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 课件(共5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祝福》课件 课件(共5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理解本文倒叙手法和叙述人称的作用。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从遥远的几千年前到现在,这条路上,不知断送了多少女子的青春,不知浸饱了多少女子的血泪。仔细看去,这条路上没有一个干净的尸体,那些女子都是流尽了眼泪,呕尽了心血,作了最后的挣扎然后倒下来,闭了她们的还有火在燃烧的眼睛。啊!这里面不知埋葬了多少、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巴金《家》
任务一:
读懂鲁迅,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6部)
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即不愿将“禾”“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关于祝福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因此,妇女的思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要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创作了小说《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流弊和余毒。
《祝福》创作于1924年2月7日。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
写作背景
考点链接
任务二:
初步感知,理清脉络
整体感知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倒叙
实现
叙事线索:“我”的所见、所忆、所感
“我”
回忆
实现
尾声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梳理故事情节,这篇小说在讲述故事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文本研读
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祥林嫂死亡的结局放在文本的开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①在情节安排上,小说叙述使用倒叙的手法,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悬念:祥林嫂是谁?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把祝福的热闹景象和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氛围,反衬人物的悲惨命运。
③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愤怒,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主题。
小说情节叙述顺序
类别 特点 作用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考点链接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拓展作品容量。类似于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一起,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2.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祝福》“祥林嫂的故事”除了由“我”讲述,还有哪些人讲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①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小说序幕和结局由“我”讲述,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更有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②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祥林嫂的半生事迹大都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不受限制,讲述最详尽。
③第三人有限视角:中人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讲述祥林嫂的经历和遭遇。补充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局限,讲述了“我”所不知道的祥林嫂的故事,使故事更为完善,能更全面地展示祥林嫂的悲惨人生遭遇。
多中叙述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
叙述视角:讲故事的人的观察立足点
叙述人称:作者让讲故事的人以何种人称及身份来讲
考点链接
类型 作用与效果
第一人称 ( ) 利: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可信度/便于抒情
弊:局限于叙述人所见所闻,不利于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第二人称 利: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小说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弊:不利于真实性和可读性
第三人称 利:不受时空限制,叙述更加灵活自由,利于反映旷阔的社会生活
弊:不利于抒情性和真实性
人称交叉 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有限视角
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考点链接
5.《祝福》大故事是“我”的“回乡——离乡”,里面又套了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的故事,展现了
的主题;通过“祥林嫂”的故事,表现了

叙述的方式——嵌套式
嵌套式叙事结构是一种将小故事嵌入大故事框架的文学创作手法,由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构成,通过层次叠加增强文本的复杂性和主题深度。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底层百姓既同情又无可奈何
旧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封建礼教对贫苦妇女的迫害
小说
情节手法
叙述手法
结构模式
抑扬、悬念、误会、对比、衬托、突转、线索、照应、伏笔、铺垫等
结构技巧
传统模式——单线结构、双线结构、摇摆式、对话式、
新型模式——延迟式、突转式、横截面式、意识流
叙述视角
叙述顺序
常见的: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特殊的:儿童、女性、老人、动物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顺、倒、插、补、平叙
叙述人称
叙述节奏
快慢、详略、张弛
叙事方式
对话式、对比式、独白式、重复式、片段式、双线索式、抑扬式、交叉式、嵌套式、散文化、叙述和描写相结合、时空集中和转换
叙述频率
单一型、概括型、重复型
叙述腔调
显示、讲述
小说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呢?
“祝福”的场景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
“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贯穿全文,与情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正是通过“祝福”将祥林嫂闭上绝路的。
祥林嫂死于祝福之时,通过与祝福时的热闹相对比,深化主题。
标题的作用
21
小说标题的作用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考点链接
任务三:
剖析人物,触及魂灵
祥林嫂无名无姓,但在小说中却有多种称呼,请一一找出来,并分析这些称呼背后的社会角色含义,从中可以体现出祥林嫂怎样的社会角色?
称呼 社会角色解读
比丈夫大十岁的童养媳,娘家不明,无名无姓、无依无靠且没有自由身的孤身女人
祥林嫂
死了丈夫,要求做守一辈子活寡的贞节烈女
寡妇
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比男人还能干的劳动妇女
女工
寡妇再嫁,不能从一而终、不干不净的未亡人
回头人
捐门槛后不能参加祭祀、受到精神重创后的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
木偶人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无人救助、百无聊赖的穷苦人
乞丐
命太硬、克死两任丈夫、又死得不是时候的坏东西
谬种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考点链接: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1.文中有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各有什么变化?其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找出相关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脸色
两颊
眼睛
神态
衣着饰物
形象特点
人物分析--肖像
渐渐的有了笑影
整日没有笑影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瘦削不堪
青黄
青黄
黄中带黑
红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精力充沛,勤劳温顺,容易满足
竹篮,空的破碗;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生活更为贫困,精神上也受到更大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了
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已完全麻木,陷入绝境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找眼睛 人物特点
初到鲁镇34
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66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讲阿毛故事77
捐门槛106
不让祝福109
行乞3
问有无灵魂7
直着眼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眼睛的作用:
① 揭示祥林嫂善良老实的精神品质;
② 揭示她的痛苦和悲哀;
③ 揭示祥林嫂性格与精神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④ 通过对眼睛的描写揭示祥林嫂的挣扎、反抗和追求。
人物分析--细节
人物分析--语言
对四婶讲阿毛——
对大家讲阿毛——
与柳妈的对话——
询问“我”魂灵有无——
明确:祥林嫂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
2.祥林嫂都说过哪些话?可以看出她有怎样的心理特征?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人恐惧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未果
祥林嫂的抗争本身就是矛盾的,她的反抗恰恰说明了她对封建礼教的顺从,她反抗得越是厉害,就越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之深。她并不是反抗迫害她的人,而是想通过反抗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接纳。
人物分析--动作
受害人分析——人物形象小结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被愚弄、被鄙视,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文中都出现了哪些和祥林嫂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在祥林嫂的命运变化中上演了什么角色?
人物命运 丧夫出逃初到鲁镇 被迫改嫁 夫死子亡被赶出再到鲁镇 在祝福中寂然死去
社会关系
卫老婆子
四叔四婶
婆婆小叔子
大伯
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
柳妈
鲁镇闲人
“我”
鲁四老爷
短工
文本研读——次要人物
三次“皱眉”
初到鲁镇,“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猜测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
二进鲁镇 “败坏风俗”
“可恶,然而 ”
不满婆婆抢人
“可恶!”
“然而”
婆婆做主理所当然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
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得到的
鲁四老爷
大骂新党
书房的布置“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
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封建保守
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冷酷无情
自私伪善
“谬种”
死在祝福夜,晦气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四婶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三次断喝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祥林嫂初来鲁镇:看她安分耐劳的人,留下她
婆婆劫走祥林嫂,拿我家开什么玩笑因后来的女工思念祥林嫂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
迷信保守、冷酷无情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她的死亡。
把祥林嫂当作谋取金钱的工具,合伙将其劫走,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
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
卫老婆子
利欲熏心
无人情味
虚伪狡黠
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实际上,她被金钱
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
有可能被吞噬的人。
脸上打皱,眼睛干枯,还要给地主帮工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柳妈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冷漠无情愚昧可恨
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祥林嫂婆婆
侧面描写:严厉的婆婆
严厉,冷酷无情
虽是山里人的模样,应酬从容,说话也很能干
精明能干,利用封建家长制,无视和践踏祥林嫂的尊严
支取祥林嫂的工钱,劫走祥林嫂,强嫁进深山野墺里的贺老六
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鲁镇上的人们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内心空虚无聊。
同情、鄙视、厌恶祥林嫂的人,有心无心地杀死了祥林嫂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祥林嫂对“我”的三问: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我”对祥林嫂的三答:“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悚然、踌躇、吃惊、胆怯。
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我(报案人)
“我”有其善良、思想进步的一面;同时也软弱和无能。
具有启蒙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憎恶鲁四老爷,思想进步
同情祥林嫂却无能为力,一味地逃避、妥协。
“我”在全文的作用?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是小说的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
“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④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者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另: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群像,往往构成社会环境。
考点链接
“吃人”的
封建礼教
1.贞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从一而终
2.秩序
男尊女卑
三纲五常
3.三从
妇女,服也
4.祭祀
三从四德
5.迷信
清白、圣洁
鬼神、阴司、灵魂
“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之婆,柳妈、“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任务四:
赏析环境,归纳主旨
(1)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2)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它有大有小,大的有城市地域等,小的有居所、家庭等;它有硬有软,“硬”指的是看得见的如建筑器物等,“软”指的是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分类
自然环境
1.小说描写了几次“雪”?各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四次
作者初到鲁镇时(2段)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作用:点明鲁镇准备“祝福”的节令场景,衬托了“我”烦乱的心境,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听闻祥林嫂死讯后(32段)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作用:①衬托祥林嫂死后的沉寂氛围。雪花轻微的响动反衬出环境的沉寂,更突出了祥林嫂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世界里,烘托了主题。②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祥林嫂死后“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自然环境分析——“雪”
祝福前夕,柳妈拿祥林嫂寻开心(88段)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自然环境分析——“雪”
小说结尾(112段)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作用:①表面祥和的“祝福”氛围,更加反衬了祥林嫂命运的凄惨。
②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自然环境分析——“雪”
二十六七岁
二十七八岁
二十八九岁
三十三十一
三十一二岁
三十二三岁
三十三四岁
三十七八岁
春天死了丈夫(卫祥林),冬初逃到鲁镇做工;
春上被卖改嫁(贺老六),年底生了儿子阿毛;
阿毛2岁,第二任丈夫得伤寒死去;
春末痛失爱子(4岁),被迫再回鲁镇;
秋天捐门槛,年底仍不被允许参加祭祀;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被赶出鲁家,沦为行乞;
头发全白,迎春时在祝福之夜,寂然地死去。
2.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是巧合还是有意?
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应该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祥林嫂身上发生的却都是悲剧,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能突显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有力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社会环境——鲁镇
“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有关“祝福”:
第一次“祝福”(3段)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三个如此”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阶级关系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依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与贬抑。
②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③为下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做铺垫。
1.小说写了3次祝福,有何作用?
第二次“祝福”(68段—76段、107段—109段)
……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
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情景,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祝福”中得以充分展示,她由“享有”预备福礼的资格,到这点权利被剥夺,写出了鲁四老爷凭着封建礼教把她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第三次“祝福”(112段)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相结合,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凉死去,鲁镇“祝福”一派祥和,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悲凉。
②有钱人在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死去,这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小说主旨,揭露了对旧社会吃人的本质,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③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周密答题的“4面14点”点:
环境方面: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
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4)烘托心情;
(5)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6)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7)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8)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9)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10)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11)结构上:引出下文内容;
(12)与开头或结尾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13)揭示主题;
(14)深化主旨。
考点链接
思考:鲁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①落后:鲁镇是一个落后的地方,有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
②冷漠和残酷:人们对于祥林嫂的遭遇缺乏同情心,反而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她。这种冷漠不仅体现在普通人的态度上,也体现在所谓的“善人”身上。
③压抑和束缚:人们的思想被封建礼教所束缚,不敢反抗,也不敢追求自由和幸福。
④愚昧和无知:人们对于新思想、新事物持排斥态度,迷信鬼神,缺乏科学知识。
总之,鲁镇的社会环境是一个落后、封闭、保守、冷漠、残酷、压抑、束缚、愚昧和无知的社会环境。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揭示了封建思想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深刻影响。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小镇?
1、辛亥革命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解放民众。
2、封建流毒没有肃清。
3、愚昧的未觉醒。
4、已觉醒了的彷徨,纠结,不彻底。
交代现状
改变现状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当时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辛亥革命后,帝制政权被推翻,但的军阀官僚代之而起,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尤其是妇女受尽了剥削和压迫。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前后,复古主义者公开鼓吹“节烈”,颂扬“节妇”和“烈女”。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从《呐喊》到《彷徨》】
《狂人日记》的结尾是狂人临死前呐喊“救救孩子!”
《祝福》的结尾是我在祥林嫂死后想快点逃离鲁镇。
《呐喊》创作于新文化运动期间,《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
2.鲁迅先生为何写作这篇小说?
死亡原因
表层原因
深层原因
根本原因
丧失劳动力、饥寒交迫。
周围人的层层逼迫,求助无门。
①加害者的残酷;②旁观者的冷漠;③受害者的愚昧。
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
“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封建迷信:迷信鬼神、阴司、灵魂
3.完成祥林嫂死亡原因报告。
主旨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