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摊开历史长卷,唯大唐盛世醉人心弦”
你要写大唐,就不能只写大唐。
要写万国来朝,不夜长安,观长街繁华琳琅,细酌美酒佳肴。
写贞观平天下,开元人繁荣,青瓷陶瓷似冰如玉,盛唐天光普四方。
写诗坛万千,字字珠玑,谪仙一饮酩酊,醉卧挥就潇洒诗篇。
写胡旋琵琶,歌舞升平,霓裳羽衣庆宫宴,过后笑梦惊鸿艳影。
写富沃春风,看尽长安花,抚江枫,赏渔火,泱泱山河策马奔腾。
通过上文的描写,你认为盛世的特点是什么?
学会通过细节来进行宏观叙事。
铸就这样一个朝代需要什么?
劝谏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
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 “贞观之治”。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如《谏太宗十思疏》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如《周公谏厉王止谤》
“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檄:所谓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如骆宾王的《讨武檄文》。
“讽、谏、谤、讥、说”区别
魏征
大唐第一“直男”
魏征(580—643),字玄成,谥“文贞”。巨鹿曲阳人(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诤臣”,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明人王船山评论说:
“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在《西游记》中,魏征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和重要作用的角色,以下是关于他的介绍:
身份背景
人间身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协助李世民治理国家,是大唐朝堂上声名显赫的重臣。
-天庭身份:被称为“人曹官”,是主管人间事务的天庭官员,相当于天庭在南瞻部洲大唐国设立的办事处主任。
主要事迹 - 梦中斩龙:泾河龙王因私自篡改玉帝旨意,减少降雨点数,被玉帝下令斩首,执行者正是魏征。李世民答应龙王拖住魏征,不料魏征在与李世民下棋时打瞌睡,灵魂出窍前往天庭,于午时三刻将泾河龙王斩首。
助力取经:李世民因泾河龙王之事被勾入地府,多亏魏征提前给判官崔珏写了书信,让其照顾李世民。崔珏果然私改生死簿,给李世民添了二十年阳寿。李世民还阳后,为了答谢地府的十代冥王,举办水陆大会,唐僧正是在此次大会上被推选为坛主。可以说,魏征的书信为李世民还阳提供了关键帮助,进而促成了水陆大会,为唐僧踏上取经路创造了契机。
人物特点
智慧过人:无论是在人间朝堂上为唐太宗出谋划策,还是在处理天庭与人间的事务中,都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巧妙地化解各种难题。
刚正不阿:秉持正义,坚守原则,不畏强权。在面对泾河龙王这样的龙族强者时,也能坚决执行玉帝的旨意,将其斩首,不徇私情。
魏征以“犯颜直谏”而闻名,是古今谏臣的典范。据记载,魏征从政十七年,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50次,上书言事二百多次,一生的谏言多达“数十余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唐太宗
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将领,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
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李世民(599年—649年)
千古一帝
写作背景
本文是贞观十一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人君当思(是什么)
为什么思(为什么)
思些什么(怎么做)




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
(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人君当( )神器( )之重,居域中( )之大,将崇( )极天(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 )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①治理得好,太平 ②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③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④主持,掌握 ⑤帝位 ⑥天地间 ⑦推崇 ⑧天之极处,指至高无上的皇权 ⑨喜庆,福禄 ⑩克服
(第2段)凡百( )元首,承天景( )命,莫不殷忧( )而道( )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 )可忽( )乎!
①所有的 ②大 ③深深忧虑 ④治国之道 ⑤开头做得好的 ⑥臣民 ⑦放纵情感 ⑧看不起别人 ⑨路人 ⑩难道 轻视,怠慢
胡越 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比喻相隔遥远,也比喻敌人或对立关系。
百越 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常指桂、浙、闽、粤等地。
朔漠 北方沙漠地区。
四夷 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古代地理
(第3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①贪图的东西 ②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③谦虚 ④养 ⑤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⑥居于……之下 ⑦游乐。这里指田猎 ⑧慎 ⑨被堵塞蒙蔽 ⑩采纳臣下的意见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斥退奸恶的人 不恰当地奖赏
表揭发的:劾、讦(jié)、揭
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①害:嫉妒 ②短:说某人的坏话
③隙:与某人有隔阂。 ④刺:指责。
违背:牾(wǔ)、忤(wǔ)、逆、倍(背)
暗中:阴、间、密
表受到诬陷的:中、谮(zèn)、诬
表监狱的:囹圄(línɡ yǔ)、狱
与小人相关的文言实词
(第3段)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 )职,役( )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之大道哉!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百姓)得到教化
管理 役使,劳损 毁坏,减损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③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①我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得分点:长、固、浚)
②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内心却不服气。(得分点:虽、董、振、苟)
③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得分点:弘、简、播、效)
例句 释义
① 必固其根本
②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③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④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⑤ 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
①根本,基础 ②草木的根 ③本来的,原来的 ④原来,本来 ⑤推究
例句 释义
① 能克终者盖寡
②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
③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
④ 以此图功,何攻不克
①能够,胜任 ②克制,约束 ③战胜,攻下④成功,完成
义项 例句 释义
①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③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①真诚,真心 ②如果,果真 ③确实,的确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根本 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
②纵情 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尽情
③行路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路
①树木的根 ②放纵情感 ③路人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①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名词作动词,统治
③貌恭而不心服 ③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④居安思危 ④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
⑤则思正身以黜恶 ⑤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⑥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⑦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⑦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
⑧能克终者盖寡 ⑧形容词作动词,保持到底
⑨必固其根本 ⑨使动用法,使……牢固
⑩则思正身以黜恶 ⑩使动用法,使……端正
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动用法,使……安宁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意动用法,以……为乐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动用法,以……为忧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①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②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以 ③被动句 壅蔽:被堵塞蒙蔽
(1)谏太宗十思疏
“谏”是“______________”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____________也可以称为“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谏”在古代专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疏”,原本是“____________”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2)人君当神器之重
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________________。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_______________。
(1)规过、劝善 规劝的言论 疏通 (2)帝位 (3)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文化常识
②说理透彻,语言简练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③唐太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①态度谦恭诚挚,语言委婉得体。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极尽忠诚。
魏征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宗?
文本探究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 D
解析 “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庶务,指各种政务。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得分点:患、密,句意通顺)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得分点:恶、乐,句意通顺)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结束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