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古代诗歌五首第 1 课时听故事:陈子昂摔琴扬名。学习方法指导:第一,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第二,理解诗义,展开想象,读出诗中的画面。第三,知人论世,设身处地,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情思。新课导入一、诵读《登幽州台歌》,读出悲怆与孤独。活动 1:听示范诵读,划分节奏,感受诗歌韵律。提示:注意一二句与三四句的不同节奏。新知探究教师范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大意向前望不见古代的人,向后看不到跟来的人。想到天地无穷、时光漫长,我独自悲怆,潸然泪下。活动 2:品析诗句,想象登高所见,体会登高所感。思考:诗人为何没有写登上幽州台所见的实景,而着 力强调“人”?活动 3:结合诗句、历史典故与写作背景,体会“独怆然而涕下”。补充资料幽州台又称黄金台或蓟北楼,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揽 天下贤才而建。据记载,燕昭王为复兴燕国,采纳郭隗(wěi) 建议,在幽州(今北京一带)筑台并置黄金于台上,以此吸 引乐毅、邹衍等贤士投奔。这一举措使燕国迅速强盛,最终 乐毅率军连破齐国七十余城,成为历史佳话。补充资料这首诗大约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当时,武 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 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 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活动 4:再次诵读诗歌,读出深沉、悲怆与无奈。二、诵读《望岳》,体会惊喜与豪迈之情。活动 1:诵读诗歌,感受诗情。提示:注意体会分别用“二一二”和“二三”节奏朗 读的不同效果。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教师范读诗歌直译泰山究竟怎么样?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汇聚于此,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层云生起,使人心胸激荡,我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去看其他的山显得多么渺小。诗歌意译巍巍岱岳何其雄浑?齐鲁大地青峰绵延。 天地灵气萃集于此,山南山北割裂晨昏。 云海翻涌涤荡胸臆,极目凝望归鸟入林。 终将登临绝顶俯瞰,万壑群山尽收眼底。活动 2:赏读诗句,品析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惊喜与豪迈之情。品读诗句并想象画面,说说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望” 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示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是远望,写出了泰山的 绵延不绝、巍峨苍翠,表达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惊喜之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是近观,写出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高耸入云,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赞叹之情。“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是细看,写出了泰山的 云海翻腾、百鸟归巢,表达了诗人流连其中、乐而忘返的情感。从“会当”一词和尾联可以读出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俯视 一切的豪迈气概与雄心壮志。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课外查阅资料,了解另外三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课后任务(共13张PPT)古代诗歌五首第 2 课时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新课导入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诵读《登飞来峰》,体会诗中的豪迈之情与人生哲理。活动 1:诵读全诗,熟悉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情。要求:听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并在书上标示。新知探究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教师范读活动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概括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 示例:诗人登上峰顶“千寻塔”,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 立足点之高。“闻说”二字,表达了对传说中壮美的日出 之景的神往之情。最后两句抒情,表达了站得高、看得远, 不怕浮云蔽日的豪迈之情。活动 3:知人论世,品读语言,理解诗中的情感和哲理。示例:“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或艰难险阻。“不畏”一句, 体现了诗人坚持理想,不为世俗纷扰所动,不向奸邪妥协 的豪迈情怀。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活动 4:再次诵读,读出诗人的乐观、自信、豪迈。二、诵读《游山西村》,理解诗中情、景、理的交融。活动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进入情境。补充资料虽然在王安石主导的改革之下,北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 得了一些成绩,但变法以失败告终,北宋也最终被金所灭。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的理想就 是北伐抗金、收复失地。他在任隆兴府通判时,因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而 被罢官,报国无门,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流连于山水田园之 间,创作出了诸多佳作。活动 2:诵读诗歌,感受诗情。教师范读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活动 3:解读诗句,发挥想象,还原画面,体味诗情与哲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颔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颈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游山西村》仿佛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为我们展现了独具中国古典特色的景物美、风俗美、人情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仅描述了诗 人在山西村的真实经历,而且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 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的哲理。活动 4:朗读诗歌,读出欣喜与闲适。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背诵这两首诗。把《游山西村》改写为一篇 300 字左右的记叙文。课后任务(共12张PPT)古代诗歌五首第 3 课时教师版《游山西村》改写:那年初春,我因朝中主和派排挤罢官在家,闲来无事,便去 山西村游玩。放眼望去,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似乎 有路又似乎没有,让我愈发迷茫。绕过几重山峦,忽见前方柳荫 掩映、繁花似锦处有炊烟袅袅,拨开枝叶,竟现出一座小村。待 我走近,村口老农热情相迎:“先生远来,且到寒舍歇脚!”新课导入农家庭院里,木桌上已摆满陶碗土坛。老农捧出腊月自酿的 酒,酒虽浑浊却醇香扑鼻;农妇端来刚宰的鸡豚,鸡豚油亮金黄, 香气四溢。“丰收之年,正盼贵客同庆!”老伯笑眼盈盈。酒酣 耳热间,我望着院中嬉闹的孩童,忽觉眼眶微热——若山河破碎, 这般烟火人间可还能存?春风拂过田垄,村头老槐下聚起三三两两的乡民。社日将近, 老人们早早请来鼓乐班子,葛衣布衫的汉子们扛着扎彩神龛往土 地庙去,妇人们挎着的竹篮盛满新蒸的米糕,孩童们追着鼓点嬉 闹,古老的风俗在简朴衣冠间鲜活如初。不知不觉间,暮色四合。回望炊烟缭绕的山西村,我不禁将 满腔激荡化作墨迹:“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诵读《己亥杂诗》(其五),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活动 1:诵读诗歌,了解内容。提示:注意节奏和语音语调。新知探究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范读活动 2:品读诗歌,体会诗情与哲理。写作背景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 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往返途中,写成了七绝 315 首, 题为《己亥杂诗》, 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 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 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1)品读前两句诗,想象龚自珍离开京城时的画面, 并试着揣摩其心理活动。示例:夕阳西下,诗人辞别京城故旧,策马踏上南归之路, 从此将与京城远隔天涯。诗人一面归心似箭,一面“浩荡 离愁”萦绕在心里久久不能释怀。(2)展开想象,说说后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联系创作背景,品读诗外之意,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示例:后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画面。诗人赋予“落红”新的意味,它们眷恋大地,即使萎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滋 养新的生命。作者以“落红”自比,暗示自己虽然辞官, 但仍 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更要传道教学,培养年轻学子。诗歌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活动 3:朗读并背诵诗歌。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比较阅读,体会诗情的丰富与多样。活动 1:比较阅读《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提示:主要从诗歌内容和情感出发,归纳、比较两首 诗的登高所见、登高所感。活动 2:比较阅读《望岳》与《望庐山瀑布》。提示:主要从诗中情、诗中志的角度比较,体会写景 诗的不同旨趣。背诵并用楷书默写这五首古诗。结合“阅读综合实践”任务三,从这五首诗中挑选 最打动你的诗句作为座右铭,制作一张卡片。课后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统编版(2024)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课件.pptx 语文统编版(2024)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第2课时)课件.pptx 语文统编版(2024)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第3课时)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