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短歌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诗。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如:慨当以慷、契阔、厌、匝、哺)和典故(“青青子衿”、“呦呦鹿鸣”、“周公吐哺”)的含义。③、赏析诗歌中精妙的比喻(如“譬如朝露”)和生动的意象(如“明月”、“乌鹊”)。④、体会四言诗简洁有力、节奏铿锵的语言特点。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②、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曹操其人和汉末时代背景,深入解读诗歌内涵。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情感脉络和主旨。④学习鉴赏诗歌中运用典故和比兴手法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中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和深沉忧思。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积极进取、珍惜时光、渴望贤才、统一天下的宏大气魄。②、理解“忧”的多层内涵(人生短暂之忧、功业未成之忧、贤才难得之忧),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核心情感(“忧”与“求”)。②、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语言、比喻、意象、典故)。③、体会曹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2、教学难点:①、深入理解“忧”的多重性及其与“求贤”主题的内在联系。②、准确解读诗歌中典故、比兴的深层含义及其对主旨表达的作用。③、感受曹操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在诗中的融合。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多层次诵读(初读正音、再读感知、精读品味、熟读成诵)。2、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图片、相关影视片段)营造历史氛围。3、讨论探究法:围绕关键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4、点拨讲解法:对重难点进行精要讲解与点拨。5、比较法:可与曹操其他诗作(如《龟虽寿》)或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进行简单比较。四、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含诗歌原文、作者简介、时代背景、重点词句解释、相关图片/影视片段、思考题等);准备朗读音频(名家范读最佳)。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曹操生平及汉末历史背景资料;尝试疏通诗意,标记疑难字词。五、 教学过程任务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短歌行》片段)。提问:“同学们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印象?” (引导学生说出“政治家”、“军事家”、“枭雄”、“诗人”等关键词)。师总结:曹操不仅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军事家,也是一位情感深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代表作《短歌行》,走进这位“乱世奸雄”的内心世界。2、解题:解释“短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用于宴会场合,篇幅较短,多抒发人生感慨。曹操用旧题写新意。任务二:整体感知1、初读正音,疏通文字: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重点:慨当以慷 kǎi dāng yǐ kāng、契阔 qì kuò、厌 yàn、匝 zā、哺 bǔ)。2、播放名家范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节奏、语气和停顿。强调四言诗二二节奏。3、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诗歌韵律。再读知意:学生结合预习和注释,同桌互译,疏通大意。教师巡视答疑。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时光易逝、渴求贤才;情感深沉、慷慨悲凉;基调是“忧思”)。任务三: 文本研读,深入探究1、聚焦“忧思”,探析内涵:设问1:“诗眼是哪一个字?诗中哪些句子直接或间接表达了‘忧’?” (明确:“忧”是诗眼。引导找出相关句子: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结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小组讨论:“曹操忧的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分析:表层之忧:人生短暂如朝露(“人生几何”、“譬如朝露”),时光飞逝(“去日苦多”)。深层之忧:功业未成,壮志未酬(隐含在时光易逝的感慨中)。核心之忧:贤才难得! (这既是忧思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前两种忧思的关键)。追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真的认为酒能解忧吗?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境?” (明确:借酒浇愁愁更愁。表面写借酒消愁,实则突出忧思之深重难解,更反衬出对贤才的渴望是根本之“忧”,唯得贤才方能解此大忧)。2、聚焦“求贤”,品析手法:设问2:“为了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与召唤,曹操用了哪些精妙的表达方式和典故?”师生共同赏析:比喻: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把贤才比作高悬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形象写出渴慕之切。用典(引用《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风·子衿》):原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曹操借以表达对贤才(学子)的深切思慕和挂念。“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雅·鹿鸣》):原写宴请宾客的欢乐场景,曹操借以表达对招纳贤才、欢聚一堂的期待和礼遇贤才的诚意。意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乌鹊”喻天下贤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在乱世中彷徨择主。曹操以此呼唤贤才:良禽择木而栖,我就是你们可以依托的“明枝”(明主)!具有强烈的感召力。直抒胸臆与比喻结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用高山深海比喻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容纳贤才的度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明自己礼贤下士、渴望天下贤才归附以使天下统一的雄心壮志。这是全诗的最强音。提问:“这些手法运用有什么效果?” (明确:使求贤之意表达得形象生动、含蓄深刻、情感浓烈、富有感召力;展现了曹操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诗人才情)。任务四:主旨升华与艺术特色总结1、主旨探讨:提问:“结合全诗,你认为《短歌行》的主旨是什么?”师生明确: 本诗通过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深沉忧思,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核心),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宏大气魄、宽广胸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调: “忧”是表,“求贤”是里;“忧”是动力,“求贤”是出路;“忧”而不伤,“忧”中蕴含着奋发有为的豪迈。艺术特色归纳:语言: 四言为主,简洁凝练,质朴刚健,节奏鲜明,慷慨激昂。情感: 深沉真挚,跌宕起伏(忧思->渴求->期待->感召->宏愿),慷慨悲凉(建安风骨的体现)。手法: 比喻生动形象,意象含蓄隽永(朝露、明月、乌鹊),典故运用贴切自然(《诗经》、周公),直抒胸臆与比兴结合巧妙。任务五: 拓展延伸1、对比阅读: 简要联系曹操另一名篇《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会其诗中一贯的积极进取精神。讨论: 曹操的“求贤”观在今天有什么启示?(如:尊重人才、唯才是举、建立良好的人才环境等)。思考: 如何评价曹操诗中的“忧”?它体现了怎样的人生观?(积极面对人生短暂,珍惜时光,有所作为)。任务六: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重点:诗歌内容、核心情感(忧与求)、艺术手法(比喻、意象、典故)、主旨思想及曹操其人其诗的独特魅力。强调《短歌行》不仅是文学经典,也是理解曹操人格志向的重要窗口。任务七: 布置作业1、基础: 熟练背诵并默写《短歌行》。整理课堂笔记。巩固: 赏析“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的意境和深意。(不少于200字)2、拓展以“我心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短评(结合本诗及对其了解)。六、 板书设计 (框架式)《短歌行》——曹操一、 内容与情感脉络:对酒当歌 -> 人生几何? (忧:人生短暂 → 借酒)青青子衿 -> 鼓瑟吹笙 (思:渴慕贤才 → 引典)明明如月 -> 心念旧恩 (盼:召唤贤才 → 比喻)月明星稀 -> 何枝可依? (感:贤才彷徨 → 意象)山不厌高 -> 天下归心 (志:广纳贤才,统一天下 → 用典、直抒)二、 诗眼:忧表层:人生短暂,时光飞逝深层:功业未成,壮志未酬核心:贤才难得!三、 艺术特色:语言:四言古朴,慷慨刚健情感:深沉悲凉,慷慨激昂 (建安风骨)手法:精妙比喻 (朝露、明月)生动意象 (乌鹊、明月)贴切用典 (子衿、鹿鸣、周公)比兴结合四、 主旨:抒发时光易逝之忧思 → 表达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 展现博大胸襟与进取精神教学反思学生对“乱世人才争夺”缺乏感知,部分人认为曹操“功利虚伪”。背景铺垫不足,未将汉末群雄割据(如刘备三顾茅庐、孙权聚贤)与曹操求贤对比。学生能识别比喻、典故,但未系统理解“如何服务主旨”:如“明明如月”的比喻,仅停留“写贤才珍贵”,未深入关联“帝王视角的仰望与渴求”。教师引导问题过散(“用了什么手法?”),缺乏统领性主问题驱动深度思考。讨论“现代人才观”时,学生答案趋同(如“要尊重人才”),缺乏批判性思考。未设置矛盾情境(如:曹操杀杨修的悖论),限制思辨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