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2025年中考语文临考信息押题卷03(新考向湖北等地适用)(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1.(2分)学校开展“保护牙齿 ,从我做起”主题活动 ,美术社 团成员小语为活动设计了一幅宣传海报。小文和小语围绕海 报设计进行了讨论 ,请你补全对话。小文: 小语,你在海报中设计的这幅图虽然线条简约却十分形象呢。小语: 这可不完全是一幅图, 它其实是甲骨文的“齿” 字,这是一个_C_ (A.会意 B.指事 C.象形 D.转注)(填序号) 字。小文: 真是构思巧妙!【解题思路】 本题以对话的形式考查对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的辨析。观察海报中的图片可知 ,其在外观上与人的 牙齿外形相似。而由对话内容可知 ,该图为甲骨文的“齿”字。据此可知 , “齿”是一个象形字。2.(2分)“成语积累”环节中 ,小文对“奇珍异宝”中“异”的词义产生了疑问。 请你从下列含有“异”字的成语中选出与其义项相同的一项。 ( C )A.深以为异 B. 日新月异 C.奇光异彩 D.异军突起【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首先 , 明确“奇珍异宝”中“异”的词义, 即“奇异;特别”。然后 ,分析选项中四个“异”字的意思。选项 “异”字的意思 结论A.深以为异 惊奇;奇怪 不相同B. 日新月异 有分别;不相同 不相同C.奇光异彩 奇异;特别 相同D.异军突起 另外的;别的 不相同由此可知 ,答案选C。3.(2分)班级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需要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 ,小语 拟写了上联 ,请你帮他补写下联。上联:传承经典润泽后世下联: 示例一_:吟诵国学陶冶情操示例二_:弘扬国粹振兴中华示例三_:诵读精品铸就未来(内容合乎情境 1分_,结构符合对联基本要求 1分_)【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一般来说 ,对联上下句对应位置上的 词语词性(短语结构)相同、意义相关 , 因此可先分析给出的上联的具体 结构和内容。从结构上看 ,“传承经典”“润泽后世”是两个动宾短语;从内 容上看 ,这是对传承经典的意义的阐述。考生可结合题干中“经典诵读比 赛”的情境 , 围绕“诵读经典”拟写下联。补写后要将对联通读一遍 ,看结 构是否符合对联的基本特点、 内容是否合乎情境。4.( 8分)小语在搜集资料时发现古诗文中有很多与朋友有关的句子。请你 帮他整理并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主题 古诗文名句关切 欣喜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 我寄愁心与明月,①_____随君直到_夜郎西 ____”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论语〉十二章》中,“有朋自远方来,②_不亦乐乎_”表达了看 到远道而来的朋友而十分高兴的心情。主题 古诗文名句离情 别意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③_山回路转不见君_, 雪上空留马行处”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中,王勃在临别时用“④_海内存知己_,⑤_天涯若比邻_”表明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表现出与 友人之间的真挚情谊。主题 古诗文名句乐观 向上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人夜间赏月,写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⑥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告诉我们要保持 内心的闲适和豁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用 “⑦_今 日听君歌一曲_,⑧_暂凭杯酒长精神_” 点明酬答之意,既有 对友人的感谢,也表达了共勉之意。注意“郎”“亦”“涯”“长”等易错字的正确书写。5.( 3分)小文在研学时搜集到一些门额题字。 门额题字多自右向左 ,或表 达主人的情趣爱好 ,或表示祈福 ,或描绘村居景观及朝向等。请仿照示例, 从下列门额题字中任选一幅 ,试作解读。【示例】“竹苞松茂”寓意: 竹子和松树长得茂盛, 比喻家门兴盛。表达了主人希望 家族人丁兴旺、 长者长寿的美好愿望。我喜欢____(填字母) ,此门额题字的寓意:____【答案】示例一:A 精致小巧的院落里满是盎然的春色。描绘了居所美好 的自然环境 ,表达了主人热爱自然、悠然自得的高雅情趣。示例二:B 做事既要审慎思考、深思熟虑,又要高瞻远瞩、考虑长远。表 达了主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后辈为人处世的期许。【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门额。结合题干可知 , 门额多表达主人的情 趣爱好或期许等。 由示例可知 ,考生应先答出门额的字面意思 ,再答出其 隐含的深意。考生可从字面意思进行联想延伸 , 门额A“小苑春深”描绘的 是居所美好的自然环境 ,风格清新自然 , 由此可看出主人对自然的热爱及 其情趣的高雅。考生按照这个思路任选一个门额赏析即可。6.( 3分)小语梳理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并列举了其中三类 ,请你从 每类中任选一处进行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辟(pì) 邪 B.深恶 ( è ) 痛绝【答案】A.pì—bì B.è—wù【解题思路】考查字音。“辟”表示“君主”“排除”等意思时读作“bì” ;表示“开 辟”“透彻”“驳斥或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时读作“pì”。“恶”表示“讨厌 ,憎恨”的意思时读作“wù” ;表示“很坏的行为 ,犯罪的事情”“凶恶, 凶狠 , 凶猛”等意思时读作“è”。(2)容易写错的词:A. 自出新裁 B.摩肩结踵【答案】A. 自出新裁—自出心裁 B.摩肩结踵—摩肩接踵【解题思路】考查字形。“自出心裁”指完全出于自己的构想和设计。“心裁” 指心中的设计筹划。“摩肩接踵”指肩碰肩 ,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 ,很拥挤。 “接”在这里指“靠近 ,接触”。(3)容易说错的话:A.我今天写好了一篇作文 ,请你拜读一下。 B.小雨 的表现差强人意 ,老师批评了他。【答案】A.把“拜读”改为“斧正” B.把“差强人意”改为“不尽人意”。 (每小题1分 ,改对一处得1分)【解题思路】考查语言得体和病句修改。“拜读”是敬辞 ,不能用于让别人读自 己的作文 ,可改为敬辞“斧正”(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等。“差强人意”的 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根据语境“老师批评了他”可知 ,小雨的表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 因此该词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可改为“不尽人意”。二、阅读与鉴赏(45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 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 ①此诗作于李白被赐金放还,游览宣城之时。谢朓北楼,谢朓任 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的著名诗人,少有才名。②江城: 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7.(2分)这首诗的颔联使用了_比喻_的修辞手法 ,具体描绘了“江城如画” 的自然景象。【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修辞手法。颔联的意思是“两条溪水为 溪岸所夹 ,(溪水) 明亮如镜 ,两架桥倒映水中 ,(倒影)如彩虹”。作 者将溪水比作明镜 ,将桥影比作彩虹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8.(2分)请分析颈联中“寒”“老”二字写出了怎样的秋色。【答案】“寒”写出由于炊烟之寒 ,连橘柚林也浸透寒意;“老”是“苍老”的 意思 , 由梧桐之“老”引出诗人心神之“老”。描绘了一片苍凉冷寂的秋色。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炼字。颈联写出寒烟缭绕于橘柚林之间 ,深秋时 节梧桐已经呈现出衰老之相。“寒”写出天气之冷 ,“老”写出秋色已深 ,两 个字描绘出苍凉冷寂的秋色。诗歌 译文秋登 宣城 谢朓 北楼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 , 山色渐晚, 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两条溪水为溪岸所夹 ,(溪水) 明亮如镜;两 架桥倒映水中 ,(倒影)如彩虹。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寒烟缭绕于橘柚林间 ,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 衰老之相。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 ,迎着(萧 瑟的)秋风 ,怀念谢先生呢?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A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 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① 、隋文伐陈② 已后,心逾骄奢自矜诸 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③ , 日旰④ 而食,坐( B )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⑤ 直谏,可以施( C )政教者,当拭 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 ①晋武平吴:晋武帝司马炎平定东吴。②隋文伐陈:隋文帝杨坚讨伐南朝陈国。③抑折:压制,约束。④旰:晚。⑤谠言:正直的言论。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 曾益其所 不能 特殊文言词语识记法: 同义复词 注: 同义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同 的语素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 如“宾客”。 _同“增” ,增加___(2)骄矜而取 败者不可胜数 查阅词典法 :①经得住, 能承担; ②尽; ③超过,胜过;④美好,优美。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_②__(填序号)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3)政道因兹 弛紊 成语联想法: 有条不紊 _紊乱_(4) 恒 自抑折 课内迁移法: 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 安乐》) 经常_,常常_【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第( 1)题 ,联系“ 同义复词”的注 释 ,分析“曾益其所不能”一句可知 ,“曾”和“益”表达的意思相同 ,都是“增 加”的意思。第(2)题 ,考生可将给出的几个义项分别代入句中 ,判断哪 一个义项更合适。“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的意思是“ 因为骄傲自满而自取灭亡的数都数不尽” ,故取“尽”这一义项更合适。第( 3)题 ,“有条不紊” 中的“紊”是“紊乱”的意思 ,据此可知 ,答案为“紊乱”。第(4)题 ,考生可 联系“ 国恒亡”中“恒”(经常 , 常常) 的意思作答。10.(2分)请将“于”“其”“以”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A.( 其 ) B.( 以 ) C.( 于)(每空1分 ,全对得2分;一词多填则整题无分)【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结合上文的“苦其心志 ,劳其筋 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可知 ,A处所在的句子与之并列 ,A处应填代词 “其”。B处前的“坐”表示状态 ,后面的“待晨”表示目的 ,其间应用“以”连接。 “于”做介词 ,表示“在” ,应放在C处。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答案】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断对一处得1分;多断一处扣 1分 ,扣完为止)【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心里越来越骄 奢 , 自认为了不起 ,大臣们也不敢再去劝谏”。考生可据此断句。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答案】这样做 ,或许能够使国泰民安吧。(意思相近 ,表达通顺即可)13.(4分) 甲文第二段从个人、 国家两个层面进行论述 ,请从乙文中分别 提炼出一个事例充当论据 ,对这两个层面进行补充论证。【答案】个人层面示例:太宗看到自古以来的帝王因为骄傲自满而自取灭 亡的数不胜数 ,担心自己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 ,便约束自己在政事上昼夜 勤勉 ,可以从正面论证“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这一观点。国家层面示例: 因晋武帝、 隋文帝骄奢自满 ,所以国内没有敢于劝谏的大 臣 , 以致朝政松弛紊乱 ,可以从正面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 , 国恒亡”这一观点。【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本互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先明确甲文第二 段两个层面的内容 ,然后仔细分析乙文内容 ,将其与甲文第二段的两个层 面形成勾连即可。【参考译文】【乙】贞观十九年 ,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 :“我看自古以来的帝王, 因为骄傲自满而自取灭亡的数都数不尽。远的例子不必说 ,近的像晋武帝 平定东吴、 隋文帝讨伐陈国之后 ,心里越来越骄奢 , 自认为了不起 ,大臣 们也不敢再去劝谏 , 国家朝政也因此松弛紊乱。我担心自己滋长骄傲自满 的情绪 ,经常约束自己 ,(处理朝政常常忙到)很晚才吃饭 ,凌晨起来坐 等天亮。每当想起大臣们的直言进谏 ,可以用于政治教化的 ,都应当把他 们当作良师益友来看待。这样做 ,或许能够使国泰民安吧。”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丁雅诵①以“ 弘扬非遗文化,做新时代传承人”作为开学典礼的主题;开展击 鼓明志、趣味灯谜、体验活字印刷术等活动欢迎孩子们回归校园……新学 期伊始,不少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 ,让优秀传统文化的 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②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载体也在不 断创新。如何创新形式载体,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如何引导青少年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让青少年与 传统文化“双向奔赴”?③加强实践育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在青少年群体 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 大课堂资源,让广大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一份精心 设计的节日作业、一次博物馆里的现场教学、一场故居旧址的实地考察, 都能帮助青少年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激发他们文化传承 的自觉。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时空。运用短视频、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形式,创制新的育人场景,将传统文化巧妙嵌入其 中,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青少年的新 趋势。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让古籍活起来,让文物动起来,也让 传统文化之美直抵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⑤汇聚各方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共担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职责。发 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 点、有机衔接,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 身教,形成良好家风,营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呼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新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探索构建政府、学校、 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优秀传统文化的 种子在心中牢牢扎根,才能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 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2月26日,有删改)14.(2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从学校将传统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写起 ,贴近生活实际 ,使读者 易于接受。B.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 ,主要依靠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C.“组织学生参观巨幕投影《清明上河图》展览”可以作为第④段的事实论据。D.文章表明人们不仅重视对青少年传统文化观念的培养 ,还努力付诸行动。【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项 ,结合第③段“加强实 践育人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传统文 化教育更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 以及第⑤段“汇聚各方力量, 学校、家庭、社会共担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职责” ,可知B项“主要依靠发挥 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表述有误。15.(3分)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补充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5字)怎么做利用信息技术, 拓宽育人时空重视言传身教, 形成良好家风【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分论点和论证思路的梳理概括。A空 ,根据第② 段“如何创新形式载体……爱上传统文化?如何引导青少年……与传统文 化‘双向奔赴’?”可以推断应该填写“怎么做” ;B空 ,结合第④段的分论点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时空”回答即可; C空 ,结 合第⑤段“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 ,形成良好家风 ,营造主动弘 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作答。16.(2分)班级将组织“致敬传统 ,喜迎冬至”主题活动 ,并打算举办“搓汤 圆亲子活动” ,请你结合文章 ,有条理地向老师说明举办这个活动的意义。【答案】示例 :①“搓汤圆亲子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体现 ,学生通过亲身实 践搓汤圆 ,能更深刻地理解“团圆”的文化传统。 ②“搓汤圆亲子活动”是重 视家庭教育和父母言传身教的体现 ,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 ,营造主动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 ③“搓汤圆亲子活动”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结合第③段“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传统 文化教育更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 让广大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可知 ,“搓汤圆亲子活动” 是实践育人的体现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搓汤圆 ,能深刻理解“团圆”的文化 传统。结合第⑤段“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 ,形成良好家风 ,营 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可知 ,“搓汤圆亲子活动”是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言传身教的体现 ,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 ,营造主动弘扬优秀 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结合第⑥段“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兴趣 ,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牢牢扎根 ,才能进一步促进青少 年学生全面发展”可知 ,“搓汤圆亲子活动”能够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让 青少年在劳动创造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远处有一座孤岛矫友田①我随给养船登上海岛时,“ 络腮胡” 班长和战士“小青岛”早已站在礁 石上迎接我们了。②举行了简单的交接仪式后,“ 络腮胡”从“ 小青岛” 手中接过一把铁锥 和一把锤子,朝海边那块高大的礁石走去。③礁壁上有两排石眼。他抡起胳膊,“叮叮当当”地凿了起来,下面便 冒出一个新的石眼。“ 络腮胡” 班长庄重地朝礁石行了一个军礼,在他转身 时,我发现他黧黑的脸膛儿上,挂着两行泪水。④他抹去眼泪,拍了拍我们的肩膀说:“ 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然后,他头也没回就登上给养船。“ 络腮胡” 班长走了,“ 小青岛”就成了我的班长。⑤我们的任务是守护岛上的航标灯。“ 小青岛”告诉我,这是一片多暗 礁的海域,飓风经常从这个方向登陆,航标灯关系到夜间过往船只的安全, 不可有丝毫大意。⑥有一次,我不解地问“ 小青岛” :“在岛上,一直都是两个人吗?”⑦“ 小青岛” 肃然回答:“不!是三个。”⑧我惊讶地环顾了一下四周,在这个小小的海岛上,莫说是多了一个 人,就是爬上一只海蟹来也瞒不过我的眼睛,怎么会是三个人呢?⑨“ 小青岛” 指着那块耸立的礁石:“礁石上的每一个石眼,代表一个 老兵。你看见两排石眼中那个空白的地方了吗?那是在十六年前,一位被 海啸卷走的老兵……”⑩为了缓解伤感的气氛,“ 小青岛”转移了话题:“ 我姐的女儿两个月 前出生了。听我妈说,特别可爱。”他的脸上现出一抹喜悦之色:“ 复员后, 我一定要好好抱抱她……” 那天夜里,一场罕见的飓风突袭了海岛。飓风仿佛要把大海翻过来, 凶猛的海浪朝海岛扑来,欲将整座海岛吞到肚子里。灯塔的线路被飓风撕扯断了,航标灯熄灭了。瞬间,我们跌入一片漆黑的恐怖之中。 海浪怒吼着,班长果断地打开木箱,从里面取出检修线路的工具包, 然后将一件救生衣套在身上。 我从他手中抢过工具包,大声请求:“ 班长,让我去!我的水性比 你好!” 他厉声制止:“ 我是班长,你在下面负责合闸!这是命令!”说完, 他立刻从我手中夺过工具包,毫不犹豫地冲了出去。 眨眼间,他的身影就被海浪淹没了。约莫过了一个小时,从灯塔方 向的上空传来一束灯光,闪断了三下,我知道班长已经攀上了灯塔顶部。⑩又过了一个多小时,灯光再一次从灯塔顶部传过来,闪断了五下。 我合上闸,航标灯亮了!⑩飓风过去了,刚才还凶神恶煞的大海,竟变得像少女般娴静温柔。⑩绕着海岛,我不断地大声呼唤着班长的名字,一直到天亮。嗓子哑 了,我就用铁锤敲打那个锈透的脸盆。然而,我依然没有发现班长的影子……⑩一个黄昏,一个胖胖的小战士随给养船登上海岛。⑩有一次,他不解地问我:“在岛上,一直都是两个人吗?” 我肃然回答:“不!是四个。” 此时,晚霞倾洒在海面上,给那块耸立的礁石披上了一身火红色的 盛装……(有删改)17.( 3分)请自选角度 ,赏析下面的句子。飓风仿佛要把大海翻过来, 凶猛的海浪朝海岛扑来, 欲将整座海岛吞 到肚子里。灯塔的线路被飓风撕扯断了,航标灯熄灭了。【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翻”“扑”“吞”“撕扯”等词赋予飓风、 海浪以人的动作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飓风的威力之大和海浪的凶猛。名师一点通 解题通法18.( 3分)文章第⑥⑦段和第⑩ 段情节与内容基本一致 ,请分析这样安 排的好处。【答案】这两处虽然情节与内容基本一致 ,但对话的人物由“我”和“小青 岛”变成了“胖胖的小战士”和“我” ,答语中的人数由“三个”变为“四个”。好 处 :①照应了“小青岛”为抢修航标灯而牺牲的情节;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 富 ,“我”由原来的提问者变成回答者 , 由原来的懵懂青涩变得持重坚毅; ③深化了文章主题 ,表现了守岛人员的更替 ,更深刻地表达了对以“小青 岛”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守护海岛的士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怕牺牲 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名师教审题文章第⑥⑦段和第⑩ 段 (提示答题范围)情节与内容基本一致(说明并不是完全一致 ,须着重分析不同点) ,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提示作答方向)。【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重复情节的作用。第⑥⑦段和第⑩ 段的相同点: 都是一组对话;句式与对话内容基本一致。不同点:对话的人物由“我”和 “小青岛”变成了“胖胖的小战士”和“我”;答语中的“三个”变成“四个”。然 后从情节发展、人物刻画与主题深化等角度思考如此安排的好处。19.( 3分)“小青岛”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 ①“小青岛”是一个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人:在航标灯线路被飓 风撕扯断后 ,“小青岛”果断拿上工具包 ,毫不犹豫地去抢修 ,在极度危险 的情况下 ,他登上了塔顶。 ②“小青岛”是一个热爱生活 ,对未来充满憧憬 的人 :“小青岛”期待自己复员后 ,能够抱抱姐姐的女儿 ,可见他热爱生活,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言之有理 ,可酌情得分)【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 ,要找到对涉及该 人物的事件的具体描写 , 同时也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作者的情感倾向 等。在概括的时候 ,要做到有理有据。“小青 岛”人 物形象 相关内容 人物形象“小青岛”期待自己复员后 ,能够抱抱外甥女。 (第⑩段) 热爱生活 ,对未 来的生活充满憧 憬在航标灯线路被飓风撕扯断后 ,“小青岛”果断 拿上工具包 ,毫不犹豫地去抢修 ,在极度危险 的情况下 ,他登上了塔顶。(第 ~ 段) 恪尽职守 ,不怕 牺牲20.( 3分)本文以第一人称行文 ,结合文本内容 ,简要分析“我”的作用。【答案】 ①“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 贯串小说始终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 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 , 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行文 ,增强 了故事的真实性; ③以在“小青岛”牺牲后“我”继续守护海岛 ,恪尽职守、 默默奉献的行动 ,更加有力地突出了以“小青岛”为代表的守岛士兵的高尚 品质和光辉形象 ,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作答本题时 ,可以从“我” 作为文中的一个人物和“我”作为第一叙事人称两个方面着手。 当“我”是文 中的人物时 ,“我”作为线索人物 , 贯串小说的始终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 以“我”继续守岛突出了以“小青岛”为代表的守岛士兵的高尚品质和光 辉形象 ,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当“我”作为第一叙事人称时 ,“我”是故事的 亲历者和叙述者 ,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简 ·爱》选段在这八年当中,我的生活是始终如一的,但不能说不幸福,因为并不死 气沉沉。我有办法受到好的教育:对某些课程的爱好,要在一切方面都出人 头地的愿望,再加上喜欢博得老师们,特别是我所爱的老师们的欢心,这 一切都促使我前进。我充分利用给我的有利条件。最后,我升到了第一班 第一名的位置;接着,我被授予教师的职位;我热心地当了两年教师;但是满两 年的时候,我却有了变化。…………学校的规章,学校的职责,学校的习惯,还有见解,声音,脸容, 习语,服装, 偏爱, 恶感;对于生活,我就只知道这一些。现在我感到这还不够。在一个下 午,我就对八年来的常规感到了厌倦。我想望自由,我渴望自由;为了自由,我 作了祈祷;祈祷似乎随着微风飘散了。我放弃祈祷,想出一个再低微一点 的恳求。恳求改变和刺激。那个请求似乎也被吹到茫茫的空间去了。“那 末,” 我半带绝望地叫道,“ 至少赐给我新的工作吧!”…………“一种新的工作!这里面有点道理,”我自言自语(要知道,只是在心里; 我没有说出声来)。“ 我知道是有点道理, 因为它并不动听。它不是和‘ 自由’啊、‘兴奋9啊、‘ 享乐9啊这类字眼不同吗?这些字眼听起来的确很叫人愉 快,可是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声音而已,而且是那么空洞,那么短暂,认 真听它,简直是浪费时间。可是工作!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任何人都可以 工作,我在这儿工作了八年;现在我所想的,只是到别的地方去工作。《朝花夕拾》选段好。那么,走罢!…………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 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 目下 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 “太极阵”“ 混元阵”一类的名目。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 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rat ”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 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 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毕业, 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 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 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 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 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21.(2分)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有所改变 ,简·爱和鲁迅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 选择?【答案】简·爱决定离开劳渥德学校 ,去找一份新的工作;鲁迅离开家乡, 去南京求学。【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简·爱》选段可 知 ,简·爱厌倦了劳渥德的生活 ,祈祷自己能得到一份新的工作。结合后 面的情节可知 ,简·爱投了广告 ,找到了新的工作。结合《朝花夕拾》选 段可知 ,鲁迅离开家乡 ,去南京求学。(“好。那么,走罢!”“无须学费的学 校在南京, 自然只好往南京去。”)22.(2分)简·爱后来找到了一份什么“新的工作”?【答案】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情节的掌握。结合名著阅读积累可知, 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23.(2分)下图展示了鲁迅的求学之路 ,请你根据整本书阅读积累 ,将其 补充完整。答案 (1)不满雷电学 堂的乌烟瘴气,转入矿路学堂(2)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感到失望,离开东京赴仙台学医【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情节的梳理与概括。《琐记》中记叙 了鲁迅从绍兴到南京的求学历程 ,他先到南京雷电学堂学习;后因不满雷 电学堂的乌烟瘴气 ,转去矿路学堂; 毕业后深感自己一无所能 ,选择去日 本留学;《藤野先生》中记叙了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 ,又因“看电影事 件”“匿名信事件”决定弃医从文的经历。考生结合自己的积累 ,按照时间 顺序填空即可。24.(2分)结合选段内容 ,从简·爱和鲁迅的经历中任选其一 ,说说你从中 获得了哪些有益于自我成长的启示。【答案】示例一:简·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授予教师职位,后又谋求改 变 ,找到了家庭教师的职位 ,有了立身之本。这启示我们,要热爱学习、具 有真才实学 ,才有机会改变人生处境。示例二:鲁迅感受到世态炎凉和生活环境的压抑,毅然选择了“走异路”,去 学习新鲜的东西,见识广阔的世界。这启示我们 ,要有开阔的眼界,勇敢追 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根据人物经历谈启示。 由题干中“哪些有益于自我 成长的启示”可知 ,考生要从所选人物身上得到积极向上的启示。若选择 简·爱 ,可以从她努力学习 ,被授予教师职位并谋求改变的角度谈启示;若选择鲁迅 ,可以从他敢于离开家乡 ,去南京、 日本求学的角度谈启示。三、表达与交流(55分)25.( 5分) 中国文化崇尚“和”。班级开展“以和为贵”主题活动。请你从下 列任务中选择一项进行写作。任务一:写一段话 ,或阐述你对“和”的认识 ,或跟同学分享“和”字的 起源 ,或表达“和”的愿景。( 80字左右)任务二: 以“和”为话题 ,写一首小诗 ,跟同学们分享。(不少于4行; 如超过4行 ,诗行之间用“/”标示)【答案】任务一示例 :“和”字蕴含了和谐共处的智慧。 它起源于古代 ,是 古人对自然和人事美好境界的描述 ,也是古人渴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我希 望我们都能以和为贵 ,共筑和谐世界 ,让和平、和睦、和美成为生活的主 旋律。任务二示例:天空与大地交汇/织出一幅和煦的画卷/晨鸟和鸣 , 唤醒梦中 人/与朝阳共舞。【解题思路】 任务一作答角度比较多 ,结合题干要求可知 ,考生可以谈 自己的认识 ,可以谈“和”字的起源 ,也可以表达“和”的愿景等。写作时,注意表达要有一定的逻辑性 ,语言要流畅。任务二要求以“和”为话题写一 首小诗。考生所写小诗要有诗歌样式 ,语言要力求精练 ,有一定的感染力。 此外 ,所写诗歌应有一定的韵味 ,可整可散 ,不强调押韵。26.( 50分)学校公众号面向全校学生征稿。请从下面三个征稿方向中任选·· 一个·· , 写一篇作文进行投稿。无论是自然界中,还是人生路上,“ 雨”都是非常常见的。 当“ 雨”遇到 “ 书” , 或许会唤醒一段令你难忘的记忆, 或许会让你产生富有哲理的思考, 又或许能碰撞出一个意蕴深远的故事……任务一:请以“雨天读书最____”为题作文 ,可以描述雨天读书的亲身 经历 ,也可以记叙见闻感受。写作前 ,请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把题 目补充完整。任务二:请以“雨声、读书声 ,何以共存”为话题 ,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劝慰同学们在复习时排除干扰 ,静心读书。任务三:请以“雨夜漫步闻书声”为题 ,发挥联想和想象 ,创编一篇小说。 要求: 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下来; ②作文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④认真书写 ,保持卷面整洁。【命题解读】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式作文题。第一步: 审题干、 审引语。题干给出了任务情境——向学校公众号投 稿。 引语将“雨”的外延扩大 , 引申到人生路上的“雨”。“当‘雨’遇到‘书’”一 句表明无论是写自然界中的“雨” ,还是写人生路上的“雨” ,都要与“读书” 这件事相联系。第二步: 审任务。题目设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适合写成记叙文 ,写 作时需要思考“雨天”的本义和象征义 ,据此补全题目。可以补形容雨天读 书感受的词语 ,如“温暖”“诗意”等;也可以运用一些陌生化的语言补题,使得表达更新颖 ,如“痴”“拧巴”等。任务二给出了写作的话题 ,要求考生 写成议论文。写作时 ,考生需要先读懂写作意图 , 即“劝慰同学们在复习 时排除干扰 ,静心读书”。然后据此明确话题“雨声、读书声 ,何以共存”的含义 ,并提炼观点。话题中的“雨声”主要指“干扰” ,如挫折、 困难、波 动的心态等 ,考生围绕“排除干扰 ,静心读书”来表达观点并分析论证即可。 任务三要求创编一篇小说 ,考生可根据学习的小说知识 ,先确定小说主题, 再构思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这里的环境应该和“雨”有关 ,可以是自然 环境 ,也可以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第三步:选材立意。考生从给出的三个方向中 ,选择一个自己最有话 可说的 ,选取合适的素材写作即可。注意 ,无论选哪个写作方向 ,都要做 到以情动人 , 以理服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2025年中考语文临考信息押题卷03(新考向湖北等地适用)(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1.(2分)学校开展“保护牙齿 ,从我做起”主题活动 ,美术社 团成员小语为活动设计了一幅宣传海报。小文和小语围绕海 报设计进行了讨论 ,请你补全对话。小文: 小语,你在海报中设计的这幅图虽然线条简约却十分形象呢。小语: 这可不完全是一幅图, 它其实是甲骨文的“齿” 字,这是一个_C_ (A.会意 B.指事 C.象形 D.转注)(填序号) 字。小文: 真是构思巧妙!2.(2分)“成语积累”环节中 ,小文对“奇珍异宝”中“异”的词义产生了疑问。 请你从下列含有“异”字的成语中选出与其义项相同的一项。 ( C )A.深以为异 B. 日新月异 C.奇光异彩 D.异军突起3.(2分)班级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需要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 ,小语 拟写了上联 ,请你帮他补写下联。上联:传承经典润泽后世下联: 示例一_:吟诵国学陶冶情操4.( 8分)小语在搜集资料时发现古诗文中有很多与朋友有关的句子。请你 帮他整理并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主题 古诗文名句关切 欣喜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 我寄愁心与明月,①_____随君直到_夜郎西 ____”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论语〉十二章》中,“有朋自远方来,②_不亦乐乎_”表达了看 到远道而来的朋友而十分高兴的心情。主题 古诗文名句离情 别意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③_山回路转不见君_, 雪上空留马行处”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中,王勃在临别时用“④_海内存知己_,⑤_天涯若比邻_”表明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表现出与 友人之间的真挚情谊。主题 古诗文名句乐观 向上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人夜间赏月,写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⑥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告诉我们要保持 内心的闲适和豁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用 “⑦_今 日听君歌一曲_,⑧_暂凭杯酒长精神_” 点明酬答之意,既有 对友人的感谢,也表达了共勉之意。5.( 3分)小文在研学时搜集到一些门额题字。 门额题字多自右向左 ,或表 达主人的情趣爱好 ,或表示祈福 ,或描绘村居景观及朝向等。请仿照示例, 从下列门额题字中任选一幅 ,试作解读。【示例】“竹苞松茂”寓意: 竹子和松树长得茂盛, 比喻家门兴盛。表达了主人希望 家族人丁兴旺、 长者长寿的美好愿望。我喜欢____(填字母) ,此门额题字的寓意:____【答案】示例一:A 精致小巧的院落里满是盎然的春色。描绘了居所美好 的自然环境 ,表达了主人热爱自然、悠然自得的高雅情趣。6.( 3分)小语梳理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并列举了其中三类 ,请你从 每类中任选一处进行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辟(pì) 邪 B.深恶 ( è ) 痛绝【答案】A.pì—bì B.è—wù(2)容易写错的词:A. 自出新裁 B.摩肩结踵【答案】A. 自出新裁—自出心裁 B.摩肩结踵—摩肩接踵(3)容易说错的话:A.我今天写好了一篇作文 ,请你拜读一下。 B.小雨 的表现差强人意 ,老师批评了他。【答案】A.把“拜读”改为“斧正” B.把“差强人意”改为“不尽人意”。 (每小题1分 ,改对一处得1分)二、阅读与鉴赏(45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③ 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 ①此诗作于李白被赐金放还,游览宣城之时。谢朓北楼,谢朓任 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的著名诗人,少有才名。②江城: 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7.(2分)这首诗的颔联使用了_比喻_的修辞手法 ,具体描绘了“江城如画” 的自然景象。8.(2分)请分析颈联中“寒”“老”二字写出了怎样的秋色。【答案】“寒”写出由于炊烟之寒 ,连橘柚林也浸透寒意;“老”是“苍老”的 意思 , 由梧桐之“老”引出诗人心神之“老”。描绘了一片苍凉冷寂的秋色。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A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 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① 、隋文伐陈② 已后,心逾骄奢自矜诸 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③ , 日旰④ 而食,坐( B )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⑤ 直谏,可以施( C )政教者,当拭 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 ①晋武平吴:晋武帝司马炎平定东吴。②隋文伐陈:隋文帝杨坚讨伐南朝陈国。③抑折:压制,约束。④旰:晚。⑤谠言:正直的言论。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 曾益其所 不能 特殊文言词语识记法: 同义复词 注: 同义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同 的语素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 如“宾客”。 _同“增” ,增加___(2)骄矜而取 败者不可胜数 查阅词典法 :①经得住, 能承担; ②尽; ③超过,胜过;④美好,优美。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_②__(填序号)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3)政道因兹 弛紊 成语联想法: 有条不紊 _紊乱_(4) 恒 自抑折 课内迁移法: 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 安乐》) 经常_,常常_10.(2分)请将“于”“其”“以”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A.( 其 ) B.( 以 ) C.( 于)(每空1分 ,全对得2分;一词多填则整题无分)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答案】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断对一处得1分;多断一处扣 1分 ,扣完为止)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答案】这样做 ,或许能够使国泰民安吧。(意思相近 ,表达通顺即可)13.(4分) 甲文第二段从个人、 国家两个层面进行论述 ,请从乙文中分别 提炼出一个事例充当论据 ,对这两个层面进行补充论证。【答案】个人层面示例:太宗看到自古以来的帝王因为骄傲自满而自取灭 亡的数不胜数 ,担心自己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 ,便约束自己在政事上昼夜 勤勉 ,可以从正面论证“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这一观点。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丁雅诵①以“ 弘扬非遗文化,做新时代传承人”作为开学典礼的主题;开展击 鼓明志、趣味灯谜、体验活字印刷术等活动欢迎孩子们回归校园……新学 期伊始,不少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 ,让优秀传统文化的 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②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载体也在不 断创新。如何创新形式载体,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如何引导青少年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让青少年与 传统文化“双向奔赴”?③加强实践育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在青少年群体 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 大课堂资源,让广大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一份精心 设计的节日作业、一次博物馆里的现场教学、一场故居旧址的实地考察, 都能帮助青少年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激发他们文化传承 的自觉。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时空。运用短视频、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形式,创制新的育人场景,将传统文化巧妙嵌入其 中,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青少年的新 趋势。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让古籍活起来,让文物动起来,也让 传统文化之美直抵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⑤汇聚各方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共担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职责。发 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 点、有机衔接,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 身教,形成良好家风,营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呼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新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探索构建政府、学校、 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优秀传统文化的 种子在心中牢牢扎根,才能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 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2月26日,有删改)14.(2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从学校将传统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写起 ,贴近生活实际 ,使读者 易于接受。B.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 ,主要依靠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C.“组织学生参观巨幕投影《清明上河图》展览”可以作为第④段的事实论据。D.文章表明人们不仅重视对青少年传统文化观念的培养 ,还努力付诸行动。15.(3分)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补充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5字)【答案】A.怎么做B.利用信息技术, 拓宽育人时空C.重视言传身教, 形成良好家风16.(2分)班级将组织“致敬传统 ,喜迎冬至”主题活动 ,并打算举办“搓汤 圆亲子活动” ,请你结合文章 ,有条理地向老师说明举办这个活动的意义。【答案】示例 :①“搓汤圆亲子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体现 ,学生通过亲身实 践搓汤圆 ,能更深刻地理解“团圆”的文化传统。 ②“搓汤圆亲子活动”是重 视家庭教育和父母言传身教的体现 ,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 ,营造主动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 ③“搓汤圆亲子活动”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远处有一座孤岛矫友田①我随给养船登上海岛时,“ 络腮胡” 班长和战士“小青岛”早已站在礁 石上迎接我们了。②举行了简单的交接仪式后,“ 络腮胡”从“ 小青岛” 手中接过一把铁锥 和一把锤子,朝海边那块高大的礁石走去。③礁壁上有两排石眼。他抡起胳膊,“叮叮当当”地凿了起来,下面便 冒出一个新的石眼。“ 络腮胡” 班长庄重地朝礁石行了一个军礼,在他转身 时,我发现他黧黑的脸膛儿上,挂着两行泪水。④他抹去眼泪,拍了拍我们的肩膀说:“ 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然后,他头也没回就登上给养船。“ 络腮胡” 班长走了,“ 小青岛”就成了我的班长。⑤我们的任务是守护岛上的航标灯。“ 小青岛”告诉我,这是一片多暗 礁的海域,飓风经常从这个方向登陆,航标灯关系到夜间过往船只的安全, 不可有丝毫大意。⑥有一次,我不解地问“ 小青岛” :“在岛上,一直都是两个人吗?”⑦“ 小青岛” 肃然回答:“不!是三个。”⑧我惊讶地环顾了一下四周,在这个小小的海岛上,莫说是多了一个 人,就是爬上一只海蟹来也瞒不过我的眼睛,怎么会是三个人呢?⑨“ 小青岛” 指着那块耸立的礁石:“礁石上的每一个石眼,代表一个 老兵。你看见两排石眼中那个空白的地方了吗?那是在十六年前,一位被 海啸卷走的老兵……”⑩为了缓解伤感的气氛,“ 小青岛”转移了话题:“ 我姐的女儿两个月 前出生了。听我妈说,特别可爱。”他的脸上现出一抹喜悦之色:“ 复员后, 我一定要好好抱抱她……” 那天夜里,一场罕见的飓风突袭了海岛。飓风仿佛要把大海翻过来, 凶猛的海浪朝海岛扑来,欲将整座海岛吞到肚子里。灯塔的线路被飓风撕扯断了,航标灯熄灭了。瞬间,我们跌入一片漆黑的恐怖之中。 海浪怒吼着,班长果断地打开木箱,从里面取出检修线路的工具包, 然后将一件救生衣套在身上。 我从他手中抢过工具包,大声请求:“ 班长,让我去!我的水性比 你好!” 他厉声制止:“ 我是班长,你在下面负责合闸!这是命令!”说完, 他立刻从我手中夺过工具包,毫不犹豫地冲了出去。 眨眼间,他的身影就被海浪淹没了。约莫过了一个小时,从灯塔方 向的上空传来一束灯光,闪断了三下,我知道班长已经攀上了灯塔顶部。⑩又过了一个多小时,灯光再一次从灯塔顶部传过来,闪断了五下。 我合上闸,航标灯亮了!⑩飓风过去了,刚才还凶神恶煞的大海,竟变得像少女般娴静温柔。⑩绕着海岛,我不断地大声呼唤着班长的名字,一直到天亮。嗓子哑 了,我就用铁锤敲打那个锈透的脸盆。然而,我依然没有发现班长的影子……⑩一个黄昏,一个胖胖的小战士随给养船登上海岛。⑩有一次,他不解地问我:“在岛上,一直都是两个人吗?” 我肃然回答:“不!是四个。” 此时,晚霞倾洒在海面上,给那块耸立的礁石披上了一身火红色的 盛装……(有删改)17.( 3分)请自选角度 ,赏析下面的句子。飓风仿佛要把大海翻过来, 凶猛的海浪朝海岛扑来, 欲将整座海岛吞 到肚子里。灯塔的线路被飓风撕扯断了,航标灯熄灭了。【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翻”“扑”“吞”“撕扯”等词赋予飓风、 海浪以人的动作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飓风的威力之大和海浪的凶猛。18.( 3分)文章第⑥⑦段和第⑩ 段情节与内容基本一致 ,请分析这样安 排的好处。【答案】这两处虽然情节与内容基本一致 ,但对话的人物由“我”和“小青 岛”变成了“胖胖的小战士”和“我” ,答语中的人数由“三个”变为“四个”。好 处 :①照应了“小青岛”为抢修航标灯而牺牲的情节;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 富 ,“我”由原来的提问者变成回答者 , 由原来的懵懂青涩变得持重坚毅; ③深化了文章主题 ,表现了守岛人员的更替 ,更深刻地表达了对以“小青 岛”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守护海岛的士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怕牺牲 的高尚品质的赞美。19.( 3分)“小青岛”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 ①“小青岛”是一个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人:在航标灯线路被飓 风撕扯断后 ,“小青岛”果断拿上工具包 ,毫不犹豫地去抢修 ,在极度危险 的情况下 ,他登上了塔顶。 ②“小青岛”是一个热爱生活 ,对未来充满憧憬 的人 :“小青岛”期待自己复员后 ,能够抱抱姐姐的女儿 ,可见他热爱生活, 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言之有理 ,可酌情得分)20.( 3分)本文以第一人称行文 ,结合文本内容 ,简要分析“我”的作用。【答案】 ①“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 贯串小说始终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 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 , 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行文 ,增强 了故事的真实性; ③以在“小青岛”牺牲后“我”继续守护海岛 ,恪尽职守、 默默奉献的行动 ,更加有力地突出了以“小青岛”为代表的守岛士兵的高尚 品质和光辉形象 ,深化了小说的主旨。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简 ·爱》选段在这八年当中,我的生活是始终如一的,但不能说不幸福,因为并不死 气沉沉。我有办法受到好的教育:对某些课程的爱好,要在一切方面都出人 头地的愿望,再加上喜欢博得老师们,特别是我所爱的老师们的欢心,这 一切都促使我前进。我充分利用给我的有利条件。最后,我升到了第一班 第一名的位置;接着,我被授予教师的职位;我热心地当了两年教师;但是满两 年的时候,我却有了变化。…………学校的规章,学校的职责,学校的习惯,还有见解,声音,脸容, 习语,服装, 偏爱, 恶感;对于生活,我就只知道这一些。现在我感到这还不够。在一个下 午,我就对八年来的常规感到了厌倦。我想望自由,我渴望自由;为了自由,我 作了祈祷;祈祷似乎随着微风飘散了。我放弃祈祷,想出一个再低微一点 的恳求。恳求改变和刺激。那个请求似乎也被吹到茫茫的空间去了。“那 末,” 我半带绝望地叫道,“ 至少赐给我新的工作吧!”…………“一种新的工作!这里面有点道理,”我自言自语(要知道,只是在心里; 我没有说出声来)。“ 我知道是有点道理, 因为它并不动听。它不是和‘ 自由’啊、‘兴奋9啊、‘ 享乐9啊这类字眼不同吗?这些字眼听起来的确很叫人愉 快,可是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声音而已,而且是那么空洞,那么短暂,认 真听它,简直是浪费时间。可是工作!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任何人都可以 工作,我在这儿工作了八年;现在我所想的,只是到别的地方去工作。《朝花夕拾》选段好。那么,走罢!…………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 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 目下 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 “太极阵”“ 混元阵”一类的名目。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 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rat ”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 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 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毕业, 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 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 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 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 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21.(2分)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有所改变 ,简·爱和鲁迅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 选择?【答案】简·爱决定离开劳渥德学校 ,去找一份新的工作;鲁迅离开家乡, 去南京求学。22.(2分)简·爱后来找到了一份什么“新的工作”?【答案】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23.(2分)下图展示了鲁迅的求学之路 ,请你根据整本书阅读积累 ,将其 补充完整。答案 (1)不满雷电学 堂的乌烟瘴气,转入矿路学堂(2)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感到失望,离开东京赴仙台学医24.(2分)结合选段内容 ,从简·爱和鲁迅的经历中任选其一 ,说说你从中 获得了哪些有益于自我成长的启示。【答案】示例一:简·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授予教师职位,后又谋求改 变 ,找到了家庭教师的职位 ,有了立身之本。这启示我们,要热爱学习、具 有真才实学 ,才有机会改变人生处境。示例二:鲁迅感受到世态炎凉和生活环境的压抑,毅然选择了“走异路”,去 学习新鲜的东西,见识广阔的世界。这启示我们 ,要有开阔的眼界,勇敢追 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三、表达与交流(55分)25.( 5分) 中国文化崇尚“和”。班级开展“以和为贵”主题活动。请你从下 列任务中选择一项进行写作。任务一:写一段话 ,或阐述你对“和”的认识 ,或跟同学分享“和”字的 起源 ,或表达“和”的愿景。( 80字左右)任务二: 以“和”为话题 ,写一首小诗 ,跟同学们分享。(不少于4行; 如超过4行 ,诗行之间用“/”标示)【答案】任务一示例 :“和”字蕴含了和谐共处的智慧。 它起源于古代 ,是 古人对自然和人事美好境界的描述 ,也是古人渴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我希 望我们都能以和为贵 ,共筑和谐世界 ,让和平、和睦、和美成为生活的主 旋律。任务二示例:天空与大地交汇/织出一幅和煦的画卷/晨鸟和鸣 , 唤醒梦中 人/与朝阳共舞。26.( 50分)学校公众号面向全校学生征稿。请从下面三个征稿方向中任选·· 一个·· , 写一篇作文进行投稿。无论是自然界中,还是人生路上,“ 雨”都是非常常见的。 当“ 雨”遇到 “ 书” , 或许会唤醒一段令你难忘的记忆, 或许会让你产生富有哲理的思考, 又或许能碰撞出一个意蕴深远的故事……任务一:请以“雨天读书最____”为题作文 ,可以描述雨天读书的亲身 经历 ,也可以记叙见闻感受。写作前 ,请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把题 目补充完整。任务二:请以“雨声、读书声 ,何以共存”为话题 ,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劝慰同学们在复习时排除干扰 ,静心读书。任务三:请以“雨夜漫步闻书声”为题 ,发挥联想和想象 ,创编一篇小说。 要求: 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下来; ②作文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④认真书写 ,保持卷面整洁。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4张PPT)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讲解课件统编版2025年中考语文临考信息押题卷03(新考向湖北等地适用)(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2025年中考语文 模拟押题卷讲解课件(湖北等地适用)语文(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1.(2分)学校开展“保护牙齿,从我做起”主题活动,美术社团成员小语为活动设计了一幅宣传海报。小文和小语围绕海报设计进行了讨论,请你补全对话。小文:小语,你在海报中设计的这幅图虽然线条简约却十分形象呢。小语:这可不完全是一幅图,它其实是甲骨文的“齿”字,这是一个___(A.会意 B.指事 C.象形 D.转注)(填序号)字。小文:真是构思巧妙!C【解题思路】 本题以对话的形式考查对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辨析。观察海报中的图片可知,其在外观上与人的牙齿外形相似。而由对话内容可知,该图为甲骨文的“齿”字。据此可知,“齿”是一个象形字。2.(2分)“成语积累”环节中,小文对“奇珍异宝”中“异”的词义产生了疑问。请你从下列含有“异”字的成语中选出与其义项相同的一项。( )CA.深以为异 B.日新月异 C.奇光异彩 D.异军突起【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首先,明确“奇珍异宝”中“异”的词义,即“奇异;特别”。然后,分析选项中四个“异”字的意思。选项 “异”字的意思 结论A.深以为异 惊奇;奇怪 不相同B.日新月异 有分别;不相同 不相同C.奇光异彩 奇异;特别 相同D.异军突起 另外的;别的 不相同由此可知,答案选C。3.(2分)班级举行经典诵读比赛,需要拟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标语,小语拟写了上联,请你帮他补写下联。上联:传承经典润泽后世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吟诵国学陶冶情操示例二:弘扬国粹振兴中华示例三:诵读精品铸就未来(内容合乎情境1分,结构符合对联基本要求1分)【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一般来说,对联上下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短语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因此可先分析给出的上联的具体结构和内容。从结构上看,“传承经典”“润泽后世”是两个动宾短语;从内容上看,这是对传承经典的意义的阐述。考生可结合题干中“经典诵读比赛”的情境,围绕“诵读经典”拟写下联。补写后要将对联通读一遍,看结构是否符合对联的基本特点、内容是否合乎情境。4.(8分)小语在搜集资料时发现古诗文中有很多与朋友有关的句子。请你帮他整理并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主题 古诗文名句关切 欣喜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论语〉十二章》中,“有朋自远方来,②__________”表达了看到远道而来的朋友而十分高兴的心情。随君直到夜郎西不亦乐乎主题 古诗文名句离情 别意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③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在临别时用“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表明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表现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山回路转不见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续表主题 古诗文名句乐观 向上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人夜间赏月,写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闲适和豁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用“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也表达了共勉之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注意“郎”“亦”“涯”“长”等易错字的正确书写。续表5.(3分)小文在研学时搜集到一些门额题字。门额题字多自右向左,或表达主人的情趣爱好,或表示祈福,或描绘村居景观及朝向等。请仿照示例,从下列门额题字中任选一幅,试作解读。【示例】“竹苞松茂”寓意:竹子和松树长得茂盛,比喻家门兴盛。表达了主人希望家族人丁兴旺、长者长寿的美好愿望。我喜欢____(填字母),此门额题字的寓意:____【答案】示例一:A 精致小巧的院落里满是盎然的春色。描绘了居所美好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主人热爱自然、悠然自得的高雅情趣。示例二:B 做事既要审慎思考、深思熟虑,又要高瞻远瞩、考虑长远。表达了主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后辈为人处世的期许。【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门额。结合题干可知,门额多表达主人的情趣爱好或期许等。由示例可知,考生应先答出门额的字面意思,再答出其隐含的深意。考生可从字面意思进行联想延伸,门额A“小苑春深”描绘的是居所美好的自然环境,风格清新自然,由此可看出主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其情趣的高雅。考生按照这个思路任选一个门额赏析即可。6.(3分)小语梳理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并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你从每类中任选一处进行修改。(1)容易读错的字:A.辟(pì)邪 B.深恶(è)痛绝【答案】A.pì—bì B.è—wù【解题思路】考查字音。“辟”表示“君主”“排除”等意思时读作“bì”;表示“开辟”“透彻”“驳斥或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时读作“pì”。“恶”表示“讨厌,憎恨”的意思时读作“wù”;表示“很坏的行为,犯罪的事情”“凶恶,凶狠,凶猛”等意思时读作“è”。(2)容易写错的词:A.自出新裁 B.摩肩结踵【答案】A.自出新裁—自出心裁 B.摩肩结踵—摩肩接踵【解题思路】考查字形。“自出心裁”指完全出于自己的构想和设计。“心裁”指心中的设计筹划。“摩肩接踵”指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接”在这里指“靠近,接触”。(3)容易说错的话:A.我今天写好了一篇作文,请你拜读一下。 B.小雨的表现差强人意,老师批评了他。【答案】A.把“拜读”改为“斧正” B.把“差强人意”改为“不尽人意”。(每小题1分,改对一处得1分)【解题思路】考查语言得体和病句修改。“拜读”是敬辞,不能用于让别人读自己的作文,可改为敬辞“斧正”(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等。“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根据语境“老师批评了他”可知,小雨的表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此该词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可改为“不尽人意”。二、阅读与鉴赏(45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 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 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 ①此诗作于李白被赐金放还,游览宣城之时。谢朓北楼,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的著名诗人,少有才名。②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7.(2分)这首诗的颔联使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江城如画”的自然景象。比喻【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修辞手法。颔联的意思是“两条溪水为溪岸所夹,(溪水)明亮如镜,两架桥倒映水中,(倒影)如彩虹”。作者将溪水比作明镜,将桥影比作彩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8.(2分)请分析颈联中“寒”“老”二字写出了怎样的秋色。【答案】“寒”写出由于炊烟之寒,连橘柚林也浸透寒意;“老”是“苍老”的意思,由梧桐之“老”引出诗人心神之“老”。描绘了一片苍凉冷寂的秋色。【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炼字。颈联写出寒烟缭绕于橘柚林之间,深秋时节梧桐已经呈现出衰老之相。“寒”写出天气之冷,“老”写出秋色已深,两个字描绘出苍凉冷寂的秋色。诗歌 译文秋登 宣城 谢朓 北楼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两条溪水为溪岸所夹,(溪水)明亮如镜;两架桥倒映水中,(倒影)如彩虹。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寒烟缭绕于橘柚林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相。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A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隋文伐陈 已后,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日旰 而食,坐( B )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 直谏,可以施( C )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 ①晋武平吴:晋武帝司马炎平定东吴。②隋文伐陈:隋文帝杨坚讨伐南朝陈国。③抑折:压制,约束。④旰:晚。⑤谠言:正直的言论。.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1)曾益其所 不能 特殊文言词语识记法:同义复词 注:同义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同 的语素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如“宾客”。 _______________(2)骄矜而取 败者不可胜数 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能承担;②尽; ③超过,胜过;④美好,优美。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____(填序号)同“增”,增加②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3)政道因兹 弛紊 成语联想法:有条不紊 ______(4)恒自抑折 课内迁移法: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___________紊乱经常,常常续表【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第(1)题,联系“同义复词”的注释,分析“曾益其所不能”一句可知,“曾”和“益”表达的意思相同,都是“增加”的意思。第(2)题,考生可将给出的几个义项分别代入句中,判断哪一个义项更合适。“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的意思是“因为骄傲自满而自取灭亡的数都数不尽”,故取“尽”这一义项更合适。第(3)题,“有条不紊”中的“紊”是“紊乱”的意思,据此可知,答案为“紊乱”。第(4)题,考生可联系“国恒亡”中“恒”(经常,常常)的意思作答。10.(2分)请将“于”“其”“以”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A.( ) B.( ) C.( ) )其以(每空1分,全对得2分;一词多填则整题无分)【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结合上文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可知,A处所在的句子与之并列,A处应填代词“其”。B处前的“坐”表示状态,后面的“待晨”表示目的,其间应用“以”连接。“于”做介词,表示“在”,应放在C处。于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答案】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断对一处得1分;多断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心里越来越骄奢,自认为了不起,大臣们也不敢再去劝谏”。考生可据此断句。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答案】这样做,或许能够使国泰民安吧。(意思相近,表达通顺即可)13.(4分)甲文第二段从个人、国家两个层面进行论述,请从乙文中分别提炼出一个事例充当论据,对这两个层面进行补充论证。【答案】个人层面示例:太宗看到自古以来的帝王因为骄傲自满而自取灭亡的数不胜数,担心自己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便约束自己在政事上昼夜勤勉,可以从正面论证“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一观点。国家层面示例:因晋武帝、隋文帝骄奢自满,所以国内没有敢于劝谏的大臣,以致朝政松弛紊乱,可以从正面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观点。【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本互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明确甲文第二段两个层面的内容,然后仔细分析乙文内容,将其与甲文第二段的两个层面形成勾连即可。【参考译文】【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看自古以来的帝王,因为骄傲自满而自取灭亡的数都数不尽。远的例子不必说,近的像晋武帝平定东吴、隋文帝讨伐陈国之后,心里越来越骄奢,自认为了不起,大臣们也不敢再去劝谏,国家朝政也因此松弛紊乱。我担心自己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经常约束自己,(处理朝政常常忙到)很晚才吃饭,凌晨起来坐等天亮。每当想起大臣们的直言进谏,可以用于政治教化的,都应当把他们当作良师益友来看待。这样做,或许能够使国泰民安吧。”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丁雅诵①以“弘扬非遗文化,做新时代传承人”作为开学典礼的主题;开展击鼓明志、趣味灯谜、体验活字印刷术等活动欢迎孩子们回归校园……新学期伊始,不少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②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载体也在不断创新。如何创新形式载体,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如何引导青少年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让青少年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③加强实践育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让广大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一份精心设计的节日作业、一次博物馆里的现场教学、一场故居旧址的实地考察,都能帮助青少年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激发他们文化传承的自觉。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时空。运用短视频、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形式,创制新的育人场景,将传统文化巧妙嵌入其中,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青少年的新趋势。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让古籍活起来,让文物动起来,也让传统文化之美直抵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⑤汇聚各方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共担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职责。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有机衔接,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风,营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呼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新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探索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牢牢扎根,才能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2月26日,有删改)14.(2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本文从学校将传统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写起,贴近生活实际,使读者易于接受。B.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主要依靠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C.“组织学生参观巨幕投影《清明上河图》展览”可以作为第④段的事实论据。D.文章表明人们不仅重视对青少年传统文化观念的培养,还努力付诸行动。【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项,结合第③段“加强实践育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及第⑤段“汇聚各方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共担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职责”,可知B项“主要依靠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表述有误。15.(3分)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补充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5字)怎么做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育人时空重视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风【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分论点和论证思路的梳理概括。A空,根据第②段“如何创新形式载体……爱上传统文化?如何引导青少年……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可以推断应该填写“怎么做”;B空,结合第④段的分论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时空”回答即可;C空,结合第⑤段“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风,营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作答。16.(2分)班级将组织“致敬传统,喜迎冬至”主题活动,并打算举办“搓汤圆亲子活动”,请你结合文章,有条理地向老师说明举办这个活动的意义。【答案】示例:①“搓汤圆亲子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体现,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搓汤圆,能更深刻地理解“团圆”的文化传统。②“搓汤圆亲子活动”是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言传身教的体现,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营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③“搓汤圆亲子活动”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结合第③段“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让广大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可知,“搓汤圆亲子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体现,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搓汤圆,能深刻理解“团圆”的文化传统。结合第⑤段“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风,营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可知,“搓汤圆亲子活动”是重视家庭教育和父母言传身教的体现,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营造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结合第⑥段“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牢牢扎根,才能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可知,“搓汤圆亲子活动”能够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让青少年在劳动创造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远处有一座孤岛矫友田①我随给养船登上海岛时,“络腮胡”班长和战士“小青岛”早已站在礁石上迎接我们了。②举行了简单的交接仪式后,“络腮胡”从“小青岛”手中接过一把铁锥和一把锤子,朝海边那块高大的礁石走去。③礁壁上有两排石眼。他抡起胳膊,“叮叮当当”地凿了起来,下面便冒出一个新的石眼。“络腮胡”班长庄重地朝礁石行了一个军礼,在他转身时,我发现他黧黑的脸膛儿上,挂着两行泪水。④他抹去眼泪,拍了拍我们的肩膀说:“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然后,他头也没回就登上给养船。“络腮胡”班长走了,“小青岛”就成了我的班长。⑤我们的任务是守护岛上的航标灯。“小青岛”告诉我,这是一片多暗礁的海域,飓风经常从这个方向登陆,航标灯关系到夜间过往船只的安全,不可有丝毫大意。⑥有一次,我不解地问“小青岛”:“在岛上,一直都是两个人吗?”⑦“小青岛”肃然回答:“不!是三个。”⑧我惊讶地环顾了一下四周,在这个小小的海岛上,莫说是多了一个人,就是爬上一只海蟹来也瞒不过我的眼睛,怎么会是三个人呢?⑨“小青岛”指着那块耸立的礁石:“礁石上的每一个石眼,代表一个老兵。你看见两排石眼中那个空白的地方了吗?那是在十六年前,一位被海啸卷走的老兵……”⑩为了缓解伤感的气氛,“小青岛”转移了话题:“我姐的女儿两个月前出生了。听我妈说,特别可爱。”他的脸上现出一抹喜悦之色:“复员后,我一定要好好抱抱她……” 那天夜里,一场罕见的飓风突袭了海岛。飓风仿佛要把大海翻过来,凶猛的海浪朝海岛扑来,欲将整座海岛吞到肚子里。灯塔的线路被飓风撕扯断了,航标灯熄灭了。瞬间,我们跌入一片漆黑的恐怖之中。 海浪怒吼着,班长果断地打开木箱,从里面取出检修线路的工具包,然后将一件救生衣套在身上。 我从他手中抢过工具包,大声请求:“班长,让我去!我的水性比你好!” 他厉声制止:“我是班长,你在下面负责合闸!这是命令!”说完,他立刻从我手中夺过工具包,毫不犹豫地冲了出去。 眨眼间,他的身影就被海浪淹没了。约莫过了一个小时,从灯塔方向的上空传来一束灯光,闪断了三下,我知道班长已经攀上了灯塔顶部。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灯光再一次从灯塔顶部传过来,闪断了五下。我合上闸,航标灯亮了! 飓风过去了,刚才还凶神恶煞的大海,竟变得像少女般娴静温柔。 绕着海岛,我不断地大声呼唤着班长的名字,一直到天亮。嗓子哑了,我就用铁锤敲打那个锈透的脸盆。然而,我依然没有发现班长的影子…… 一个黄昏,一个胖胖的小战士随给养船登上海岛。 有一次,他不解地问我:“在岛上,一直都是两个人吗?” 我肃然回答:“不!是四个。” 此时,晚霞倾洒在海面上,给那块耸立的礁石披上了一身火红色的盛装……(有删改)17.(3分)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飓风仿佛要把大海翻过来,凶猛的海浪朝海岛扑来,欲将整座海岛吞到肚子里。灯塔的线路被飓风撕扯断了,航标灯熄灭了。【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翻”“扑”“吞”“撕扯”等词赋予飓风、海浪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飓风的威力之大和海浪的凶猛。名师一点通 解题通法18.(3分)文章第⑥⑦段和第 段情节与内容基本一致,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答案】这两处虽然情节与内容基本一致,但对话的人物由“我”和“小青岛”变成了“胖胖的小战士”和“我”,答语中的人数由“三个”变为“四个”。好处:①照应了“小青岛”为抢修航标灯而牺牲的情节;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我”由原来的提问者变成回答者,由原来的懵懂青涩变得持重坚毅;③深化了文章主题,表现了守岛人员的更替,更深刻地表达了对以“小青岛”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守护海岛的士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名师教审题文章第⑥⑦段和第 段(提示答题范围)情节与内容基本一致(说明并不是完全一致,须着重分析不同点) ,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提示作答方向)。【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重复情节的作用。第⑥⑦段和第 段的相同点:都是一组对话;句式与对话内容基本一致。不同点:对话的人物由“我”和“小青岛”变成了“胖胖的小战士”和“我”;答语中的“三个”变成“四个”。然后从情节发展、人物刻画与主题深化等角度思考如此安排的好处。. .. .. .19.(3分)“小青岛”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①“小青岛”是一个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人:在航标灯线路被飓风撕扯断后,“小青岛”果断拿上工具包,毫不犹豫地去抢修,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他登上了塔顶。②“小青岛”是一个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人:“小青岛”期待自己复员后,能够抱抱姐姐的女儿,可见他热爱生活,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找到对涉及该人物的事件的具体描写,同时也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作者的情感倾向等。在概括的时候,要做到有理有据。“小青 岛”人 物形象 相关内容 人物形象“小青岛”期待自己复员后,能够抱抱外甥女。 (第⑩段) 热爱生活,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在航标灯线路被飓风撕扯断后,“小青岛”果断 拿上工具包,毫不犹豫地去抢修,在极度危险 的情况下,他登上了塔顶。(第 ~ 段) 恪尽职守,不怕牺牲20.(3分)本文以第一人称行文,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我”的作用。【答案】①“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贯串小说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行文,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③以在“小青岛”牺牲后“我”继续守护海岛,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行动,更加有力地突出了以“小青岛”为代表的守岛士兵的高尚品质和光辉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作答本题时,可以从“我”作为文中的一个人物和“我”作为第一叙事人称两个方面着手。当“我”是文中的人物时,“我”作为线索人物,贯串小说的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我”继续守岛突出了以“小青岛”为代表的守岛士兵的高尚品质和光辉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当“我”作为第一叙事人称时,“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简·爱》选段在这八年当中,我的生活是始终如一的,但不能说不幸福,因为并不死气沉沉。我有办法受到好的教育:对某些课程的爱好,要在一切方面都出人头地的愿望,再加上喜欢博得老师们,特别是我所爱的老师们的欢心,这一切都促使我前进。我充分利用给我的有利条件。最后,我升到了第一班第一名的位置;接着,我被授予教师的职位;我热心地当了两年教师;但是满两年的时候,我却有了变化。…………学校的规章,学校的职责,学校的习惯,还有见解,声音,脸容,习语,服装,偏爱,恶感;对于生活,我就只知道这一些。现在我感到这还不够。在一个下午,我就对八年来的常规感到了厌倦。我想望自由,我渴望自由;为了自由,我作了祈祷;祈祷似乎随着微风飘散了。我放弃祈祷,想出一个再低微一点的恳求。恳求改变和刺激。那个请求似乎也被吹到茫茫的空间去了。“那末,”我半带绝望地叫道,“至少赐给我新的工作吧!”…………“一种新的工作!这里面有点道理,”我自言自语(要知道,只是在心里;我没有说出声来)。“我知道是有点道理,因为它并不动听。它不是和‘自由’啊、‘兴奋’啊、‘享乐’啊这类字眼不同吗?这些字眼听起来的确很叫人愉快,可是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声音而已,而且是那么空洞,那么短暂,认真听它,简直是浪费时间。可是工作!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任何人都可以工作,我在这儿工作了八年;现在我所想的,只是到别的地方去工作。《朝花夕拾》选段好。那么,走罢!…………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is a cat.”“Is it a rat ”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21.(2分)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有所改变,简·爱和鲁迅分别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答案】简·爱决定离开劳渥德学校,去找一份新的工作;鲁迅离开家乡,去南京求学。【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结合《简·爱》选段可知,简·爱厌倦了劳渥德的生活,祈祷自己能得到一份新的工作。结合后面的情节可知,简·爱投了广告,找到了新的工作。结合《朝花夕拾》选段可知,鲁迅离开家乡,去南京求学。(“好。那么,走罢!”“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22.(2分)简·爱后来找到了一份什么“新的工作”?【答案】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情节的掌握。结合名著阅读积累可知,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23.(2分)下图展示了鲁迅的求学之路,请你根据整本书阅读积累,将其补充完整。不满雷电学堂的乌烟瘴气,转入矿路学堂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感到失望,离开东京赴仙台学医【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情节的梳理与概括。《琐记》中记叙了鲁迅从绍兴到南京的求学历程,他先到南京雷电学堂学习;后因不满雷电学堂的乌烟瘴气,转去矿路学堂;毕业后深感自己一无所能,选择去日本留学;《藤野先生》中记叙了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因“看电影事件”“匿名信事件”决定弃医从文的经历。考生结合自己的积累,按照时间顺序填空即可。24.(2分)结合选段内容,从简·爱和鲁迅的经历中任选其一,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于自我成长的启示。【答案】示例一:简·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授予教师职位,后又谋求改变,找到了家庭教师的职位,有了立身之本。这启示我们,要热爱学习、具有真才实学,才有机会改变人生处境。示例二:鲁迅感受到世态炎凉和生活环境的压抑,毅然选择了“走异路”,去学习新鲜的东西,见识广阔的世界。这启示我们,要有开阔的眼界,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根据人物经历谈启示。由题干中“哪些有益于自我成长的启示”可知,考生要从所选人物身上得到积极向上的启示。若选择简·爱,可以从她努力学习,被授予教师职位并谋求改变的角度谈启示;若选择鲁迅,可以从他敢于离开家乡,去南京、日本求学的角度谈启示。三、表达与交流(55分)25.(5分)中国文化崇尚“和”。班级开展“以和为贵”主题活动。请你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项进行写作。任务一:写一段话,或阐述你对“和”的认识,或跟同学分享“和”字的起源,或表达“和”的愿景。(80字左右)任务二:以“和”为话题,写一首小诗,跟同学们分享。(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答案】任务一示例:“和”字蕴含了和谐共处的智慧。它起源于古代,是古人对自然和人事美好境界的描述,也是古人渴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我希望我们都能以和为贵,共筑和谐世界,让和平、和睦、和美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任务二示例:天空与大地交汇/织出一幅和煦的画卷/晨鸟和鸣,唤醒梦中人/与朝阳共舞。【解题思路】 任务一作答角度比较多,结合题干要求可知,考生可以谈自己的认识,可以谈“和”字的起源,也可以表达“和”的愿景等。写作时,注意表达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语言要流畅。任务二要求以“和”为话题写一首小诗。考生所写小诗要有诗歌样式,语言要力求精练,有一定的感染力。此外,所写诗歌应有一定的韵味,可整可散,不强调押韵。26.(50分)学校公众号面向全校学生征稿。请从下面三个征稿方向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进行投稿。无论是自然界中,还是人生路上,“雨”都是非常常见的。当“雨”遇到“书”,或许会唤醒一段令你难忘的记忆,或许会让你产生富有哲理的思考,又或许能碰撞出一个意蕴深远的故事……任务一:请以“雨天读书最____”为题作文,可以描述雨天读书的亲身经历,也可以记叙见闻感受。写作前,请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任务二:请以“雨声、读书声,何以共存”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劝慰同学们在复习时排除干扰,静心读书。任务三:请以“雨夜漫步闻书声”为题,发挥联想和想象,创编一篇小说。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下来;②作文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命题解读】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式作文题。第一步:审题干、审引语。题干给出了任务情境——向学校公众号投稿。引语将“雨”的外延扩大,引申到人生路上的“雨”。“当‘雨’遇到‘书’”一句表明无论是写自然界中的“雨”,还是写人生路上的“雨”,都要与“读书”这件事相联系。第二步:审任务。题目设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适合写成记叙文,写作时需要思考“雨天”的本义和象征义,据此补全题目。可以补形容雨天读书感受的词语,如“温暖”“诗意”等;也可以运用一些陌生化的语言补题,使得表达更新颖,如“痴”“拧巴”等。任务二给出了写作的话题,要求考生写成议论文。写作时,考生需要先读懂写作意图,即“劝慰同学们在复习时排除干扰,静心读书”。然后据此明确话题“雨声、读书声,何以共存”的含义,并提炼观点。话题中的“雨声”主要指“干扰”,如挫折、困难、波动的心态等,考生围绕“排除干扰,静心读书”来表达观点并分析论证即可。任务三要求创编一篇小说,考生可根据学习的小说知识,先确定小说主题,再构思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这里的环境应该和“雨”有关,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第三步:选材立意。考生从给出的三个方向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有话可说的,选取合适的素材写作即可。注意,无论选哪个写作方向,都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中考语文临考信息押题卷03(湖北新考向).pptx 2025年中考语文临考信息押题卷03(湖北新考向)(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语文临考信息押题卷03(湖北新考向)(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