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新课导入如果历史人物在朋友圈吵架,会怎么讲道理?某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王安石打开手机......发现被昔日的【基友】拉黑了新课导入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往今来,当国家发展陷入迟滞甚至困境是,总有眼光长远的政治家站出来主持变法,如春秋之管仲,战国之商鞅,明朝之张居正,还有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王安石。凡有变法,改革派与保守派必然有所争论,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面对昔日朋友司马光的不赞同,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学习目标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学习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本文的反驳方法及语言艺术。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66岁。作者简介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传世。知识补充——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yè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司马光写作背景农民起义东北契丹族西北党项族北宋三冗:冗员、冗兵、冗费内忧外患危宋神宗不行不行,朕要改变这种现状,朕要“变法”!!!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赵顼xū)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写作背景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写了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题目解读“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指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文体名,书信。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文体知识—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与……书”对象《与妻书》林觉民“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复信“上……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高官“答……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回信此外还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明确字音谏言 强聒 烟囱 卤莽希冀 羽翼 辟邪 辟邪说难壬人 体恤 盘庚 胥吏度量 度义 膏泽 会晤jiànqiǎng guōcōnglǔ mǎngjìyìbìpìnàn rénxùgēngxūdùduógāow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交代写信的缘由,说明自己写信的目的是为了详细说明变法的原因,希望得到司马光的谅解。第二部分(“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至“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针对司马光信中指责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反驳。第三部分(“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至“则非某之所敢知”):分析反对派反对变法的原因,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第四部分(“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结尾客套语,表达对司马光的礼节。某启:昨日蒙教,窃( ) 以为与君实游处( )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 不合,所操之术( )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 ,终必不蒙见察( ) ,故略上报( ) ,不复一一自辨( )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①谦辞,私下、私自 ②同游共处,交往 ③常常 ④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⑤唠叨不休 ⑥被理解 ⑦写回信 ⑧同“辩”,分辩王安石在信的开头先表达了对司马光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称“昨日蒙教”,然后说明自己写信的原因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指出两人意见不合的原因在于政治主张不同。接着,他又说“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既表明了自己不想与司马光过多争辩的态度,又强调了因为司马光对自己待遇优厚,所以才详细说明变法的原因,希望得到他的谅解。这样写既体现了王安石的礼貌和谦逊,又为下文的反驳做了铺垫。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 ) 实( )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 见(我)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 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推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驳斥)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 前( ) 知其如此也。①事物的名称、概念 ②事实,名称、概念之实际所指 ③用来 ④因而招致 ⑤本来 ⑥预先司马光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针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一反驳① 对于“侵官”,王安石认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意思是自己是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修订它,然后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并不是侵犯官吏的职权。② 对于“生事”,王安石指出“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即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兴办对国家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病,这并不是制造事端。司马光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针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一反驳③ 对于“征利”,王安石说“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强调自己是为国家管理财政,而不是与民争利。④ 对于“拒谏”,王安石则称“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意思是驳斥错误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人,这并不是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盘庚之迁,胥怨( ) 者民也,非特( )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 ) 义( ) 而后动,是( )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①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②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③不仅 ④计划 ⑤适宜 ⑥认为正确 ⑦施恩惠 ⑧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后一个“事”是名词 ⑨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知识补充——“盘庚迁殷”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问题探究——第三段思考:作者使用“盘庚之迁”的典故有何作用?运用举例论证,以盘庚迁都为例,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论证了当前变法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推行新法;也表明自己也会如盘庚一样毫不退缩,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哼!我有实例,你反驳我呀!王安石认为反对派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即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好事。他应对的方法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即皇帝想要改变这种局面,而自己不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要尽力帮助皇帝来对抗他们。王安石深知变法会面临巨大的阻力,但他依然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毫不退缩地推行变法。他的这种决心和勇气令人敬佩,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改革家的担当和责任感。无由会晤,不任( ) 区区向往( ) 之至。①不胜 ②仰慕结尾的客套语“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礼节和尊重,尽管两人在政治主张上存在分歧,但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私人情谊。同时,也使文章在语气上更加委婉,避免了过于生硬和直接,体现了古人书信往来的礼仪和风范。思路梳理答司马谏议书开门见山交代原因和目的辩驳谬论立论明名实分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表明决心不为流俗所动怨谤书信常规的结束语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写作特点①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②有的放矢,反驳有力。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批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 写作特点③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第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铿锵有力。虽然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而是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拓展延伸思考:结合历史背景,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哪些人格精神?(1)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权贵们“汹汹然”又如何?为了天下黎民,他毅然站在了大地主大富豪以及权贵的对立面,哪怕落得群情愤激,骂名无数也毫不在乎,这正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我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拓展延伸思考:结合历史背景,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哪些人格精神?(2)革故鼎新的革新精神。“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文章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儒家“天不变,道亦不变”等传统观念的革新精神。我就是要变法!不破不立!!!拓展延伸思考:结合历史背景,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哪些人格精神?(3)务实有为的实干精神。“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对于尸位素餐这种现象的反对态度正体现了王安石的实干精神。王安石关于为官必须“大有为”,必须“膏泽斯民”的观点也反映了为官从政的一种实干精神。当官儿要凭良心!!!拓展延伸思考:结合历史背景,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哪些人格精神?(4)追求真理的无畏战斗精神。“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自己认为对的,就勇敢去做,绝不后悔,这体现了王安石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变法!变法!变法!谁拦都不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①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得分点:视遇、反覆、具、冀、见恕)①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得分点:视遇、反覆、具、冀、见恕)②我却以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是侵犯其他官员的权力;施行前代圣王的政治,以求兴利除弊,不是滋生事端;为国家管理财政,不是搜刮钱财;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是拒绝别人的批评。(得分点:修、举、辟、难、壬人)①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得分点:视遇、反覆、具、冀、见恕)②我却以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是侵犯其他官员的权力;施行前代圣王的政治,以求兴利除弊,不是滋生事端;为国家管理财政,不是搜刮钱财;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是拒绝别人的批评。(得分点:修、举、辟、难、壬人)③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家事务、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作为美德。(得分点:苟且、恤、同俗)例句①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③ 度义而后动④ 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⑤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⑥ 皇览揆余初度兮(《离骚》)⑦ 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⑧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⑨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⑩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①制度,法度 ②计划 ③考虑 ④丈量 ⑤衡量,比较 ⑥情况 ⑦渡过,越过 ⑧次、回⑨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⑩气度,常态 限度,尺度义项 例句①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③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④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⑤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⑥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过秦论》)⑦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⑧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归去来兮辞》)⑨ 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⑩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①原因 ②所以 ③交情 ④特意 ⑤仍旧 ⑥旧有的,原来的 ⑦过去,从前⑧故交,老友 ⑨死亡 ⑩衰老 故意义项 例句① 终必不蒙见察② 冀君实或见恕也③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①表被动 ②放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指“我” ③看见,看出 ④同“现”,显现、显露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①上报 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②以致 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①写回信 ②因而招致例句①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①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②名词作动词,办(事)文化常识(1)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有司”并非指某个部门,而是泛指__________。(2)盘庚之迁: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今河南商丘),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____________。答案 (1)官吏 (2)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