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探界者”钟扬援藏16年,在西藏行走50万公里,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叶雨婷了解钟扬的生平事迹,分析人物形象01WILL NOT WORK FOR ANY FORM OF COMMERCIAL USE.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了解通讯特点02WILL NOT WORK FOR ANY FORM OF COMMERCIAL USE.分析把握文章的线索,概括主要内容03WILL NOT WORK FOR ANY FORM OF COMMERCIAL USE.体会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探索兴趣04WILL NOT WORK FOR ANY FORM OF COMMERCIAL USE.素养目标中国青年报2020年07月13日星期一亲爱的学弟或学妹:你好!见字如晤。欢迎你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你也许认为,自己来到了一个更有压力、更“痛苦”的3年。但我认为,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3年。为什么说得这么绝对?因为在这3年里,你将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成人。你会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在哪里”……你将从父母手中接过画笔,为自己勾勒一幅自画像,你的人生、你的未来将由自己掌控。说起这么深刻的问题,也许你会感到压力更大了。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希望你有足够的勇气和热情,去迎接这个未知的世界。不要胆怯,勇于探索和尝试,勇敢试错。因为这幅画像可以不完美,也可以涂改,这不影响它的美好。然而,我并没有从那种生活里找到意义和乐趣,终于有一天,一次次的低分考卷让我很受折磨,我想要试一试“乖学生”的生活,好好学习。如果成绩提高了,我也许可以开心一点,如果为自己画的像,可以涂改中国青年报2020年07月13日05 版没有,那我也认了。就在这样“自我绝望”的日子里,我让自己像“一点也不酷”的好学生一样努力学习。这一次,我没有试“错”。在高二那年冬天的期末考试中,我破天荒地考出了一个名列前茅的成绩,从此以后,我感受到了有付出就有回报的成就感,我才明白原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是如此开心的一件事。你看,我在为自己“画像”时,涂抹了半个高中时期,但正是有这样的经历,才让我有今天的生活。我一直认为,高中生活带给我太多的幸运,它给了我人生发展的转折点,给了我正确的三观,给了我奋斗的信念和激情。我也从来不后悔曾经为了试错而经历的那些不完美,因为只有试过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我想,十五六岁的你一定承担着我们这一代没有的担子。国家日益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你将面对的是不一样的挑战和机遇,父母、老师乃至社会也会对你的未来有更高的期待。也许你一直走在父母、老师为你规划的道路上,活在他们的期望中。希望你在高中生活中也思考一下,抛开这些外界期待,你自为自己画的像,可以涂改中国青年报2020年07月13日05 版己想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我的意思不是让你对抗父母、盲目挑战权威,而是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中,不应“无脑”地被别人推着走。说起“我想过怎样的生活”“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这样的“灵魂拷问”,你可以好好思考,但是不必逼自己一定想出一个结果。人总是在各种经历中才能成长,在这里,你要做的就是去探索,去找到真正的你。那个你是变化的,是独一无二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我希望一定是忠于内心的。作为一个90后“老阿姨”,我经常能看到一种口味固定的心灵鸡汤说:你希不希望自己一觉醒来,是坐在高中的课堂里,一切岁月静好,这些年的经历都没有发生过。我是绝对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的,因为我的高中没有需要重来的事,我反而害怕重来的我没有作出正确的决定,没有走向我想走的道路。我希望,等你的高中3年过去,你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你的学姐 叶雨婷2020年7月7日为自己画的像,可以涂改Part01文学常识作者介绍叶雨婷中国青年报社教育科学部记者,2008年被保送上大学。代表作《“探界者”钟扬》选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8年1月赴上海、成都、拉萨等地进行实地采访,历时两月, 克服高原反应,深入挖掘了钟扬老师的家人、朋友、同事及学生的故事,写出《“探界者”钟扬》这篇报道。写作背景在采访前期,叶雨婷与部门主任堵力老师进行了周密的策划沟通。她发现钟扬教授是一个多面人物,既有少年天才的聪慧,又有种子达人的执着,科学队长的严谨以及接盘导师的温情。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叶雨婷走访了钟扬的家和多个工作地点,与60多位相关人士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收集了大量文字材料。她精心挑选出这些“小故事”,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立体的钟扬。叶雨婷表示:“这种写作方式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典型报道,但却是中国青年报一贯坚持的新闻理念。我们致力于呈现新闻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判断,以期做出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报道。”《“探界者”钟扬》刊发于2018年3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讲述了“探界者”、复旦大学已故教授钟扬的生平。人物链接钟扬,于1964年5月出生在湖南邵阳,后于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生前担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同时身兼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之职。作为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他不仅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称号,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钟扬教授长期致力于植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与教学,其成果斐然,为学术界贡献了众多重要发现。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前往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年仅53岁便英年早逝。他的离世,不仅令学术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袖,更让无数人深感痛惜。人物链接2018年3月2018年6月2018年12月2019年2月2019年9月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入选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钟扬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人物链接在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你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钟扬颁奖辞Part02整体感知拟南芥( ) 调侃( ) 戛然而止( ) 毛坯房( )屋脊( ) 悲怆( ) 撰写( ) 跌宕起伏( )字词积累jièkǎnjiápījǐchuàngzhuàndàng戛然而止鼎鼎大名雷厉风行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悲怆意为“悲伤凄惨”。怆,伤也 。奇葩原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个性十足。戛:象声词。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形容名气很大。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探界者探学习工作之界——追梦者探植物学之界——植物学家探科普之界——科普达人探教书育人之界——教育专家探生命之界——援藏干部充分体现了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题目解读内容梳理“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生命延续“不安分”坚定乐观“钟大胆”爱岗敬业“愿意救人”热心科普“暖”担当关爱“先锋者”牺牲忘我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胁迫”妻子结婚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热爱科普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学生延续探索之路;种子某一天会生根发芽概括课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从每部分中选择一个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优秀品质。Part03探究文本探究文本文章第一段为什么从拟南芥写起,这对写钟扬有什么作用?①从拟南芥写起能够揭示文章主人公钟扬的身份——植物学家,因为全世界有众多的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②从拟南芥写起,把钟扬与西藏、复旦联系在一起,从而揭示了他的其他身份——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也为下文写钟扬在西藏采集种子等事件做了铺垫。③从拟南芥写起,有助于揭示人物品格。因为植物学家很少涉足西藏,而钟扬却凭执着的品格在西藏发现了拟南芥。拟南芥拟南芥,又名鼠耳芥,阿拉伯芥。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基因组大约为12500万碱基对和5对染色体。拟南芥早先也就是一种无声无息、名不见经传的小草。但近一百年来,随着生物学和经典遗传学的蓬勃发展,科学家们逐渐注意到它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希望在植物中找到一种繁殖快、易于在实验室培养、适于遗传操作的实验材料,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植物遗传学研究的长期落后状况。拟南芥植株较小、生长周期短、结实多、易于转换。这些特点使得拟南芥适合进行多种实验研究。探究文本钟扬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考试。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就在钟扬差点儿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天资聪颖、有进取心探究文本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不安分”本是贬义词,指人的思想或行为不稳定,在一个相对好的环境中,还想要去做一些其他不稳妥的事情。此处用来形容钟扬不安于现状,而是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科研事业上不断进取。贬词褒用,更显出钟扬精神的可贵。探究文本钟扬在考上少年班以后就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因为老师说他这两门考得不好。勤奋刻苦、勤学上进探究文本那时,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热爱科学、执着追求探究文本“英雄少年”部分,其中的“英雄”作何理解?“英雄”指的是一种勇于向困难挑战、不服输的精神。结婚时,钟扬24岁,已经不是少年了,作者为何还要把结婚这件事放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将结婚放入这一部分,因为在“胁迫”妻子结婚这件事上,同样体现出了钟扬的这种勇于挑战困难、永不服输的英雄精神。探究文本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吃苦耐劳、毫无怨言从住房写起,表现了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的特点,与下文钟扬在“种子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衬托了钟扬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探究文本“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探究文本“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纯真可爱、直率朴实探究文本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身先士卒、无所畏惧探究文本“如果说……那么科普则是他最爱的‘副业’。”文中为什么这么说科普是钟扬最爱的“副业”?钟扬认为科普对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思维教育非常重要。毕竟科研不能让科学知识走向大众,走进广大青少年,而科普却能让年轻人爱上科学。探究文本在钟扬的鼓励下,同学们在学校开设了“学与做科学社”。另外,钟扬还帮这个社团撰写舞台剧脚本,并利用零碎时间帮助同学们排练。真诚热心、乐于助人探究文本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颗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惜才若渴 关爱学生 重视教育钟扬的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钟扬停不下来的点子,就这样在他每个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因材施教 广施教化 思维开阔探究文本“‘接盘’导师”这一部分是如何塑造钟扬的形象的?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表明他的质朴、仁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引用钟扬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就像我们……”,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对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博士生的回忆,表明钟扬对学生的关爱,不怕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努力帮助学生成长。钟扬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各显神通”,再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学生的成功烘托钟扬教育的成功。探究文本“生命延续”写了几件事,分别体现了钟扬怎样的形象?(4)钟扬的愿望很多,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在他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更重要。(5)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对钟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1)线虫的实验证明,改变基因是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的,但代价是丧失生育能力。钟扬的回答表明,如果要放弃工作来实现长寿,那对他来说,这样的长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此引出钟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2)“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用钟扬自己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眼中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自我。(3)西藏大学老师展示的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工作安排,表现了钟扬对待工作的“时不我待”的拼命精神。Part04归纳总结132以情动人,情真意切作者将对恩师的缅怀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如“天堂里一定有花,有您最心爱的花”等,字字句句流露着真挚动人的情感,令人动容。诗化语言,渲染意境作者善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渲染意境,如“瀑布在山间奔腾而下,雾气在密林深处氤氲弥漫”,将大山的壮美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语言优美隽永,引人遐思。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细节,刻画了钟扬教授执着、朴实、无私奉献的品格。如“工作餐就是方便面和自带的腌菜”等,使钟扬教授的形象丰满而立体。写作特色①通俗易懂。如:“烫手山芋”“接盘”“流落街头”等。②真实可信。运用人物原话,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颗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③朴素自然。如: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带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等。语言特色归纳总结文章通过报道钟扬作为植物学家,作为耸立在雪域高原上的精神坐标,在植物学领域,在科普工作、教书育人、科技援藏等方面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展现了钟扬用有限的生命实践伟大的目标和理想的历程,表现了钟扬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深沉的爱,赞扬了钟扬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勤于耕耘、甘于奉献的精神。归纳总结归纳总结Part05当堂检测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近日,“时代楷模”钟扬同志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青年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也掀起学习钟扬热潮。据统计,截至4月1日,《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关于钟扬报道的阅读量已达2837万、点赞9.4万个、留言7441条(若加上秒拍、腾讯等渠道,合计阅读量达4500万)。大家表示,钟扬同志先进事迹感人至深,我们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立德树人、爱国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牢实现中国梦的初心和梦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近日,线上线下掀起了学习钟扬热潮,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解析:本新闻的第一段的主要信息是“近日,‘时代楷模’钟扬同志先进事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青年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网上也掀起学习钟扬热潮”,“据统计……合计阅读量达4500万)”是具体解说,是次要信息。第二段的主要信息是“大家表示”的内容,主要为“要以钟扬同志为榜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把这两段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不超过60个字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标蓝句子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C.“好香的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说。D.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句子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声音的中断。B.表示插入语。C.表示语意转换。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3. 下列有关修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B.比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均用了比拟的手法。C.“百合花”“红烛”“云雀”这些意象在文中都具有象征意义,百合花象征纯洁的情感,红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D.文中“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错,“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运用排比手法。而“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运用的是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让其拥有了人的行为“沉睡”;“黑暗怀里”也运用拟人手法,该句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故选A。A4. 文中画横线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严重的高原反应”,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①原句多是短句,读起来紧促而简洁有力,突出钟老师高原反应的严重性,而修改后变成一个长句,失去了原句的表达效果;②原句“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与后文“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联系紧密,相互呼应,更能突出钟扬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的忘我精神,改句没有这样的效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中“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多是短句,语言简洁,语气紧促,突出了钟老师高原反应的严重。改句把“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作定语,放在“严重的高原反应”之前,这样改句就成了一个长句,没有原句简洁;②原句的“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与后文“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呼应,更突出钟扬在自己生命随时都有危险时却不顾自身危险的忘我的工作精神。相较之下,改句没有收到原句这样的效果。谢谢观看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