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有解析)——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二期末易错题集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有解析)——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二期末易错题集训

资源简介

(17)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
——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二期末易错题集训
【易错点分析】
1.生物多样性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科研、文学艺术创作、旅游、美学价值等。
(2)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3)潜在价值:未发现,尚不清楚。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3)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例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易错题训练】
1.热带雨林中某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以植物甲的叶片为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植物甲产生的某种毒素抵制了该昆虫的取食,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避免自身受到伤害,二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协同进化是指各种生物在不断发展中一起进化
B.植物甲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C.抗毒素昆虫的存在是毒素对昆虫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D.该鳞翅目昆虫种群内不同个体解毒能力的不同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2.萨克斯滨螺是一种海洋蜗牛,它在过去10万年内成功实现由卵生到胎生的进化,该繁殖模式的转变是由分散在蜗牛基因组中的大约50个基因变化引起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海洋蜗牛的进化方向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方向
B.研究不同生物的基因组可以为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
C.蜗牛基因组中的大约50个基因的变化提高了遗传多样性和蛋白质多样性
D.海洋蜗牛的多样性是不同种类的海洋蜗牛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生物进化的基础是可遗传变异,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C.若不发生基因突变,一个具有杂合基因的种群是不可能发生进化的
D.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和发展即为协同进化
4.趋同进化是指来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朝着相同方向改变。如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科植物和多数大戟科植物,它们的叶都特化成相似的刺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植物的叶特化成相似的刺是因为二者之间相互选择
B.叶特化成刺是干旱环境诱导植物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
C.两种植物趋同进化的过程中会发生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趋同进化打破了仙人掌科植物和大戟科植物的生殖隔离
5.依靠风力传送花粉的植物,叫做风媒植物;依靠昆虫传送花粉的植物,叫做虫媒植物。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传粉昆虫数量减少,导致一些虫媒植物正在向“自我受粉”的方向进化,从而导致花蜜减产,进而加剧传粉昆虫数量的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虫媒植物的花可能比风媒植物的花更鲜艳
B.传粉昆虫可能导致虫媒植物的基因发生突变
C. 上述虫媒植物在进化过程中花的结构可能会变化
D.上述现象的发生是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的结果
6.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之后的几年里,对研究兰花的进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各种各样的兰花适于传授花粉的精巧结构让他赞叹不已。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分子水平比较不同兰花,发现基因组差异比细胞色素c差异更明显
B.不同地域的同种兰花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生殖隔离加剧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
C.不同昆虫口器长度与不同兰花花距之间的“适应”有助于减少不同昆虫之间生存斗争的强度,还有利于兰花的有序遗传与进化
D.兰花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7.研究人员在铜绿假单胞菌突变体实验中发现,突变体对内酰胺替卡西林(Tic)或哌拉西林(Pip)抗生素的反应表现出集体生存现象。培养物只有在细胞密度高于某一阈值时才会在含这两种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生长,且Tic或Pip含量越高,该阈值越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ic或Pip在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性形成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B.突变体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和药物引起的变异所决定
C.在含Tic和Pip的培养基上,只有初始接种密度足够大的菌落才能存活
D.Tic或Pip使用量的增加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强,属于协同进化
8.转基因抗虫棉可有效防治棉铃虫。为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可在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一定面积的非转基因棉花,或与高粱、玉米等其他棉铃虫寄主作物混作种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生物和棉铃虫细胞色素c氨基酸种类的差异性可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
B.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非转基因棉花,对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没有影响
C.与单种抗虫棉相比,这种混作种植方式使得棉铃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增速变快
D.种植高粱和玉米供棉铃虫取食,不利于维持棉田物种的多样性
9.澄江生物群是我国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英国《系统古生物学》报道了赫德虾类奇虾在澄江生物群中的首次发现,共计六种,包括至少两个新种,这表明大型肉食型奇虾类动物在寒武纪早期已经高度多样化。下列关于进化叙述错误的是( )
A.赫德虾类奇虾高度多样化表明寒武纪生物界有较复杂的食物网
B.赫德虾类奇虾新物种的形成是自然选择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有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D.澄江生物群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0.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种群基因库变化
B.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协同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1.下列关于生物协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协同进化是动物与动物、动物与植物之间共同进化和发展
B.捕食者的存在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物种多样性
D.不同种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2.蜜距是某些被子植物花上储存花蜜的结构,有蜜距的植物主要依赖长喙昆虫和鸟类传粉。达尔文认为,长喙传粉者能获取更多花蜜,促使蜜距和喙长度共同增长。科学证明多种基因与蜜距伸长相关,这些基因在植物间可能存在结构或表达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传粉者喙长度的变异可导致植物蜜距长度的定向变异
B.蜜距和喙长度均增长体现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
C.表观遗传导致蜜距长度不同的变异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基因结构差异导致蜜距由短到长的演变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13.中国科学家在贵州获得了一块距今约10.2万年的古大熊猫化石。将该化石中提取到的线粒体DNA通过测序分析和比较,发现古大熊猫与现代大熊猫的相关DNA序列高度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大熊猫与古大熊猫所有DNA序列之间的差异是其适应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B.通过对古大熊猫化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比例测定,来进行线粒体DNA的测序分析和比较
C.适合大熊猫在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有利变异才是其进化的原材料
D.大熊猫以冷箭竹为主食竹是两者协同进化的结果
14.灵长类动物色觉丰富的原因主要与其饮食结构和生存环境有关。在进化过程中,灵长类动物逐渐出现了三色视觉(能够分辨出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这在哺乳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使得灵长类动物在觅食过程中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出成熟果实的颜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群体中出现相关的可遗传变异是灵长类动物三色视觉形成的原因之一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C.灵长类种群中具有三色视觉的个体在觅食时更具优势,繁殖后代的机会也更多
D.色觉丰富的表型会通过基因逐代传递,并保持相关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稳定不变
15.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其它小动物、昆虫等,而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现存大熊猫与小熊猫进化的原材料是____________,其中的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大熊猫和小熊猫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的结果。
(3)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熊猫的祖先也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____________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
(4)某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几年后对该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该种群____________(填“发生”或“没发生”)进化、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A错误;植物甲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相关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抗毒素昆虫的存在是毒素对昆虫的抗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C正确;该鳞翅且昆虫种群内不同个体解毒能力的不同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D错误。
2.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方向都与生存环境相适应,A正确;研究不同生物的基因组可以为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B正确;蜗牛基因组中的大约50个基因的变化提高了遗传多样性,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所以也提高了蛋白质多样性,C正确;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但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3.答案:A
解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对于一个具有杂合基因的种群来说,即使不发生基因突变,由于环境改变或发生染色体变异等,都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发生进化,C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错误。
4.答案:C
解析:A、趋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在相似环境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产生相似的性状,而不是因为相互选择,A错误;
B、叶的特化成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受环境诱导的定向变异,B错误;
C、在趋同进化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因自然选择压力而改变,以适应环境条件,C正确;
D、同进化并不涉及生殖隔离的破除,两者仍然有独立的生殖隔离机制,D错误。
故选C。
5.答案:B
解析:虫媒植物的花可能比风媒植物的花更鲜艳,利于其吸引昆虫来传粉,A正确;传粉昆虫对虫媒植物进行选择作用,导致其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而不能导致虫媒植物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虫媒植物向“自我受粉”的方向进化,其花的结构可能会变化以适应进化后的功能,C正确;虫媒植物和传粉昆虫的变化是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6.答案:B
解析:从分子水平比较不同兰花,发现基因组差异比细胞色素c差异更明显,这是因为基因组中包含了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而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约有104个氨基酸,据测算,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0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A正确;同种兰花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不同昆虫口器长度与不同兰花花距之间的“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不同昆虫的口器长度不同有助于其采食不同花距兰花的花蜜,减少不同昆之间生存斗争的强度,此外,昆虫采食兰花花蜜还有利于兰花的有序遗传与进化,C正确;兰花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其实质是兰花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7.答案:B
解析:Tic或Pip在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性形成过程中起选择作用,A正确;突变体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变异不是药物作用后引起的,B错误;根据题意,两种抗生素作用下,只有初始接种密度足够大(大于某阈值)的菌落才能存活,C正确;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与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属于协同进化,D正确。
8.答案:B
解析:不同生物和棉铃虫细胞色素c氨基酸种类的差异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A错误;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可能由化学因素或者物理因素等诱导产生,也可能自发发生,与种植非转基因棉花无关,B正确;在转基因棉田中种植非转基因棉花,可以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速,C错误;种植高粱和玉米供棉铃虫取食,可以防止棉铃虫因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而全部死亡,利于维持棉田的物种多样性,D错误。
9.答案:B
解析:A、奇虾的高度多样化说明了生物的多样性,可推出寒武纪生物界有较复杂的食物网,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自然选择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错误;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因此澄江生物群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库的改变,A正确;协同进化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如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就是协同进化的体现,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而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错误、D正确。
11.答案:D
解析:A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种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D正确;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都是有害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错误;
C、生物多样性指的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蜜距和喙长度均增长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协同进化,B正确;
C、表观遗传现象中的DNA并没有发生改变,不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
D、基因结构差异导致蜜距由短到长的演变增加了遗传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A、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造成现存大熊猫与古大熊猫基因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突变,所有DNA序列之间的差异还可能包括染色体变异,A错误;B、放射性同位素比例不能用于线粒体DNA的测序分析和比较,B错误;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D、大熊猫以冷箭竹为主食,属于两者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D。
14.答案:D
解析:色觉丰富的表型会通过基因逐代传递,作为优势基因,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故D符合题意。
15.答案:(1)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后仍然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或可能是隐性突变;大熊猫与小熊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基因和物种;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3)种群个体数量多;物种多样性
(4)发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后仍然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且可能突变是隐性突变,所以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性状;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是两个物种。
(2)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它们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
(3)据题干信息,小熊猫食性更复杂,小熊猫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收割理论由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该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4)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Aa的比例为30%,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一段时间后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Aa的比例为30%,A的基因频率为30%+1/2×30%=45%,由于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