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涉江采芙蓉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古诗十九首》目 录积累常识初读感知深入赏析课后练习从古至今,都有一种情生于人心、绵延不绝,那就是“思”。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人之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故国之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恋人之思。导 入今天,我们将会碰到又一种“思”,看看《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为什么思,思谁,怎样思?文学常识第一部分《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1.作品介绍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2.作者和年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历来颇多推测:或谓枚乘、傅毅,固不可靠;或谓曹植、王粲,亦属揣度之辞。比较准确的看法是这一组诗大概产生于东汉末年,即顺、桓、灵帝时代,建安之前。作者并非一人,乃是一群无名的下层文士仿乐府所作。《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3.思想内容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如《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长于抒情,却不直言,委曲婉转,意味无穷。从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又抑扬有致。从情感说,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传神达意,意味隽永。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123《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44.艺术特色5.影响《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显示了五言诗的成熟。它们所反映的下层文人的苦闷和愿望,在封建时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典型意义,极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它们所创造的独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适合于表现感伤苦闷情绪,更为后世封建文人所喜爱和模仿。因此,它们在梁代已获得高度评价,钟嵘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其手法、风格者,不绝如缕。如陆机、江淹等人,多有拟作,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涉江采芙蓉》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武进)人,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萧统品味诗歌第二部分范读悟情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芙蓉(fú)(róng)遗(wèi)漫浩浩(hào)理解诗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遗】赠送。 【远道】远方。踏过江水去采芙蓉,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香草。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译文思考: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邯风·静女》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风·溱洧》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楚辞·九歌》折花寄远①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采莲是江南旧俗。芙蓉娇嫩美丽,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芙蓉赠亲朋,既有关怀、思念,也有表达美好祝愿之意。②“芙蓉”谐音“夫容”,见芙蓉如见其人,以表相思或一解相思,更能突出对心上人的思念。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清幽、淡雅,象征两人爱情的纯洁美好,象征主人公品位高雅、品质高洁。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 思考:“芙蓉”在本诗中有什么作用?作用:芙蓉意象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致、高尚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君子之花佳人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怀旧之花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置身荷香美景,欲抚琴弦,却恨无知音共赏。【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慢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指夫妻感情深厚。回想起故乡的爱人,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人愁苦忧伤以至终老。译文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思考:五、六两句中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漫浩浩“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思考:最后的两句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感 痛苦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痛苦忧伤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的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①“所思在远道”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厚思念。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把“忧伤’所跨越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尾联抒情恳切,表达了相爱之人不得不分隔两地的忧伤,终老难聚的悲哀言有尽而意无穷。“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起始两句是环境描写,诗人用“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美好的自然环境,烘托出了主人公形象的雅致、高尚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诗歌将荷花叠叠与人心郁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因花的娇艳而更显怅,花因人的伤怀而更显蓬勃。思考:分析本诗抒发感情的手法 ①“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主人公涉过茫茫江河去采摘美丽的芙蓉,想要将美丽的花草赠送给自己思念的在远方的心上人,表达了离别相思的痛苦和对心上人深切的思念之情。②“还顾望旧乡”,“还顾望”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形象地刻画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抒发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首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采荷图,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又笔锋一转,直抒望乡之愁,抒写主人公思念心上人的忧伤之情,前后反差构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用采芙蓉的欢乐来反衬思妇内心的忧伤,从而更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凄清。以乐景来写哀情,以倍增其哀乐。写你?写我?第三部分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抒情主人公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是女子,你怎么看?思妇怀远?游子思乡?补充:《古诗十九首》创作于东汉末年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时代。大批士子为了寻求出路,往往需背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yè)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根据创作背景和常识,试着为诗句填上主语,并说明填写理由。(以此来探究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女子女子男子我们资料补充:“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说明:不管是游子思乡还是思妇怀远,都采用了想象的手法来写对方,即“对写法”,也叫“悬想法”、“对面落笔法”、主客移位。对写法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意,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表现形式:①想象某种特定生活场景或具体事件,以衬托自己对对方(妻子、儿女、兄弟等家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②想象对方情景或处境,借景抒情。③回忆或设想与对方相聚时的欢乐情景,以反衬目下孤寂之感、相思之苦。④借助梦境,跨越时空,表达更自由。表达效果:①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②虚实相生,给人情韵悠长之感,使抒情更加婉曲蕴藉。知识链接课后练习第三部分1.【2024-2025·高一上·云南红河·阶段练习】《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4-2025·高一上·陕西西安·阶段练习】《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幅主人公在江中采莲而江岸上还有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画面。3.【2024-2025·高一上·青海西宁·阶段练习】《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抒情主人公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心中无限凄凉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4-2025·高一上·江苏无锡·阶段练习】《涉江采芙蓉》中,“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诗角度变了,转为从远在洛阳求仕的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望旧故乡长路漫浩浩【练习一】情景默写思考:“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答:诗人运用想象(对写法)。巧借家人坐在灯前,诉说远行人直到深夜的情景,更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深。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蕴藉之美。小练思考:分析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运用对写法(对面落笔)。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明明是自己在月夜思念着远方的妻子,却想象妻子在月夜遥望,牵挂自己。明明是自己记挂妻子,在夜深不寐的时候,伤心落泪,却想象妻子在深夜伫立,鬓发被雾气打湿,玉臂生寒。新颖含蓄,使得我们更能感知到他们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孤身在外对独居妻子的怜爱之情。小练“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是指本诗既质朴自然,又凝练含蓄,却表达了深远的情感。语言质朴自然。本诗用语不粉饰,不堆砌,浅显直白,如“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仿佛是日常生活口语,朴素自然。语言凝练含蓄。如对写法的使用,再如“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对《楚辞》的化用。情感真挚深远。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与分隔两地的无奈之情。课本小练:下节课再见古诗十九首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