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诗歌专练----书怀诗阅读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旅夜书怀①[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②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释】①公元765年,杜甫辞官,后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乘舟东下,此诗约为途中所作。②樯(qiáng):船桅杆。全诗先叙事写景,后议论抒情。1.全诗前两联写“旅夜”所见的景象。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有两句诗与本诗的颔联从字面及意象上都十分相似,它是“ , ”。2.全诗的后两联“书怀”,诗人以“ ”自比(摘录诗中词语填空),表达了诗人内心 的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崔涂迢递②三巴③路,羁危④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⑤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③三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汉末益州牧刘璋设“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故有“三巴”之说。④羁(jī)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⑤僮(tóng)仆:未成年的仆人。3.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地域艰险;“万里身”表路途遥远。B.颈联写诗人因长期客居,与亲人情感疏远,与僮仆日渐亲近的情感转变,“僮仆亲”直接表现诗人孤独的处境与生活的困窘。C.尾联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D.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情韵幽绝,感人至深。4.请赏析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病起①书怀陆游 〔宋代〕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②。天地神灵扶庙社③,京华父老望和銮④。出师一表⑤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释】①病起:病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②阖(hé)棺:指死亡,诗中需指入棺定论。③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④和銮(luán):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⑤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既功勉刘禅,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5.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点题。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也暗含被贬官之意。B.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后世许多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C.颔联“事定犹须待阖棺”主要表达了诗人遭受贬谪、仕途不顺的悲愤,对朝廷的彻底失望和前路迷茫的伤感。D.颈联“扶庙社”“望和銮”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对朝廷北伐、重返故都的期望和呼吁。6.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运用典故,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鄂渚除夜书怀来鹄①(唐代)鹦鹉洲头夜泊船,此时形影共悽然。难归故国干戈后,欲告何人雨雪天。箸拨冷灰书闷字,枕陪寒席带愁眠。自嗟落魄无成事,明日春风又一年。①来鹄,江西南昌人。举进士,屡试落第。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流落荆襄。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充分地写出了特殊际遇中的复杂情感,哀婉动人。B.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叙述自己躲避战乱,流落他乡的落魄情景,照应标题。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一个“拨”字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孤寂愁闷,百无聊赖的情状。D.尾联诗人感叹自己一事无成,但想到新年即至,春回大地,心里掠过些许快意。8.全诗的主要情感集中在一“愁”字,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引起诗人愁绪的原因。五、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京口月夕①书怀林景熙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②天雁叫霜。注:①京口月夕:京口,即今江苏镇江。月夕,即月夜。②淮:指淮水一带。9.有人评价首联中的“凉”字是诗眼,请赏析其妙处。10.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冬夜书怀①(唐)王维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汉家方尚少②,顾影惭朝谒。【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前后。王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而一些年轻无行文人却青云直上。②尚少:指汉代颜驷有才而至老不遇,喻为官久不升迁。11、(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七、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行香子·述怀①[北宋]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②、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注释】①元祐元年,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②陶陶:和乐、无忧无虑的样子。12.下面对《行香子·述怀》一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B.本词上阕表达了人生虚无感。人生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白马、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C.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D.本词下阕作者悟出人生认识。“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写实,写出作者放下名利浮云,归隐田园的惬意生活。八.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14.述怀老舍辛酸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余生同学用低沉悲愤的感情朗读了老舍的诗《述怀》,从这首诗中你感悟到:答案1.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2. 沙鸥 “孤苦无依”、“孤苦伶仃”、“漂泊无依”等【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名句默写。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思是: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与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字面及意象上都十分相似。注意“尽、荒”的书写正确。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思是: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诗人把自己比作是沙鸥。高天大地,是如此苍茫辽阔,一只沙鸥(作者)又是如此的微弱渺小,两相比照,抒发了诗人那种孤独落寞,漂泊无依的哀痛的心情。3.B 4.参考示例一: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运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旅居凄凉的环境,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参考示例二:上句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羁旅在外纷乱、凄凉的心情;下句“孤烛”照孤客,直接揭示诗人内心的孤苦。运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旅居凄凉的环境,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3.B.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写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烘托作者之“独”,侧面表现诗人孤独的处境与生活的困窘;“直接表现”分析有误;故选B。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意思是: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乱山”“残雪夜”点明客居的凄凉孤寂的环境,联系诗题“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可知,此时正值除夕,诗人远离家乡,诗人寓情于景,表现除夕之夜的孤寂,诗人内心满含对家乡的思念;“孤”既是形容“烛”又是诗人心情的写照,直接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夜,诗人客居在外,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5.C 6.引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追怀古人(概括典故)。“出师一表通古今”表达诗人同先贤一样有着忠心报国或以身许国的愿望(或展现了诗人爱国的情怀);“夜半挑灯更细看”展现了诗人病愈难眠深夜挑灯细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优民的情感(或对国家和百姓的担心忧虑)。【解析】5.C.“遭受贬谪、仕途不顺的悲愤,对朝廷的彻底失望和前路迷茫的伤感”错误。颔联意思是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写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故选C。6.考查诗句赏析。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采用典故表达诗人同先贤一样有着忠心报国或以身许国的愿望,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7.D 8.答案示例:全诗突出一个“愁”字,作者因泊船鄂渚,形影相吊而愁;因战火不断,有家难归而愁;因风雪交加,知音难觅而愁;因新年又临,自己仍然穷困潦倒而愁。(答到两点即可得满分)【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D.“心里掠过些许快意”有误,尾联“自嗟落魄无成事,明日春风又一年”意思是:嗟叹自己一事无成落魄天涯,在春风吹拂中又度过了一年。诗人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又即将度过一年,表达了光阴飞逝自己却一事无成的感叹;故选D。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鹦鹉洲头夜泊船,此时形影共悽然”意思是:夜晚在鹦鹉洲上停船休息,这时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非常凄凉令人心生伤感。作者因泊船鄂渚,只有自己一人,形单影只,形影相吊而愁;“难归故国干戈后,欲告何人雨雪天。箸拨冷灰书闷字,枕陪寒席带愁眠”意思是:战争后,故园难回,在这阴冷的雨天雪天这孤苦之心要告诉什么人呢。拨下筷子用冰冷的草灰闷闷地在一边写字,枕着冰冷的席子带着思乡之愁进入梦乡。故乡遭受战争的苦痛和难回故乡而愁,也因在这风雪天无人述说自己的孤寂,知音难觅而愁;“自嗟落魄无成事,明日春风又一年”意思是:嗟叹自己一事无成落魄天涯,在春风吹拂中又度过了一年。新年将至,而自己一事无成,为自己仍然穷困潦倒而愁。9.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实写天气之凉,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虚写心境之凉,这奠定了本诗低沉悲凉的基调。或:“凉”字一语双关(,既写出天气之凉,又写出心境之凉,这奠定了本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10.抒发作者长期漂泊、思念家乡的孤独,人生迟暮、功业无成的哀叹。【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首联“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的意思是夜间山风把诗人吹醒,昏黄的灯光,诗人感觉到秋夜的悲凉。“凉”是“寒凉、悲凉”的意思。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秋夜”“山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是实写天气之凉,用“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虚写心境之凉,这样就奠定本诗悲凉的感情基调。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写诗人深夜初醒,孤灯而闷坐的情景。“凉”字既天气之凉,又直抒心境之凉,奠定全诗低沉、悲凉的感情基调。颔联,诗人想“万事”而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天涯。此联诗人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抒发作者长期漂泊之苦,以及对人生迟暮、功业无成的哀叹。颈联,诗人夜晚看见远城的方向只有一片“江气”,天空云遮雾罩,树梢头唯存一点“月痕”。表达了诗人苍凉迷茫的内心世界。尾联,诗人对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雁”和“霜”是牵惹情思之物,抒发作者长期漂泊、思念家乡的孤独之感。11.(1)颈联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以“丽服、朱灯”与“颓颜、华发”对照,突出了年华逝去、容颜苍老,表现了诗人因日渐迟暮却又仕途失意的无奈和伤感。(2)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年迈失意的感悲凉,流露出对自己长时间不受朝廷重用、年轻无行文人却青云直上的不满。【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表现手法。“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诗人在这句中用夜景中的“丽服”“朱灯”与自身的“颓颜”“华发”进行对比,突出诗人自身年华逝去、容颜苍老的样子。联系注释背景此时“王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而一些年轻无行文人却青云直上”,可知表现出诗人因日渐迟暮却又仕途失意的无奈和伤感。(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的理解。“汉家方尚少”,王维在这首诗的尾联借用颜驷有才而至老不遇的典故,类比自身的官宦遭遇,感慨自身年迈,仕途失意;“顾影惭朝谒”,诗人回首自己一生的辛苦遭逢,不被朝廷重用,一腔报国热情无处施展,反而让那些年轻无行的文人青云直上,隐隐地流露出对当朝援引朋党、年少竞进的不满。12.D 13.①闲人可以指闲散自在、乐观通达的人,从“且陶陶、乐尽天真”能看出词人的乐观洒脱,或“作个闲人。对一张琴,壶酒,一溪云”勾勒出的是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状态。②闲人还可以指因怀才不遇、不得重用而赋闲归隐的人。从“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可见,词人心有抱负,却世无知己,无人赏识,不得已而只能做个“闲人”。【解析】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几时归去,作个闲人”作者发出何时才能归隐田园,做个清闲之人的慨叹。田园生活却令作者十分向往,作者内心恬淡寡欲,只需要“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满足了。“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是作者所向往的田园生活,是虚写。本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写实”有误;故选D。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作者认为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的,万物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不过是须臾即逝。在认清人生现实后,作者选择“且陶陶、乐尽天真”,陶醉于现实对月饮酒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烦恼,体现了作者闲散自在、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作者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的田园生活,内心恬淡寡欲,并无奢望,体现了一种清闲、富有诗意的生活状态;“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作者空有一身才能,却无处施展,内心愁苦,解脱的方式便是陶醉于现实之乐,归隐田园,“作个闲人”。14.人生都会遇到困境、误解甚至是冤屈或不公正的待遇,但心中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相信光明终究不会被乌云长久遮蔽。【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辛酸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叙述作者人生之路常遇坎坷挫折,时常遭人误解,甚至蒙受冤屈,因此“辛酸”“眉不开”。“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表现了作者气节坚定的信心。“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表达了作者对世事艰难的感叹。“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写作者生活漂泊不定,历尽艰辛,但只要“青天尚在”就不会心灰意冷,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和前途的乐观自信,相信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总会迎来光明的前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