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玩偶之家(节选)》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玩偶之家(节选)》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新课导入
张桂梅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了1804名女孩走出贫困山村,进入大学。在一次采访视频中,张桂梅校长回忆了因学生当了全职太太,而不愿接受其捐款的故事,这很快引起了网友的争论。那么你认为女性到底应该在婚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玩偶之家
易卜生
易卜生
①挪威,剧作家,“现代戏剧之父”
②从20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小的促进作用。
早期(1850—1868)浪漫主义历史剧:过渡作品哲理剧《布朗德》《培尔·金特》
中期(1868—1891)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
后期(1891—1906)象征主义心理剧:《建筑师》《小艾友夫》《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等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前者激发了他写《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挪威强大的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创作背景


含义: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戏剧语言(基础)、人物、戏剧冲突
揣摩戏剧语言
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戏剧冲突
分类:①舞台语言(舞台说明)eg: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上下场……
②人物语言(台词)
特点:①动作性 ②个性表现力 ③抒情性 ④有潜台词 ⑤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种类:
①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话剧《雷雨》;歌剧《白毛女》;舞剧《红色娘子军》
②剧情繁简和结构:独幕剧《等待戈多》;多幕剧《雷雨》
③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历史剧《屈原》;现代剧《雷雨》
④矛盾冲突的性质:悲剧《屈原》;喜剧《威尼斯商人》;正剧《白毛女》

人物关系图
海尔茂
娜拉
阮克医生
柯洛克斯泰
林丹太太
夫妻
旧情人
同学
(现为同事)
同学
老朋友
老朋友
剧情简介
第一幕
海尔茂即特升经银行经理。全家人兴高采烈准备欢度圣挺。海尔茂预备开除同事柯洛克斯泰。缺位由林丹太太去项替。柯洛克斯泰为保住自己职住、威胁娜拉。要将她几年将因丈夫患重病的伪造签名向自己借钱的事告诉海尔茂。
第二幕
圣挺节舞会对,柯洛克斯泰又一次威胁娜扯,二人谈判最终破裂。柯洛克斯泰将事先写好的揭发信放进海尔茂家的结箱。
第三幕开始
柯洛克斯泰被林丹太太说服。放弃威胁娜拉。第二次写信寄还借据……
“做老婆的不得她丈夫的同意没法子借钱”;娜拉不得不伪造父亲的签名借钱。
任务一:请仔细阅读海尔茂的台词(对娜拉的称呼)和舞台说明(动作、神态等),看看在两次读信前后,海尔茂对妻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现海尔茂怎样的性格特点。
形象特点
柔情蜜蜜
深情款款
忘恩负义
翻脸无情
自私虚伪
虚情假意
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反复无常、厚颜无耻、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权思想拥护者
综述:海尔茂的形象
表面上
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一个颇为“敬业”的职员;
在家:好丈夫、好父亲。
实际上
冷酷、自私、虚伪、专制、没有担当。
海尔茂控制家庭经济权,在家庭中掌控着一切,将妻子视作自己的附属品、玩物,在婚姻中不尊重自己的妻子。对妻子所谓的“爱”,仅是获得自我满足的生活调剂品。
男权至上的社会背景下典型的男性形象
虚伪暴戾的男权思想拥护者,海尔茂的形象的社会意义
《玩偶之家》的思想性集中表现为对“法律”“道德”“名誉”等一系列“男权社会的主导信念”的批判。
作为“一家之长”“社会中坚”的海尔茂,是这些观念的化身,是剧作主要的批判对象。
《玩偶之家》不只是批判海尔茂这个具体的人物,而是通过这个形象,批判他维护的这些观念,以及以这些观念为基石的社会秩序。
03
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长诗《公主》(1847) 中,
对19世纪女性的地位有清晰的描述:
B
男人弄刀舞枪,女人缝制衣裳;
C
男人用脑思考,女人用心体量;
D
男人发号施令,女人惟命是听;
E
若不是这样,一切都将陷入混乱。
A
男人在田间劳作,女人在家中操持;
任务一:在这场矛盾冲突中,原先一直是海尔茂压制娜拉,那么娜拉是如何幡然醒悟,打破自己的玩偶身份,转而占了上风,请仿照上课对海尔茂人物的赏析方法,品读娜拉台词和舞台说明,找找答案
痛苦不安
伤心绝望
清醒冷静
决心反抗
无忧无虑,单纯任性。从剧作开始她瞒着丈夫偷吃杏仁饼干的细节中,就体现出她十足的孩子气。
善良,富有同情心。在戏里无论她对失业的林丹太太,还是对身患绝症的阮克医生,她都能够真诚地予以关怀和帮助。即使是佣人和保姆,她也以平等关系相待。
坚毅、乐观。面对生活的种种烦恼时,她总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勇于担当。丈夫身患重病,她不惜铤而走险,仿冒她父亲的签名,来借钱帮助她丈夫。仿冒签名的事情被揭发以后,为了不连累丈夫她甚至做了牺牲一己性命的准备,她准备自己去自杀来挽救自己的丈夫。
综述:哪啦的形象
戏剧冲突
①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海尔茂和娜拉夫妻之间的冲突。
②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
娜拉内心的冲突; 海尔茂内心的冲突
③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主要指娜拉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冲突。她对未来的期盼与此时外界的寒冷环境是极不融洽的。
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体现为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女权思想,与海尔茂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冲突。
思考:本文的核心冲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全剧的中心冲突发生在海尔茂和娜拉之间,起因是一张借据。
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使戏剧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效果。
对人物的塑造的作用。促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使人物性格得到最充分的揭示。
对主题的呈现的作用。这个冲突通过普通家庭夫妻关系的不平等引发的家庭矛盾,以小见大地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附庸地位,凸显了呼吁社会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让女性的尊严受到保障的思想主题。
戏剧冲突有何特点?
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海尔茂自私自利,男权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妇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双方发生了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在剧中,作者把海尔茂和娜拉的冲突安排在一个地点(家中)、围绕一件事(借据事件)而展开,戏剧冲突高度集中。
戏剧冲突紧张曲折。在剧中,海尔茂“变色龙”般的变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变化,构成了紧张曲折的戏剧冲突,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思考讨论:
《玩偶之家》中有哪些“戏剧性事件”,发生了几次“突转”?
突转,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随着命运的突转,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也会随之发生剧烈的转变,人物矛盾冲突会更明确清晰,人物会有新的认知和发现。
第一次突转:海尔茂对妻子娜拉浓情蜜意,但看到柯洛克斯泰的信并了解借债并伪造签名的事情后,他态度剧变,对娜拉进行了一番劈头盖脸的怒骂。
第二次突转:第二封信送来,柯洛克斯泰归还了借据,海尔茂放下心来,转而安抚妻子。
第三次突转:娜拉看清海尔茂的真实面目,看清夫妻关系的本质,决心出走。
娜拉的发现:
自己的玩偶身份
首先我是一个人,
不是玩偶。
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戏剧性事件做突转,故事将会怎样进行呢?
1、试想,如果没有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伪造签名的事相要挟
2、试想,如果没有柯洛克斯泰归还了当年的借债
3、试想,如果娜拉没有离家出走
娜拉的家庭可能永远不会爆发冲突,这个家庭就会平静地存在下去。
突转作用:1、使戏剧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获得出奇制胜的戏剧性效果。2、有利于揭示、挖掘人物性格和表现;3、深化剧作主题。
有西方文学史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
她的出走是对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家庭、婚姻制度的挑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奋勇冲击。
她用反叛的行动向“物化”女性的社会庄严宣告:首先我是一个人,不是玩偶。她的宣告成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这对广大妇女争取自由、平等、人格的独立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她的出走,震惊了男权社会,震醒了昏睡的女性,使整个社会鼎沸起来,引起人们对现存制度的怀疑。
娜拉出走的原因
①娜拉认清了海尔茂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本质,美好爱情生活理想的破灭。
②娜拉发现自己在家庭中处于玩偶地位,娜拉追求独立人格,娜拉的独立平等意识觉醒了。
③娜拉开始对男权社会以及其内部的宗教、道德、法律产生了怀疑,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种种虚伪和不合理。
娜拉出走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对父权制度的挑战:娜拉的出走直接反抗了19世纪欧洲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结构,揭露了女性在婚姻中被物化、缺乏独立人格的现实,动摇了传统父权制的合法性。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妻子、母亲,更是独立的个体,其选择标志着女性从“他者”身份向主体性的转变,推动了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反思。
社会制度的批判与改革推动:这一行为暴露了当时法律(如女性无财产权)、教育、就业等领域对女性的系统性压迫,促使社会关注性别平等问题,间接推动了后续妇女权利运动和法律改革。
文学与文化的象征意义:“娜拉出走”成为全球女性解放的文化符号,激励了不同地区的女性抗争,并在文学、艺术中反复被诠释,形成持久的批判性对话。
对现代个体自由的启示:超越性别议题,娜拉的选择也引发了对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矛盾的思考,强调个体挣脱社会束缚、追求真实自我的普世意义。
娜拉出走后会怎样?
针对娜拉出走的结局,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关于娜拉的出走,我想和你谈一谈……
观点一:认同。
⑴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还没有为妇女的独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间。
⑵从主观条件来看,娜拉没有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
从剧情来看,娜拉除了长得漂亮、跳舞跳得好之外,并没有什么特长,甚至操持家务的工作也是由佣人来做的。这样一位年轻女子,很难适应当时男权主义流行的社会。
⑶从娜拉出走时的状况来看,她没有可以立足于社会的条件。
⑷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娜拉很可能成为女权运动的牺牲品。
观点二:不认同。
⑴社会为娜拉出走以争取独立和人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⑵娜拉具备出走后走向自立和成功的主观条件。娜拉有着刚烈的性格,有敢于质疑法律、宗教的勇气,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决定了她不会向困难屈服,有勇气战胜出走后的一些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追求。
⑶娜拉周围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的榜样。
总结主题
本文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海尔茂形象和美丽、善良、具有牺牲精神、敢于追求平等自由的娜拉形象,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立场。
因此,人们认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
这部戏从首演到现在,所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现代家庭中妇女的权利问题,还揭示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已经死亡。
真正的独立,是拥有独立的思想,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做真正的自己。
妇女们为之奋斗的那个事业在我看来是全人类的事业。谁认真读我的书,谁就会明白这一点。当然,最好能顺便解决妇女问题,但我的整个构思不在这里。我的任务是描写全人类。
——易卜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