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阅读专题冲刺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阅读专题冲刺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中考语文古诗阅读冲刺题六题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社 日①
张 演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分为春社和秋社。②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
1.下列关于《社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豚栅鸡栖半掩扉”通过家禽家畜的安栖场景,侧面反映村民因参加社日而离家,暗示民风淳朴。
B.春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自宋代起定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祈求丰收。
C.“桑柘影斜”既点明时间推移,又通过桑柘树影暗示村民以养蚕为副业,体现农村经济模式。
D.诗人以“醉人归”直接描写社日宴饮的喧闹场面,表达对统治者赋税繁重的不满。
2.“家家扶得醉人归”一句如何侧面表现社日的热闹?
1.参考答案:D
解析:
D项错误。“醉人归”是侧面描写社日的欢乐氛围,表现村民因丰收而尽兴,而非批判赋税(诗中无此暗示)。诗人通过田园生活的美化表达对富足安宁的赞美。A、B、C项均正确,分别对应诗句的细节描写、文化常识和意象分析。
2.参考答案:
此句通过社散后村民醉酒被搀扶回家的场景,间接反映社日欢宴的盛况。以“家家”夸张表现醉酒之普遍,暗示祭祀后的集体畅饮和村民的尽兴,侧面烘托节日的欢乐与丰收的喜悦。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雨前初见花间蕊”与“雨后全无叶底花”形成对比,突出春雨对春光的摧残,强化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B.“蜂蝶纷纷过墙去”中“纷纷”一词,仅描写蜂蝶数量之多,与诗人情感无关。
C.“却疑春色在邻家”运用拟人手法,将春色人格化,想象新奇,含蓄表达对春色流逝的怅惘。
D.全诗通过“花蕊—无花—蜂蝶—疑春色”的线索推进,以小见大,展现残春之景的独特诗趣。
2.“却疑春色在邻家”是千古名句,请从修辞和情感角度赏析其妙处。
1.参考答案:B
解析:
B项错误。“纷纷”不仅写蜂蝶数量多,更通过其“过墙去”的动态,烘托小园冷清,反衬诗人因花落而生的失落,与情感紧密关联。
C.D项均正确。A项对比手法分析准确;C项拟人及情感解读符合诗意;D项结构梳理恰当。
2.参考答案:
修辞: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春色以人的调皮性格,仿佛故意躲到邻家,化平淡为神奇;
情感:通过“疑”字写出诗人天真烂漫的猜想在失望中仍存一丝希冀,将惜春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深刻(1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枝
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1.下列对《竹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水巴山江雨多"以典型意象勾勒巴蜀雨景,既写实景又暗喻诗人漂泊的愁绪。
B."巴人能唱本乡歌"展现民歌传唱的地域风情,反衬"北客"对异乡文化的隔阂。
C."回入纥那披绿罗"中"绿罗"仅指绿色绸缎,表现诗人对奢华生活的向往。
D.全诗以"江雨—乡歌—思归"为线索,虚实结合,语言简练而意蕴悠远。
2.“今朝北客思归去”中的“北客”指谁?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思归去”。(2分)
1.参考答案:C
解析:
C项错误。"绿罗"是双关意象,既可能指绿水微波(自然景象),也可能象征归隐后的洒脱衣饰,而非单纯指奢华生活。诗中并无此类倾向,反而体现的是羁旅愁思与精神寄托。
B.D项均正确。A项中"江雨"的隐喻性、B项的地域文化对比、D项的结构与语言特色均符合诗意。
参考答案:
“北客”是诗人自指(1分)。他因贬谪漂泊巴蜀,听到异乡民歌更触发孤寂之情,而“纥那披绿罗”的想象则暗含对故乡(或政治理想)的眷恋与归隐之思(1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 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匈奴犹未灭”化用霍去病典故,以汉代唐,暗指边境战事紧迫,抒发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三河道”中的“怅别”一词,表明全诗情感由激昂转为哀婉,与一般送别诗的悲切风格一致。
C.颈联“雁山横代北”以“横”“接”二字勾勒边塞险要地势,虚实结合,暗示友人此行责任重大。
D.尾联用窦宪燕然勒功的典故,激励友人建功立业,与首联呼应,强化了报国主题。
2.颈联“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中的“横”“接”二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1.参考答案:B
解析:B项错误。“怅别”虽有离别惆怅,但后句“言追六郡雄”立即转入雄壮气概,全诗整体保持慷慨激昂的基调,并未落入一般送别诗的哀婉窠臼。A、C、D项均正确。A项首联典故分析准确;C项炼字与虚实手法解读恰当;D项尾联用典与结构作用符合诗意。
2.参考答案:“横”字突出雁门山横亘代北的险要地势(1分),强调其作为中原屏障的战略意义;“接”字描绘飞狐塞与云中郡的遥相呼应(1分),虚实结合,暗示友人此行责任重大,为尾联激励建功做铺垫。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②泪自倾。
【注释】①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当时的疆域政区等信息。②舆图:地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愁生新雁寒初下”以“新雁”意象触发愁绪,与范仲淹“衡阳雁去”的羁旅悲凉异曲同工。
B.“天地何由容丑虏”中“丑虏”一词,以蔑称表达对金人的憎恨,凸显诗人激愤的爱国之情。
C.“功名正恐属书生”暗含讽刺,表明诗人对朝廷轻视文人抗金力量的失望,与“书生”形象无关。
D.“偶展舆图泪自倾”通过“泪”与“舆图”的意象组合,将个人悲愤升华为家国沦丧之痛。
2.首联“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中,“一事无成”与“峥嵘”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参考答案:C
解析:
C项错误。“功名正恐属书生”并非讽刺,而是诗人坚信书生(包括自己)应承担收复失地的责任,体现其“老骥伏枥”的壮志。
A.B、D项均正确。A项“新雁”触愁的解读符合诗意;B项“丑虏”的情感分析准确;D项尾联的意象与情感关联恰当。
2.参考答案:
“一事无成”直抒胸臆,表现诗人晚年对功业未建的遗憾与自责(1分);
“峥嵘”以岁月流逝的紧迫感反衬壮志未酬的悲愤,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1分)。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南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①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②锋锷③。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铁骑:敌兵。②膏:血污。③锋锷:敌人的武器。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片通过“花遮柳护”“珠翠绕”等意象追忆汴京繁华,与“铁骑满郊畿”的现实形成对比,突出国破之痛。
B.“兵安在?膏锋锷”以设问引出将士血染沙场的惨状,“填沟壑”则直指百姓流离失所,语言犀利沉痛。
C.“何日请缨提锐旅”化用终军“请缨”典故,但词人情绪悲观,认为朝廷不会采纳北伐建议,只能逍遥世外。
D.结尾“骑黄鹤”虚实结合,既呼应登楼场景,又象征收复中原的愿景,体现乐观精神。
2.请分析本词的手法及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
内容 手法 情感
上片 ① 对汴京的留恋 对金兵攻占中原的悲愤
下片 虚实结合 内心的悲痛 ②
1.参考答案:C
解析:
C项错误。“何日请缨提锐旅”并非表达悲观情绪,而是强烈渴望率军北伐,与尾句“骑黄鹤”的乐观想象呼应,展现“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A.B、D项均正确。A项对比手法分析准确;B项设问修辞与情感解读恰当;D项虚实手法与主旨关联符合词意。
2.主要考查写作手法和赏析情感。
①上片中的“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运用对比手法,想当年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与到而今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下片中“兵安在?膏锋锷③。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写实,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为虚写,“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表明了作者心中夙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表现了坚定的必胜信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