拂过,露珠在叶尖上轻轻颤动,跳起了一支(làng màn)的舞蹈。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按顺序写出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2.“蒸”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根据“蒸”字的不同义项组词:①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 ②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变熟或变热: 。3.优秀习俗蕴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下列习俗与寓意相符的一项是( )A.过年时吃鱼:除旧迎新 B.建筑上雕刻蝙蝠:辟邪治病C.登高插茱萸:招财纳福 D.过年吃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4.阅读外国名著,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姆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冒险的孩子,同时他又很有趣,还有点儿虚荣心。B.《爱丽丝漫游奇境》一书表面上荒诞不经,但在奇异的情节背后,隐藏着严密的逻辑。你能从作者幽默的语言中,看到他对现实的些许嘲弄。C.尼尔斯最终成了一个调皮、贪玩、任性、懒惰,喜欢捉弄小动物的孩子。D.《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用羊油做成了灯,用烟叶来治病……他的生存创造能力很强,他成就了一段传奇。5.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外文化的魅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详细描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这几天,略写了初一、元宵节这几天,体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特点。B.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常常会有不同的译者。我们要关注作品的译者,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译本。C.开展“品文化·我成长”班级读书会时,我们可以引用原文说明观点,还可以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D.《那个星期天》按时间顺序,细致刻画了“我”一天中心情的变化,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2025六下·三江期中)课内经典显身手。6.传统节日寄情思。“ ,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寒食节的习俗;“ ,脉脉不得语”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相隔一水无法交流的感叹;王建笔下的“今夜月明人尽望, ”表现了诗人在中秋节望月怀远的情思。7.成长时光需珍惜。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朱自清感叹时间易逝,提醒我们要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珍惜光阴,勤奋学习,才不会有“少壮不努力, ”的悔恨。8.经典名句明哲理。阅读时,要牢记“读书须用意, ”,要下苦功夫;与朋友交往“ ,日久见人心”,在时间的长河里才能看清一个人;研究一个事物,要知道“近水知鱼性, ”,长时间地接触与实践,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与他交谈的时间不长,但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 ”。(2025六下·三江期中)任务二:智慧关———探索科技文化之新。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表1:2023年我国成年人阅读率统计表阅读媒介 2023年阅读率 2022年阅读率 趋势图书 59.8% 59.8% ——报纸 23.1% 22.7% ↓期刊 17.5% 17.3% ↓数字化阅读方式 80.3% 80.5% ↑表2: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阅读数据统计表指标 2023年数据 2022年数据 趋势图书阅读率 86.2% 84.2% ↑人均图书阅读量 11.39本 11.14本 ↑【材料二】翻开一本秦兵马俑电子画册,屏幕上立即展示各种兵马俑立体造型;戴上VR眼镜阅读一本关于航天的图书,宇宙飞船近在眼前;手机端下载移动应用程序(APP),机器人开始为孩子朗读智能绘本……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等新技术纷纷亮相,充分展现了未来阅读的无限可能。业内人士预测,随着5G技术落地、虚拟技术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阅读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材料三】推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整合政府、社会、学校等各类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实体书店、社区图书馆等阅读场所引领阅读潮流的作用,打造更多的公共文化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更要努力发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大量阅读中华经典书目,让人们徜徉在浩瀚的书海里,构筑起一个日渐丰富的精神世界。最后,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也要加快打造数字文化高地,为人们提供更多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数字阅读产品。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在书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一起在书香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使“书香”成为中华文化最美的味道。9.通过阅读材料一,我知道与2022年相比较,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和期刊阅读率有所 (提高 下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使用率有所 (提高 下降)。(在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10.阅读材料一,与2022年相比较,以下哪项阅读方式的阅读率在2023年未发生变化?( )A.报纸阅读率 B.期刊阅读率C.图书阅读率 D.数字化阅读方式使用率11.材料二中列举了未来阅读的三种方式,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是 ,因为 。12.判断下列说法。①我们要加快打造数字文化高地,为人们提供更多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数字阅读产品。 ②我们只要努力发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大量阅读中华经典书目,让人们徜徉在浩瀚的书海里,就能构筑起一个日渐丰富的精神世界。 ③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比202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书香校园建设是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途径,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为打造书香校园提出自己的建议。(至少提出两条建议)(2025六下·三江期中)任务三:书香关————传承传统文化之魂。请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要求完成问题。完成小题。诗歌二首《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①尔②东西南北风。 【注释】①任:任凭。②尔:你。 《墨梅①》元 王冕 我家洗砚②池头树③,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晋代书法家王義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③树:这里指梅花。14.用“/”给下列句子化停顿。不 要 人 夸 好 颜 色,只留 清 气 满 乾 坤。15.《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16.对比两首诗的内容,照样子填写表格。古诗 描写的事物 生存的环境 特点(情感)《竹石》 竹子 《墨梅》 坚贞自守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是题画诗,《竹石》题于郑燮自己的《竹石图》上,王冕的《墨梅》是题在他所创作的《墨梅图》上。B.这两首咏物诗前两句写品格,后两句写特点。C.郑燮的《竹石》中,“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18.你想把哪一首诗的后两句诗送给哪位革命先烈?请简单写出理由(2025六下·三江期中)阅读理解母亲的“土月饼”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吃完了再把掉到手心里的渣一点点舔掉。但是,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晒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回家后,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地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凹进去的圆形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A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画横句子A中运用了____和____的描写方法,从中我体会到了____。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B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画横句子B中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从中我体会到了____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无比的美味!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高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价格也越来越贵,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19.在文段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0.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①垂涎欲滴: ②急不可耐: 21.【圈画概括】母亲做“土月饼”需要哪些工序?请概括后将内容补充完整。买、淘、晒糯米→磨、炒米粉→揉长条→擀圆饼→(① )→(② )→(③ )→(④ )22.【赏析语言】仔细品读,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做简单批注。23.【迁移写法】通过和《腊八粥》比较阅读,我们发现《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 和 这两件事。其中, 写得详细, 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24.作者笔下的“土月饼”,不仅是对亲情的念想,更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一种情结。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种美食也让你难以忘怀,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喜爱的美食。25.(2025六下·三江期中)任务四:表达关——流露成长路上之情。朱自清的《匆匆》让我们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之快;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让我们脑海中又浮现出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在成长的旅途中,那些让人愤怒的、沮丧的、追悔莫及的,那些让人畅快的、感动的、欣喜若狂的 每一帧都是成长的足迹。请你翻开时光的长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整理思路写下来。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题目自拟,字数450字以上。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徘徊;挪移;重见天日;彻底;浪漫2.Z;zheng或zhēng;蒸发;蒸煮3.D4.C5.A【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汉字查字典;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习俗及习俗寓意【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徘徊”都是双人旁,左右结构;“挪移”的“挪”是提手旁,右边是“那”;“重见天日”的“重”横画较多要正确书写;“彻底”的“底”是广字头,里面是“氐”;“浪漫”的“漫”是三点水,右边是“曼”;故答案为:徘徊;挪移;重见天日;彻底;浪漫2.“蒸”音序是Z,音节是zheng,表示“液体表面缓慢地转化成气体”,可以组“蒸发”;表示“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变熟或变热”,可以组“蒸馒头”;故答案为:Z;zheng;蒸发;蒸煮3.结合对节日习俗的理解和认知,A项中过年吃鱼,寓意是“年年有余”;这项错误。B项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是“幸福吉祥”;这项错误。C项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寓意是高寿和家庭团聚;这项错误。D项中对过年吃年糕的寓意,表述正确。故答案为:D4.结合外国名著的内容,ABD三项中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符合原著中人物的特点;C项中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故事开始时尼尔斯是一个调皮、贪玩、任性、懒惰,还喜欢捉弄小动物的孩子。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后,他逐渐变得善良、勇敢、有责任心,学会了关心他人和动物。所以该选项中 “最终成了” 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5.结合课文内容,A项《北京的春节》中,老舍详细描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而略写的是正月初六、正月十九等时段。题干中 “略写了初一、元宵节” 的表述错误。作者通过详略得当的描写,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和传统习俗。BC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课文内容的表述特点;故答案为:A【答案】6.日暮汉宫传蜡烛;盈盈一水间;不知秋思落谁家7.轻烟;薄雾;老大徒伤悲8.一字值千金;路遥知马力;近山识鸟音;胜读十年书【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和名言警句。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6.“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韩栩的《寒食》,诗句描绘了寒食节时权贵近臣们承受皇恩的景象。“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意思是:两个人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出自两汉的《迢迢牵牛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故答案为:日暮汉宫传蜡烛;盈盈一水间;不知秋思落谁家7.“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出自朱自清的《匆匆》。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长歌行》,意思: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只能徒然悲伤了。此句勉励年轻人好好把握时光,以免年华消逝,后悔莫及,充满劝诫意味,传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故答案为:轻烟;薄雾;老大徒伤悲8.“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是: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出自《增广贤文》。这句话的意思是:接近水才能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才能识别鸟的声音。“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故答案为:一字值千金;路遥知马力;近山识鸟音;胜读十年书【答案】9.提高;下降10.C11.戴上VR眼镜阅读关于航天的书籍;用VR眼镜阅读时,书中的东西近在眼前、活灵活现,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12.正确;错误;正确13.①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②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点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多练多思考,我们就能熟练解题。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关键信息提取。从材料一表1“2023年报纸阅读率为23.1%,2022年阅读率为22.7%”“2023年期刊阅读率为17.5%,2022年阅读率为17.3%”。可知,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读率和期刊阅读率都有所提高。故选提高。从材料一表1“2023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使用率为80.3%,2022年使用率为80.5%。”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使用率有所下降。故选下降。故答案为:提高、下降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关键信息提取。A.从材料一表1“2023年报纸阅读率为23.1%,2022年阅读率为22.7%”。可知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有所提高。B.从材料一表1“2023年期刊阅读率为17.5%,2022年阅读率为17.3%”。可知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期刊阅读率有所提高。C.从材料一表1“2023年图书的阅读率为59.8%,2022年图书的阅读率为59.8%”可知图书的阅读率与2022年相比较,2023年未发生变化。D.从材料一表1“2023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使用率为80.3%,2022年使用率为80.5%。”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使用率有所下降。故选:C。故答案为:C1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结合材料二内容,未来阅读的三种方式,选择一种喜欢的,并把喜欢的理由写出即可。如: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手机端下载移动应用程序(APP)进行阅读。这种方式便捷高效,可以随时随地开始阅读,而且通过智能绘本等应用,还能享受到机器人朗读的乐趣,让阅读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故答案为:戴上VR眼镜阅读关于航天的书籍、用VR眼镜阅读时,书中的东西近在眼前、活灵活现,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材料三第①段明确提到“我们也要加快打造数字文化高地,为人们提供更多内容丰富、制作精美、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数字阅读产品”,与该说法一致。故选“正确”。材料三第①段提到“我们不仅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更要努力发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大量阅读中华经典书目,让人们徜徉在浩瀚的书海里,构筑起一个日渐丰富的精神世界”,说明构筑丰富精神世界需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和发掘传承本土文化等多方面努力,并非只要发掘传承本土文化等就能实现,该说法过于绝对。故选“错误”。材料中未提及“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比202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相关内容。故选“错误”。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13.本题考查提建议。结合材料内容,能提出打造书香校园的建议即可。如:①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如读书分享会、经典诵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2学校应重视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和更新,丰富馆藏书籍的种类和数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故答案为:①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②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答案】1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15.拟人;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16.石缝中(破岩之中);坚韧刚直(坚韧不拔);梅花17.B18.我要把《竹石》的后两句诗送给李大钊。因为李大钊被捕后受尽反动派的酷刑,但从没有动摇革命信念,是坚贞不屈、大无畏的革命英雄。【知识点】诗【解析】【点评】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意思是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这句朗读停顿应该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故答案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这句把竹子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答案为:拟人;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16.结合诗句内容,《竹石》是描写竹子生长在破岩之中,从“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可以体会到竹子的坚韧不拔;《墨梅》描写的是梅花,生活在洗砚池的旁边,“只留清气满乾坤”描写了梅花坚贞自守的特点;故答案为:石缝中(破岩之中);坚韧刚直(坚韧不拔);梅花17.结合对诗句的理解,AC两项表述正确,符合诗句的意思;B项中这两首诗,都是前面两句写了事物的特点,后面描写事物的品格,这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B18.结合对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诗句表述的意思,以及象征的人物品格,进行表述作答。故答案为:我要把《竹石》的后两句诗送给李大钊。因为李大钊被捕后受尽反动派的酷刑,但从没有动摇革命信念,是坚贞不屈、大无畏的革命英雄。【答案】19., 、 、 。 , ,20.本文指“我”对小时候的月饼很馋、很想吃的样子。;本文指“我”想吃冒热气的土月饼,急得不能再等待,表现我急切的心情。21.裹馅料;捏雏形;打模;蒸烤22.第一处批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孩子们为月饼打模时的熟练手法和兴奋之情。第二处批注:拟人;家人团聚制作月饼的温暖场景、制作传统美食时的欢乐心情、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23.吃土月饼;做土月饼;做土月饼;吃土月饼;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写出了孩子们做土月饼时开心的情形和想吃的兴奋、急切之情,更表达出对家乡土月饼的怀念,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24.我最喜爱的美食是粽子。翠绿的叶子包裹着白糯米,中间塞颗甜甜的红枣。煮好后满屋子清香,咬一口软糯香甜的,每次吃都会想起和奶奶包粽子时的欢乐时光。(能围绕美食的特点、制作过程、喜爱理由等即可酌情给分)【知识点】散文阅读【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9.结合句子表述的意思,“咬一口” 后用逗号:表示动作 “咬一口” 完成后的短暂停顿,引出对食物口感的描述,使句子节奏更舒缓。“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 中用顿号:三个形容词并列,用顿号分隔,简洁紧凑地罗列食物的多重口感(甜、香、酥),突出其美味的丰富性。若用逗号,节奏会稍显松散;若用句号,则会割裂并列关系。“酥酥的” 后用句号:结束对口感的描述,开启下一个动作(托着下巴)的叙述,使句子层次分明。“吃的时候” 后用逗号:状语 “吃的时候” 与主句 “一只手小心地……” 之间用逗号分隔,明确逻辑关系,强调动作发生的场景。故答案为:, 、 、 。 , ,20.结合对词语的理解,“垂涎欲滴”意思是馋的口水要流下来了,本文指“我”对小时候的月饼很馋、很想吃的样子。“急不可耐”指非常着急无法忍受,本文指“我”想吃冒热气的土月饼,急得不能再等待,表现我急切的心情。故答案为:本文指“我”对小时候的月饼很馋、很想吃的样子。本文指“我”想吃冒热气的土月饼,急得不能再等待,表现我急切的心情。21.结合第④⑤⑥自然段的描写,抓住描写母亲做月饼的动作的词语,进行表述作答。故答案为:裹馅料;捏雏形;打模;蒸烤22.结合对句子的理解,“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这句描写了做月饼打模时我们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我们幸福而愉快的心情;“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这句运用了拟人,描写火焰,烘托了制作月饼时欢乐心情、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结合对句子的分析,进行作答。故答案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孩子们为月饼打模时的熟练手法和兴奋之情。拟人;家人团聚制作月饼的温暖场景、制作传统美食时的欢乐心情、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23.结合文段和相关课文内容,《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吃土月饼和做土月饼两件事,其中对于吃月饼写的比较简略,对于做土月饼写的比较详细,这样详略得当进行安排,重点突出,突出了孩子们做土月饼时开心的情形和想吃的兴奋、急切之情,更表达出对家乡土月饼的怀念,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之情。结合短文内容,进行理解作答。故答案为:吃土月饼;做土月饼;做土月饼;吃土月饼;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写出了孩子们做土月饼时开心的情形和想吃的兴奋、急切之情,更表达出对家乡土月饼的怀念,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2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喜爱的美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故答案为:我最喜爱的美食是粽子。翠绿的叶子包裹着白糯米,中间塞颗甜甜的红枣。煮好后满屋子清香,咬一口软糯香甜的,每次吃都会想起和奶奶包粽子时的欢乐时光。25.【答案】稻浪里的金色童年 十月的风裹着稻香掠过田野,我蹲在田埂边,指尖摩挲着稻穗上细密的绒毛。记忆突然翻涌,将我带回去年秋收时节,那片让我尝到丰收喜悦的金黄稻田。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跟着爷爷奶奶来到稻田。站在田埂上,一眼望去,成熟的稻子弯着腰,像是在向大地鞠躬。沉甸甸的稻穗挨挨挤挤,在微风中掀起层层金色波浪,沙沙的声响里仿佛藏着丰收的私语。 爷爷递给我一把镰刀,手把手教我割稻:“左手握紧稻秆,右手镰刀斜着用力,记住,要稳。” 我学着爷爷的样子,笨拙地弯腰下割,可镰刀总不听使唤,要么割不断,要么割得歪歪扭扭。不一会儿,汗水就顺着脸颊往下淌,后背也被浸湿,手臂被稻叶划得生疼。正当我想放弃时,爷爷指着远处说:“你看,每一株稻子都要经过播种、施肥、除虫,才能等到今天。” 我咬咬牙,重新握紧镰刀。随着动作越来越熟练,一捆捆稻子整齐地躺在身后。到了中午,打谷机发出 “轰隆轰隆” 的响声,金黄的谷粒像雨点般飞溅进谷仓,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我和奶奶负责把稻穗递给爷爷脱粒,祖孙三人配合默契,笑声混着稻香在田野里回荡。 夕阳西下,谷仓渐渐满了起来,堆成一座金灿灿的小山。我抚摸着粗糙的谷粒,突然明白 “粒粒皆辛苦” 的分量。那些在田间流淌的汗水,此刻都化作了掌心的温暖。原来丰收不仅是收获粮食,更是懂得坚持与付出的意义。这片稻田,永远定格成我童年最珍贵的金色记忆。【知识点】叙事类作文【解析】【分析】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受。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围绕题目要求,紧紧抓住“稻浪中金色童年”来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领悟思考,讲述自己和爷爷奶奶一起收割稻子的经历和体验,表现了劳动的快乐和童年的幸福,作文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学生版).docx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