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八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包头市第八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 6 月月考答案
1.C 2.D 3.C
4.①材料一侧重探讨竞速时代下速度对现代人生活及审美艺术的影响,以及“慢速美学”的兴起及意义,强调通过减
速关注内心体验,以对抗快节奏生活的焦虑,并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慢速审美传统。
②材料二侧重分析不同历史阶段“速度”对审美方式的影响,从古典时期的“静观”美学到工业革命的“速力”之美,
再到信息时代的虚拟美学,展现技术发展对审美的颠覆性改变。
5.(4 分)①当下年轻人生活的环境正值“竞速时代”,年轻人面临快节奏压力,容易焦虑,这类活动既可以让他们捕
捉新奇、紧跟时尚的追求,又能让他们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
②这类活动符合“慢速生活”与“慢速审美”理念,让他们从外部物理时间抽离,关注当下内心体验,实现心理时间
与物理时间平衡,达成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③传统技艺制作体验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
追忆和传承。
④“沉浸式体验”活动给予参与者亲身参与机会,不是“被给予”的被动审美,增强了审美主体主动性,满足年轻人
对不同审美体验的需求。
【导语】材料一聚焦竞速时代的生存困境,提出“慢速美学”作为对抗性救赎策略,强调通过减速重构时间经验,具
有鲜明的人文关怀;材料二则以技术演进为线索,分析古典静观、机械速力到虚拟美学的嬗变,呈现技术理性对审美
方式的形塑。前者重价值反思,后者重形态流变,共同揭示了现代性进程中速度与审美既冲突又共生的复杂图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使个体能在焦虑的环境中寻得瞬间的审美解脱,以新奇与时尚填补内心空缺”错,无中生有。材料一只是说“速
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
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原文中未提及速度美学能让个体在焦虑环境中寻得解脱并填补内心空缺。
B.“全面超越”错,表述过度。材料一说“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
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并非全面超越。
D.“只能局限于对自然现象的审美感知,无法拓展至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领域”错,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通
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可见文中未表
明古典时期“静观”美学不能拓展到艺术创作领域。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D.“从根本上扭转”“全面自由发展”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
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可见,慢速审美现代性是共种审美救赎策略,但它不能达到“从
根本上扭转个体在高速发展社会中的被动局面,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如此绝对的效果。
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画家深入山林数月创作,描绘当下自然变化,体现慢速审美;
B.团队数年复原古建筑,参观者细致观摩;符合慢速审美对当下体验和深度感受的要求;
C.手机应用程序追求快速高效获取信息,是速度的体现,与“慢速审美”相悖,故不能体现材料一所倡导的“慢速审
美”;
D.爱好者精雕细琢研习传统戏曲,注重过程与当下体验,体现慢速审美。
故选 C。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提到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
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文章开头先探讨竞速时代下速度对现代人生活和审美艺术的影响。第
二段提及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生活”
理念,是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
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该段直接阐述了“慢速美学”兴起的背景和其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意义,强调通过减速
关注内心体验,以对抗快节奏生活的焦虑。第四段提及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
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是追溯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慢速审美传统。
②材料二提及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共种“静观”美学,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
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信息技
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
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可见,材料二从古典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三个
历史阶段分别阐述了“速度”对审美方式的影响,即从古典时期的“静观”美学到工业革命的“速力”之美,再到信
息时代的虚拟美学,展现技术发展对审美的颠覆性改变。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提到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
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可见,当下年轻人生活在这样的竞速时代,
面临着巨大的快节奏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还提到“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
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可见,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
中,既渴望捕捉新奇、紧跟时尚,以满足自己对速度美学的追求。通过参与这类活动,年轻人可以暂时远离加速的生
活节奏,从快节奏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实现自我保护,缓解焦虑情绪。 ②材料一指出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
的审美救赎,还提到现代人倡导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
理时间的平衡。这类“沉浸式体验”活动符合“慢速生活”与“慢速审美”的理念。活动中,年轻人需要花费较长时
间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场景中,从而使得他们从快节奏的物理时间中抽离出来,关注当下的内心体验,全身心感受角
色的情感和经历,这有助于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让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从而达成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③材料一提到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
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
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可
见,传统技艺制作体验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让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审视和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了
他们对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④材料二中提到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
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可见,“沉浸
式体验”活动中,参与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主动参与到审美过程。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增强了审美主体
的主动性,更能满足年轻人对不同审美体验的需求。
6.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题思路】C 项,“愤怒与失望”错,文本一中格鲁对儿子的选择更多的是无奈;同时,他对草原传统技艺的忧虑不仅
源于儿子的选择,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7.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A 项,“暗示了年轻一代能够轻松超越老一辈,成为草原上的新主人”错,儿子驯马成功主要展示其能力以及
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掌握,不能过度解读为轻松超越老一辈并成为新主人,文中更多体现的是父子在传统与现代生活
选择上的不同态度与传承关系,而非代际超越。
8.①呼应开头儿子去县城的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②通过回忆十岁进城喝酥油茶的经历,进一步丰富了格鲁的人物形象,
展现他经历的单一性和对传统生活的执着。③以格鲁对县城变化的感慨和对酥油茶香味的遗忘,暗示传统与现代生活的
巨大差异,引发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生活变迁的思考。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前两点,即可得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解题思路】在结构方面,考虑与前文的关联,儿子去县城是故事的一个开端性情节,结尾处格鲁对县城变化的感受与之呼
应,使故事情节有始有终;在人物形象方面,这一情节是对格鲁性格特点等的补充,他仅有的一次进城经历且对酥油茶香味
的遗忘,突出他长期扎根牧场,传统生活模式的根深蒂固;在作品主题方面,思考其对传统现代关系探讨的深化作用,
这种对县城变化的陌生感和对过去味道的遗忘,直观地反映出传统与现代在生活方式、文化记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从而促使读者思考传统与现代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与走向。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9.①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现代文明的冲击。格鲁坚守草原放牧生活,期望儿子继承;儿子选择离开草原,开设牧家乐,拥
抱现代文明。②年轻一代的选择与老一辈的期望之间的冲突。儿子渴望新鲜、多元生活,与格鲁期望儿子留在草原的期
望产生冲突。③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儿子在牧家乐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接纳现代文明,也传承传统文化。④对传
统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并存。格鲁怀念传统,担忧儿子未来;儿子则通过开设牧家乐实现梦想,同时保留与草原的联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具有一定探究性和开放性,理解可以多元化。对于文本二中涉及的“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文本一多
有体现。首先,在文本一中,格鲁作为老一辈牧民的代表,坚守着传统的草原放牧生活方式,并期望儿子能够继承这份事
业。然而,儿子却选择了离开草原,去县城开设牧家乐,这一选择直接体现了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格鲁的期望与儿子的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价值取向。其次,年轻一代的儿子渴望新鲜、多元
的生活,他选择离开草原,追求现代都市的繁华与热闹。这与格鲁希望儿子留在草原、继承家业的期望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文本一原文中通过格鲁劝儿子别再出去与儿子坚持自己的选择的情节,生动地展现了这种代际之间的冲突与分歧。同时,
传统与现代之间互相融合。尽管儿子选择了现代生活,但他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他计划在县城开的牧家乐中融入骑
术、民族歌舞表演等传统文化元素,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融合既体现了儿子对现代文明的接纳与追求,
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文本一原文中描述牧家乐的热闹场景以及儿子和朋友们的沉醉其中,都展现了这
种融合的成功与魅力。最后,格鲁对草原生活的深深眷恋和对儿子未来的担忧,体现了老一辈对传统的怀念和对未来
的不确定感。他怀念那碗酥油茶的味道,担忧儿子在现代都市中是否会迷失自我。而儿子则通过开设牧家乐的方式,既实
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保留了与草原的联系。他的行动表明了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对传统的尊重,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
共存。文本一原文中格鲁对儿子的期许以及儿子的行动都体现了这种并存与和谐。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10.ACF 11.C 12.B
13.(1)臣身份平庸卑微,却特别蒙受恩顾优遇,从最卑下的品级中得到擢拔,委任到关键部门。(“庸微”,平庸卑
微的身份;“自”,从;“剧司”,关键部门。)
(2)(我)既没有伯父叔父,也没有兄长弟弟,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了子嗣。(得分点:鲜、祚、儿息)
(3)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内外设置了许多矮院墙,到处都是。(迨,异爨,往往)
(4)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一,把……看作一样。
齐,把……看作相等。为,表判断)14.同:情感相同。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孝情、不能对皇帝尽忠的忧惧和忠情。
异:出发点不同。①李密在野,意在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②王叔文在朝,因母亲生病暂时告假,
希望日后继续效劳。
15.D
16.(4 分)①借用典故,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情景交融,描摹了眼前荒凉破败的景象,强化了沉痛心情;
③对比,在过去与如今的比较中寄寓无限感伤;
④虚实相生,想象曾经的繁华热闹,实写眼前的萧条冷落。
17.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偃仰啸歌 , 冥然兀坐 。(4)(而)庭阶寂
寂,今已亭亭如盖矣。(5)一觞一咏 , 亦足以畅叙幽情。(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课内文言小题
18.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句式不同。①被动句②状语后置句。B.句式相同,均为宾语前置句。
C.句式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D.句式相同,均为判断句。
19.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诗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名词作动词,命名。B.动词使动用法,使……闻,报告。句意:我(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
C.名词作动词,抚养。句意:喂养两代人。
D.名词作动词,砌上墙。句意:四周围绕园子砌上墙。
20.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介词,被。句意: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不仅
蜀地人士和梁州、益州的长官明白知晓。
B.不同。副词,凡是/副词,总共。句意:凡是元老旧臣,均受到怜惜养育。/项脊轩总共遭受了四次火灾。
C.都作介词,在。句意: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D.不同。转折连词,却/连词,顺承,那么,就。句意: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这孩
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呀!
2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完全正确。再,两次。
B.完全正确。
C.不完全正确。 所以,用来……
D.不完全正确。 “不效”,没有效果。句意: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取得成效了。
22.“耳熟能祥”改为“耳熟能详”;“癫沛流离”改为“颠沛流离”;
【解析】“耳熟能祥”改为“耳熟能详”,表示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说出来。
“癫沛流离”改为“颠沛流离”,表示生活穷困,到处流浪,没有固定的居所和稳定的生活状态。
23.① 杜甫诗中的意象②大都源自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24.B
文中“历史暗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历史中那些不明显、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因素比作“暗流”。
A.“铁衣远戍辛勤久”中“铁衣”代指身穿铠甲的战士,使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铁衣”是战士的装备,在这里
用装备代指战士,与“历史暗流”的比喻手法不同。
B.“胡骑凭陵杂风雨”中把胡人的骑兵进攻时的凶猛态势比作风雨,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历史暗流”将抽象
事物比作具体事物的手法一致 。
C.“望帝春心托杜鹃”引用了望帝化杜鹃的典故,属于用典的修辞手法,和比喻手法无关。
D.“老鱼跳波瘦蛟舞”中“老鱼”“瘦蛟”本是没有情感的动物,这里赋予它们“跳波”“舞”的人的动作,使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并非比喻。包八十一中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6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
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
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
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
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
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是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
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倡导慢食、慢
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
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
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
“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
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
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
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侣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
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
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
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
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
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
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一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
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
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