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三次限时性作业八年级语文学科(本试卷共23道题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17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A.诬篾miè绚丽xuan地壳qiào气势磅礴bB.点缀zui连翘qiao决抒jue自圆其说yunC.卑劣1ie瞭望1iáo归省xing不知所错cuOD.萦绕y1ng蛮横heng迁徙x1不修边幅2.选出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2分)在经典中,在诗海中,让心灵开始一次雅韵悠长的旅程。从《诗经》到宋词,从田园到边塞,从婉约到,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那些作品,或率真质朴,或清幽缠绵,或慷慨刚健,或隽永蕴藉,寄托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传承着的中华文明。A.浸染徘徊豪放博采众长B.浸润徜徉豪放博大精深C.浸染徜徉豪迈博大精深D.浸润徘徊:豪迈“博采众长3.选出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①新学期伊始,A!智慧体育大屏出现在一些学校的校园里。②这个设备具有人机交互辅助训练,可以自动识别人像,实现跳绳、仰卧起坐、开合跳、深蹲、立定跳远五项体育训练的互动监测,实时记录运动数据,形成运动成绩变化统计曲线图。③它的出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还能以科学的分析指导学生提高运动成绩。A.第①句的主干是:AI出现在校园里。B.第②句有语病,应把“具有”改为“具备”。C.第②句中“体育训练”“互动监测”“实时记录”“运动数据”都是偏正短语。D.第③句加点词“它”指代的内容是“运动成绩变化统计曲线图”。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1)选出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A.《社戏》出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社戏”和《游山西村》中提到的“村社”都是农村的一种乡俗民事。B.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八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C.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石壕吏》《卖炭翁》等。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书中,老布尔什维克战士朱赫来,教保尔学会了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2)名著阅读。(3分)当一名英国记者问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时,他回答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坚硬,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请你说说保尔·柯察金的哪些做法体现出以上内容?(写出三点)5.古诗文默写。(6分)(1)满面尘灰烟火色,。(《卖炭翁》)(2)落日故人情。(《送友人》)(3)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4)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天下百姓的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第6题。(3分)【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乙】江亭夜月送别(其二)唐·王勃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寂寞离亭掩,江山①此夜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释:①江山:江水和高山。6.选出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两首诗均为王勃的送别诗,格调相同,都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表达诗人的乐观豁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B.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表明真正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C.乙诗通篇写景,将乱烟、碧砌、飞月、离亭、江山、寒夜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烟雾弥漫的江亭夜月图。D.两首诗都进行了意境描绘。甲诗“风烟望五津”一句勾画出千里之外的蜀地,营造了开阔的意境;乙诗“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显示出人去后周围的凄清冷寂。八年级语文第2页(共8页)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第 三 次限时性作业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与运用(17 分)1.D (2 分)2.B (2 分)3.C (2 分)4.(1)A (2 分)(2)答案不唯一,写出保尔三点英勇做法即可。如:在战场上表现英勇,身负重伤;带病修铁路;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坚持写作…… (3 分)5.(1)——(4)略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每空 1 分,有错字不得分。计 6 分)二、古诗文阅读(17 分)(一)(3 分)6.A (3 分)(二)(14 分)7.B (3 分)8. ①只能在仆役人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2 分)②只有将萧何、房玄龄一类人安排到营帐之中,不断推荐能人,那么珍珠宝玉般珍贵的人才就可不请自至了。(3 分)9. 唐 太 宗 为 秦 王 时 / 府 属 多 外 迁 / 王 患 之 。 (每处 1 分,计 2 分)10.(1)韩信、杜如晦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甲文: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乙文:赏识、重用人才。 (4 分)参考译文:汉高祖行军到达南郑(今陕西南郑),韩信不辞而别,萧何亲自追赶他。刘邦骂道:"诸将逃亡的已有数十人,你没有去追任何一个,而要去追韩信,这是欺诈。"萧何说:"诸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士,您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谋天下之计的人了。"于是刘邦封拜韩信为大将,终于成就了汉朝的大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秦王为此很忧虑。房乔(玄龄)说:"去的人虽多,但没有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宰相之才,你秦王想要经营天下,舍弃杜如晦就没有可以共事的人了。"于是秦王上疏请将杜如晦留在秦王府中,后遂成为一代名相。韩信、杜如晦的去留与否,关系到兴衰治乱,而萧何、房玄龄的善于发现人才,也是天下无人赶得上的。帝王要建立大业,决非一个谋士的计略可以达到的,一定要等到有了韩信那样的大将,杜如晦那样的贤相,然后才加重用,岂不是太难了吗?只有将萧何、房玄龄一类人安排到营帐之中,不断推荐能人,那么珍珠宝玉般珍贵的人才就可不请自至了。三、现代文阅读(36 分)(一)(8 分)11.D (2 分)12.图 3 ,因为这套衣服最能体现现代汉服主流“平中交右、宽禒合缨” 的典型特征。(2 分)13.(1)起源于北朝,宋代普及,清代是高峰。 (2)用火烧热特制铁笔,在物体上烫出烙痕作画。 (3)装点生活 (4)传承非遗 (4 分)(二)(16 分)14.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了宋晓松的感恩精神,含蓄地点明中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 分)15.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宋晓松书卷气浓,斯文、单纯,给人印象好,为下文我们同意他搭便车做了铺垫。(计 3 分)16.“硬着头皮”这里是“不得已勉强做某事”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宋晓松被要求请胡大哥吃饭后结账时的无奈与委屈。(3 分)17.插叙,写宋晓松向“我”讲述了他和一位胡大哥的经历,胡大哥曾经帮助过他,并坚持要他请吃一顿饭。胡大哥教会了宋晓松要有尊严地旅行,使他明白了要感恩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的道理,突出中心。解释了宋晓松坚持请我们吃饭的原因。(4 分)18.答案不唯一。示例:“我”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在服务区同意陌生的宋晓松搭便车,并且分别前还偷偷给宋晓松塞了 500 元钱。(计 3 分)(三)(12 分)19.写了生活中机器人进行高空电力作业和新型充电桩智能充电的现象,引出下文说明内容,运用设问,引发读者思考。 (3 分)20.降低了作业难度和安全风险,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统一了工人的作业质量。(3 分)21.移动共享充电桩研发的背景(或原因),组成和使用方法及作用(优势)。(3 分)22.不好。“逐步”是“一步一步”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在文中表明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落地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一下子的,去掉则体现不出这种过程。“逐步”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分)四、作文(50 分)评分标准:一等文 50—46 分:1.写作目的明确,选择的文体恰当,文体特征明显。 2.选材立意紧扣题意,中心明确,思考深入。 3.依据文体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结构合理。4.依据情景叙述故事,内容充实,描写生动,符合主题思想的表达 需要,感情真挚。 5.文学创作想象合理,形象鲜明,构思精巧,寓意深刻。能运用个 性化语言表情达意。二等文 45—41 分:1.写作目的较明确,选择的文体较恰当,文体特征较明显。 2.选材立意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思考较深入。 3.依据文体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通顺,结构较合理。 4.依据情景叙述故事,内容较充实,有一定描写,符合主题表达的 需要,感情真实。5.文学创作想象合理,形象较鲜明,构思合理,立意较深刻。三等文 40—36 分:1.写作目的基本明确,选择的文体基本恰当,基本符合文体特征。 2.选材立意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有一定的思考。 3.语言基本通顺,结构较完整。 4. 基本能依据情景叙述故事,内容较具体,基本符合主题表达的需 要。 5.文学创作有一定想象,构思基本合理,有所立意。四等文 35—31 分:1.写作目的不明确,文体混乱。 2.选材偏离情景,中心欠明确。 3.语言欠通顺,结构欠完整。 4.叙述故事偏离情景,内容空泛,情感虚假。 5.文学创作想象不合理,立意模糊。五等文 30 分以下:有以下情况之一:1.文不对题或内容有严重错误;2.文理不通,结构混乱;3.文不成篇,且字数不足 300 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24-25学年度下学期8年级第三次素养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4-25八(下)阶段测试(三)语文答案.docx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24-25学年度下学期8年级第三次素养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24-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素养测试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