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优秀教案系列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1.知道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2.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知道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评价目标1.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通过探究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抽象的思维能力。2.通过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联系,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重点、难点1.同主族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2.能比较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探究法。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所需试剂、多媒体课件。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问题创设 复习提问 【提问】钠、镁、铝原子的最外层分别有几个电子 氯、氧原子的最外层分别有几个电子 【讲述】钠、镁、铝均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具有金属性;氯、氧均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具有非金属性。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元素的性质 (1)金属性 (2)非金属性 【提问】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经常把元素周期表中的同族元素放在一起研究,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那么,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回答:钠、镁、铝原子的最外层分别有1、2、3个电子;氯、氧原子的最外层分别有7、6个电子。 聆听。 思考、交流。 温故知新,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性、非金属性。课题引入 【引入】我们把第ⅠA族元素(H元素除外)称为碱金属元素,我们为什么要把它们编在一个族呢 请同学们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完成课本P99表格。分析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查阅信息并填表。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一、碱金属元 素的原子结 构特点、规律 【提问】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 是否完全相同 回答:由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Li、K等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理论探究,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二、实验探究 碱金属元素性 质的递变规律 【过渡】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烧杯中。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板书】 2.碱金属元素:同一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且Li、Na、K、Rb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指导阅读P101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并进行比较。 分组实验: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块绿豆大的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投入热坩埚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观察现象,同钠与水的反应进行比较。 讨论、交流:有关系。同一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且Li、Na、K、Rb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阅读课本P101中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观察表格,比较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二、实验探究 碱金属元素性 质的递变规律 【投影】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讲述】由上表可见,碱金属单质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递变性。 碱金 属单 质物理性质Li Na K Rb Cs颜色除铯外,其余都呈银白色(Cs略带金色)硬度都比较软,有延展性密度都较小熔、沸点都较低导电性、 导热性都较强密度变化逐渐增大(钠、钾反常)熔、沸点变化逐渐降低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三、卤族元 素的原子 结构特点、 规律 【过渡】刚才我们以典型的金属一族为例,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非金属为例,看看它们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投影】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设问】大家能否根据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来推测一下卤素单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呢 讨论并进行如下推测: 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决定了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不同,又导致了它们得电子的难易程度不同,从而表现出氧化性的强弱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 培养学生分析推断的能力。四、实验探究 卤族元素性 质的递变规律 【投影】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指导】请大家根据P102表格,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板书】3.卤族元素 (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颜色:浅深 状态:气液固 密度:小大 熔、沸点:低高 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设问】下面请同学们看P103表格“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从反应条件、反应程度、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 【投影】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板书】(2)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①H2+X22HX(X=F、Cl、Br、I) 反应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学生归纳总结。 整理笔记。 讨论、分析: 反应时按F2、Cl2、Br2、I2的顺序,反应条件越来越苛刻,反应的程度依次减弱,形成的卤化氢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与我们的推测相符。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四、实验探究 卤族元素性 质的递变规律 【设问】以上事实证明了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我们还可以设计什么实验进行证明呢 【指导实验】课本P104实验。 【板书】②卤素单质间的置换 Cl2+2NaBr2NaCl+Br2 Cl2+2Br-2Cl-+Br2 Cl2+2KI2KCl+I2 Cl2+2I-2Cl-+I2 讨论、回答: 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可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比较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 分组实验并讨论、分析。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小结 小结本课时的主要内容。 小结: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1.结构决定性质,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它们在性质上表现出相似性。 2.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落实重点知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课本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到“授之以渔”。与旧教材相比较,旧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型学习。新教材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元素的性质(1)金属性(2)非金属性2.碱金属元素: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Li、Na、K、Rb的单质还原性逐渐增强。3.卤族元素(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浅深状态:气液固密度:小大熔沸点:低高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2)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①H2+X22HX(X=F、Cl、Br、I)反应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②卤素单质间的置换Cl2+2NaBr2NaCl+Br2 Cl2+2Br-2Cl-+Br2Cl2+2KI2KCl+I2 Cl2+2I-2Cl-+I2氟的性质1.F2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玻璃丝、水能在氟气氛围中燃烧,产物是氧气SiO2+2F2SiF4+O22H2O+2F24HF+O2除了He、Ne、Ar不与F2直接反应外,其他物质基本都能与F2反应。例如:Xe+2F2XeF4S+3F2SF62F2+2NaOH(2%)2NaF+H2O+OF2↑(不是酸酐)2.应用(1)扩散分离铀的同位素:分离铀,可把235U富集到97.6%。(2)合成各种冷却剂:如氟利昂(Freon)R-12:CF2Cl2,R-13:CClF3。(3)火箭燃料的氧化剂:ClF3和BrF3。(4)杀虫剂、灭火剂:CF3Br是高效灭火剂。(5)SF6的惰性强于N2,可作为高压装置中的绝缘气。(6)特氟龙(聚四氟乙烯),高化学稳定性的材料。1.一种矿物由短周期元素W、X、Y组成,溶于稀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W、X、Y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简单离子X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的常见化合价有-1、-2B.原子半径大小为Y>X>WC.YX的水合物具有两性D.W单质只有4种同素异形体【答案】A2.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WX Y ZA.原子半径:WB.常温常压下,Y单质为固态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答案】D3.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X、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W与Y同族;W与Z形成的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X的单质为气态B.Z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C.Y和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D.W与Y具有相同的最高化合价【答案】B4.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Y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由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盐溶于水后,加入稀盐酸,有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B.Y的简单离子与X的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C.Y与Z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D.Z与X属于同一主族,与Y属于同一周期【答案】C5.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Z与X 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WB.W与X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答案】B6.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D.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答案】A第 1 页 共 3 页优秀教案系列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评价目标1.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结构,并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2.通过元素周期表发展史的介绍,使学生感受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任务学习、问题引导。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题引入 【引入】宇宙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 (投影) 古希腊人——水、土、火、气,四元素。 古中国人——金、木、水、火、土,五元素。 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18世纪——30余种;19世纪——54种;现代——118种。 【讲述】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 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之间有联系 元素周期表恰好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很好地表现出来。 【投影】元素周期表(还可以有其他的形式,门捷列夫周期表仅是其中的一种)。 倾听、思索。 导入新课。元素周期 表的结构 3.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设问】元素周期表是根据什么原则编排的呢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最后一页,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看能不能发现这张元素周期表到底是根据什么编排的 【提示】为了方便分析问题,可以写出1~18号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研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请大家阅读课本P95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周期的定义是什么 2.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个横行即同一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每一周期中包含着多少种元素 3.族的定义是什么 4.族是如何分类的 主族和副族有何区别 如何表示 【点拨】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按照自学内容完成下表: 周期元素种数周期分类族主族副族0族定义表示个数【点拨】 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3.描述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时,应该指明周期数和族序数。 【阅读思考】 1.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列(按电子层递增的顺序)。 阅读、思考、讨论、完成表格。 周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元素 种数28818183232周期 分类短周期长周期族主族副族0族定义长、短周期元素共同组成只由长周期元素组成稀有气体元素组成表示罗马数字+A罗马数字+B(第Ⅷ族除外)—个数78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以及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通过回答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认识,还可以检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总结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序数、主族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评价反馈 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的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 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结 【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记忆。 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课本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到“授之以渔”。与原课本相比较,原课本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型学习。新课程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课容量不应该太大,要时刻注意要少要简,要勤反复,多练习,帮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作业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本课时的内容。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3.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2)族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O、F除外)小结:三短四长,七主八副与0族。元素周期表发展史道尔顿提出科学原子论后,随着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日益完善和原子价(化合价)概念的提出,就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与性质(包括化合价)之间的联系显露出来。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就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他把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每组的三种元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例如钙、锶、钡,性质相似,锶的相对原子质量大约是钙和钡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法国矿物学家尚古多提出了一个“螺旋图”的分类方法。他将已知的62种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这样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现在同一母线上。这种排列方法很有趣,但要达到井然有序的程度还有困难。另外尚古多的文字也比较暧昧,不易理解,虽然是煞费苦心的大作,但长期未能让人理解。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表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做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他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那样,也许会得到更加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德国化学家迈耶尔借鉴了德贝莱纳、纽兰兹等人的研究成果,从化合价和物理性质方面入手,去探索元素间的规律。在他的《近代化学理论》一书中,刊登了元素周期表,表中列出了28种元素,它们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排列,一共分成六族,并给出了相应的原子价是4、3、2、1、1、2。1868年,发表了第二张周期表,增加了24种元素和9个纵行,并区分了主族和副族。迈耶尔的第三张元素周期表发表于1870年,他采用了竖式周期表的形式,并且预留了一些空位给有待发现的元素,但是表中没有氢元素。可以说,迈耶尔已经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却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出的。1.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Z、Y、X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非金属性依次减弱B.Z、Y、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减弱C.WH4与Z元素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化学反应D.W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ⅣA族【答案】A2.短周期元素W、X、Y和Z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1。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W XY ZA.氢化物沸点:WB.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WC.化合物熔点:Y2X3D.简单离子的半径:Y【答案】D3.a、b、c、d为短周期元素,a的原子中只有1个电子,b2-和c+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与b同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与其他三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其化合价均为+1B.b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C.c的原子半径是这些元素中最大的D.d与a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呈弱酸性【答案】A第 1 页 共 3 页优秀教案系列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 核素教学目标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含义;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2.了解同位素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评价目标1.通过元素、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的含义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归纳、概念辨析及应用的能力。2.通过了解同位素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重点、难点同位素、质量数和X的含义。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引导。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题引入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元素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之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聆听、思考。 导入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创设 复习提问 【课堂导入】介绍前沿科学:考古(14C)、氢弹的制造等。 【复习】【板书】 1.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结构。 (2)各微粒的电性及电量。 倾听、思索。 思考回答: (1)原子 (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感受化学与人类发展紧密相关。 温故知新。一、质量数 【设问】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有密切关系,那么与原子核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 2.核素 【过渡】下面我们先分析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电性及其质量情况。 【投影】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 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1.0071.008【提问】从表格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哪种微粒 【讲解】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原子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 【板书】(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过渡】在化学上,我们为了方便地表示某一原子。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标出其质子数,左上角标出质量数,即X。 【投影】练习。 粒子符号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用X表示①O818②Al1427③Ar1822④ClCl⑤HH 回答: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整理笔记。 学生练习。 强化巩固所学。二、核素 【引导】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组成氢元素的氢原子,就有以下三种。 【投影展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完成表格内容。 原子符号质子数中子数氢原子的名称和简称H氕(H)H氘(D)H氚(T)【板书】(2)我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上面的H和H就是三种核素。 完成表格内容。 整理笔记。 巩固练习,并引出核素的定义。三、同位素 那么H和H之间我们把它们互称为什么 【板书】(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提问】什么是元素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了118种元素,能否说已经发现了118种原子 【投影】同位素的特性 ①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里占据同一位置。 ②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有差异,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③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中,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丰度(各核素所占的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指导阅读】课本P97几种重要的同位素及其应用。 整理笔记。 回答:不能。 阅读:同位素的特点。 阅读。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了解同位素的应用。四、相对原子 质量 【复习】什么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如何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4)相对原子质量 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 ②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提问】原子(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不是就是该元素的相对质量 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 ④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Cl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4.969,在自然界的含量为75.77%Cl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6.966,在自然界的含量为24.23%,则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氯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 。 【说明】1.在元素周期表中所查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我们在计算中常用的。 回忆、回答: 原子的真实质量与12C真实质量的相比较,所得数值为这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法是Ar(X)= 回答:不是,因为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原子(核素)。 整理笔记。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4.969×75.77%+36.966×24.23%≈35.453 氯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35×75.77%+37×24.23%=35.484 6≈35.5 温故知新。 加深对元素、核素、同位素定义的理解,引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本课时主要涉及基本概念的学习,基本概念主要是人为定义,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区分元素、核素、同位素,通过习题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 核素1.原子结构2.核素(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4)相对原子质量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②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④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发展史从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以后,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玻璃实心球,里面再也没有什么花样了。从1869年德国科学家希托夫发现阴极射线以后,克鲁克斯、赫兹、汤姆孙等一大批科学家研究了阴极射线,历时二十余年。最终,汤姆孙发现了电子的存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不带电的,既然从原子中能跑出比它质量小1 700倍的带负电的电子,这说明原子内部还有结构,也说明原子里还存在带正电的东西,它们应和电子所带的负电中和,使原子呈中性。1901年,法国物理学家佩兰提出的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是一些带正电的粒子,外围是一些绕转着的电子,电子绕转的周期对应于原子发射的光谱线频率,最外层的电子抛出并发射阴极射线。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提出了中性微粒动力子模型。后来汤姆孙提出原子含有一个均匀的阳电球,若干阴性电子在这个球体内运行,电子分布在球体中,有点像葡萄干点缀在一块蛋糕里,很多人把汤姆孙的原子模型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1904年批评了汤姆孙的模型,认为正负电不能相互渗透,提出一种他称之为“土星模型”的结构——即围绕带正电的核心有电子环转动的原子模型。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像一个太阳系,带正电的原子核像太阳,带负电的电子像绕着太阳转的行星。来自丹麦的玻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轨道,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描绘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结构学说。1.“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嫦娥五号”采回月壤。腾飞中国离不开化学,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有液氢和煤油等化学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煤油是可再生能源B.H2燃烧过程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C.火星陨石中的20Ne质量数为20D.月壤中的3He与地球上的3H互为同位素【答案】C2.2016年IUPAC命名117号元素为Ts(中文名“”,tián),Ts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s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B.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C.Ts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D.中子数为176的Ts核素符号是Ts【答案】D3.“玉兔”号月球车用Pu作为热源材料。下列关于Pu的说法正确的是( )APu与U互为同位素BPu与Pu互为同素异形体CPu与U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DPu与Pu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答案】D第 1 页 共 3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中化学 第四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原子结构 核素 教案1.docx 高中化学 第四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 教案1.docx 高中化学 第四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3课时 原子结构 与元素的性质 教案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