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中常用的15个专业表现手法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中常用的15个专业表现手法 讲义

资源简介

诗歌鉴赏中常用的 15 个专业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常用的 15 个专业表现手法术语,结合定义、作用、例句及引用来源进行详 细解析
1. 象征 定义:用具体事物暗示抽象品质或情感。 作用: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增强意境深度。 例句: 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象征坚守高洁的品格。 高尔基《海燕》用"暴风雨"象征革命浪潮。
2. 反衬 定义:通过相反事物突出主体特征。 作用:强化对比,凸显主题。 例句: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以严寒反衬梅花的坚韧。 鲁迅《祝福》用鲁镇"祝福"的热闹反衬祥林嫂的悲剧。
3. 借景抒情 定义:通过景物描写间接表达情感。 作用:含蓄蕴藉,情景交融。 例句: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花鸟抒发亡国之痛。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借月光表达思乡之情。
4. 比喻
定义:用相似事物打比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形象性。
例句: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以夸张比喻瀑布雄伟。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用对比比喻相思之苦。
5. 拟人 定义:赋予事物人的特征或情感。 作用:使描写对象生动鲜活。 例句: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赋予春雨灵性。 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将琴声拟人化。
6. 对偶 定义:结构对称、意义相关的词句并列。 作用:增强节奏感与表现力。 例句: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仗工整,画面壮阔。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空对照。
7. 夸张 定义:夸大或缩小事物特征。 作用:强调情感,增强感染力。 例句: 李白"白发三千丈"极言愁绪之深。 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夸张表达苍凉之感。
8. 用典
定义:引用历史或文学典故。
作用:深化内涵,增加文化底蕴。
例句:
辛弃疾《永遇乐》"想当年,金戈铁马"借刘裕典故抒怀才不遇。
李商隐《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化用庄周典故表迷惘。
9. 虚实结合 定义:实写与虚写结合,拓展意境。 作用: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例句: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实写当下,虚写未来团聚。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实景,"清泉石上流"虚境。
10. 动静结合 定义:动态与静态描写结合。 作用:营造生动画面,深化意境。 例句: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动衬静。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动静相宜。
11. 对比 定义:将两种对立或差异的事物/情感并置,形成强烈反差。 作用:突出矛盾,强化主题,深化情感。 例句: 白居易《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成贫富对比, 揭露赋税苛刻。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社会贫富悬殊。
12. 双关
定义:利用多义词或谐音,使诗句含双重含义。
作用: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例句: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凉"既指天气寒冷,又暗含离别凄 凉。
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丝"谐音"思",表达相思无尽。
13. 反复 定义:重复使用相同词语或句子,增强节奏感和情感张力。 作用:强调重点,渲染氛围,形成回环往复的意境。 例句: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 红"中"春"字反复,突出春意盎然。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通过叠句强化思念。
14. 互文 定义:上下句或相邻句内容互相补充,合起来表达完整意思。 作用:避免重复,拓展诗意空间。 例句: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实指秦汉时的明月与关塞,体现历史纵深。 《木兰诗》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见义,表现战争的惨烈与幸存者的归来。
15. 细节描写
定义:捕捉具体细微的景物或动作,增强画面感和真实感。
作用:以小见大,生动传神,深化情感。
例句:
赵师秀《约客》 "闲敲棋子落灯花"通过"敲棋子"的细节,刻画等待友人的焦灼。
杨万里《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聚焦初生荷叶的细节,展现自然的生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