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郑州中学初中部2024—2025学年下期第一次综合调研九年级 语文(时间: 120 分钟;满分:120 分)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开展以“走进传统春节,感受春节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春节溯源(6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jīng huāng shī cuò(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dǐ yù( )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2分)jīng huāng shī cuò ( 惊慌失措 ) dǐ yù ( 抵御 )(2)给加点字注音。(2分)遂( suì ) 窜( cuàn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A.“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B.在画线句①中,加点词“殷商”“祭祖”“热闹”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C.根据文意,文中提到的“春节”“元旦”和“年”的日期是同一天。D.画线句②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2.“春”字溯源(3分,每空1分)根据下面文段,完成相应问题。在早期的甲骨文里,“春”( )的形体是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以三“木”一“日”表意,以“屯”表音,从造字方式上看,属于①字。根据字形推测,其原义是“②”后用以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春天。③A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B在历史发展中虽然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但是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① ②③划线句子A、B中,存在语病的是 (填写字母)答案:①形声【1分] ②阳光抚照,万木生长【1分,意思对即可] ③B解析:把“虽然”和“但是”后的内容不合逻辑,需要调换一下。3.去市场选购春联时,一位同学把上下联读反了,请你指出来,并解释原因。(3分)小春:惠风和畅千山秀,春光明媚万家欢。小华:接鸿福步步高升,迎新春事事如意。小艺:龙腾丰稔岁,蛇舞国民欢。答案:小华,你把上下联读反了。解释示例1:对联的收尾,仄起平收,读来才会音韵和谐。你选的这副对联中,“意”是仄声,“升”是平声,所以应该是“迎新春”这一句为上联,“接鸿福”这一句为下联。【能判断出谁读反了1分;能任选角度合理解释原因,2分;共3分]4.请从所给古诗文篇目里引用适当的诗句,完成下面这段春之颂歌。(8分)春节是岁首,也是春天的开始,在王湾《次北固山下》中“① ,② ”,新春在旧年的余韵里悄然降临。虽是早春,但“③ ,④ ”通过莺莺燕燕的活动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和美好(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因为春天的美好,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⑤ ,⑥ ”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像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春光渐老,落花满地,让人伤感,但“⑦ ,⑧ ”,凋零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对来年春天的滋养(龚自珍《己亥杂诗》)。生命不息,就这样在诗韵中流淌,在时光里永恒。答案:①海日生残夜②江春入旧年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④谁家新燕啄春泥⑤忽如一夜春风来,⑥千树万树梨花开。⑦落红不是无情物⑧化作春泥更护花[每空1分,见错该空不得分。共8分]5.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盛事,唐宋两代尤其如此。唐诗宋词里就不乏描写元宵节的诗篇。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这些诗句的作者依次是:( C )(2分)杜审言 温庭筠 欧阳修 陆游 B、苏味道 李商隐 晏殊 辛弃疾C、苏味道 李商隐 欧阳修 辛弃疾 D、杜审言 温庭筠 晏殊 陆游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泛指年节之时张贴的民俗画,亦即年画。直至清道光二十九年,才第一次出现了“年画”这一说法,并被沿用下来。①年画虽形成于宋代,但此时并没有年画这一称呼,而是称作“纸画”。②明代宫中叫作“贴画”。③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④在南方,杭州称其为“欢乐图”,苏州称作“画张”。⑤清朝初年,北京把年画叫“卫画”,因为当初北京销售的年画多出自天津的杨柳青。①③②④⑤ B.③①④②⑤ C.①②③⑤④ D.③①②⑤④【答案】D【详解】考查句子衔接排序。通读这段语句可以知道主要是介绍年画称呼在各个时代的不同,应该按照从古至今,从早到晚来排序,所以③排在前面,又因为根据唐宋元明清朝代的排序,所以②“明代”排在①“宋代”后面,⑤“清朝”在②“明代”的后面,④紧承⑤进一步说明在南方年画的情况,放在最后。排列为③①②⑤④;二、现代文阅读(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16分)洒在雪地上的泪珠①冷静这辈子最讨厌的事是被人逼迫着做不愿意做的事。②6岁那年,她第一次到乡下的爷爷家过年。去爷爷家的路上,她已经想好了,见了爷爷奶奶要问好,她要给他们敬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或者拿出画的画给他们看一看。③结果到了爷爷家,冷静刚刚笑着和爷爷奶奶打过招呼,妈妈的手就按在了她的头上,妈妈一边说着快给爷爷奶奶鞠躬,一边把她的头往下按了一下。冷静把头倔强地挺了起来,转过身有些愠怒地看着妈妈。妈妈的脸色顿时有些不太好看,给爷爷奶奶解释说,孩子小,不太懂事。④吃饭的时候,冷静给爷爷倒酒,给奶奶夹菜,爷爷奶奶叫得亲热又甜蜜,爸爸和妈妈觉得冷静挺懂事,脸上的笑也自然多了。⑤冷静读初三那年,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才艺比赛。为了取得好成绩,班里的老师特意请了一位在文化宫工作的家长来辅导参加比赛的学生。冷静参赛的节目是独唱,歌名是《我和我的祖国》。每一次歌唱之时,她都觉得自己和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尤其是唱到结尾之时,每一次她都觉得眼泪在眼眶里含着,歌曲唱完,她总要短暂地沉浸在情感抒发后的感动之中。她静静地站着,仰着头,目光注视着斜上方,她似乎能够看到那里飘着一面鲜艳的国旗,而她的心和那面国旗正一起舞动着。她觉得自己以这样的姿势结束比赛感觉很好,但是辅导老师却要求她在唱完之后,要深深地给评委鞠躬,等掌声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再挺起腰来。⑥冷静不喜欢这样的安排。她认为,比赛就是比赛,她可以用尊重的目光注视评委,把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但她不想用鞠躬的方式赢得评委们的印象分。比赛那天,冷静就用凝视的方式完成了舞台的造型。那次比赛,她获得了第一名。⑦冷静太有个性了,妈妈早就发现了,也曾试图让她有所改变。但是冷静有自己的认知,她反驳妈妈:_________。妈妈看着已经大学毕业的冷静,觉得她说得没有错。⑧28岁那年,冷静结婚了。两年之后,冷静有了自己的儿子。从儿子懂事起,冷静就教育儿子,人活着要懂得感恩。感恩并不是形式,不是给爷爷磕头有多响,也不是给姥爷鞠躬有多弯,而是真心在心里装着他们。⑨那年元旦放假,冷静到北京出差。这是她第一次到北京,她想到向往了多年的天安门广场看一看,但结果忙了一天,直到晚上十点多她才有点儿空闲。想到第二天就要返程,她还是决定去广场看一看。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刚一出门,天上便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好大好大的雪。⑩冷静到达天安门广场时,长安街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和车辆,广场上的灯亮着,只有个别游客还在空旷的广场上,亮晶晶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着。 刚走进广场,冷静一眼就看见多次梦到的国旗台。国旗早已降落,只有那高大的旗杆矗立在广场上。而她的眼里,似乎看到旗杆顶上还飘着那面旗帜。 雪似乎覆盖了整个世界,城市进入了香甜的梦境。多么静谧的夜晚呀,冷静的耳边响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当她在心中刚刚哼起旋律时,却看到旗杆下的雕像轻微地动了一下,定睛一看,原来那是站立的哨兵。哨兵像是雕塑一样静止在那里,身姿挺拔,像是青松在那里静静地守着。一瞬间,冷静停住了,她感觉自己的呼吸一下子变得不够通畅,刚刚涌出来的泪水在眼缝中结成了冰碴,扎得眼皮有些疼。 冷静用手轻轻地拭掉了泪珠,调匀了呼吸,把身子挺直,对着那看不清面孔的哨兵,深深地把腰弯了下去。当她的腰躬到最深处时,几滴泪水又从眼里涌了出来,在雪地上砸出了一串深坑。她想到了曾经的“鞠躬”,听到了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作者:胥得意。有改动)7.读小说要读故事。小说写了冷静哪几件事情?请以“鞠躬”为线索,从“冷静”的角度简要概括。(4分)①冷静拒绝给爷爷奶奶鞠躬,而是以倒酒、夹菜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②冷静不肯按照老师的要求给评委深深鞠躬,而是以凝视的方式结束比赛。③冷静告诉儿子感恩不是鞠躬有多弯,而是心里有他们。④冷静在天安门广场对着守护国旗的哨兵深深鞠躬(并想到了曾经“鞠躬”的经历。)8.读小说要关注“虚构中的真实”,即小说中的细节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本文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两处,简要分析。(4分)①开头说,冷静最讨厌被人强迫做违背意愿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这是很多人的心理状态。②冷静到爷爷奶奶家过年,参加才艺比赛,去天安门广场。这些事情都是生活日常。③冷静参加才艺比赛,歌名是《我和我的祖国》。这是现实生活中的歌曲。④北京天安门、长安街、空旷的街道有个别游客。这都是现实中的地点和实际情况。9.读小说要揣摩语言。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1)冷静太有个性了,妈妈早就发现了,也曾试图让她有所改变。但是冷静有自己的认知。她反驳妈妈:________。(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分)(2)刚一出门,天上便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好大好大的雪。(请分析该句在情节和结构方面的作用。)(2分)(1)我认为发自心底的尊敬才是最真诚的尊敬,只有主动地去做,才是最好的。(2)情节上,为下文对着哨兵鞠躬、泪落在雪地上做铺垫;结构上:呼应了题目。10.读小说要细品结尾。结尾的“泪”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示例:①因哨兵的坚毅/爱国情怀/不畏严寒/坚守岗位/责任担当而感动/震撼;②想到自己初三比赛时内心的感动,涌动在她内心的始终是炽热的爱国情怀;③因想到一直以来自己认为的率真诚实、坚持己见的偏见而感慨;④理解了母亲、老师曾经让她“鞠躬”的含义,她明白了:鞠躬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内心情感的真诚表达。(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11分)文本一遏制网暴,需要你我坚定出列①过去,非正常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可能需要一把利刃。而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一个诋毁、谣言或许就已足够。2月19日,有媒体报道,一位女孩因不堪网暴自杀,再次刺痛了公众神经。②半年前,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因染粉色头发、带着硕士录取通知书去看望久病在床的爷爷,而遭遇大规模网暴。“陪酒女”“老少恋”“炒作爷爷”“吃人血馒头”等耸人听闻的“罪名”向她袭来,让这位原本元气满满的少女在与抑郁症抗争多日后,以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③近期,类似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冲击公众视野,挑战公众底线。从去年被网民谩骂“快去死”的寻亲男孩刘学州留下遗书后服药自杀,到不久前开着拖拉机去西藏旅行的网红“管管”不堪网暴轻生,再到这位生命刚刚陨落的女孩……这些活生生的生命悲剧来得猝不及防,让人真切感受到:我们与网络暴力之恶,距离并不遥远。④网络的一句恶言,有时比利刃还要锋利。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一条无中生有的信息、一句过分的玩笑、一次随意无心的跟帖,一旦经过网络的“放大器”,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掀起骇浪,将声浪化为利刃,从而把受害者冷漠地推向满是诋毁的“汪洋”。⑤网暴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集体无意识结出的恶果。它不像现实暴力那样有形,借助互联网的隐匿性、开放性、群体性,“无名之恶”增加了甄别施暴者身份的难度,“法不责众”的心理也给了“键盘侠”肆意开腔的勇气。⑥键盘侠的口诛笔伐,看似站在道德的高处,实则是情绪的宣泄、偏见的狂欢;佯装“大义凛然”,实际却“唯恐天下不乱”。在他们的言语操纵下,一波波“暴力声浪”不仅污染网络空间、荼毒社会风气,也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可逆的精神压力和心灵创伤。⑦面对接二连三的网暴悲剧,除了有关部门采取有效行动,网络群组、网站论坛、小程序等平台负起责任加强治理外,还需要屏幕前的你我坚定出列。⑧遏制网暴,需要多一丝敬畏。一个对生命、对法律、对道德都失去敬畏的人,也就失去了行为的底线,就容易极端、冷漠、暴戾,容易躲在屏幕后面肆意宣泄自己的“快意”而不顾他人感受,不管他人所受伤害,不想可能造成女孩殒命这样的严重后果。⑨遏制网暴,呼唤你我的同理心。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键盘侠”们射出的暴力子弹“不长眼睛”,毫无道理也毫无规律。假如你我熟视无睹卷入其中,受害的今天是他们,明天可能就是我们。⑩遏制网暴,期盼挺身而出的勇气。捍卫他人,就是捍卫自己。面对“键盘侠”的无端谩骂、造谣诽谤,不要做“乌合之众”,更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这需要我们坚决挺身而出,对每一次网暴行为说“不”。 只有亿万个网民,自觉汇成抵制网暴的堤坝,从自己做起,从抵制每一句谣言、人身攻击、侮辱谩骂做起,从声援和捍卫被网暴伤害的每一个人做起,“键盘侠”的肆意妄为才可能被遏制,才能还网络一片“清朗”。文本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坚决惩治“按键伤人”①依法惩治信息网络犯罪,坚决惩治网暴“按键伤人”,今年两高报告再次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②网暴成本低,造成危害大,影响范围广。编写几句恶毒的文字,制作一段造谣生事的视频,发到网上费不了多少事、花不了多长时间,但对他人构成的侮辱诽谤、威胁恐吓却十分严重;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言论,更会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③网暴“按键伤人”,涉及侵害他人人格权、侵犯个人隐私等诸多违法行为。然而,总有人抱着法不责众等侥幸心理顶风作案,更为恶劣的是,还有网络“黑公关”为商业目的,专门炮制虚假信息,进行恶意传播。像在胡某宇事件这样的社会热点中,一些不法分子借机造谣传谣、恶意营销炒作,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还严重误导公众判断,干扰事件调查。对这些侵犯公众切身权益的网络犯罪行为绝对不能姑息,必须依法严惩。④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近些年各级司法机关持续加强对网暴的惩治,取得良好效果。5年来检察机关从严追诉网络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1.4万人,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9190件;推动“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自诉转公诉,起到良好警示作用。各级法院审理涉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典型案例,对散布虚假信息、危害网络生态的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惩。⑤打击网暴“按键伤人”已经形成良好态势,不仅要保持这种态势,还要继续完善相关立法,将覆盖网络的法网织得更密,对网络违法犯罪查得更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环境。(记者高健钧、丁静)11.下面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文本一开头通过列举杭州女孩郑录华的例子引出本文的论题——网暴。B.文本二第③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对侵犯公众切身权益的网络犯罪行为绝对不能姑息,必须依法严惩。C.文本一第④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网暴的危害。D.两个文本都围绕“网暴”的话题展开阐述,但侧重点不同。B. “正反两个方面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文本二第③段“像在胡某宇事件这样的社会热点中,一些不法分子借机造谣传谣、恶意营销炒作,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还严重误导公众判断,干扰事件调查。对这些侵犯公众切身权益的网络犯罪行为绝对不能姑息,必须依法严惩”可知,文本二第③段通过列举反面事例,论述了对侵犯公众切身权益的网络犯罪行为绝对不能姑息,必须依法严惩。故选B。12.请梳理文本一第⑦— 段的论证思路。(4分)首先提出论点——遏制网暴,需要你我坚定出列;然后从遏制网暴需要多一些敬畏、呼唤你我的同理心、期盼挺身而出的勇气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号召大家从自己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遏制网暴,还网络一片“清朗”。13.班级围绕“网暴”话题展开讨论,同学们畅所欲言。针对下面大家的发言,你想说些什么?请你从文本中筛选有用信息,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5分)小豫:我不就在网上发个帖,嘲讽了几句吗?多大点事,值得小题大做?小阳:我就觉得好玩,看到大家都在转发,就跟风转了一下。小邓:我既没发帖,又没转发,网暴与我何干?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上理想的学校。同学们,网暴不是一件小事,有时一句恶言,一次随意无心的跟帖,就可能把受害者推向满是诋毁的海洋。虽然现在我们是学生,但我们需要了解、判断、制止(2分)。网暴成本低,造成危害大,影响广。网暴与我们距离并不远,但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坚决惩治“按键伤人”(1分)。遏制网暴,除了有关部门采取有效行动外,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对生命、法律、道德多一丝敬畏之心,唤醒你我的同理心,捍卫他人就是捍卫自己,期盼每个人有挺身而出的勇气”,希望大家都还网络一片“清朗”(2分)。【详解】结合文本一第④段内容可知,网络的一句恶言,有时比利刃还要锋利。一条无中生有的信息、一句过分的玩笑、一次随意无心的跟帖,一旦经过网络的“放大器”,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掀起骇浪,将声浪化为利刃,从而把受害者冷漠地推向满是诋毁的“汪洋”;结合文本一第⑦段“面对接二连三的网暴悲剧,除了有关部门采取有效行动,网络群组、网站论坛、小程序等平台负起责任加强治理外,还需要屏幕前的你我坚定出列”可知,遏制网暴,需要你我坚定出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结合文本一第⑧段“遏制网暴,需要多一丝敬畏”,第⑨段“遏制网暴,呼唤你我的同理心”,第⑩段“遏制网暴,期盼挺身而出的勇气”可知,遏制网暴需要我们多一些敬畏、呼唤你我的同理心、期盼挺身而出的勇气;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结合文本二标题与第②段内容可知,网暴成本低,造成危害大,影响范围广;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坚决惩治“按键伤人”。据此进行发言。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11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①,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②,帅长幼之序。诸侯有王③,王有巡守,以大习④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节选自《左传 庄公二十三年》)【注释】①以训上下之则: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②朝以正班爵之义: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③有王:指朝聘于天子。④大习:熟悉朝会制度。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2分)A.“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中的“间”意思不同。B.“肉食者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都指的是“目光短浅”。C.“何以战”与“可以一战”中的“以”都是“凭借”的意思。D.“君不举矣”与“管夷吾举于士”中的“举”都是“举荐、推荐”的意思。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2分)16.后人曾用《齐鲁长勺之战》作为甲文的题目,清代《古文观止》的编者将其改为《曹刿论战》,请说说该编者不沿用旧题目的理由。(3分)甲文紧扣“论战”,战前论民心的重要性,战后论取胜的原因,始终以曹刿的言论贯穿全文,重点表现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对于战争的过程一笔带过(2分)。用《齐鲁长勺之战》作为题目不能体现文章“围绕中心,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1分)。17.甲、乙两文都展示了曹刿的品质,请结合两个文段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的认识。(4分)①甲文中的曹刿主动向鲁庄公出谋献策,重视战前准备,认为民心才是取胜的关键,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爱国爱民情怀;指挥作战时他能把握战机又步步谨慎,可见他谋局周密,有卓越的军事才能(2分)。②乙文中曹刿直接劝阻鲁庄公出行看社,并有理有据,可见他直言敢谏;曹刿向庄公讲“礼”的重要性,并用对后嗣的影响来劝谏,说明他重视“礼”(2分)。【分析】参考译文:乙:二十三年夏季,鲁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不行。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聘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后代子孙看到的是什么?”(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4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8.关于《过零丁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诗歌首联写了两件事:一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从起兵抗元到被俘已有四年。B.颔联运用了比喻修辞。“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河,如雨中浮萍,形象生动。C.颈联“惶恐”“零丁”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凄苦。D.尾联借用“汗青”这一历史典故,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答案】D.“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汗青”并不是历史典故;19.文天祥的诗歌继承了杜甫诗作的特点,被评为“歌诗若杜甫”。请从沉郁的诗风和“诗史”的笔法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内容具体分析。(2分)示例一:沉郁的诗风。诗歌前三联写国家形势危急、个人命运坎坷,表达悲愤抑郁之情。示例二:“诗史”笔法。“干戈寥落”“山河破碎”“惶恐滩”“零丁洋”,真实叙述了元军攻打南宋,南宋山河破碎、国家形势危急的情景。(2分)四、名著阅读(4分)20.班级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活动是评选名著作品中“独立、抗争”女性形象代言人。简·爱(《简·爱》)和沈琼枝(《儒林外史》)都被入选其中,你认为她们两个人适合吗?请任选一位并结合她的经历简要说明。【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简 爱入选“独立、抗争”女性形象代言人非常合适。(1分)简 爱敢于反抗里德太太;她选择离开洛伍德学校,去新的环境中,谋求一个新的职位;简 爱始终坚持追求幸福的美好生活,她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因为圣约翰并不爱她,只是希望简 爱和他一起传教;简 爱最终顺从心灵的召唤,回到桑菲尔德庄园与罗切斯特结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2分)她们都是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反抗自己命运的、独立的女性。(1分)示例二:我认为入选“独立、抗争”女性形象代言人非常合适。(1分)沈琼枝面对婚姻也选择了反抗。她不愿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妾,所以出逃到南京。在南京她卖文为生,赢得了县令的尊重和同情,最后得以还乡另嫁。简 爱和沈琼枝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时,都选择了反抗,最后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2分)她们都是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反抗自己命运的、独立的女性。(1分)五、作文(50分)21.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人民日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向上”和“向下”能从不同角度诠释成长的意义和价值。(1)请以“_______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2)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任选一题作文。写记叙文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议论文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例文一:挫折中成长成长,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有时平静如镜,有时波涛汹涌。而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挫折如同巨石般阻挡在我前进的路上,但正是这些挫折,让我学会了坚韧与不屈,让我在磨砺中不断成长。记得那是我初中生涯的第一次月考,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期待着自己的好成绩。然而,当成绩公布时,我却惊愕地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竟然不及格。这个打击如同晴天霹雳,让我瞬间失去了方向。我沮丧地回到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见任何人。我反复思考着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学习方法不对?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迷茫之中。然而,正当我陷入低谷时,我的母亲走进了我的房间。她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听我倾诉。她告诉我,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只有通过面对挫折,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她鼓励我不要放弃,要勇敢面对,继续努力。母亲的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我坚持每天复习,不断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和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逐渐有了起色。在第二次月考中,我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个成绩不仅让我找回了自信,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挫折对于成长的重要性。从那以后,我更加珍惜每一次挫折带来的机会。我知道,只有通过面对挫折,我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挫折让我学会了坚韧和不屈,让我更加珍惜成功的喜悦。我知道,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挫折等待着我。但我相信,只要我勇敢地面对它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一定能够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例文二:深植根基,助力腾飞世间万物,成长之美,不仅在于枝叶的繁茂,更在于根系的深广。正如胡杨树那发达的根系,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使之能在沙漠中傲然挺立。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深植根基,同样是我们实现腾飞的关键。深植根基,意味着我们要有扎实的基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正如古人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以学习为例,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为未来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他在力学、光学、数学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正是这些扎实的基础,使他能够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三大运动定律等伟大理论,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深植根基,还意味着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正如胡杨树在沙漠中顽强生存一样,我们也要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以体育为例,奥运冠军们之所以能够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除了平时的训练积累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正是这些信念和意志,使他们在面对强手时能够保持冷静、发挥出色,最终夺得冠军。深植根基,是我们实现腾飞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积累、锤炼自己,才能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深邃的思想、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顽强的意志。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腾飞。因此,让我们深植根基、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吧!郑州中学初中部2024—2025学年下期第一次综合调研九年级 语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开展以“走进传统春节,感受春节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春节溯源(6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jīng huāng shī cuò(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dǐ yù( )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汉字。(2分)jīng huāng shī cuò( ) dǐ yù( )(2)给加点字注音。(2分)遂( ) 窜(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B.在画线句①中,加点词“殷商”“祭祖”“热闹”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C.根据文意,文中提到的“春节”“元旦”和“年”的日期是同一天。D.画线句②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2.“春”字溯源(3分,每空1分)根据下面文段,完成相应问题。在早期的甲骨文里,“春”( )的形体是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以三“木”一“日”表意,以“屯”表音,从造字方式上看,属于①字。根据字形推测,其原义是“②”后用以指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春天。③A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B在历史发展中虽然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但是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① ②③划线句子A、B中,存在语病的是 (填写字母)3.去市场选购春联时,一位同学把上下联读反了,请你指出来,并解释原因。(3分)小春:惠风和畅千山秀,春光明媚万家欢。小华:接鸿福步步高升,迎新春事事如意。小艺:龙腾丰稔岁,蛇舞国民欢。4.请从所给古诗文篇目里引用适当的诗句,完成下面这段春之颂歌。(8分)春节是岁首,也是春天的开始,在王湾《次北固山下》中“① ,② ”,新春在旧年的余韵里悄然降临。虽是早春,但“③ ,④ ”通过莺莺燕燕的活动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和美好(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因为春天的美好,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⑤ ,⑥ ”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像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春光渐老,落花满地,让人伤感,但“⑦ ,⑧ ”,凋零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对来年春天的滋养(龚自珍《己亥杂诗》)。生命不息,就这样在诗韵中流淌,在时光里永恒。5.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盛事,唐宋两代尤其如此。唐诗宋词里就不乏描写元宵节的诗篇。如“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这些诗句的作者依次是( )(2分)杜审言 温庭筠 欧阳修 陆游 B、苏味道 李商隐 晏殊 辛弃疾C、苏味道 李商隐 欧阳修 辛弃疾 D、杜审言 温庭筠 晏殊 陆游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泛指年节之时张贴的民俗画,亦即年画。直至清道光二十九年,才第一次出现了“年画”这一说法,并被沿用下来。①年画虽形成于宋代,但此时并没有年画这一称呼,而是称作“纸画”。②明代宫中叫作“贴画”。③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④在南方,杭州称其为“欢乐图”,苏州称作“画张”。⑤清朝初年,北京把年画叫“卫画”,因为当初北京销售的年画多出自天津的杨柳青。A.①③②④⑤ B.③①④②⑤ C.①②③⑤④ D.③①②⑤④二、现代文阅读(2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16分)洒在雪地上的泪珠①冷静这辈子最讨厌的事是被人逼迫着做不愿意做的事。②6岁那年,她第一次到乡下的爷爷家过年。去爷爷家的路上,她已经想好了,见了爷爷奶奶要问好,她要给他们敬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或者拿出画的画给他们看一看。③结果到了爷爷家,冷静刚刚笑着和爷爷奶奶打过招呼,妈妈的手就按在了她的头上,妈妈一边说着快给爷爷奶奶鞠躬,一边把她的头往下按了一下。冷静把头倔强地挺了起来,转过身有些愠怒地看着妈妈。妈妈的脸色顿时有些不太好看,给爷爷奶奶解释说,孩子小,不太懂事。④吃饭的时候,冷静给爷爷倒酒,给奶奶夹菜,爷爷奶奶叫得亲热又甜蜜,爸爸和妈妈觉得冷静挺懂事,脸上的笑也自然多了。⑤冷静读初三那年,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才艺比赛。为了取得好成绩,班里的老师特意请了一位在文化宫工作的家长来辅导参加比赛的学生。冷静参赛的节目是独唱,歌名是《我和我的祖国》。每一次歌唱之时,她都觉得自己和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尤其是唱到结尾之时,每一次她都觉得眼泪在眼眶里含着,歌曲唱完,她总要短暂地沉浸在情感抒发后的感动之中。她静静地站着,仰着头,目光注视着斜上方,她似乎能够看到那里飘着一面鲜艳的国旗,而她的心和那面国旗正一起舞动着。她觉得自己以这样的姿势结束比赛感觉很好,但是辅导老师却要求她在唱完之后,要深深地给评委鞠躬,等掌声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再挺起腰来。⑥冷静不喜欢这样的安排。她认为,比赛就是比赛,她可以用尊重的目光注视评委,把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但她不想用鞠躬的方式赢得评委们的印象分。比赛那天,冷静就用凝视的方式完成了舞台的造型。那次比赛,她获得了第一名。⑦冷静太有个性了,妈妈早就发现了,也曾试图让她有所改变。但是冷静有自己的认知,她反驳妈妈:_________。妈妈看着已经大学毕业的冷静,觉得她说得没有错。⑧28岁那年,冷静结婚了。两年之后,冷静有了自己的儿子。从儿子懂事起,冷静就教育儿子,人活着要懂得感恩。感恩并不是形式,不是给爷爷磕头有多响,也不是给姥爷鞠躬有多弯,而是真心在心里装着他们。⑨那年元旦放假,冷静到北京出差。这是她第一次到北京,她想到向往了多年的天安门广场看一看,但结果忙了一天,直到晚上十点多她才有点儿空闲。想到第二天就要返程,她还是决定去广场看一看。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刚一出门,天上便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好大好大的雪。⑩冷静到达天安门广场时,长安街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和车辆,广场上的灯亮着,只有个别游客还在空旷的广场上,亮晶晶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着。 刚走进广场,冷静一眼就看见多次梦到的国旗台。国旗早已降落,只有那高大的旗杆矗立在广场上。而她的眼里,似乎看到旗杆顶上还飘着那面旗帜。 雪似乎覆盖了整个世界,城市进入了香甜的梦境。多么静谧的夜晚呀,冷静的耳边响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当她在心中刚刚哼起旋律时,却看到旗杆下的雕像轻微地动了一下,定睛一看,原来那是站立的哨兵。哨兵像是雕塑一样静止在那里,身姿挺拔,像是青松在那里静静地守着。一瞬间,冷静停住了,她感觉自己的呼吸一下子变得不够通畅,刚刚涌出来的泪水在眼缝中结成了冰碴,扎得眼皮有些疼。 冷静用手轻轻地拭掉了泪珠,调匀了呼吸,把身子挺直,对着那看不清面孔的哨兵,深深地把腰弯了下去。当她的腰躬到最深处时,几滴泪水又从眼里涌了出来,在雪地上砸出了一串深坑。她想到了曾经的“鞠躬”,听到了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作者:胥得意。有改动)7.读小说要读故事。小说写了冷静哪几件事情?请以“鞠躬”为线索,从“冷静”的角度简要概括。(4分)8.读小说要关注“虚构中的真实”,即小说中的细节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本文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两处,简要分析。(4分)9.读小说要揣摩语言。请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回答问题。(4分)(1)冷静太有个性了,妈妈早就发现了,也曾试图让她有所改变。但是冷静有自己的认知。她反驳妈妈:________。(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2分)(2)刚一出门,天上便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好大好大的雪。(请分析该句在情节和结构方面的作用。)(2分)10.读小说要细品结尾。结尾的“泪”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11分)【文本一】遏制网暴,需要你我坚定出列①过去,非正常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可能需要一把利刃。而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一个诋毁、谣言或许就已足够。2月19日,有媒体报道,一位女孩因不堪网暴自杀,再次刺痛了公众神经。②半年前,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因染粉色头发、带着硕士录取通知书去看望久病在床的爷爷,而遭遇大规模网暴。“陪酒女”“老少恋”“炒作爷爷”“吃人血馒头”等耸人听闻的“罪名”向她袭来,让这位原本元气满满的少女在与抑郁症抗争多日后,以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③近期,类似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冲击公众视野,挑战公众底线。从去年被网民谩骂“快去死”的寻亲男孩刘学州留下遗书后服药自杀,到不久前开着拖拉机去西藏旅行的网红“管管”不堪网暴轻生,再到这位生命刚刚陨落的女孩……这些活生生的生命悲剧来得猝不及防,让人真切感受到:我们与网络暴力之恶,距离并不遥远。④网络的一句恶言,有时比利刃还要锋利。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一条无中生有的信息、一句过分的玩笑、一次随意无心的跟帖,一旦经过网络的“放大器”,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掀起骇浪,将声浪化为利刃,从而把受害者冷漠地推向满是诋毁的“汪洋”。⑤网暴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集体无意识结出的恶果。它不像现实暴力那样有形,借助互联网的隐匿性、开放性、群体性,“无名之恶”增加了甄别施暴者身份的难度,“法不责众”的心理也给了“键盘侠”肆意开腔的勇气。⑥键盘侠的口诛笔伐,看似站在道德的高处,实则是情绪的宣泄、偏见的狂欢;佯装“大义凛然”,实际却“唯恐天下不乱”。在他们的言语操纵下,一波波“暴力声浪”不仅污染网络空间、荼毒社会风气,也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可逆的精神压力和心灵创伤。⑦面对接二连三的网暴悲剧,除了有关部门采取有效行动,网络群组、网站论坛、小程序等平台负起责任加强治理外,还需要屏幕前的你我坚定出列。⑧遏制网暴,需要多一丝敬畏。一个对生命、对法律、对道德都失去敬畏的人,也就失去了行为的底线,就容易极端、冷漠、暴戾,容易躲在屏幕后面肆意宣泄自己的“快意”而不顾他人感受,不管他人所受伤害,不想可能造成女孩殒命这样的严重后果。⑨遏制网暴,呼唤你我的同理心。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键盘侠”们射出的暴力子弹“不长眼睛”,毫无道理也毫无规律。假如你我熟视无睹卷入其中,受害的今天是他们,明天可能就是我们。⑩遏制网暴,期盼挺身而出的勇气。捍卫他人,就是捍卫自己。面对“键盘侠”的无端谩骂、造谣诽谤,不要做“乌合之众”,更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这需要我们坚决挺身而出,对每一次网暴行为说“不”。 只有亿万个网民,自觉汇成抵制网暴的堤坝,从自己做起,从抵制每一句谣言、人身攻击、侮辱谩骂做起,从声援和捍卫被网暴伤害的每一个人做起,“键盘侠”的肆意妄为才可能被遏制,才能还网络一片“清朗”。【文本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坚决惩治“按键伤人”①依法惩治信息网络犯罪,坚决惩治网暴“按键伤人”,今年两高报告再次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②网暴成本低,造成危害大,影响范围广。编写几句恶毒的文字,制作一段造谣生事的视频,发到网上费不了多少事、花不了多长时间,但对他人构成的侮辱诽谤、威胁恐吓却十分严重;歪曲事实、混淆视听的言论,更会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③网暴“按键伤人”,涉及侵害他人人格权、侵犯个人隐私等诸多违法行为。然而,总有人抱着法不责众等侥幸心理顶风作案,更为恶劣的是,还有网络“黑公关”为商业目的,专门炮制虚假信息,进行恶意传播。像在胡某宇事件这样的社会热点中,一些不法分子借机造谣传谣、恶意营销炒作,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还严重误导公众判断,干扰事件调查。对这些侵犯公众切身权益的网络犯罪行为绝对不能姑息,必须依法严惩。④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近些年各级司法机关持续加强对网暴的惩治,取得良好效果。5年来检察机关从严追诉网络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1.4万人,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9190件;推动“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自诉转公诉,起到良好警示作用。各级法院审理涉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典型案例,对散布虚假信息、危害网络生态的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惩。⑤打击网暴“按键伤人”已经形成良好态势,不仅要保持这种态势,还要继续完善相关立法,将覆盖网络的法网织得更密,对网络违法犯罪查得更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环境。(记者高健钧、丁静)11.下面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文本一开头通过列举杭州女孩郑录华的例子引出本文的论题——网暴。B.文本二第③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对侵犯公众切身权益的网络犯罪行为绝对不能姑息,必须依法严惩。C.文本一第④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网暴的危害。D.两个文本都围绕“网暴”的话题展开阐述,但侧重点不同。12.请梳理文本一第⑦— 段的论证思路。(4分)13.班级围绕“网暴”话题展开讨论,同学们畅所欲言。针对下面大家的发言,你想说些什么?请你从文本中筛选有用信息,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5分)小豫:我不就在网上发个帖,嘲讽了几句吗?多大点事,值得小题大做?小阳:我就觉得好玩,看到大家都在转发,就跟风转了一下。小邓:我既没发帖,又没转发,网暴与我何干?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上理想的学校。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11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①,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②,帅长幼之序。诸侯有王③,王有巡守,以大习④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节选自《左传 庄公二十三年》)【注释】①以训上下之则: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②朝以正班爵之义: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③有王:指朝聘于天子。④大习:熟悉朝会制度。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中的“间”意思不同。B.“肉食者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都指的是“目光短浅”。C.“何以战”与“可以一战”中的“以”都是“凭借”的意思。D.“君不举矣”与“管夷吾举于士”中的“举”都是“举荐、推荐”的意思。15.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6.后人曾用《齐鲁长勺之战》作为甲文的题目,清代《古文观止》的编者将其改为《曹刿论战》,请说说该编者不沿用旧题目的理由。(3分)17.甲、乙两文都展示了曹刿的品质,请结合两个文段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的认识。(4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4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8.关于《过零丁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诗歌首联写了两件事:一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从起兵抗元到被俘已有四年。B.颔联运用了比喻修辞。“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河,如雨中浮萍,形象生动。C.颈联“惶恐”“零丁”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凄苦。D.尾联借用“汗青”这一历史典故,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19.文天祥的诗歌继承了杜甫诗作的特点,被评为“歌诗若杜甫”。请从沉郁的诗风和“诗史”的笔法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内容具体分析。(2分)四、名著阅读(4分)20.班级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活动是评选名著作品中“独立、抗争”女性形象代言人。简·爱(《简·爱》)和沈琼枝(《儒林外史》)都被入选其中,你认为她们两个人适合吗?请任选一位并结合她的经历简要说明。五、作文(50分)21.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人民日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向上”和“向下”能从不同角度诠释成长的意义和价值。(1)请以“_______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2)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任选一题作文。写记叙文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议论文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下语文开学调研 学生版(终).docx 九下语文开学调研教师版(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