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春》新授课导学案
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 分析文章精妙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提升语言赏析能力。
3. 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难点:领悟作者如何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表现景物特点,并能在写作中借鉴运用 。
三、预习导学
1. 作者及背景知识
查找朱自清的生平简介、文学成就以及《春》的创作背景,简要记录在下方。
2.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 ) 酝酿( ) 宛转( ) 应和( ) 嘹亮( ) 黄晕( ) 烘托( ) 抖擞(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ōng( )托 liáo( )亮 酝niàng( ) 卖nòng( ) 朗rùn( ) 花bāo( )
(3)解释下列词语
朗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宛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抖擞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朗读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感知
(1)文章描绘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 语言赏析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偷偷地”“钻”好在哪里?“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放在“小草”前面?
(3)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请再找出至少两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3. 写作手法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作者为什么能把春天的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
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和主题。
六、课后作业
1. 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景物,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
2.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 分析文章精妙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提升语言赏析能力。
3. 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难点:领悟作者如何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表现景物特点,并能在写作中借鉴运用 。
三、预习导学
1. 作者及背景知识
答案: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春》创作于1933年7月,作者在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后,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兼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兼课与教学之余,创作了此文。
解析: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2.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答案:朗润(rùn) 酝酿(yùn niàng) 宛转(wǎn) 应和(hè) 嘹亮(liáo) 黄晕(yùn) 烘托(hōng) 抖擞(sǒu)
解析:注意“酿”“晕”“和”等字的读音,“和”是多音字,在这里读“hè” ;“晕”读“yùn”,表示“光圈”的意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答案:hōng(烘)托 liáo(嘹)亮 酝niàng(酿) 卖nòng(弄) 朗rùn(润) 花bāo(苞)
解析:注意“烘”不要写成“哄”,“嘹”不要写成“缭”,“酿”的右半部分不要写错,“苞”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
(3)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朗润:明亮滋润。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抖擞精神:振作起精神。
解析: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3. 朗读感知
答案: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表达对春天的急切盼望;第二部分(第2 - 7段):绘春,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第三部分(第8 - 10段):颂春,赞美春天的“新”“美”“力”。
解析:通过划分文章结构,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感知
(1)答案:文章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
解析:概括每幅图画,能让学生对文章描绘的春天景象有更清晰的认识,把握文章内容重点。
(2)答案: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从“盼望着,盼望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春天的热切期盼和赞美。
解析:引导学生从文中关键语句入手,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 语言赏析
(1)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盼望着,盼望着”反复使用,突出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之情;“春天的脚步近了”将春天拟人化,赋予春天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即将到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其在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方面的作用,提升语言赏析能力。
(2)答案:“偷偷地”“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写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生长出来的情态,“钻”表现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小草”后面,是为了强调小草嫩绿的特点,起到了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同时也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富有韵味。如果放在“小草”前面,就变成了一般的描写顺序,表达效果不如原文。
解析:从词语的角度深入分析,让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精妙之处,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3)答案:示例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拟人和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将桃树、杏树、梨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排比和比喻,分别把桃花、杏花、梨花比作火、霞、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颜色鲜艳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春天比作娃娃、小姑娘、青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解析:引导学生自主寻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加深对修辞手法运用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3. 写作手法探究
(1)答案: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来描写景物。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视觉描写,写出了春花的颜色艳丽;“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描写,写出了花的香气;“‘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触觉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是听觉描写,增添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分析描写角度,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个方面展现景物特点,丰富写作手法。
(2)答案:作者能把春天的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是因为作者对春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并且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词语。对我们写作的启示是: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词语来描写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多角度地描写景物,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通过探究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梳理思维导图,明确文章围绕“盼春 - 绘春 - 颂春”展开,绘春部分通过五幅图画展现春天的美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角度,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六、课后作业
1. 答案及解析:学生作业答案不唯一,教师在批改时,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角度,是否抓住了景物特点,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 督促学生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优美语言的积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