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优秀教案系列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本章共三节内容,分别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知识特点,在本章复习课中将其整合为四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构建分类思想模型,掌握基本分类方法,深化分类观,学会利用分类思想解决问题,该主题中还包含对胶体的知识回顾。第二个主题是“化学反应的分类”,提升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常见反应进行分类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不同反应类型之间的联系。第三、四主题为“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重点分析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提升对两个重要反应类型的认识,形成分析化学变化的基本思维模型。教学目标1.通过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类方法;通过类比同类物质的性质,感受分类思想对化学研究及学习的重要作用。2.通过化学变化的宏观现象,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变化的分类方法。3.通过微观分析探究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评价目标1.根据学生能否准确地对物质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诊断学生认识物质的能力。2.根据学生能否准确地判断离子共存,能否快速写出离子方程式或判断其正误,诊断学生对离子反应的掌握程度。3.根据学生能否准确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解决问题,诊断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模型的认知程度。重点、难点重点:1.应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问题。2.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难点:1.各物质之间的转化模型。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3.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教法、学法学生提前通过学案进行整章知识的归纳整理,记录存在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根据学案批阅情况,通过学生展示、对比分析等方式指出学生存在问题,归纳完善知识体系。通过针对练习,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强化。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实物投影。主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评价维度导入 【教师】运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物质及其变化,不仅可以使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总结归纳本章所学习的内容。 引入复习。一、物质的 分类及转化 【教师】请写出几种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并将其进行分类,注意说明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该环节在学案中有体现,学生可提前准备)。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成果(学生可通过图、表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展示成果,总结同一物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归为不同类别。 【教师】CO2与SO2均为酸性氧化物,你能否根据CO2的性质,推测SO2的性质 请推测相关性质,并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教师小结】分类思想是重要的化学思想,为化学 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指导。下面我们总结一下物质的分类关系。 【教师】展示物质分类图,引出胶体。 【针对练习】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一定是液态的 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C.可用FeCl3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制备Fe(OH)3胶体 D.胶体一定是混合物 【答案】D 使学生明确对物质进行分类时需注意分类标准,同一物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使学生掌握物质分类对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感受分类思想对研究化学变化、物质制备等带来的便利。 让学生清晰认识高中化学教学中常见的物质分类。 简单回顾胶体知识,辨识易错点。 通过学生所列物质的多少及分类依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 通过展示,判断学生能否熟练应用分类思想解决问题。二、化学 反应的分类 【教师引入】再来看一下化学反应的分类。 【教师】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请说出它们的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针对练习】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SO2+2NaOHNa2SO3+H2O B.2Mg+O22MgO C.2HNO3+Ba(OH)2Ba(NO3)2+2H2O D.Na2S+Cl2S↓+2NaCl 【答案】A 【教师】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 【学生1】从是否有离子参与的角度,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学生2】从是否有电子转移的角度,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熟悉常见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能从分类角度理解反应的特点和实质。 通过展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标准和特征,诊断学生把握化学变化特征的能力。 通过展示,诊断学生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认识程度。三、离子反应 【教师】先回顾一下离子反应。请同学展示一下学案上整理的有关电解质和电离的基础知识。 【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教师点评】分类思想判断电解质。不同物质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里的电离方式的异同。 【教师】离子反应主要考查以下方面:电解质、电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离子共存。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共存问题。先来看【练习】。 【练习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H2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Ba2++S+H++OH-BaSO4↓+H2O C.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OH-+H+H2O 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Fe+3Cu2+2Fe3++3Cu 【学生】回答,并展示解析过程。 【教师】总结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常见问题。 【练习2】下列在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Ba2+、H+、S、OH- B.Na+、Ca2+、C、N C.K+、S、Na+、Fe2+ D.K+、S、OH-、N 【学生】回答,并展示解析过程。 【教师】总结判断离子共存的常见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离子反应。 【教师】先回顾一下离子反应。请同学展示一下学案上整理的有关电解质和电离的基础知识。 【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加强学生对电解质及电离的认知,能从物质组成角度分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电离方式。 归纳书写离子方程式时的常见错误,更加清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思路。 使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和判断离子共存的方法。归纳总结常见的考查方式。 通过展示,诊断学生能否从分类角度把握电解质和电离。 通过展示成果,判断学生是否准确掌握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及是否能够准确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三、离子反应 【教师点评】分类思想判断电解质。不同物质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里的电离方式的异同。 【教师】离子反应主要考查以下方面:电解质、电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离子共存。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共存问题。先来看【练习】。 【练习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aCO3+2H+Ca2++CO2↑+H2O B.H2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Ba2++S+H ++OH-BaSO4↓+H2O C.碳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OH-+H+H2O 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Fe+3Cu2+2Fe3++3Cu 【学生】回答,并展示解析过程。 【教师】总结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常见问题。 【练习2】下列在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Ba2+、H+、S、OH- B.Na+、Ca2+、C、N C.K+、S、Na+、Fe2+ D.K+、S、OH-、N 【学生】回答,并展示解析过程。 【教师】总结判断离子共存的常见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离子反应。 加强学生对电解质及电离的认知,能从物质组成角度分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电离方式。 归纳书写离子方程式时的常见错误,更加清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思路。 使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和判断离子共存的方法。归纳总结常见的考查方式。 通过展示,诊断学生能否从分类角度把握电解质和电离。 通过展示成果,判断学生是否准确掌握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及是否能够准确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问题。四、氧化 还原反应 【教师】下面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的转移情况,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1)Fe+CuSO4FeSO4+Cu (2)6HCl(浓)+KClO3KCl+3Cl2↑+3H2O 【学生】完成并展示。 【教师】点评、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两条主线,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与微观本质。 【练习3】已知氧化性的强弱顺序:Cl2>Br2>Fe3+>I2。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 A.Br2+2I-I2+2Br- B.2FeCl2+Cl22FeCl3 C.2FeCl2+2HCl+I22FeCl3+2HI D.2Fe3++2I-2Fe2++I2 【学生】回答,并展示解析过程。 【教师】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律及其应用。 【练习4】配平下列方程式。 (1) Fe+ Cl2 FeCl3 (2) HCl(浓)+ MnO2 MnCl2+ Cl2↑+ H2O 【学生】回答,并展示解析过程。 【教师】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守恒律及其应用。 【教师总结、完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解题模型】 深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两条主线和基本内容。 掌握同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学生感受强弱律。 使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得失守恒解决问题。 完善氧化还原解题模型,使学生清晰解题思路。 通过“双线桥”的书写及展示,判断学生对氧化还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展示,判断学生对氧化还原有关规律的认识程度。课堂小结 概括第一章知识体系1.复习内容涵盖第一章所有重要知识点,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本章的知识体系。2.教学中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略作提升,并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模型,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辨析易错问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第 1 页 共 3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