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八年级六校联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说明:1.本卷共有五大题, 25 小题,全卷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2. 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小题。暮色漫过景德镇的龙窑,窑火在陶土上烙下千年不散的缄 默。青花在素胚上●(mò ) 然绽放, 如凫雁掠过昌江的波心,在釉色里留下潺潺的纹路。当晨光抚过梅岭的松涛,这些白如玉( )明如镜的器皿,便带着江西山水独有的灵秀,在时光长河里泛起 永恒的涟漪。1. (2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mò ) (2)缄●2. (1分)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3—5小题。金银珠玉, ① , 谁见了不喜欢 可对于明朝的亲王妃来说,这也是“ 甜蜜的负担”。 首饰因为是日常的装饰、所以是地位的体现。-《明史 · 舆服志》记载,亲王妃参加重大典礼 时,要依制佩戴完整首饰组合,从头到脚必须符合礼法。首饰有多少颗宝石,是凤凰还是翟 鸟,都有严格规定。若是胆敢僭越,则会被视为大不敬。最近,江西省博物馆展出了 218 件明朝亲王妃的首饰文物。 ② ,窥见大明王朝的服饰“ 等级密码”。3. (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首饰即使是日常的装饰,也是地位的体现。 B. 首饰不仅是日常的装饰,更是地位的体现。 C. 首饰无论是日常的装饰,都是地位的体现。 D. 首饰不是日常的装饰,就是地位的体现。4. (2分)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独一无二 B. 金碧辉煌 C. 熠熠生辉 D. 粉墨登场5. (2分)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句子,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文物造型精美,工艺精湛B. 你可以在展厅的 “ 礼度有章” 单元 C. 这些首饰反映了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D. 它们展现了明代女性的审美趣味6. (2分)下列文化常识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A. 八年级的小鹭同学过了今年春节就满 13 岁了,爸爸的同事对爸爸说:“ 令嫒已是豆蔻年 华了” 。B. 农历正月十五,小鹭吟着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与家人一起赏花灯、猜灯谜、吃汤 圆。C. 小鹭的爸爸今年到了知天命之年,妈妈比爸爸小两岁。爸爸在妈妈生日那天送了妈妈一个 雕刻着灵蛇和 “ 已日如意” 的玉佩。D. 在辩论赛上,小鹭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评委称赞她这番表现真是 “ 抛砖引玉”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 2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7—8小题。 (每小题 2分,共 4分)【甲】野步宋 · 周密 【乙】春暮宋 · 曹幽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7. (2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 ·确的一项是( )A. 甲诗以清新、幽雅的语言风格,描摹出了一幅郊外春日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B. 甲诗 “ 烂醉” 二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 C. 乙诗前两句写近景,后两句写远景,全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暮春的寂寥之感。 D. 乙诗用绿阴代替落花,用蛙鸣代替莺啼,两两对映,富于动态,体现了宋诗的理趣。8. (2分)两诗都描写到了蛙声,但诗人听蛙声时的心情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1 小题。(10分) 清荫台记长安里居① ,左有园,多老松。门内亘以清溪,修竹丛生水涯。过桥,槐之一株,上参天,孙枝② 皆可为他山乔木。其余桃李枣栗之属 ,郁然茂盛。内有读书室三楹,昔两兄与予 同修业此处。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 夏日无事,乃于溪之上,槐之下, 筑一台。台为青槐所覆,目影不能至,因名之曰“ 清荫”,而招客以乐之。虽无奇峰大壑,而远冈近阜③ ,郁郁然攒浓松而布绿竹,举凡风之自远来者,皆宛转穿于万松之中,其烈焰 尽而后至此;而又和合于池上芰④ 荷之气,故虽细而清冷芬馥。至日暮,著两重衣,乃可坐, 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乃大呼客曰:“ 是亦不可以隐乎!”【注释】①里居:寓居,住址。 ②孙枝:从树干上长出的新枝。 ③:土山。 ④芰(j ì )荷:一种荷 花。9. (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属( ) (2)为( ) (3)乃( )10. (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2)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11. (3分)本文和《小石潭记》都写到了 “ 乐” ,但二者传达出来的心境却迴然不同,试结 合文章内容做分析。(三)默写(6分)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 1分)(1)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中描写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句子是: , 。(2)庄子在《逍遥游》中, 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鲲鹏展翅奋飞时的情形的两句是: , 。(3)《送友人》中的 “ , ” ,用缓缓而下的一轮红日隐喻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写得别有情味。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 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5 小题。(9分)门楣上的文化瑰宝①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 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 古建筑的灵魂”。②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 稻香村”“ 张一元”,再 说到皇宫寺庙的“ 太和殿”“ 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 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③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 支。匾额简称为“ 區 ”古代“ 匾 ”写作“ 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 扁 ”作了如下解 释:“ 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即点出了匾额作为“ 建筑命名 ”的原始 功能。④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在古代,门被称为“ 衡门 ” ,是一种领地的标 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标识的风俗。当部落发 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志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为国号。我国古代第二 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 《诗 · 商颂 · 玄鸟》中曾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商 ” 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鸟牲。⑤中国的古建筑,举凡楼、台、亭、阁或轩、榭、堂、馆,匾额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由于匾额在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⑥匾额广泛流传,由官方传至民间是从唐末开始的。当时里坊制度被废除,百姓可以临 街开店,挂出各自的匾额来招揽生意。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匾额就更多了。⑦俗语道“ 创出金字招牌,买卖找上门来 ” ,流入民间的匾额逐渐成了商家的招牌、店 铺的品牌。著名的招牌,实际上也就是著名的商标,它往往同优质的商品联系在一起,同顾 客的认同感、信任感联系在一起。⑧20世纪 30年代,上海老字号童涵春堂曾因债台高筑,不得不把部分产权出售,经过 出、受盘人双方协商,在出盘的时候,将牌誉这块无形资产作价 80万两白银,折合 112万 枚银圆,可见名店招牌的珍贵。⑨除了为建筑物和商铺“ 标识名称 ”外,匾额在古代还是宣扬教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宣 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伦理道德。⑩明清之际,牌坊匾额成为最高统治者褒奖功德孝贤的重要形式,需经皇帝降旨或恩准 才能建造,在正楼檐下和顶枋之上的正中间建有一个小龛,内有一块小石板,上镌“ 圣旨 ” “ 恩荣 ”等字样。 清朝律例规定,匾额作为一项特殊的旌表物品赏赐给寿民,从而使得匾额被广泛运用 到祝寿之中。据说,乾隆登基后的第一块匾,赐予了山东按察使黄叔琳,因其母吴氏年近九 十,赐“ 德门寿母 ”额,而且在其执政的六十年中,凡朝臣七十寿诞,要员父母八十、九十 高寿,乾隆都不忘题匾赐匾以彰庆贺。他的做法深深影响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多位 皇帝,使得老人祝寿匾在清代成为一时风尚,至今仍有大量实物留存。13. (3分)下列关于 “ 额” 的说法,有· ·误的一项是( )A. 匾额是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B. 匾额兴起于先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点出了匾额作为 “ 建筑命名” 的原始功能。C. 匾额作为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在中国的古建筑物中占据了显耀的位置,因此极受古人重视。 D.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匾额从这时开始广泛流传,开店的百姓挂各自的额招揽生意。14. (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匾额最初的功能是作为建筑的命名标识, 后来逐渐演变为商家招牌、教化媒介,甚至成为 皇家褒奖功德的形式。B. 文中举了上海老字号童涵春堂的例子,说明匾额在商业中的重要性,其价值甚至超过了店 铺的实体资产。C. 从乾隆皇帝开始,匾额被广泛用于祝寿,这一做法影响了后世多位皇帝,使得祝寿匾在清 代成为一种流行风尚。D. 匾额不仅是一种建筑装饰,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社会伦理和道德教化。15. (3分)如果用下面这段文字作为选文的补充材料,放在哪段最为合适 请说明理由。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能看到汴京街道上,两旁并列着各种店铺、作坊,其中有 酒楼饭店,也有金银铺、裱画铺和医药铺,如“ 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药铺)、“ 王家罗锦 匹帛铺”(绸缎店)、“ 刘三叔精装字画”(博古斋裱画铺)以及“ 赵太丞家 ”等医铺。此外, 还有“ 孙家正店”(内城东角门不远处)及“ 十千脚店”(汴河上土桥南岸。脚店,小零卖酒 店)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7 小题。(6分) 【材料一】“ 第二杯半价” 为何会促进消费①对于结伴出行的消费者而言,“ 第二杯半价 ”往往比“ 一个七五折 ”更具有吸引力。 事实上, 一次购买两份商品时,这两种广告的折扣力度是完全相等的。那么,为什么“ 第二 杯半价 ”有独特的吸引力呢 ②“ 第二杯半价”的生效环境往往处于群体购物的情境中。多位消费者共同参与一个消 费过程被称为“ 共有消费”。单人进行消费时,常常只需要根据自身的态度、偏好等做出决 定。在共有消费中,消费行为是多位消费者共同商议的结果,相较于个人,会产生一定的系 统性偏差。从消费决策的角度看,“ 第二杯半价 ”鼓励人们进行共有消费。通过共有消费, 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第二杯半价则能弥补递减的那部分效用,让消费 者提升从第二杯获得的满足感。③当你更仔细地观察时,也许会发现,许多标着“ 第二杯半价 ”的商品,往往是我们不 熟悉的新产品。众所周知,消费者熟悉的商品意味着可靠、安全,人们认为购买陌生的商品 风险更高。在单人消费的环境中,为了杜绝风险,消费者往往会购买熟悉的商品;当消费人 数有所增加时,这一现象会有所变化。根据风险转移理论,相较于个人决策,人们参与群体 决策时会变得更乐于冒险,原因在于群体可以分担风险,从而降低个人对风险的预期。因此, 当我们处于多人消费的环境下,购买陌生商品的风险更容易被接受,也就是说,多人购买陌 生商品的概率会有所增加。“ 第二杯半价 ”可以促进消费方式从单人转变为多人,从而减少 新产品带给消费者的风险感。同时,多人消费方式也鼓励了冒险行为,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 上变得更加“ 大胆”。④商家的种种营销活动之所以会奏效,往往离不开对顾客冲动消费心理的把握。人们的 冲动消费心理一般有以下几种。⑤从众心理。顾名思义,人们在购物时容易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而盲目从众。比如,在 观看购物直播时,看到其他人抢购货物,自己也跟着购买,买回大量“ 无用 ”的物品。尤其 是对商品信息缺乏了解时,人们容易跟随群体决策而失去个人判断,从而导致盲目消费。⑥攀比心理。当人产生与他人比较的心理后,容易产生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 消费行为, 如看到其他人有某些东西,自己也想购买。攀比心理往往伴随着比较和竞争行为,并促使自 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导致过度消费。⑦求异心理。与从众心理相反,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消费者想要与众不同,以寻求关 注。如原本没有购物需求,随后发现该商品是限量版便购买。求异心理一般起源于对自身过 分高要求的追求,但不理性的需求容易导致行为的偏差,如产生冲动消费。⑧在日常消费中,产生这些冲动心理无可厚非,但如果冲动消费过于频繁 则应当适当 调节心态,更加理性地对待消费。比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消费 支出应与自己的收入 水平相适应;避免盲目从众,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能够帮助我们提 升生活品质,做消费的主人。【材料二】“ 第二份半价” 背后的经济学原理①明知“ 第二份半价”是商家促销手段,消费者仍然喜欢。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呢 ②一是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时,随着消费者对 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 得到的效用增量(边 际效用)是递减的。以“ 第二杯半价 ”为例,这里的边际效 应即为在第一杯的基础上,从 第二杯饮品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将这种效应设定为 10分,那么第一杯的满足感是7分,第二杯的满足感则是在第一杯的基础上达 到 9分,也就是第二杯边际效应为2分,显然第二 杯带来的满足感远远不及第一 杯,所以同样的价钱来买两杯,消费者会认为“ 很不值得”。 第二杯半价则能弥补递减的那部分效用,让消费者提升从第二杯获得的满足感。③二是消费者心理。第二杯半价让消费者感觉,用更少的钱购买商品,自己获利,如果 放弃第二杯半价,将会失去一个获得优惠的机会,对自己不利。在给予消费者价格优惠的同 时,也是对消费者心理上的消费需求引导——放弃第二杯半价则是放弃享受优惠的机会。16. (3分)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标题以问句形式吸引读者,引人思考; 材料二标题则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B. 从众心理与求异心理相反,从众消费者容易跟随群体决策,忽略自身实际情况。C.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介绍消费者心理时,都运用了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D. “ 第二杯半价” 鼓励了冒险行为,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上变得更加大胆。17. (3分)下列对 “ 第二杯半价” 促销策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二杯半价” 利用了“ 共有消费” 的心理,促使消费者在群体决策时更愿意尝试新产品, 降低个人对风险的感知。B. 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来看,第二杯的满足感远低于第一杯,因此“ 第二杯半价” 能让消费 者觉得购买两杯更划算,提升消费意愿。C. 商家采用 “ 第二杯半价” 而非 “ 七五折” ,主要是因为前者能刺激消费者的攀比心理,促 使他们购买更多商品以彰显身份。D. 消费者容易受“ 损失规避” 心理影响,认为放弃“ 第二杯半价” 等于错失优惠,因此更倾 向于选择该促销方式。(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小题。(15 分)又见爆米花 陈新森①乡下老家过年的美食,千滋百味。蒸馒头,打年糕,切米糖,卤凤爪 ……食材丰富多 样,制作方法各异。道道散发着田园气息和家乡味道的美食,充盈着过年的喜庆,慰藉着游子的乡愁。②美食琳琅,独有一种是爆出来的美味,那便是爆米花。小时候,每到年关,村里总会 出现一位爆米花师傅, 衣着大多是青灰色。“ 爆米花啰,爆米花- - ” 高亢绵长的吆唱声飘荡在 村头巷尾,孩子们立即闪身探头,拉着母亲的衣角,欲言又止的样子,眼里满是渴望与期待。③ “ 晓得了,这就去爆!” 母亲懂我们的心思,赶忙停下手上的活计,起身找来面盆, 用青花大碗从陶缸里舀一碗玉米,上面放几块晒干的年糕片,然后领着我和弟弟妹妹向爆响 传来的方向奔去。④村庄晒场上,爆米花机仿佛一块磁铁,把村里的小孩都吸引过来了。随着一起来的, 还有手里提着大米、糯米、玉米等食物的家长,场地周围密密麻麻站满了人。⑤爆米花师傅神情悠然地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拉着木制风箱,右手慢悠悠旋转着机子。 圆墩墩、黑黝黝状如橄榄的爆米花机,在红红的火苗上匀速地翻转。师傅不时察看机器上那 个圆圆的压力表,心思跟着那红色指针在跳动。⑥五六分钟后,看到压力表的指针越过指示线时,师傅站起身来,手握扳手,把锅口对 准一个长长的大大的布袋。这时候,围观的人就知道要 “ 放炮” 了,不约而同地捂上耳朵, 胆小的女孩子更是赶紧躲得远远的。⑦ “ 嘭” 的一声爆响,一股白烟弥漫开来,米花诱人的香气倾泻而出,金灿灿的玉米粒 转眼间变化成一朵朵美丽的小白花。师傅捏着大布袋的后角,把米花倒进面盆里。孩子们一 哄而上,去抢散落在面盆周围的米花。他们把蓬蓬松松的米花放入嘴里,轻轻咬碎后,用舌尖摩挲,品咂其中的香甜,欢乐的笑声顿时在爆米花机旁响起。⑧去年,在浙江省磐安县举办的庆祝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我又看到久违三十多年的爆 米花。我伸手抓了一把塞进嘴里,那一瞬间,童年的快乐在心底泛起。 一看四周,那么多人 和我一样,尽情嗅着空气中的米花香味儿,不停品尝着爆米花--那是在回味童年的乐趣,也 是在享受丰收的喜悦。⑨这位爆米花师傅名叫张加其,早年家里穷,从二十多岁开始,就走村串巷爆米花。过 去走到哪里都有生意逢年过节赚点加工费补贴家用,还算是不错的行当。现在呢,各种食品 小吃林林总总,竞争太大,生意因此变得清淡。只有在结婚、乔迁等喜事发果子时,主人家 才会爆上一些爆米花,混着糖果、花生分给宾朋乡邻。⑩算起来,张师傅做爆米花也有四十多年了。虽说已在城里小区当了保安,但他一直未 曾放弃老本行。如果空闲时接到加工业务,他就会去乡下或城里小区爆上几炉,小女儿给他 当司机和助手。老行当在年轻一代手中薪火相传,多少让张师傅感到欣慰。父女俩寻一块开 阔地,把爆米花机、火炉之类的家什卸下来、安顿好。 一声爆响,沉寂已久的农村又热闹起 来。女儿后来买了新式爆米花机,并在城里摆个爆米花摊,米花、米糖样式多,品味丰,颇 受欢迎。⑩“ 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 明代诗 人生动描述了爆米花时的场景。老风俗代代相传,至今依旧沿袭。只是时代在变,生活也在 变,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到市场买米花、米糖花式多,品类丰,很少自制了,传统爆米花的 热闹场景已难得一见。但年轻一代对爆米花的钟情似乎未减,商场、影院、茶馆常有供应。 大年三十那天,我正准备贴春联,突然 “ 嘭” 的一声爆响传来,母亲惊喜地看向我: “ 爆米花的来了 ……” 我探头一看,正是久违的爆米花摊。 “ 多少年没听到这个声音了。” 笑 容在母亲脸上漾开,她孩子似的念叨:“ 这爆声一响,年味就浓啦!金豆开花,好年景啊!” 是啊,爆米花,爆出多少诱人甜美的故事,爆出多少暖意融融的向往。18. (4分)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①——去年,在磐安县丰收节活动现场又见爆米花——②19. (4分)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第 段画线句的作用。“ 多少年没听到这个声音了。”笑容在母亲脸上漾开,她孩子似的念叨:“ 这爆声一响, 年味就浓啦!金豆开花,好年景啊!”20. (3分)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描写细腻生动,如第②段画线句通过连续性动作和矛盾神态,表现孩子们既急切又忐 忑的心理。B. 第⑧段从 “ 我” 和其他人对爆米花的反应中可以看出爆米花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承载着快 乐与温暖。C. 第⑩段既表达了老行当在年轻人手中薪火相传的欣慰,也流露出对新式机械可能淡化人情 味的担忧。D. 第①段作者引用明代诗人的诗描述爆米花的场景,既增添了文采,又表现了爆米花这一风 俗历史悠久。21. (4分)结合全文,分析标题 “ 又见爆米花” 的妙处。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 9分)22. (3分)下面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有误一项是( )A.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 20世纪 30年代末到 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 传统文化的著作,极具普及性和通俗性。B.《经典常谈》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 “ 经书都是圣人所作” 传说,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 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提出许多新的见解。这体现现代学术实事求是的精神。C.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记言也是记事,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D. 《(春秋)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其中, 《公羊传》《毂梁传》以叙事为主, 《左传》以解经为主。23. (3分)“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 列古籍的阐述,推荐一本古籍给同学阅读,并说一说你推荐该书的原因。《诗经》 《战国策》 《汉书》我选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 (3分)“ 可视化” 是一种将文字转化为形象的思维方法。请参照示例,从 “ 指南针” 和 “ 桥梁” 中任选其一, 将《经典常谈》进行 “ 可视化” 转化,并结合名著说明理由。示例: 我选择用“ 放大镜 ”将《昆虫记》进行“ 可视化 ”转化。《昆虫记》如同放大镜, 将微小的昆虫世界放大,并以此观照人类社会。法布尔把人类社会的道德、认识搬到了笔下 的昆虫世界里,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 伦理 ’和“ 社会生活 ”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 认知的准则,如以圣甲虫抢劫同伴的粪球影射人类社会中的抢劫行径。我选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写作(50分)25. (50分)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作。假如人生是一片神秘莫测的丛林,每个人都怀揣着好奇与期待踏上寻踪觅宝的征程。成 长,是在一回回对未知角落的探索里,或是发现知识的奇珍,或是收获情感的瑰宝,或是领 悟哲理的珍宝 ……并且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探宝 ”路径。丛林中荆棘丛生,有迷失方向 的危险,可心中对宝藏的渴望让我们勇往直前。请以 “ 我也是探宝人” 为题,讲述自己在追求有价值事物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要求:(1)不少于 600字;(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套作或抄袭。2025年八年级六校联盟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1)jian(2)墓(共2分,每空1分)2.、(或“顿号”)(1分)3.B(2分)【解析】关联词搭配不当,根据句意,前后两个分句应属于递进关系,所以选B。4.C(2分)【解析】A选项的“独一无二”指的是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比的,形容十分稀少,与段意不符。B选项的“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不能用于形容文段中的“金银珠玉”。C选项的“熠熠生辉”形容光彩闪耀,可以修饰“金银珠玉”。D选项的“粉墨登场”比喻坏人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不良事物乔装打扮后出台,不能用于形容文段中的“金银珠玉”。5.B(2分)【解析】前文提到“江西省博物馆展出”,B项“展厅的·礼度有章’单元”直接衔接展览场景,引出后文“等级密码”的发现途径。A、C项侧重工艺特点,与后文“等级密码”无直接关联。D项“审美趣味”偏离了前文“礼法规定”的核心主题。6.D(2分)【解析】D有误,“抛砖引玉”是谦辞,指用自己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的高见,不能用于称赞他人的表现。故选D。7.c(2分)8.甲诗“草根肥美噪新蛙”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美、新蛙争鸣的景象,洋溢着浓烈的春天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以及漫步听取蛙声一片的闲适淡然之情。乙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花朵飘落、万物葱茏、独剩蛙声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C,乙诗“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意思是:暮春时节,已没有人过问路上的落花,只见浓郁的树荫,无边无际,遍及天涯。林间的黄莺早己不再啼叫了,只能独自一人迈向长满青草的池塘畔,去聆听青蛙的叫声。前两句是远景,后两句是近景。全诗展现的是恬淡闲适之感,与“寂寥”的悲凉之感无关。故选C。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甲诗“草根肥美噪新蛙”说的是初春到来,万物复苏,草地翠浪滚滚,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它们尽情地欢叫,一片生机盎然,诗人漫步其中,自然被这美景所吸引,不禁感慨春日的美好,春日有若旺盛的生命力、活力,表达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乙诗“无人问落花”“啼到无声处”“独听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暮春时节花落生绿阴,莺啼剩蛙鸣的景象,诗人一番感叹,是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惋惜之情。两首诗中甲诗写的是初春,乙诗写的是暮春,一始一终,两相对应,抒发了对春天不同的情感。9.(1)类;(2)被;(3)于是,就(每空1分)10.(1)后来两个哥哥先后考中进士,全家都搬进城里居住,只有我还一个人住在这里。(2)低头(可以)看到鱼儿(在水里)嬉戏,抬头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我的心情更加愉悦舒畅了。(每句2分)11.柳宗元因政治失意,心中充满忧伤,寄情山水也只得到短暂的快乐,一旦被周围凄清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西省抚州市六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pdf 江西省抚州市六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