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适应性考试(二)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前黄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适应性考试(二)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化 学 参考答案
1.C 2. D 3.A 4. B 5. C 6. A 7. D 8. D 9. C 10. B 11. D 12. D 13.C
14. ⑴6VO2++ClO3 +3H2O = 6VO2++ Cl + 6H+(2分)
⑵增大 (2分)
4
33V O44 33
c V O
根据反应 22 77 66H 22V33O99 33H O可知,pH升高,H+
2 7
22 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c VO3 的值3 9
增大(2分)
⑶① pH 3 6 时,溶液中V3O8 转化为V10O28, NH4 Na2V10O28 10H2O或 NH4 V10O28 6H2O4 6 沉淀的溶
6
解度大于 2NH4V3O8 H2O沉淀,所以V10O28沉淀率减小(3分)
②促进 NH4VO3充分沉淀(2分)
⑷V2O5具有氧化性,会被 NH3(或 NH4+)还原,氧气存在时可以防止 V2O5被还原(2分)
⑸ (2分)
(共 15分)
15.⑴ 环泊酚中的酚羟基易被空气中 O2氧化,造成变质变色。(2分)
⑵ (3分)
⑶ 或 (3分)
⑷ HCl(2分)

H2
(5分)
Ni ,
(共 15分)
16. ⑴ 稀硫酸(1分) 四面体型(1分)

⑵ 6Fe2 +ClO-3 +9H2O===6FeOOH Cl-↓+ +12H+(2分)
⑶ 2Co2++HCO- +3 +3NH3·H2O===Co2(OH)2CO3↓+3NH4 +H2O(3分)
⑷19.67 %(3分)
2[Co(NH3)6]3+~ 2Co3+~I2~2S O2-2 3 (1分)
n(S2O2-3 ) = 0.1000×20.00 -×10 3 mol = 2.000×10-3 mol
n(Co) = n(S2O2-3 ) = 2×10-3 mol;m(Co) = 59×2×10-3 g = 0.1180 g(1分)
w(Co) = (0.1180/0.6000)×100 % ≈19.67 %(1分)(结果为“19.7%”亦可得分)
⑸打开加热搅拌器,从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 NaOH溶液,加热,充分反应后,打开止水夹,将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管口,当试纸不变蓝后,停止加热,将三颈烧瓶中的混合物冷却后过滤,洗涤滤渣
2~3次,至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稀硝酸和 AgNO3溶液无沉淀(5分)
(共 15分)
{#{QQABBYQgwgqQkgQACR4qQU3oCkiQkIKSLeoORRAQOAYDwYNIBIA=}#}
17. ⑴ 氯原子的 p轨道和苯环碳原子的 p轨道重叠,碳氯键牢固(2分)
⑵ ①对二氯苯或 1,4-二氯苯 (2分)
②使用生成邻二氯苯选择性高的催化剂,适当降低温度(3分)
⑶ ①28 OH+C6H5Cl→6CO2↑+HCl+16H2O (3分)
②活性炭细颗粒对氯苯的吸附能力强,构成许多微小的电解池,产生 OH的速率加快从而加快了去
除氯苯的速率。 (3分)
⑷ 少量 H2O可以和 O2产生 OH,加快了氯苯转化速率,但过多的 H2O会和氯苯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竞
争吸附,导致氯苯转化率下降(3分)
(16分)
{#{QQABBYQgwgqQkgQACR4qQU3oCkiQkIKSLeoORRAQOAYDwYNIBIA=}#}江苏省前黄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适应性考试(二)
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S—32 Cl—35.5 K—39 Co—59 Zn—65 I—127
一、单项选择题:共 13 题,每题 3 分,共 39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新质生产力 ”的概念中“新 ”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小型核反应堆“零龙一号 ”以 235U 为核燃料,235U 与 238U 互为同素异形体
B. 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 ”所用燃料 CH 为非极性分子,燃烧时其非极性共价键被破坏
C.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星载铷钟所用Rb 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 s 区
D. 利用 CO 合成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实现无机小分子向有机高分子的转化
2. NCl3 是一种消毒剂,水解反应为 NCl3+H2O=NHCl2+HCl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Cl3 的电子式为 C. H2O 的 VSEPR 模型为 V 形 B. 基态 O 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D. 中子数为 8 的氮原子:15N
3 .下列从含 Br2的稀溶液中提取 Br2的实验操作或原理能达到目的的是
A. 用装置甲吹出 Br2蒸汽并吸收 B. 用装置乙制取 Cl2
C. 用装置丙制取 Br2 D. 用装置丁蒸馏回收 Br2
(
高温
)4 .工业可用反应 MgAl2O4+4C+4Cl2====MgCl2+2AlCl3+4CO 制备 MgCl2 和 AlCl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离子半径:r(Al +)>r(O ) B. 电负性:χ(Cl)>χ(C)
C. 电离能大小:I (Al)>I1(Mg) D. 酸性强弱:HClO>H2CO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5~7 题:
Cu 和 CuCl 是许多有机反应的催化剂。Cu 可作 CO2 制 CH3OH(25℃时标准燃烧热为 726.5kJ·mol 1) 反应 CO2(g)+3H2(g)CH3OH(g)+ H2O(g) ΔH<0 的催化剂。CuCl 是一种难溶水、乙醇的白色固体,可 溶于浓氨水,潮湿的环境中易被氧气氧化为 Cu2(OH)3Cl 。CuCl 制备实验过程为:将硫酸铜与氯化钠加水 溶解,并用盐酸调节酸度,再加入铜粉一起加热,得到可溶性的配合物 Na[CuCl2] ,经加水稀释、过滤、 洗涤、干燥即得 CuCl 产品。
5.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基态 Cu+ 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94s
B. [CuCl2]- 中的配位键可以表示为[Cl ←Cu →Cl]
C. NH3 中所含键角大于 H2O 中所含键角
D. CuCl 晶胞(如右图所示)中距离每个 Cl-最近的 Cu+有 2 个
6. 关于 Cu 催化 CO2 制 CH3OH 的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Cu 作催化剂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 CO2 的转化率
B.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
C. 该反应在任意条件下均能自发进行
D. 反应物所含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所含键能总和
7.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表示 CH3OH 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CH3OH(g)+ O2= CO2(g)+ 2H2O(l) ΔH=-726.5kJ·mol 1
B. Cu 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 + 8HNO3(浓) = 3Cu(NO3)2 + 2NO ↑+ 4H2O C. CuCl 在潮湿空气中氧化的化学方程式:4CuCl + O2 + 3H2O = 2Cu2(OH)3Cl + Cl2 D. 制取 Na[CuCl2]的离子方程式:Cu2++Cu+4Cl =2]
8. 科学家基于水/有机双相电解质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铜锌二次电池,双相电解质建立了离子选择性界面, 仅允许氯离子迁移,其放电时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放电时,氯离子向锌电极迁移
B. 充电时,石墨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C. 充电时,石墨电极上可发生电极反应[CuClx]1 x e =[CuClx]2 x D. 放电时,理论上电路中每转移 1mol 电子,锌电极质量增加 68g
9 .化合物乙是合成氢化橙酮衍生物的中间体,可由下列反应制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H
3
C
H
3
C
)
甲 乙
A. 甲中所有碳原子一定共平面
B. 乙分子不存在顺反异构体
C. 甲→ 乙的转化经历了加成反应、消去反应
D. 甲、乙均不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10.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制备过程涉及的物质转化均可实现的是
A. 制 ClO2 :NaCl(aq) 通电 Cl2(aq) SO2 水溶液 ClO2
B. 纯碱工业:饱和NacI(aq)— →NaHCO5(S)-避→Naz co;(S)
C. 金属 Mg 制备:
D. 硝酸工业: N2 —放电 (—)高—温→ NO —2O—→ HNO3
11 .室温下,根据下列实验过程及现象,能验证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 2mLNaHSO3 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不变红 HSO3 未水解
B 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NaCl 、Na2CrO4 混合溶液中 滴加 AgNO3 溶液,先生成 AgCl 白色沉淀 溶度积常数:AgClC 将石油裂解产生的气体通入 Br2的 CCl4 溶液,溶 液中橙红色褪去 石油裂解产物中含有乙烯
D 测得邻硝基苯酚的熔点低于对硝基苯酚的熔点 前者存在分子内氢键,后者存在的分 子间氢键使分子间作用力大于前者
12. 已知 25℃时,Ka1(H2C2O4)=5.9 × 10 2 ,Ka2(H2C2O4)=6.4 × 10 5 ,Ka(HF)=3.5 × 10 4, Ksp(CaF2)=4 × 10 11 进行如下实验:
①向 5mL0 . 1000 mol·L 1NaF 溶液中,滴加 5 滴 0. 1000 mol·L 1H2C2O4 溶液;
②将 0. 1000 mol·L 1NaHC2O4 溶液与 0. 1000mol·L 1 氨水等体积混合;
③向 0. 1000 mol·L 1NaHC2O4 溶液中滴加 KOH 溶液至中性;
④将浓度均为 0.2000mol·L 1 的 HF 溶液和 CaCl2 溶液等体积混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F + H2C2O4 = 2HF + Na2C2O4 B. 实验②所得溶液中存在: c(H+)+c(HC2O4 )+2c(H2C2O4)=c(OH ) C. 实验③所得溶液中存在: c(K+)+c(H2C2O4)=2c(C2O42 )
D. 实验④混合后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13. CO2 催化加氢制备 CH4 的主要反应为:
反应 I : CO2 (g)+4H2 (g) = CH4 (g)+2H2O (g) ΔH1 反应 II: CO2 (g )+H2 (g )=CO(g )+ H2O (g ) ΔH2
一定压强下,在密闭容器中投入 1molCO2 和 4molH2 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平衡时,CO2 转化率、CH4 产率及另外 2 种含氢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CO 选择性可表示为
n (n)((C (C)O (O)2)应 (成) × 10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曲线①、曲线③分别表示平衡时 H2 物质的量、CO2 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
B. 反应 I 的 ΔH1>0 、反应 II 的 ΔH2<0
C. 图中Р点对应温度下,平衡时 CO 选择性为 11. 1%
D. 450℃之后,温度升高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从而导致甲 烷平衡产率减小
二、非选择题:共 4 题,共 61 分。
14 .(15 分)全钒液流电池正极废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VO2+ 、VO2+ 、H+ 、SO42 。以该废液为原料经过氧 化、调 pH 、沉钒、煅烧可以制取 V2O5。
(1)氧化: 向正极废液中加入 NaClO3 将 VO2+转化为 VO2+ ,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2)调 pH:向氧化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 调节溶液 pH ,溶液中 V(+5 价)会以 V2O74 、V3O93 、
V10O286 等形式存在。随 pH 的升高,溶液中c (c)((V (V)3 (2)O (O)-- )) 的值将 ▲ (填“增大 ”“减小 ”或“保
持不变 ”),理由是 ▲ 。
(3)沉钒:不同 pH 时,向溶液中加入(NH4)2SO4 ,可得到不同类型的含钒沉淀。
① 其他条件一定,控制溶液 pH 在2~5 之间,向溶液中加入(NH4)2SO4 ,沉钒率和沉淀的 X 射线 衍射图分别如题 14 图-1和题 14 图-2 所示。pH>3 时, pH 越大,溶液的沉钒率越低的原因是
▲ 。
② 向 pH=8 的溶液中(此时 V 主要以 VO3 存在)加入过量(NH4)2SO4 溶液,生成 NH4VO3 沉淀。 加入过量(NH4)2SO4 溶液的目的是 ▲ 。已知:Ksp(NH4VO3)=1.7×10 3。
题 14 图-1 题 14 图-2 题 14 图-3
(4)煅烧:煅烧 NH4VO3 固体制取 V2O5 时,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原因是 ▲ 。
(5)VO2 是一种相变材料,其一种晶胞(部分 O 原子未标出)的结构如题 14 图-3所示,在图中合适 位置补充其余 O 原子 ▲ 。
15.(15 分)G(环泊酚)是我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型医用静脉麻醉药,其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1)环泊酚空气中久置易变质变色,原因是 ▲ 。
(2)如果直接用 A 与(CH3CO)2O 反应制取 D ,则会产生 D 的同分异构体 H ,H 遇 FeCl3 溶液不变色。 写出 H 的结构简式 ▲ 。
(3)C 的一种同分异构体满足下列条件,写出该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
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水解,酸化后得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产物 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个数比为 6 :2 :1。
(4)E→F 中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物质 ▲ (填化学式)。
(5)以和(CH3CO)2O 为原料合成 ,写出合成流程图 ▲ (无机试剂
和有机溶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
16.(15 分)含钴废料(主要含 CoO ,还含少量 Co2O3 、Fe2O3)可以进行如下转化:
(1)“还原 ”时的实验装置如题 16 图-1 所示,分液漏斗中盛装的溶液是 ▲ 。S2O32 是 SO42 中 一个非羟基氧原子被硫原子替代而形成,则 S2O32 的空间构型是 ▲ 。
题 16 图-1 题 16 图-2
(2) “除铁 ”时溶液中 Fe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
(3) “沉淀 ”时加入的 NH4HCO3 溶液和氨水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 ∶3 。写出“沉淀 ”时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 ▲ 。
(4) 实验室以 Co2(OH)2CO3 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实验可得到[Co(NH3)6]Cl3 晶体。[Co(NH3)6]Cl3 是一种 重要的催化剂,使用前通常需测定[Co(NH3)6]Cl3 产品中钴的含量。准确称取 0.6000 g 样品,将其 置于碘量瓶中,溶解后将[Co(NH3)6]3+转化为 Co3+ ;加入 KI 并酸化,将 Co3+还原为 Co2+ ;用 0. 1000mol·L 1Na2S2O3 溶液滴定生成的I2(滴定反应为2S2O32 + I2 = 2I + S4O62 ),重复上述操作2~3 次,平均消耗 Na2S2O3 溶液 20.00 mL。计算产品中钴元素的质量分数 ▲ (写出计算过程)。
(5)补充由[Co(NH3)6]Cl3 制取 Co2O3 的实验方案:取一定量的[Co(NH3)6]Cl3 晶体置于如题 16 图-2 所示装置中, ▲ , 干燥得到 Co2O3 固体。(已知[Co(NH3)6]Cl3 与 NaOH 溶液共热时可生 成 Co2O3 沉淀。除装置中所示试剂外,实验中须使用的试剂有稀硝酸、AgNO3 溶液、红色石蕊试纸)
17.(16 分)氯苯(C6H5Cl)在多个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是不当排放会引起环境污染。 Ⅰ :氯苯的结构与性质
题 17 图-1 题 17 图-2
(1)与氯代烷烃相比,氯苯水解条件更苛刻。氯苯结构如题 17 图-1所示,请从结构上解释氯苯难 水解的原因 ▲ 。
(2)一定条件下,氯苯和 Cl2 在 CS2 中发生反应,生成邻二氯苯和对二氯苯,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 化如题 17 图-2 所示。
①两种二氯代苯中,热稳定性较好的是 ▲ (填名称)。
②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要提高产物中邻二氯苯的比例,可采取的措施有 ▲ 。 Ⅱ :氯苯的去除
可采用电化学法、催化氧化法去除氯苯,基本原理都是利用自由基(OH)去除。
题 17 图-3 题 17 图-4
(3)三维电极反应器是在阴、阳电极板之间投加活性炭细颗粒作为第三电极,该装置去除氯苯(用 R 表示)的原理如题 17 图-3 所示。
①通电时,生成的 OH 能将氯苯降解为 CO2 和 HCl ,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 。
②使用“第三电极 ”的优点有 ▲ 。
(4) 以 Ru/TiO2 作催化剂,用 O2 将氯苯氧化去除,题 17 图-4 表示 0%H2O 、1%H2O 、6.5%H2O 时氯苯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275℃时,加入适量 H2O(g)能提高氯苯的转化率,但过 多 H2O(g)会导致氯苯转化率下降,可能的原因分别是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