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课 《唐诗两首 登高》课件(共21张PPT) 【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2课 《唐诗两首 登高》课件(共21张PPT) 【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登 高
目录
情景引入
知人论世
诵读感知
诗歌鉴赏
写作特色
总结作业
登 高
杜甫
知人论世——作者介绍
知人论世——作者介绍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 甫
712-770
知人论世——作者介绍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知人论世——作者介绍
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少陵集》
《登高》《春望》《北征》《饮中八仙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圣
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史诗
作者介绍——生平三阶段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明代的胡应麟称赞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此诗为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时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使得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王朝又与吐蕃等政权战争不断。内忧外患连绵不断,加上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如浓云般笼罩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而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诵读感知——三读入诗
渚zhǔ、鬓bìn、浊zhuó
诵读感知——初解诗意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落叶。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潦倒:衰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鉴赏首联
意象群











飞回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人生急促,晚年凄凉
宇宙浩渺,自身渺小
漂泊无依之痛
纯净反衬内心浑浊
彷徨无定
纯净反衬内心浑浊
鉴赏颔联
纵向:“落木萧萧”喻生命凋零(时间之悲)
横向:“长江滚滚”喻历史永恒(空间之叹)
夸张写实景
凸显宇宙意识
不尽
无边
潇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滚滚
双声叠韵
声情并茂
鉴赏颈联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鉴赏颈联
万里,地之远也----离乡万里。
悲秋,时之凄惨也---时值悲秋
常, 久旅也-----常年在外
作客,羁旅之愁也---漂泊他乡
百年,迟暮也-----人到老年
多病,衰疾也-----体弱多病
独,孑然孤“独”也 --孤独无依
登台,倍思亲也----登上高处
八重苦愁
鉴赏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恨战乱未平(“艰难”指国运),恨人生暮年(“繁霜鬓”)
因病戒酒,唯一解忧方式也被剥夺,悲情至极。
艺术手法
1.情景交融,气象阔大
2.笔法灵活,行文富于变化。
3.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总 结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作 业
1.背诵诗文。
2.课外收集并赏析杜甫的“三吏三别”。
谢 谢 指 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