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卷】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预测卷三 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押题卷】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预测卷三 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预测卷
1.(2024春 海淀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桥,水梁也,从木,乔声。”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梁之字用木跨水也,即今之桥也。”可见最早的桥梁应该是木梁桥,很可能是树木倒下而自然形成的。《竹书纪年》中有“架鼋鼍以为梁”的记载,在浅滩溪涧中露出水面的石蹬、大石头,远望就像鼋鼍脊背,说明这里记载的应是堤梁石桥,是梁桥的雏形。《诗经 大雅》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吟诵的是浮桥。秦国蜀守李冰在郫江与检江上建造了一座“笮桥”,“竹索”在古代写作“筰”,也通“笮”,这座桥可能就是用竹子建造的索桥。1957年在河南省新野县出土的东汉时期画像砖中刻有拱桥图形,至此,桥梁的主要类型都已出现。
隋唐是我们古代桥梁的全盛时期。竣工于炀帝时期的敞肩桥跨桥式坦拱石桥赵州桥,是高度科学性与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古代桥梁典范。
洨水两岸地势平坦,土层松软。在这里建赵州桥,如何降低桥梁纵向坡度,减轻桥梁自重就显得尤其重要。李春等匠师选用了圆弧形的坦孔桥,使拱矢高度与拱跨度比小于1/5(小于1/4为坦孔桥)。又在大拱肩上挖了四个小拱,这样不仅利于泄洪、增添美感,而且减轻桥身净重15.3%。拱脚比拱顶受到的力更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匠师们便从纵向、横向同时加大拱脚的受力面积。纵向,在拱背两侧平铺护拱石,厚度从拱脚向拱顶逐渐减薄。横向,把拱圈做成拱顶窄于拱脚的形式。这样大胆的创造、奇巧的桥型,唐朝张贞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绝妙的桥型构思须有完美的施工技术来实现。赵州桥采用纵向并列砌图法,把拱圈“化整为零”,纵分为二十八圈,每圈四十三块拱石,逐一砌筑合拢。这种砌图法能分段分块进行,可有效解决由于造桥经费巨大导致工期过长的问题。同时,只需搭宽度为0.5﹣1.0米的支架便能施工,一圈合拢就能单独受力,不必搭设庞大的拱式支架,解决了桥梁施工时通航和泄洪的问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各圈之间横向联系差,匠师们便用多种方法让各道拱圈“合零为整”。除通过拱顶窄于拱脚,护拱石与主拱石、拱石各面斜纹摩擦等方法外,还在各圈拱石中间安放腰铁,在拱背上安放铁拉杆,在两侧护拱石间放置钩石。这些精心处理,有效地防止了拱圈的横向外倾,使拱圈屹立千余年而没有倒塌,被后人赞为“自古神丁役此工”。
(取材于茅以升、李晓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现代桥梁形成了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拱桥、恶索桥、斜拉桥。其中拱桥的受力最为合理,桥面承受的垂直力自动转化为拱圈轴向压力,桥的承载能力强,刚度大,耐久性好。古代拱桥多采用天然石材建成,近现代,随着优质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拱桥建设在快速发展。
中国古代对世界拱桥的建造贡献巨大,隋朝建成的赵州桥被誉为“世界土木工程里程碑”。1968年,中国工程师郑皆连提出了斜拉扣挂悬拼松索合龙工法,即把下方支架支撑转变为上方悬吊,解决了建拱桥不搭支架的难题。1977年,又提出了拱桥转体施工法,为拱桥无支架施工提供了新途径。无支架施工是传统拱桥和现代拱桥的分水岭,使中国拱桥建设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在拱桥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拱桥发展最快的是钢管混凝土拱桥和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
钢管混凝土拱桥是一种优良的钢混组合桥梁,主要结构中,钢管因混凝土的填充提高了局部稳定性,混凝土因钢管的套箍作用增大了韧性和强度。这种拱桥源于前苏联,因未能发挥其结构及施工优势,故前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未再接着修建。近30年来,我国各地建成钢管混凝土拱桥近500座,这类拱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源于中国工程师用自己开发的斜拉扣挂技术、转体施工技术架设钢管拱桁,用真空辅助压力连续灌注管内混凝土,提高了桥梁质量,降低了造价,缩短了工期,增强了竞争力。2020年建成的广西平南三桥跨径达到575米,创世界此类拱桥跨径纪录。中国工程师还利用“地下连续墙+注水泥浆加固”法解决了北岸桥台建在卵石上的巨大难题,为非岩地区建造此类大桥提供了成功范例。
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又称“米兰拱桥”,由奥地利工程师约瑟夫 米兰1898年发明。这类桥施工时首先架设钢劲性骨架,在其上挂模板浇注拱圈混凝土,两者共同构成钢混组合的拱圈。100多年来,国外该类拱桥最大跨径为384米,我国跨径在400米以上的此类桥梁有7座,广西天峨龙滩特大桥跨径已达600米。中国工程师用钢管混凝土拱桁代替钢拱桁作劲性骨架,用钢量降低50%;开发了斜拉扣索调载,拱圈分环、环内多工作面浇注混凝土的工法,使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减少了劲性骨架的受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性、安全性。
伴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拱桥的“金字招牌”已享誉世界,无数天堑因此而变成通途。
(取材于郑皆连、王建军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望就像鼋鼍脊背 脊:jǐ
B.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为:wéi
C.钢管混凝土拱桥 混:hùn
D.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 劲:jìn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古人对“桥”“梁”二字的解说,可推知最早的桥梁可能是木梁桥。
B.梁桥、浮桥、索桥等各种桥型,都是在堤梁石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赵州桥采用圆弧形坦孔桥形式是为了利于泄洪、增添美感、减轻桥重。
D.“化整为零”“合零为整”,都准确说明了纵向并列砌圈法的施工优势。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拱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其它桥型相比,拱桥结构受力更合理,故而承载能力强,刚度大,耐久性好。
B.拱桥无支架施工技术难题的解决,使中国拱桥建设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
C.钢管混凝土拱桥在中国得以大放异彩的根源是造价低、工期短,具有经济优势。
D.新技术的使用使我国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的跨度增加,安全性和经济性均有提高。
(4)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基本桥型在秦汉时多已出现,其中拱桥随优质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而快速发展。
B.从建赵州桥起人们就尝试在施工时减少支架搭建,直到1968年才实现了无支架施工。
C.“拱圈分环、环内多工作面浇注混凝土工法”和赵州桥“纵向并列砌圈法”一脉相承。
D.平南三桥的建造遇到了地基松软问题,工程师依据赵州桥的建造经验解决了此问题。
(5)下面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你认为哪个更恰当?请分条说明理由。
①中国拱桥的当代发展
②中国拱桥——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
2.(2024春 昌平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魏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然孟子学子思者也。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魏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1]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对魏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故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何也?盖其所言之人异也。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魏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 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
(取材于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注释:【1】温公,指司马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之适魏 适:适合
B.意夫孟子之来 意:猜想
C.仁义固所以利之也 固:本来
D.而卒不免于利 卒:最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之所以教人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
B.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 而孟子则不言之于魏王
C.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夫子之道传之子思
D.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之为国可谓困矣 魏国作为一个国家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
B.尝问牧民之道何先 孟子曾经问畜牧为生的人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C.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 已经知晓仁义可以带来很大的利益
D.俭非圣人之中制 节俭不是圣人的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到魏国时,魏王希望孟子能够帮助自己改变国家现状。
B.孟子回答魏王时只谈仁义并不谈利,是因为魏王足够仁义。
C.世俗之人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最终难免会失去仁义之利。
D.智慧的人知道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做到不失人不失言。
(5)文章第五段作者认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说话的对象不同,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阐释的。
3.(2024春 丰台区期末)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完成各题。
山坡羊 西湖杂咏 夏
元 薛昂夫
晴云轻漾,薰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映湖光,逞新妆。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双调 殿前欢 夏
元 薛昂夫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途。又撑入荷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1)下列对第一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晴云”“薰风”两句描写西湖夏季天空晴朗,微风吹拂,营造出宁静恬淡的氛围。
B.“开樽”句紧承上句对自然之景的描摹,写人们争相来到西湖喝酒避暑的生活趣事。
C.“笙歌鼎沸”与《望海潮》中“羌管弄晴”都用拟人手法写热闹之景,反衬夏夜的宁静。
D.此曲用语简洁且灵活生动,画面优美,颇具神采,读来给人以美妙亲切的情感体验。
(2)下列对第二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玻璃”句中“冰壶”喻指皎洁的月亮,此句写出西湖碧水万顷、月影沉璧的美景。
B.“流莺”“士女”句用莺鸣来喻指歌女歌声的宛转动听,虚写士女欢歌笑语的场景。
C.“有丹青”句化用《别题》“只恐丹青画不如”,写西湖景致优美,难以用画笔描摹。
D.“迷归途”“又撑入”两句化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出归途的意趣。
(3)有人评论薛昂夫散曲:“直叙人景交融、物我两忘之境界。”请结合此评论,赏析下面诗句:
①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②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4.(2024春 石景山区期末)根据下面语段提示,用相关作品原文填空。
阅读经典诗文,是心灵与思想的奇妙之旅。诗文中有瑰丽的想象:“女娲炼石补天处,①    。”“②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有阔大的境界:“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③    。”有自由的心灵:“④    ,临清流而赋诗。”有深情的怀念:“瞻顾遗迹,如在昨日,⑤    。”“    ,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有激荡的豪情:“相看白刃血纷纷,⑦    !”“乘骐骥以驰骋兮,⑧    !”有睿智的思考:“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⑨    ,以致其性焉尔。”“事不目见耳闻,⑩    ,可乎?”徜徉于古代经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变得胸怀宏阔,心灵丰盈,头脑清明。
5.(2024春 昌平区期末)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曹雪芹打破旧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众多才情斐然的女性形象。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以上两个划线句子分别指的是哪个人物?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对她的才华加以印证。
6.(2024春 丰台区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老君山的一
在去栾川老君山之前,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攻略。首先好奇的是别的地方有没有也叫老君山的,搜了一下,全国各地的老君山居然有十来个。不过转念一想,也在情理之中。或是有传说遗留,或是因尊崇之心,总之是种种原由使得那么多山共享此名,山不同名同,这就是大道同归吧。
不过,虽有这么多老君山,以我的私心,即便是第一次来栾川老君山,也会天然地觉得这里最亲切。原因么,这里是河南,我是河南人。还有一条很硬扎的依据:《道德经》写于函谷关。在所有的老君山里,没有比栾川的老君山和函谷关更近的了。对了,还有一条可说的:这里的老君山其实是秦岭余脉伏牛山的主峰,世人皆知老子骑青牛,眼前这初春的山,可不正如巨大的青牛?
山门离栾川县城很近,车程不过十来分钟便到了。在山下看山上,天色阴沉,乌云滚滚,导游小哥说可能有雨。那便有雨吧。“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那不妨就在老君山赏一下百重泉。
乘着缆车徐徐上山。风很大,但缆车很平稳。随着海拔升高,索道有两级。第一级分两支,一曰中灵索道,是老君山修成的第一条索道,起于灵官殿,上卫中天门,因此名为中灵。一曰云景索道,下起寨沟,上至中天门。比中灵索道要长一些,赏心悦目的景致更多一些。感谢这些伟大的发明。我这样胆怯的人,绝不会去尝试翼装飞行,如果想拥有俯瞰的视角,也就只能托福于这样的发明。
真是好看啊,这春山。无论叶之绿还是花之娇,一切颜色都是最初的颜色,纯净至极。连翘和迎春都开黄花,二者却有分别,一个艳丽,一个沉着。玉兰也分了红玉兰和白玉兰两种,白玉兰更多一些。奶奶名字叫玉兰,所以玉兰是我的爱树。真是投缘,这里的人似乎也很喜欢玉兰。在县城便处处可见玉兰,行道树也以玉兰居多。上山的路两旁也都种着玉兰。但这山上的玉兰和山下的又不一样,花朵小一些,小小的花朵,朵朵向上,饱满坚硬,仿佛每一朵都聚着光。
上了第一级,到了中天门泰山也有中天门,想来叫中天门的地方也挺多吧?下了缆车,我们漫步到观景台,朝着栾川县的方向望去,原以为会被云遮住视线,不料却清晰得很。进入视野的是一片偌大的平川,团团绿意中是微缩的楼房道路和蚂蚁般的车辆。中间隐隐可见伊水的轮廓。忽想起100多公里外的龙门石窟,也在伊水旁边。想起卢舍那的微笑,宛如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智者写下此话时,是不是也想到了伊水呢?换乘峰林索道继续上山,山势越发陡峭。出了这更高一级的索道站,向里看山,这时的山全都笼罩在云雾中,果然是“云深不知处”。不过身处云雾中,和云雾亲近着,竟然没有阴沉之色,只是湿气渐重。
循着步道慢慢行来。一边听导游小哥讲古,讲来讲去自然离不开老子,离不开老子和老君山的渊源。据说东周时期老子曾到此归隐修炼。在行政属地上,老君山曾多年归于卢氏。《卢氏县志 碑志》中有记载,称北魏时山上便建了老君庙。在唐贞观十一年时——即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做监工对老君庙做了重修。明万历年间卢氏县令高出也曾作《登景室山赋》—景室山是老君山又一名,序中写道:“余至卢氏,闻境有山,巍峨际天,俗传为老子之居,即以老君名之。”
和所有的名胜一样,山上香火也很鼎盛。即便是这样的天气,上山的人也很多,且多为祈福而来。只是如今的祈福方式也在与时俱进。树枝上,栏杆上,到处都是祈福牌子。初春的树摇曳着清新的嫩绿,密密匝匝的红牌子随风而动,如心意起舞。有的宏大,如“祝世界和平”。有的具体,如“尽快暴富”“发大财”“考研成功”“早日上岸”。看着看着,我总忍不住要猜想一下祈福者都是些什么人。“希望自己能早日到适合的平台发光发热,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想来这位刚刚走出校门。“祝女儿最迟年底和某某某定终身”,这口气想来该是位母亲吧。情感牌很多。“祝异性感顺利”,这位或许是同性朋友太多,所以得强调一下异性?“我一直爱着你、你要好好活着,让我好好爱。”这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不管是怎样的人,爱着就好。
漫步到“十里画屏”,在云雾中,导游小哥很尽职地描摹着。讲云海浩荡时云遮千里,讲枫林秋色染尽万峰,讲太向杜鹏如何惊艳,讲盛夏的彼晓在山顶看星星,讲瑞雪初降,雪后初晴,阳光、雪色和大殿顶上的金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指着茫茫的远处,如数家珍地报着景点的名字:巨龙巡山,观音赏曲,妙步莲花……
就是今天天气不大好。很多东西都看不到。他口气里满是遗憾。
挺好的。我说。
要是天气好的话,就能看到可多,更多。
我看到的已经够多了。你说的那些,我也都已经看到了。
他的神情显然不大信,大概是觉得我在敷衍。我也不辩解。一言半语怎么能解释清楚我的心境呢?,我深知这里的美,山这边和山那边不一样,这个坡和那个坡不一样。每一天都不一样,每一刻都不一样。雨中和雪中不一样,初春和深秋,盛夏和隆冬都不一样。但我不能长居在此。我,有限的我,只能在此时来到这山中。各种局限决定着,或许我以后也来不了很多次。那就专注地享受此刻的美吧。只要我专注地享受了此刻的美,即便只来这么一次,那就等于很多次,无数次。
正如只有一次的人生,而过好了这一次人生,其实就等于生活了很多次。
这就是我的一。我要守好我的一。
——所以,真的,能看到的都挺好。那些看不到的,我其实也都已经看到了。以心为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这句话,一瞬间,我忽然有些懂了。传说老子写成《道德经》后,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史记》记载:“莫知其所终。”其实这所终不必知,他就在道上啊。
朝着西方望去,群山茫茫。用手机查了一下,老君山到函谷关是168.1公里。看着这个有零有整的数字,我默默笑。这个一,多么好。
(取材于乔叶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也会天然地觉得这里最亲切 天然:自然
B.一个艳丽,一个沉着 沉着:冷静
C.微缩的楼房道路和蚂蚁般的车辆 微缩:缩小
D.导游小哥很尽职地描摹着 描摹:细致讲述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发现各地老君山同名现象多,他认为这种现象符合情理。
B.第二段提到作者对栾川的老君山有亲切感,春山似青牛是原因之一。
C.第七段作者想去亲近并不阴沉的云雾,结果他却迷失在了山林之中。
D.在文章结尾处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而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3)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4)文中提到导游“口气里满是遗憾”,请你说出他的“遗憾”。并结合全文,解释作者不认同导游“遗憾”的原因。
7.(2024春 通州区期末)语言基础运用。
①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富集地。②“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超越单纯的经济考量,对其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充分的给予珍视。”③冯骥才先生一直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奔走相告,他指出:“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④同时他也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村落自然解体或消失,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分崩离析。⑤伴随着村落实体的消失,农耕文明见证、乡土古老建筑和留存乡间的传统习俗也逐渐消失,“乡愁”失去了寄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的“重要”不可改为“主要”。
B.②句中的“给予”应放在“充分”前。
C.③④句中两个加点成语使用不当。
D.⑤句中三个画线句不可调换顺序。
(2)根据以上内容,为传统村落下定义。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8.(2024春 昌平区期末)微写作。
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请以“远方”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9.(2024春 海淀区期末)写作。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把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半程”之处是路途的中间节点。行至此处,有人踟蹰,有人转身,有人向前……你我都是行路人,行至半程处常有故事发生。
请以“行至半程处”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预测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24春 海淀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桥,水梁也,从木,乔声。”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梁之字用木跨水也,即今之桥也。”可见最早的桥梁应该是木梁桥,很可能是树木倒下而自然形成的。《竹书纪年》中有“架鼋鼍以为梁”的记载,在浅滩溪涧中露出水面的石蹬、大石头,远望就像鼋鼍脊背,说明这里记载的应是堤梁石桥,是梁桥的雏形。《诗经 大雅》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吟诵的是浮桥。秦国蜀守李冰在郫江与检江上建造了一座“笮桥”,“竹索”在古代写作“筰”,也通“笮”,这座桥可能就是用竹子建造的索桥。1957年在河南省新野县出土的东汉时期画像砖中刻有拱桥图形,至此,桥梁的主要类型都已出现。
隋唐是我们古代桥梁的全盛时期。竣工于炀帝时期的敞肩桥跨桥式坦拱石桥赵州桥,是高度科学性与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古代桥梁典范。
洨水两岸地势平坦,土层松软。在这里建赵州桥,如何降低桥梁纵向坡度,减轻桥梁自重就显得尤其重要。李春等匠师选用了圆弧形的坦孔桥,使拱矢高度与拱跨度比小于1/5(小于1/4为坦孔桥)。又在大拱肩上挖了四个小拱,这样不仅利于泄洪、增添美感,而且减轻桥身净重15.3%。拱脚比拱顶受到的力更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匠师们便从纵向、横向同时加大拱脚的受力面积。纵向,在拱背两侧平铺护拱石,厚度从拱脚向拱顶逐渐减薄。横向,把拱圈做成拱顶窄于拱脚的形式。这样大胆的创造、奇巧的桥型,唐朝张贞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绝妙的桥型构思须有完美的施工技术来实现。赵州桥采用纵向并列砌图法,把拱圈“化整为零”,纵分为二十八圈,每圈四十三块拱石,逐一砌筑合拢。这种砌图法能分段分块进行,可有效解决由于造桥经费巨大导致工期过长的问题。同时,只需搭宽度为0.5﹣1.0米的支架便能施工,一圈合拢就能单独受力,不必搭设庞大的拱式支架,解决了桥梁施工时通航和泄洪的问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各圈之间横向联系差,匠师们便用多种方法让各道拱圈“合零为整”。除通过拱顶窄于拱脚,护拱石与主拱石、拱石各面斜纹摩擦等方法外,还在各圈拱石中间安放腰铁,在拱背上安放铁拉杆,在两侧护拱石间放置钩石。这些精心处理,有效地防止了拱圈的横向外倾,使拱圈屹立千余年而没有倒塌,被后人赞为“自古神丁役此工”。
(取材于茅以升、李晓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现代桥梁形成了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拱桥、恶索桥、斜拉桥。其中拱桥的受力最为合理,桥面承受的垂直力自动转化为拱圈轴向压力,桥的承载能力强,刚度大,耐久性好。古代拱桥多采用天然石材建成,近现代,随着优质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拱桥建设在快速发展。
中国古代对世界拱桥的建造贡献巨大,隋朝建成的赵州桥被誉为“世界土木工程里程碑”。1968年,中国工程师郑皆连提出了斜拉扣挂悬拼松索合龙工法,即把下方支架支撑转变为上方悬吊,解决了建拱桥不搭支架的难题。1977年,又提出了拱桥转体施工法,为拱桥无支架施工提供了新途径。无支架施工是传统拱桥和现代拱桥的分水岭,使中国拱桥建设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在拱桥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拱桥发展最快的是钢管混凝土拱桥和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
钢管混凝土拱桥是一种优良的钢混组合桥梁,主要结构中,钢管因混凝土的填充提高了局部稳定性,混凝土因钢管的套箍作用增大了韧性和强度。这种拱桥源于前苏联,因未能发挥其结构及施工优势,故前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未再接着修建。近30年来,我国各地建成钢管混凝土拱桥近500座,这类拱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源于中国工程师用自己开发的斜拉扣挂技术、转体施工技术架设钢管拱桁,用真空辅助压力连续灌注管内混凝土,提高了桥梁质量,降低了造价,缩短了工期,增强了竞争力。2020年建成的广西平南三桥跨径达到575米,创世界此类拱桥跨径纪录。中国工程师还利用“地下连续墙+注水泥浆加固”法解决了北岸桥台建在卵石上的巨大难题,为非岩地区建造此类大桥提供了成功范例。
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又称“米兰拱桥”,由奥地利工程师约瑟夫 米兰1898年发明。这类桥施工时首先架设钢劲性骨架,在其上挂模板浇注拱圈混凝土,两者共同构成钢混组合的拱圈。100多年来,国外该类拱桥最大跨径为384米,我国跨径在400米以上的此类桥梁有7座,广西天峨龙滩特大桥跨径已达600米。中国工程师用钢管混凝土拱桁代替钢拱桁作劲性骨架,用钢量降低50%;开发了斜拉扣索调载,拱圈分环、环内多工作面浇注混凝土的工法,使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减少了劲性骨架的受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性、安全性。
伴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拱桥的“金字招牌”已享誉世界,无数天堑因此而变成通途。
(取材于郑皆连、王建军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远望就像鼋鼍脊背 脊:jǐ
B.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为:wéi
C.钢管混凝土拱桥 混:hùn
D.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 劲:jìn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根据古人对“桥”“梁”二字的解说,可推知最早的桥梁可能是木梁桥。
B.梁桥、浮桥、索桥等各种桥型,都是在堤梁石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赵州桥采用圆弧形坦孔桥形式是为了利于泄洪、增添美感、减轻桥重。
D.“化整为零”“合零为整”,都准确说明了纵向并列砌圈法的施工优势。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拱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和其它桥型相比,拱桥结构受力更合理,故而承载能力强,刚度大,耐久性好。
B.拱桥无支架施工技术难题的解决,使中国拱桥建设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
C.钢管混凝土拱桥在中国得以大放异彩的根源是造价低、工期短,具有经济优势。
D.新技术的使用使我国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的跨度增加,安全性和经济性均有提高。
(4)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现代基本桥型在秦汉时多已出现,其中拱桥随优质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而快速发展。
B.从建赵州桥起人们就尝试在施工时减少支架搭建,直到1968年才实现了无支架施工。
C.“拱圈分环、环内多工作面浇注混凝土工法”和赵州桥“纵向并列砌圈法”一脉相承。
D.平南三桥的建造遇到了地基松软问题,工程师依据赵州桥的建造经验解决了此问题。
(5)下面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你认为哪个更恰当?请分条说明理由。
①中国拱桥的当代发展
②中国拱桥——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
【答案】(1)D
(2)A
(3)C
(4)D
(5)答案示例一:
①本文重点说明了当代中国拱桥提出和运用了无支架施工,新的混凝土浇筑等技术;主要使用钢铁混凝土等优质材料进行修建。使拱桥建设获得了巨大发展。
②本文先写中国古代石拱桥建设获得巨大成就,以此突出当代中国拱桥在继承上的发展。
③“中国拱桥的当代发展”这一题目统领本文内容,符合实用文简洁、朴实、易懂,实用性强的特点。
答案示例二:
①本文重点说明了中国工程师提出和运用了无支架施工,新的混凝土浇筑等技术;主要使用钢铁混凝土等优质材料修建拱桥。使拱桥的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
②本文先写中国古代对世界拱桥建造的巨大贡献,再写中国今天在拱桥建造技术、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巨大贡献。
③“中国拱桥——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这一题目统领本文内容,准确且形象,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注意平时多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4)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可以从标题含义、揭示文章主题、概括文意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D.劲有两个读音,分别是jìn和jìng,当读作jìn时,指力量,力气,如劲头、费劲、干劲等;当读作jìng时,指坚强有力,如劲敌、劲旅、刚劲等。在“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中,“劲”应读作jìng。
故选D。
(2)B.“都是在堤梁石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错误,原文第一段为“说明这里记载的应是堤梁石桥,是梁桥的雏形”,可见堤梁石桥是梁桥的雏形,而非其他桥型的基础。C.“是为了利于泄洪、增添美感、减轻桥重”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在大拱肩上挖了四个小拱,这样不仅利于泄洪、增添美感,而且减轻桥身净重15.3%”,可见利于泄洪、增添美感、减轻桥重是挖小拱的作用,而非采用圆弧形坦孔桥的原因。D.“都准确说明了纵向并列砌圈法的施工优势”错误,“化整为零”是纵向并列砌圈法的施工特点,不是优势;“合零为整”是解决“化整为零”造成的各圈之间横向联系差的方法。
故选A。
(3)C.“根源是造价低、工期短,具有经济优势”错误,原文第四段为“这类拱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源于中国工程师用自己开发的斜拉扣挂技术、转体施工技术架设钢管拱桁,用真空辅助压力连续灌注管内混凝土,提高了桥梁质量,降低了造价,缩短了工期,增强了竞争力”,可见根源是“中国工程师用自己开发的斜拉扣挂技术、转体施工技术架设钢管拱桁,用真空辅助压力连续灌注管内混凝土”,而“提高了桥梁质量,降低了造价,缩短了工期,增强了竞争力”是这些技术带来的结果。
故选C。
(4)D.“工程师依据赵州桥的建造经验解决了此问题”错误,依据原文第五段“中国工程师还利用‘地下连续墙+注水泥浆加固’法解决了北岸桥台建在卵石上的巨大难题,为非岩地区建造此类大桥提供了成功范例”,可知是采用了新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不是依据赵州桥的建造经验。
故选D。
(5)答案示例一:
①结合“1968年,中国工程师郑皆连提出了斜拉扣挂悬拼松索合龙工法,即把下方支架支撑转变为上方悬吊,解决了建拱桥不搭支架的难题。1977年,又提出了拱桥转体施工法,为拱桥无支架施工提供了新途径。无支架施工是传统拱桥和现代拱桥的分水岭,使中国拱桥建设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在拱桥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拱桥发展最快的是钢管混凝土拱桥和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可知,本文重点说明了当代中国拱桥提出和运用了无支架施工,新的混凝土浇筑等技术;主要使用钢铁混凝土等优质材料进行修建。使拱桥建设获得了巨大发展。
②结合“中国古代对世界拱桥的建造贡献巨大,隋朝建成的赵州桥被誉为‘世界土木工程里程碑’”可知,本文先写中国古代石拱桥建设获得巨大成就,以此突出当代中国拱桥在继承上的发展。
③结合以上可知,“中国拱桥的当代发展”这一题目统领本文内容,符合实用文简洁、朴实、易懂,实用性强的特点。
答案示例二:
①结合“1968年,中国工程师郑皆连提出了斜拉扣挂悬拼松索合龙工法,即把下方支架支撑转变为上方悬吊,解决了建拱桥不搭支架的难题。1977年,又提出了拱桥转体施工法,为拱桥无支架施工提供了新途径。无支架施工是传统拱桥和现代拱桥的分水岭,使中国拱桥建设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在拱桥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拱桥发展最快的是钢管混凝土拱桥和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可知,本文重点说明了中国工程师提出和运用了无支架施工,新的混凝土浇筑等技术;主要使用钢铁混凝土等优质材料修建拱桥。使拱桥的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
②结合“中国古代对世界拱桥的建造贡献巨大,隋朝建成的赵州桥被誉为‘世界土木工程里程碑’。1968年……”可知,本文先写中国古代对世界拱桥建造的巨大贡献,再写中国今天在拱桥建造技术、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巨大贡献。
③结合以上可知,“中国拱桥——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这一题目统领本文内容,准确且形象,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答案:
(1)D
(2)A
(3)C
(4)D
(5)答案示例一:
①本文重点说明了当代中国拱桥提出和运用了无支架施工,新的混凝土浇筑等技术;主要使用钢铁混凝土等优质材料进行修建。使拱桥建设获得了巨大发展。
②本文先写中国古代石拱桥建设获得巨大成就,以此突出当代中国拱桥在继承上的发展。
③“中国拱桥的当代发展”这一题目统领本文内容,符合实用文简洁、朴实、易懂,实用性强的特点。
答案示例二:
①本文重点说明了中国工程师提出和运用了无支架施工,新的混凝土浇筑等技术;主要使用钢铁混凝土等优质材料修建拱桥。使拱桥的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
②本文先写中国古代对世界拱桥建造的巨大贡献,再写中国今天在拱桥建造技术、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巨大贡献。
③“中国拱桥——享誉世界的‘金字招牌’”这一题目统领本文内容,准确且形象,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2024春 昌平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魏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然孟子学子思者也。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魏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1]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对魏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故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何也?盖其所言之人异也。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魏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 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
(取材于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注释:【1】温公,指司马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孟子之适魏 适:适合
B.意夫孟子之来 意:猜想
C.仁义固所以利之也 固:本来
D.而卒不免于利 卒:最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C 
A.君子之所以教人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
B.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 而孟子则不言之于魏王
C.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夫子之道传之子思
D.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魏之为国可谓困矣 魏国作为一个国家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
B.尝问牧民之道何先 孟子曾经问畜牧为生的人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C.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 已经知晓仁义可以带来很大的利益
D.俭非圣人之中制 节俭不是圣人的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孟子到魏国时,魏王希望孟子能够帮助自己改变国家现状。
B.孟子回答魏王时只谈仁义并不谈利,是因为魏王足够仁义。
C.世俗之人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最终难免会失去仁义之利。
D.智慧的人知道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做到不失人不失言。
(5)文章第五段作者认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说话的对象不同,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阐释的。
【答案】(1)A
(2)C
(3)B
(4)B
(5)①首先从孔子说起,突出子思和孟子两人言论不同,但都是善于向老师学习,很少对世俗之人谈利。
②接着用医家对不同的患者用药不同进行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说话的对象不同采用的回答也应不同。
③最后举可以对墨子和魏晋之君谈节俭,而不能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谈节俭的例子,运用对比论证进一步阐释观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其次要做好选项的比对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比对分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常考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要做好分类及整理,识记其常见用法来完成作答;另外要做好选项的比对分析。
(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选项内容与文中内容一一比对,在文中找到依据,以文本为依托来判断答案正误。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及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基本读懂文章大意,然后划分层次,从划分的层次中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
【解答】(1)A.有误,“适”应译为“到、往”,句意:孟子到魏国的时候。
BCD.正确。
故选:A。
(2)A.不相同。第一个“所以”译为“用来……的”,句意:君子用来教育百姓的方法。第二个“所以”表原因。句意:孔子很少谈及利益的原因。
B.不相同。第一个“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那么”,句意:在上位的统治者不仁义,那么在下位的百姓就没法得到适当的安顿。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句意:但孟子却不向魏惠王谈利益。
C.相同。“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一句句意:是因为跟他说话的人不同的缘故啊。第二句句意:孔子的学说传给子思。
D.不相同。第一个“以”,介词,译为“用、拿”,句意:他就会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第二个“以”,连词,译为“因为”。句意: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节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故选:C。
(3)ACD.正确。
B.有误,“牧”是“养”之意,故“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应译为“孟子曾经向子思请教治理百姓的方法什么是第一位的”。
故选:B。
(4)ACD.正确。
B.有误,“孟子回答魏王时只谈仁义并不谈利,是因为魏王足够仁义”强加因果,根据选文第二段“故孟子之对魏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可知,孟子回答魏王时只谈仁义并不谈利,是因为跟他说话的人不同的缘故。
故选:B。
(5)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可将第五段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次层为“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魏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据此可概括:该段首先从孔子说起,突出子思和孟子两人言论不同,但都是善于向老师学习,很少对世俗之人谈利。第二层为“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 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据此可概括:该段接着用医家对不同的患者用药不同进行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说话的对象不同采用的回答也应不同。第三层为“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据此可概括:最后举可以对墨子和魏晋之君谈节俭,而不能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谈节俭的例子,运用对比论证进一步阐释观点。
答案:
(1)A
(2)C
(3)B
(4)B
(5)①首先从孔子说起,突出子思和孟子两人言论不同,但都是善于向老师学习,很少对世俗之人谈利。
②接着用医家对不同的患者用药不同进行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说话的对象不同采用的回答也应不同。
③最后举可以对墨子和魏晋之君谈节俭,而不能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谈节俭的例子,运用对比论证进一步阐释观点。
译文:
孟子到魏国的时候,正赶上魏国人在马陵战败,秦国人掳走他们的公子卬之时,魏国作为一个国家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魏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有什么对我国有利的高见吧?”大概是因为魏国军队屡次失败,猜想孟子前来,一定有奇谋秘计用来跟邻国作战取得胜利,从而洗刷他们屡次战败的过失。所以问孟子用兵怎样才有利,怎样就会不利。但是孟子却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然而孟子是求学于子思的人。孟子曾经向子思请教治理百姓的方法什么是第一位的,子思说:“先让百姓得到好处。”孟子说:“君子用来教育百姓的方法,只需要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说好处呢。”子思说:“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他们获利的,在上位的统治者不仁义,那么在下位的百姓就没法得到适当的安顿,在上位的统治者不仁义,那么在下位的百姓就会乐于做奸诈的事,这样对国家的不利就严重了。”
孟子跟从子思学习,已经知晓仁义可以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他回答魏惠王却始终不拿利益来谈论,为什么呢?司马光的论断说得好啊:“子思、孟轲的言论是一致的。只有仁德的人才明白仁义的好处,不仁德的人是不明白的。所以孟子回答魏惠王时,只谈仁义而不谈及利益,是因为跟他说话的人不同的缘故啊。”这种说法可以说是详尽了。
仁义并不是不讲利益,仁义的好处可以和有智慧的人说,很难与世俗的人说。和世俗的人谈论仁义的好处,他就会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结果怎么能得到仁义的好处呢?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即使接近仁义,但最终不免于逐利(而失去仁义之利)。所以只有孟子这样的人才可以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不是孟子这样的人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就会有过失了。大概因为可以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却不和他谈论,就会错过人才;不可以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却和他谈论,就会出言不当。有智慧的人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言语不当。
所以子思对孟子谈仁义之利,孟子对魏惠王只谈仁义而不谈及利,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跟他说话的人不同啊。孔子很少谈及利益的原因,是他很少和世俗的人谈论利益。孔子的学说传给子思,子思的学说传给孟子。孔子很少谈论利益,但子思却向孟子谈利益,这就是子思善于向孔子学习的地方。子思已经谈到利益,但孟子却不向魏惠王谈利益,这就是孟子善于向子思学习的地方。比如医生用药,这个人所用的药不可以用在那个人身上。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节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向墨子谈论节俭可以,向秦始皇谈论节俭则不可以。节俭不是圣人的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向魏晋那些节俭吝啬的君子谈论节俭是可以的,向汉武帝谈论节俭就不可以了。
3.(2024春 丰台区期末)阅读下面两首散曲,完成各题。
山坡羊 西湖杂咏 夏
元 薛昂夫
晴云轻漾,薰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映湖光,逞新妆。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双调 殿前欢 夏
元 薛昂夫
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有丹青画不如。迷归途。又撑入荷深处。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1)下列对第一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晴云”“薰风”两句描写西湖夏季天空晴朗,微风吹拂,营造出宁静恬淡的氛围。
B.“开樽”句紧承上句对自然之景的描摹,写人们争相来到西湖喝酒避暑的生活趣事。
C.“笙歌鼎沸”与《望海潮》中“羌管弄晴”都用拟人手法写热闹之景,反衬夏夜的宁静。
D.此曲用语简洁且灵活生动,画面优美,颇具神采,读来给人以美妙亲切的情感体验。
(2)下列对第二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玻璃”句中“冰壶”喻指皎洁的月亮,此句写出西湖碧水万顷、月影沉璧的美景。
B.“流莺”“士女”句用莺鸣来喻指歌女歌声的宛转动听,虚写士女欢歌笑语的场景。
C.“有丹青”句化用《别题》“只恐丹青画不如”,写西湖景致优美,难以用画笔描摹。
D.“迷归途”“又撑入”两句化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出归途的意趣。
(3)有人评论薛昂夫散曲:“直叙人景交融、物我两忘之境界。”请结合此评论,赏析下面诗句:
①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②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
【答案】(1)C
(2)B
(3)①“凉”“香”二字既写出自然的风凉和荷花之香,也是人的舒适感受和闻到的馨香,属于“人景交融”;“入梦香”将现实和梦境融合,达到了“物我两忘之境界”。
②“我恋西湖”写的是西湖景美;“西湖恋我”则是移情于景,物我交融,写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达到“人景交融、物我两忘之境界”。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和意境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解答】(1)C.“笙歌鼎沸”不是拟人手法,是写喧闹鼎沸的笙歌在湖水中荡漾开来。
故选:C。
(2)B.“用莺鸣来喻指歌女歌声的宛转动听”错,“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写在婉啭的黄莺声中,游艇上的游人一片欢歌笑语,青年男女互相呼唤嬉戏。可见是莺鸣并非用来比喻歌女歌声的宛转动听。
故选:B。
(3)题干提示我们从“人景交融、物我两忘之境界”的角度鉴赏诗句。
①“风,满座凉;莲,入梦香”,写湖上凉风吹过,到处都是莲花的香,不如枕着莲花的馨香入梦。其中“风”“凉”既是写夏夜西湖的凉爽,也是游人惬意的感受,此一“凉”字关合景与人,达到“人景交融”的境界;“莲”“香”既写荷花的香气,也是游人的嗅觉感受,“香”字同样既是自然景观也关合人物感受,达到“人景交融”的境界;而“入梦香”则可能是枕着荷花的馨香如梦,也可能是梦中闻到荷花的馨香,颇有“庄周梦蝶”的现实与梦境融合而无法区分的美妙意境,达到了“物我两忘之境界”。
②“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前文写“迷归路,又撑入荷深处”,因为流连忘返,乐而迷路,此次游玩的情趣达到高潮,而有趣的是,曲的作者在这里没有去担心“争(怎)渡,争渡”而是沉入了美妙的想象:“知他是西湖恋我、我恋西湖?”不知是西湖恋我,它有意摆迷魂阵让我流连忘返,还是我恋西湖,因我太受它了而不愿离开。“我恋西湖”是“我”被西湖的美景迷住,强调的是自然景观之美;“西湖恋我”则是移情入境,把西湖当做人来写,自然与人交融,而“不知”更是物我不分,达到了“人景交融、物我两忘之境界”。曲的最后通过这样奇妙的移情,把曲家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更为新鲜活脱了。
答案:
(1)C
(2)B
(3)①“凉”“香”二字既写出自然的风凉和荷花之香,也是人的舒适感受和闻到的馨香,属于“人景交融”;“入梦香”将现实和梦境融合,达到了“物我两忘之境界”。
②“我恋西湖”写的是西湖景美;“西湖恋我”则是移情于景,物我交融,写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达到“人景交融、物我两忘之境界”。
译文:
山坡羊 西湖杂咏 夏
元 薛昂夫
天气晴朗云朵在空中轻轻飘荡,暖风徐徐湖面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浪,打开酒樽争着到这里避暑乘凉。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各自争逞新妆。喧闹鼎沸的笙歌在湖水中荡漾开来,画船今夜里休要再掉头回转。夜风吹得人们略感丝丝凉意,望着莲花纷纷进入香醇的梦乡。
赏析:
山坡羊 西湖杂咏 夏
元 薛昂夫
这首诗写西湖夏景,从春到夏,西湖风光由淡远而浓烈,欣赏风景的人也由沉醉而沸腾。江南夏季的炎热犹如蒸笼,然而杭州因为有西湖,却能独得一分水的清凉和灵性。盛夏的西湖,不仅晴云飘荡,而且还有微风拂面。江南女子们纷纷换上清新淡雅的裙装,更加惹人注目。作者此时,依旧与友人诗酒笙歌,又是深夜,连那如梦的画舫都招引不回游人的心思。他们游荡在西湖上,直到莲香入梦,晚风清凉。此曲结尾颇有意境。必要如此收尾,才能写出夏夜西湖的独特,才能表明诗人的闲情所寄。诗人善于把握节奏,由动至静,由酷暑到清凉,写出了西湖夏夜的神韵。
答案:
(1)C
(2)B
(3)①“凉”“香”二字既写出自然的风凉和荷花之香,也是人的舒适感受和闻到的馨香,属于“人景交融”;“入梦香”将现实和梦境融合,达到了“物我两忘之境界”。
②“我恋西湖”写的是西湖景美;“西湖恋我”则是移情于景,物我交融,写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达到“人景交融、物我两忘之境界”。
4.(2024春 石景山区期末)根据下面语段提示,用相关作品原文填空。
阅读经典诗文,是心灵与思想的奇妙之旅。诗文中有瑰丽的想象:“女娲炼石补天处,① 石破天惊逗秋雨  。”“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有阔大的境界:“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③ 天堑无涯  。”有自由的心灵:“④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有深情的怀念:“瞻顾遗迹,如在昨日,⑤ 令人长号不自禁  。”“ 臣无祖母  ,⑥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有激荡的豪情:“相看白刃血纷纷,⑦ 死节从来岂顾勋  !”“乘骐骥以驰骋兮,⑧ 来吾道夫先路  !”有睿智的思考:“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⑨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事不目见耳闻,⑩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徜徉于古代经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变得胸怀宏阔,心灵丰盈,头脑清明。
【答案】①石破天惊逗秋雨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③天堑无涯
④登东皋以舒啸
⑤令人长号不自禁
⑥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⑦死节从来岂顾勋
⑧来吾道夫先路
⑨能顺木之天
⑩而臆断其有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①石破天惊逗秋雨(重点字:逗)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重点字:标)
③天堑无涯(重点字:堑)
④登东皋以舒啸(重点字:皋)
⑤令人长号不自禁(重点字:禁)
⑥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重点字:至)
⑦死节从来岂顾勋(重点字:勋)
⑧来吾道夫先路(重点字:道)
⑨能顺木之天(重点字:顺)
⑩而臆断其有无(重点字:臆)
5.(2024春 昌平区期末)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曹雪芹打破旧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众多才情斐然的女性形象。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以上两个划线句子分别指的是哪个人物?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对她的才华加以印证。
【答案】①林黛玉:诗才出众,重建桃花社,作诗《桃花行》。
②贾探春:治家之才出众,大观园改革,震慑刁奴,兴利除弊。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人物和情节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对名著内容非常熟悉,根据题干要求正确作答。
【解答】①林黛玉:“咏絮才”指的是林黛玉诗才出众。原著中的具体情节如:重建桃花社,作诗《桃花行》。
②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薛宝钗治家之才出众。原著中的具体情节如:大观园改革,震慑刁奴,兴利除弊。
答案:
①林黛玉:诗才出众,重建桃花社,作诗《桃花行》。
②贾探春:治家之才出众,大观园改革,震慑刁奴,兴利除弊。
6.(2024春 丰台区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老君山的一
在去栾川老君山之前,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攻略。首先好奇的是别的地方有没有也叫老君山的,搜了一下,全国各地的老君山居然有十来个。不过转念一想,也在情理之中。或是有传说遗留,或是因尊崇之心,总之是种种原由使得那么多山共享此名,山不同名同,这就是大道同归吧。
不过,虽有这么多老君山,以我的私心,即便是第一次来栾川老君山,也会天然地觉得这里最亲切。原因么,这里是河南,我是河南人。还有一条很硬扎的依据:《道德经》写于函谷关。在所有的老君山里,没有比栾川的老君山和函谷关更近的了。对了,还有一条可说的:这里的老君山其实是秦岭余脉伏牛山的主峰,世人皆知老子骑青牛,眼前这初春的山,可不正如巨大的青牛?
山门离栾川县城很近,车程不过十来分钟便到了。在山下看山上,天色阴沉,乌云滚滚,导游小哥说可能有雨。那便有雨吧。“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那不妨就在老君山赏一下百重泉。
乘着缆车徐徐上山。风很大,但缆车很平稳。随着海拔升高,索道有两级。第一级分两支,一曰中灵索道,是老君山修成的第一条索道,起于灵官殿,上卫中天门,因此名为中灵。一曰云景索道,下起寨沟,上至中天门。比中灵索道要长一些,赏心悦目的景致更多一些。感谢这些伟大的发明。我这样胆怯的人,绝不会去尝试翼装飞行,如果想拥有俯瞰的视角,也就只能托福于这样的发明。
真是好看啊,这春山。无论叶之绿还是花之娇,一切颜色都是最初的颜色,纯净至极。连翘和迎春都开黄花,二者却有分别,一个艳丽,一个沉着。玉兰也分了红玉兰和白玉兰两种,白玉兰更多一些。奶奶名字叫玉兰,所以玉兰是我的爱树。真是投缘,这里的人似乎也很喜欢玉兰。在县城便处处可见玉兰,行道树也以玉兰居多。上山的路两旁也都种着玉兰。但这山上的玉兰和山下的又不一样,花朵小一些,小小的花朵,朵朵向上,饱满坚硬,仿佛每一朵都聚着光。
上了第一级,到了中天门泰山也有中天门,想来叫中天门的地方也挺多吧?下了缆车,我们漫步到观景台,朝着栾川县的方向望去,原以为会被云遮住视线,不料却清晰得很。进入视野的是一片偌大的平川,团团绿意中是微缩的楼房道路和蚂蚁般的车辆。中间隐隐可见伊水的轮廓。忽想起100多公里外的龙门石窟,也在伊水旁边。想起卢舍那的微笑,宛如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智者写下此话时,是不是也想到了伊水呢?换乘峰林索道继续上山,山势越发陡峭。出了这更高一级的索道站,向里看山,这时的山全都笼罩在云雾中,果然是“云深不知处”。不过身处云雾中,和云雾亲近着,竟然没有阴沉之色,只是湿气渐重。
循着步道慢慢行来。一边听导游小哥讲古,讲来讲去自然离不开老子,离不开老子和老君山的渊源。据说东周时期老子曾到此归隐修炼。在行政属地上,老君山曾多年归于卢氏。《卢氏县志 碑志》中有记载,称北魏时山上便建了老君庙。在唐贞观十一年时——即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做监工对老君庙做了重修。明万历年间卢氏县令高出也曾作《登景室山赋》—景室山是老君山又一名,序中写道:“余至卢氏,闻境有山,巍峨际天,俗传为老子之居,即以老君名之。”
和所有的名胜一样,山上香火也很鼎盛。即便是这样的天气,上山的人也很多,且多为祈福而来。只是如今的祈福方式也在与时俱进。树枝上,栏杆上,到处都是祈福牌子。初春的树摇曳着清新的嫩绿,密密匝匝的红牌子随风而动,如心意起舞。有的宏大,如“祝世界和平”。有的具体,如“尽快暴富”“发大财”“考研成功”“早日上岸”。看着看着,我总忍不住要猜想一下祈福者都是些什么人。“希望自己能早日到适合的平台发光发热,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想来这位刚刚走出校门。“祝女儿最迟年底和某某某定终身”,这口气想来该是位母亲吧。情感牌很多。“祝异性感顺利”,这位或许是同性朋友太多,所以得强调一下异性?“我一直爱着你、你要好好活着,让我好好爱。”这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不管是怎样的人,爱着就好。
漫步到“十里画屏”,在云雾中,导游小哥很尽职地描摹着。讲云海浩荡时云遮千里,讲枫林秋色染尽万峰,讲太向杜鹏如何惊艳,讲盛夏的彼晓在山顶看星星,讲瑞雪初降,雪后初晴,阳光、雪色和大殿顶上的金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指着茫茫的远处,如数家珍地报着景点的名字:巨龙巡山,观音赏曲,妙步莲花……
就是今天天气不大好。很多东西都看不到。他口气里满是遗憾。
挺好的。我说。
要是天气好的话,就能看到可多,更多。
我看到的已经够多了。你说的那些,我也都已经看到了。
他的神情显然不大信,大概是觉得我在敷衍。我也不辩解。一言半语怎么能解释清楚我的心境呢?,我深知这里的美,山这边和山那边不一样,这个坡和那个坡不一样。每一天都不一样,每一刻都不一样。雨中和雪中不一样,初春和深秋,盛夏和隆冬都不一样。但我不能长居在此。我,有限的我,只能在此时来到这山中。各种局限决定着,或许我以后也来不了很多次。那就专注地享受此刻的美吧。只要我专注地享受了此刻的美,即便只来这么一次,那就等于很多次,无数次。
正如只有一次的人生,而过好了这一次人生,其实就等于生活了很多次。
这就是我的一。我要守好我的一。
——所以,真的,能看到的都挺好。那些看不到的,我其实也都已经看到了。以心为目。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这句话,一瞬间,我忽然有些懂了。传说老子写成《道德经》后,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史记》记载:“莫知其所终。”其实这所终不必知,他就在道上啊。
朝着西方望去,群山茫茫。用手机查了一下,老君山到函谷关是168.1公里。看着这个有零有整的数字,我默默笑。这个一,多么好。
(取材于乔叶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也会天然地觉得这里最亲切 天然:自然
B.一个艳丽,一个沉着 沉着:冷静
C.微缩的楼房道路和蚂蚁般的车辆 微缩:缩小
D.导游小哥很尽职地描摹着 描摹:细致讲述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一段作者发现各地老君山同名现象多,他认为这种现象符合情理。
B.第二段提到作者对栾川的老君山有亲切感,春山似青牛是原因之一。
C.第七段作者想去亲近并不阴沉的云雾,结果他却迷失在了山林之中。
D.在文章结尾处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而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3)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4)文中提到导游“口气里满是遗憾”,请你说出他的“遗憾”。并结合全文,解释作者不认同导游“遗憾”的原因。
【答案】(1)B
(2)C
(3)①划线句由六个“不一样”组成,运用排比,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②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活泼。③从空间、时间、环境、季节等不同角度写老君山的美,饱含对老君山的热爱之情,也借助老君山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4)①导游的遗憾:天气不好,云雾太多,无法欣赏到老君山更多的美景。②作者不认同导游“遗憾”的原因:只要当下用心专注地享受此刻的美,就能突破局限,享受那许多的美好;作者领悟到“一”的重要性,守好“一”,再由这“一”到“万物”,人生就没有什么遗憾。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明确相关词语的含义,再判断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对文本的理解,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赏析。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相关文本,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
【解答】(1)B.联系语境“连翘和迎春都开黄花,二者却有分别,一个艳丽,一个沉着”可知,这里的“沉着”说的是花朵的颜色,与“艳丽”相对,应该是“素净”“淡雅”。
故选B。
(2)C.“结果他却迷失在了山林之中”错,原文“出了这更高一级的索道站,向里看山,这时的山全都笼罩在云雾中,果然是‘云深不知处’。不过身处云雾中,和云雾亲近着,竟然没有阴沉之色,只是湿气渐重”,作者感到云雾虽然笼罩了山林,但没有阴沉之色,并未写他迷失在山林之中。
故选C。
(3)从修辞来看,画线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六个“不一样”,结构整齐,构成排比,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从句式来看,画线句多用短句如“每一天都不一样”“初春和深秋,盛夏和隆冬都不一样”,句式灵动活泼,节奏明快;
从内容来看,画线句在写老君山的不同的美,“山这边和山那边不一样,这个坡和那个坡不一样”是从空间角度写老君山同一座山有不同的美,不同的坡有不同的美;“每一天都不一样,每一刻都不一样”是从时间角度写老君山每天、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美;“雨中和雪中不一样,初春和深秋,盛夏和隆冬都不一样”从环境、季节角度写老君山的不同的美。如此就把老君山的美写全了,写透了;
而实际上,这一次到老君山旅游,作者并没有见到老君山所有的美,但他已经在心里看到了这些美,享受到了老君山的美,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君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也借助这次游览老君山,写出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4)导游的遗憾:
根据“就是今天天气不大好。很多东西都看不到。他口气里满是遗憾”可知,导游的遗憾是,天气不好,云雾太多,无法欣赏到老君山更多的美景。
作者不认同导游“遗憾”的原因:
根据“我,有限的我,只能在此时来到这山中。各种局限决定着,或许我以后也来不了很多次。那就专注地享受此刻的美吧。只要我专注地享受了此刻的美,即便只来这么一次,那就等于很多次,无数次”可知,作者认为人总是受到各种局限,无法把所有的美好都享受过来,但只要当下用心专注地享受此刻的美,就等于享受了那许多的美好。
根据“正如只有一次的人生,而过好了这一次人生,其实就等于生活了很多次。这就是我的一。我要守好我的一”,作者还理解了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知作者领悟到“一”的重要性,守好“一”,再由这“一”到“万物”,人生就没有什么遗憾。
答案:
(1)B
(2)C
(3)①划线句由六个“不一样”组成,运用排比,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②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活泼。③从空间、时间、环境、季节等不同角度写老君山的美,饱含对老君山的热爱之情,也借助老君山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4)①导游的遗憾:天气不好,云雾太多,无法欣赏到老君山更多的美景。②作者不认同导游“遗憾”的原因:只要当下用心专注地享受此刻的美,就能突破局限,享受那许多的美好;作者领悟到“一”的重要性,守好“一”,再由这“一”到“万物”,人生就没有什么遗憾。
7.(2024春 通州区期末)语言基础运用。
①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富集地。②“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超越单纯的经济考量,对其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充分的给予珍视。”③冯骥才先生一直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奔走相告,他指出:“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④同时他也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村落自然解体或消失,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分崩离析。⑤伴随着村落实体的消失,农耕文明见证、乡土古老建筑和留存乡间的传统习俗也逐渐消失,“乡愁”失去了寄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①句中的“重要”不可改为“主要”。
B.②句中的“给予”应放在“充分”前。
C.③④句中两个加点成语使用不当。
D.⑤句中三个画线句不可调换顺序。
(2)根据以上内容,为传统村落下定义。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1)D
(2)传统村落是指那些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能力,明确不同题型特点,按要求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下定义”的模式,一般为“……是的……”的句式,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筛选出关键信息,找到属概念,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答题即可。
【解答】(1)D.因为⑤句中的三个画线句“农耕文明见证、乡土古老建筑和留存乡间的传统习俗”语序可以调换,并不影响句子的意思。
故选:D。
(2)下定义时,需要先确定被定义事物的属概念,即“村落”。然后从文段中提取传统村落的关键特征,如“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富集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等,将这些特征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整合到定义中。
答案:
(1)D
(2)传统村落是指那些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8.(2024春 昌平区期末)微写作。
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请以“远方”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答案】
远方
远方,是星辰的摇篮
是梦的起点,是心的归宿。
它藏在山的那边
越过无数的峰峦叠嶂
在无尽的夜空下闪烁。
我追逐着那遥远的光
脚下的路虽长
心中的火却永不熄灭。
那远方,有我未曾到达的彼岸,
有我未曾拥抱的梦想。
向往远方,向往未知,
每一次仰望,都是心灵的飞翔。
远方的风,吹动我的衣襟,
远方的歌,回荡在我的心田。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再分析作答。
【解答】审题分析:
本题要求以“远方”为题,进行微写作,字数不超过150字。题目要求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这意味着写作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情感表达。以下是审题的关键点:
题目:“远方”这个题目可以引发对梦想、旅行、思念、探索等多种情感的联想,写作时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角度进行抒发。
情感真挚:写作内容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投入。
语言生动:使用的词语和句式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避免平淡无奇的表达。
有感染力:文字应该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
答案:
远方
远方,是星辰的摇篮
是梦的起点,是心的归宿。
它藏在山的那边
越过无数的峰峦叠嶂
在无尽的夜空下闪烁。
我追逐着那遥远的光
脚下的路虽长
心中的火却永不熄灭。
那远方,有我未曾到达的彼岸,
有我未曾拥抱的梦想。
向往远方,向往未知,
每一次仰望,都是心灵的飞翔。
远方的风,吹动我的衣襟,
远方的歌,回荡在我的心田。
9.(2024春 海淀区期末)写作。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把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半程”之处是路途的中间节点。行至此处,有人踟蹰,有人转身,有人向前……你我都是行路人,行至半程处常有故事发生。
请以“行至半程处”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
行至半程处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这漫长的赛道上,我们奋力前行,只为到达终点。然而,在行至半程处,有人踟蹰,有人转身,有人向前。这里,成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独自走在林间小道上。正值春暖花开之时,道路两旁的树木抽出嫩芽,各种花儿争相绽放。我沉浸在鸟语花香之中,不知不觉已行至半程处。这里有一座小亭子,亭子里坐满了行人,他们或休息,或交谈,或沉思。我停下脚步,望着来时的路,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
在这个半程节点,我遇到了一位年长的行人。他满头白发,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微笑着向我打招呼,我礼貌地回应了他。我们坐在亭子里,聊起了彼此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年轻时曾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因为伤病,不得不提前结束职业生涯。谈及此处,他眼中闪过一丝遗憾。然而,他很快又调整了情绪,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即使不能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也要勇敢地走下去。行至半程处,我转身了,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继续前行。”
听着这位长者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在不断地选择与放弃。行至半程处,有人因为疲惫选择放弃,有人因为迷茫选择停留,也有人因为信念选择继续前行。我回想起自己曾走过的那段艰难岁月,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高中时期,我曾是一名美术特长生。为了追求梦想,我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然而,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我的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行至半程处,我犹豫了,甚至想要放弃。但在关键时刻,是我的老师和家人给了我鼓励和支持,让我重新找回了信心。我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前行,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了心仪的大学。
行至半程处,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成功。那位长者的话让我明白了,人生道路上的半程节点,并非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在这里,我们要学会转身,调整方向,继续前行。
夕阳西下,我告别了那位长者,重新踏上征程。行至半程处,我不再犹豫,不再彷徨,而是怀着一颗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因为我深知,在前方的道路上,还有无数个半程节点等待着我去挑战,去征服。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行至半程处,让我们携手共进,勇往直前,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题目要求:题目已经明确为“行至半程处”,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内容要求:文章需要围绕“半程”这个概念展开,可以是在人生旅途、学习过程、事业发展等任何方面的“半程”。文章中应该包含对“踟蹰”“转身”“向前”等不同选择的描写,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故事。
思想健康:文章的主题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反映出面对半程节点时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内容充实、合理:文章需要有具体的事件和情节,避免空洞的叙述。细节描写要丰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生动性。
语言流畅、书写清晰:文章的语言表达应该流畅自然,无语法错误,书写要整洁,无涂改。
参考立意:
1.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讲述自己在某个关键时期的抉择和成长。
2.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描述在关系发展的半程节点上,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
3.从事业发展的角度,叙述在事业半程时的转折点和新的开始。
4.从心灵成长的角度,描绘在精神追求的半程处,如何找到新的方向和动力。
【解答】
行至半程处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在这漫长的赛道上,我们奋力前行,只为到达终点。然而,在行至半程处,有人踟蹰,有人转身,有人向前。这里,成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独自走在林间小道上。正值春暖花开之时,道路两旁的树木抽出嫩芽,各种花儿争相绽放。我沉浸在鸟语花香之中,不知不觉已行至半程处。这里有一座小亭子,亭子里坐满了行人,他们或休息,或交谈,或沉思。我停下脚步,望着来时的路,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
在这个半程节点,我遇到了一位年长的行人。他满头白发,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微笑着向我打招呼,我礼貌地回应了他。我们坐在亭子里,聊起了彼此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年轻时曾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因为伤病,不得不提前结束职业生涯。谈及此处,他眼中闪过一丝遗憾。然而,他很快又调整了情绪,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即使不能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也要勇敢地走下去。行至半程处,我转身了,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继续前行。”
听着这位长者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在不断地选择与放弃。行至半程处,有人因为疲惫选择放弃,有人因为迷茫选择停留,也有人因为信念选择继续前行。我回想起自己曾走过的那段艰难岁月,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高中时期,我曾是一名美术特长生。为了追求梦想,我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然而,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我的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行至半程处,我犹豫了,甚至想要放弃。但在关键时刻,是我的老师和家人给了我鼓励和支持,让我重新找回了信心。我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前行,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了心仪的大学。
行至半程处,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成功。那位长者的话让我明白了,人生道路上的半程节点,并非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在这里,我们要学会转身,调整方向,继续前行。
夕阳西下,我告别了那位长者,重新踏上征程。行至半程处,我不再犹豫,不再彷徨,而是怀着一颗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因为我深知,在前方的道路上,还有无数个半程节点等待着我去挑战,去征服。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行至半程处,让我们携手共进,勇往直前,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