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说课稿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说课稿课件(共23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微观探秘: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之旅
目录
CONTENTS
01
教学分析
02
教学策略
03
教学过程
04
教学反思
1
教学分析
Teaching analysis
教学内容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细胞分子组成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功能、基本单位(氨基酸)、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原因。从知识体系看,学生已知道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承前),本节将从宏观功能深入微观结构,为后续学习酶、载体蛋白等知识奠定基础(启后),同时通过模型建构培养科学思维,渗透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教材内容结构
教材以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为核心,按照 “宏观功能→微观结构→多样性成因→实践应用” 的逻辑层层递进,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
学生已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检测方法,但对氨基酸的微观结构和蛋白质形成过程缺乏直观认识。
2
能力特点
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借助模型、动画等直观手段理解微观过程;具备一定小组合作能力,可通过建模活动突破难点。
3
认知障碍
学生难以理解氨基酸 “中心碳原子” 的空间结构、脱水缩合的化学键变化,需通过动手操作降低认知难度。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
社会责任
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建立 “结构决定功能” 的观念,如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与其运输氧的功能相适应。
科学思维
通过归纳氨基酸结构通式、推导肽键数计算公式,培养归纳概括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模型建构体验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科学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构建氨基酸和多肽模型,模拟脱水缩合过程,提升实验操作和合作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
结合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科学史,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蛋白质与健康的关系,形成健康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 氨基酸 “中心碳原子” 的空间结构;
② 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空间结构的过程;
③ 蛋白质多样性的逻辑推导。
教学重点
①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② 脱水缩合过程及肽键数计算;
③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
2
教学策略
Teaching strategy
教学方法
物理模型:模型制作模拟氨基酸结构与脱水缩合过程;
概念模型:归纳氨基酸结构通式、绘制蛋白质功能概念图;
数学模型:推导肽键数与氨基酸数的数量关系。
模型建
构法:
生活情境:熟鸡蛋消化、酒精消毒原理;
科学史情境: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历程。
情境教
学法:
链式提问:“胰岛素为何不能口服?→氨基酸如何连接?→结构多样性如何产生?” 引导深度学习。
问题驱
动法:
联系化学知识(官能团、化学键)分析氨基酸结构与脱水缩合反应。
跨学科融合法
学法指导
模型学习法
通过 “观察图像→建构模型→抽象符号” 三步法,理解氨基酸结构(如用彩色卡纸模型明确中心碳原子的空间位置)。
小组合作法
学生分工完成模型建构、数据记录与汇报,培养协作与表达能力。
问题导向法
通过 “为什么?”“如何证明?” 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案例分析法
结合镰状细胞贫血、酶活性丧失等案例,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强化生命观念。
3
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ss
课堂教学
环节 1:情境导入:激活前导知识
实验情境
展示实验视频:向唾液、胰岛素溶液、头发研磨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提问:“为什么这些物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列举蛋白质功能,教师补充肌肉收缩、信号传递等功能,归纳功能概念图。
科学史情境
播放视频:1965 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纪录片片段。
提问:“该成就为何被称为‘生命科学的突破’?人工合成蛋白质需要先破解哪些结构奥秘?”
课堂教学
环节 2:氨基酸结构探究:从宏观到微观
图像分析:寻找结构共性
展示甘氨酸、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结构式,学生分组圈画氨基(-NH )、羧基(-COOH)、中心碳原子和 R 基。
教师引导:“不同氨基酸的差异由什么决定?”
活动 1:组装氨基酸模型(彩色卡纸)
材料:黑色(C)、蓝色(N)、红色(O)、白色(H)、R 基组件在卡纸上批注(如 - CH 、-CH );
任务:根据结构式组装甘氨酸模型,重点关注“氨基、羧基、H 原子均连在中心碳原子” 的空间结构。
过渡:学生代表展示模型,共同归纳结构通式,教师板书并标注 R 基的作用。
提问:“组成人体蛋白质的 21 种氨基酸,如何构成蛋白质呢?”
课堂教学
环节3:蛋白质形成过程:建模与推理
动态演示:微观过程可视化
播放 3D 动画:两个丙氨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标注氨基脱 - H、羧基脱 - OH,生成肽键(-CO-NH-)和水分子。
提问:“脱水缩合中,元素守恒如何体现?肽键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活动 2:构建三肽模型并推导规律
任务:用 3 种不同 R 基的氨基酸模型(如丙氨酸、赖氨酸、谷氨酸)构建三肽。
小组讨论: 肽键的数量有多少,肽键数量和氨基酸数量、肽链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否指出肽键的位置? “若 n 个氨基酸形成 m 条肽链,肽键数、水分子数如何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氨基酸排列成链→链数增加→肽键数减少” 的逻辑,推导公式:肽键数=氨基酸数 肽链数=脱去水分子数。
课堂教学
多肽链如何形成蛋白质?
由氨基 酸形成血红蛋白的视频,总结出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 成肽链,肽链进行盘曲、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最终 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课堂教学
深度探究:结构多样性成因
展示两组学生构建的三肽模型(氨基酸种类、顺序不同),提问:
“模型 A(丙氨酸 - 谷氨酸 - 赖氨酸 - 缬氨酸)与模型 B(谷氨酸 - 丙氨酸 - 缬氨酸 - 赖氨酸)为何功能不同?”
“仅用 21 种氨基酸,如何形成千万种蛋白质?”
通过模型对比,引导学生逐层推导多样性原因(种类→数目→顺序→空间结构),建立 “局部到整体” 的思维链
学生归纳: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空间结构不同→蛋白质功能多样。
课堂教学
生命观念:结构决定功能
案例 1:血红蛋白(含 Fe 的球状结构)运输氧气,角蛋白(纤维状结构)构成头发。
提问:“结构差异如何导致功能不同?”
环节 4:功能与结构关联:案例与应用
案例 2:镰状细胞贫血(谷氨酸→缬氨酸→红细胞形态异常→运输氧能力下降)。
学生活动:分析案例,总结“氨基酸序列改变→空间结构改变→功能丧失” 的逻辑链。
生活应用:解释“高温煎蛋更易消化”(高温破坏蛋白质空间结构,暴露肽键便于消化酶作用);
科学防疫:说明“75% 酒精消毒原理”(酒精破坏病毒蛋白质外壳的空间结构,使其失活)。
课堂教学
环节 5:总结与评价:构建知识网络
课后强化
下图是某蛋白质的肽链结构示意图(图1中的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及部分肽链放大示意图(图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化合物由氨基酸脱去 个水分子形成,这种结合方式叫做 ,发生在细胞中的 处。(2)图2中表示R基的编号为 (填序号);③⑤⑦表示的结构称为 。据图2推测,该肽链至少有 个游离的羧基。
(3)现有800个氨基酸,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808个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5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 个肽键和 个游离的氨基。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Please replace the text, modify the text, you can also copy your content directly to this.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模型建构为核心,成功搭建了 “宏观功能 — 微观结构 — 应用实践” 的认知桥梁,有效落实了核心素养目标。但在学情分层、技术融合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教学中,需更精准把握学生差异,善用数字化工具拓展课堂边界,让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念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转化为学生分析生命现象的思维习惯,真正实现生物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THANK
敬请指正
Please kindly correct m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