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共3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六国论》课件(共3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导 入
“仁义不施”
贾 谊
杜 牧
“不爱其民”
本文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六国为什么被灭?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的生平和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和对比、举例、假设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①政论,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即“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六国论
——六国破灭之论
解读题目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书,下笔顷刻数千言,著有《权书》《衡论》等,文集为《嘉佑集》。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政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
作者简介
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历史背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善:好。
弊:弊病。 而:因而
道:原因。 以:介词,因为 。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因为。
翻|译|文|本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第一段的四句话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①赂秦而力亏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弊在赂秦也
①赂
②不赂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议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翻|译|文|本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
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有一百倍;
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以:介词,凭借,用。
小:形→名,小的地方。
邑:主要指贵族的封地,基本较小。
大:形→名,大的地方。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亡:失去 则:那么。
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固:本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翻|译|文|本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
先:对已经去世尊长的尊称。
以:连词,因而。
视:看待。
举:拿,用。
以:连词,来。
芥:小草。
然后:这样以后。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翻|译|文|本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就越急。
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判定了。
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同“餍”,满足。
奉:奉送。
弥:更加。 愈:更加。
以:介词,用。
事:侍奉。
得:适宜,得当。
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颠覆:灭亡。
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对比
论证
引用
论证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比喻
论证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分论点一)
思考本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文|本
小获邑
大得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所大欲
所大患
数量上
得地难
献地易
地有限
欲无厌
奉弥繁
侵愈急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翻|译|文|本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
未尝:不曾,没有。
终:最后。
继:连续、接续。
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既:已经。 免:幸免。
始:名词,起初、最初。
义:名→动,坚持正义。
斯:指示代词,这。
效:功效。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翻|译|文|本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作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
以:介词,用。
始:副词,才。
再:两次。
却:使……退却。
以:介词,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
诛:被杀死。
终:形→动,坚持到最后。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文|本
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向使:假使,假令。不行:不去。
当:同“倘”,假使,如果。
较:较量。 或:或许。
易:轻易。 量:计算,估量。
且:况且 革:改变,除去。
殆:几乎,将要。 际:时候。
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诚:的确,确实。
文本解析
分析课文第三段,完成下表。
诸侯国 灭亡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作者感情
齐国
燕国
赵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鄙夷
批评
惋惜
终继迁灭
势所难免;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印证第1段哪句话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对策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思考: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假设论证
举例(事实)论证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文|本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以:介词,用。 事:名→动,侍奉。
礼:名→动,礼待。
并力:合力,戮力。
势:外部环境形成的态势。而:却。
为……所:表被动。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日、月:名→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
趋:趋向、走向 为:治理。
在结构上的作用
1、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假设
论证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重用谋臣
团结一致
礼贤下士
承上启下——由“谈古”而“论今”
政治主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研|读|文|本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文|本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凭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降低身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夫:句首发语词
势:势力
于:介词,比。
犹:仍然,还。
可以:可以凭借。以,介词,凭借。
苟:如果。
以:介词,凭借。
从:跟随。
故事:旧事,先例。
是:指示代词,这。
思考1:本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论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与秦:诸侯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北宋:天下之大



问题探究
◇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北宋疆域示意图
这种做法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创作背景
思考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比:“六国”——“秦”
表明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仍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
暗比:“宋朝”——“契丹、西夏”
指出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警示统治者应从六国赂秦亡国的史实中吸取教训,不可一味地乞求苟安,要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对比论证
问题探究
借古
讽今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贿赂求和荀且偷安的退让态度,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文章主旨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对比
程度对比
道理论证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五段)
(讽今)
(并 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分 总)
1.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梳理本文论证思路,画出思维导图。
总|结|全|文
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②论证严谨,综合多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
③巧用修辞,富于变化,纵横恣意。
对比、对偶、比喻、引用、设问、双关等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总|结|全|文
六国灭亡已成历史,当历史照进现实,新时代的我们能够从六国破灭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不要畏惧强国,不要屈服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不要被强国的积威所胁迫。
现实意义
2025年4月2日 :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对欧盟为20%,对韩国为25%,对日本为24%,对印尼为32%,对泰国为36%,对越南为46%,对柬埔寨为49% 。
特朗普发动“关税战”后……
特朗普对越南加征46%关税后,越南领导人苏林与特朗普通话。提出“美越双方互降关税至零”的谈判方案,并主动单方面宣布降低美国天然气、汽车等商品关税。苏林还向特朗普承诺会扩大购买美国农产品和能源。
台湾省也发起了一轮又一轮“魅力攻势”,比如台积电承诺在美投资1000亿美元。然而事实证明,“魅力攻势”并未起到作用,台湾被征收了32%的关税,跟东南亚基本属于同一档,高于作为美国盟友的日本和韩国。赖清德表示要与美国就“零关税”进行谈判,称“没有采取关税报复的计划”。
“赂美”
2025年4月4日 :中国宣布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
2025年4月8日 :美国宣布对中国输美产品“对等关税”进一步提高50%至84%,叠加此前税率,部分商品综合税率升至104% 。
2025年4月9日 :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34%提高至84% ,并将12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
2025年4月9日 :特朗普决定对中国再次加码,在104%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国产品加税到125%,即日生效。对未实施报复关税的75个国家,宣布暂停加征“对等关税”90天,并将税率临时下调至10%。
2025年4月11日:中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上调至125%,并明确指出“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若美国继续加税,将“不予理会”,但若实质侵害中国利益,必将坚决反制。
“抗美”
六国对秦国的妥协退让,相当于饮鸩止渴,在自己要自己的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因为对入侵的国家采取妥协而能够保全的,一味退让获得不了尊严,更多的是丧权辱国,甚至灭国。
回顾我国的近代史,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们的国土,奴役我们的人民,而我们的清政府北洋政府,都是采取牺牲部分利益,一味的退让妥协,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甚至在一战的巴黎和会现场,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连争取自己利益的实力都没有。再看看我们现代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军事力量的世界领先,这些都让我们这个东方雄狮不再软弱,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我们在国际社会上才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敢轻视我们。国家的尊重和独立需要靠自身的发展,那人与人之间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同样需要个人的努力。
一味的妥协退让,换不来尊严与独立。为中国,为世界,吾辈当奋发图强!
现实意义
对比角度 相同点
评论内容
写作意图
论证方法
文章结构
语言运用
都涉及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一史实
都是为了借古讽今,规劝帝王
都采用了对比手法
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结构
都是整散结合,都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六国论》《阿房宫赋》二篇文章有何异同?
篇目 不同点 六国灭亡原因分析 主旨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弊在赂秦
不爱其人
警诫当世统治者戒奢爱民,不要重蹈亡秦覆辙
《六国论》《阿房宫赋》二篇文章有何异同?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诸侯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苏洵《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练习
5.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洵《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