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授课导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大意。2. 赏析诗歌中意象运用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升古典诗歌鉴赏能力。3. 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体会古诗中蕴含的真挚友情。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杨花”“子规”等意象及其作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难点:领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艺术魅力,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想象与拟人手法深化情感表达。三、预习导学1. 作者及背景知识查阅李白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简要记录关键信息。2. 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左迁( ) 杨花( ) 子规( ) 闻道( ) 龙标( ) 五溪( ) 夜郎( )(2)解释下列词语左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朗读感知反复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准确、节奏合理。思考诗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课堂探究1. 整体感知(1)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氛围?(2)诗歌题目中的“左迁”是什么意思?结合题目和诗歌内容,说说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语句赏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从诗中再找出一处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分析其精妙之处。3. 情感与手法探究(1)诗人是如何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融入诗歌之中的?(2)本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对表达诗歌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五、课堂小结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写作手法、诗人情感,并总结学习本诗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收获。六、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诗歌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展现诗歌描绘的画面和蕴含的情感。2. 搜集整理李白其他表达友情的诗歌(如《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选择其中一首与本诗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歌大意。2. 赏析诗歌中意象运用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升古典诗歌鉴赏能力。3. 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体会古诗中蕴含的真挚友情。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杨花”“子规”等意象及其作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难点:领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艺术魅力,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想象与拟人手法深化情感表达。三、预习导学1. 作者及背景知识答案: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尉。李白在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写下此诗,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解析: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来源和诗歌风格特点。2. 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答案:左迁(zuǒ) 杨花(yáng) 子规(zǐ) 闻道(wén) 龙标(biāo) 五溪(xī) 夜郎(yè)解析:注意“左”为平舌音,“溪”不要读成“qī”,整体读音较为简单,需强调准确性。(2)解释下列词语答案:左迁:降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闻道:听说。五溪:当时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总称。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 )。解析:理解字词含义是读懂诗歌的基础,结合古代文化常识解释“左迁”,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3. 朗读感知答案:诗歌可分为两层。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暮春景象,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友人被贬之事;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奇特的想象,抒发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解析:划分层次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和结构,理解诗歌行文逻辑。四、课堂探究1. 整体感知(1)答案:诗歌描绘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景物。杨花飘落,子规悲啼,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凄凉、哀伤的画面,营造出伤感的氛围;明月则成为诗人传递情感的载体,增添了浪漫与温彩。解析:梳理景物并分析氛围,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能力。(2)答案:“左迁”是降职的意思。诗人通过描绘暮春凄凉之景,听闻友人被贬偏远之地,以及将愁心寄予明月伴随友人等内容,表达了对友人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关切,以及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之情。解析:结合题目和内容分析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题目与内容的联系。2. 语句赏析(1)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了多重作用。内容上,描绘了暮春时节杨花纷纷飘落、杜鹃鸟声声悲啼的景象,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氛围;结构上,为下文写友人被贬和自己的愁思做铺垫,以景衬情,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解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语句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2)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担忧和同情化作“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伴随友人到夜郎西部。这一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借助明月这一永恒的意象,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解析: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3)答案:示例:“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二字简洁自然,写出诗人得知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与关切;“过五溪”则点明友人贬谪之地的偏远,“五溪”路途遥远且环境艰苦,通过这三个字,侧面烘托出诗人对友人旅途艰辛的担忧,以及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虽未直接抒情,但情感真挚深沉。解析:引导学生自主赏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诗歌的能力。3. 情感与手法探究(1)答案:诗人首先通过选取“杨花”“子规”等带有凄凉色彩的意象,描绘暮春之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达出对友人被贬的伤感;接着“闻道龙标过五溪”,直接点明友人被贬之事,“过五溪”的描述暗含对友人旅途艰难的担忧;最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借助想象,将明月拟人化,把自己的愁思寄托其中,让明月陪伴友人,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推向高潮,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解析:分析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和层次,让学生理解诗歌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答案:本诗在写作手法上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想象和拟人。借景抒情体现在首句通过描写杨花、子规营造凄凉氛围,为抒情做铺垫;想象和拟人集中体现在后两句,诗人想象将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友人,赋予明月人的情感和行为,使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真挚感人,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解析:探究写作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五、课堂小结答案:本诗通过描写暮春杨花飘落、子规啼叫的景象,以及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龙标之事,运用借景抒情、拟人等手法,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同情与牵挂之情融入其中,尤其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借助想象和拟人,生动地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学习本诗,我们学会了从意象、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体会到古诗中真挚情感的表达艺术。解析: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整体把握。六、课后作业1. 答案及解析:默写部分关注学生是否书写正确、规范。改写短文时,重点看学生是否能准确把握诗歌意境,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展现诗歌画面,是否能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其中。对改写存在问题的学生,可指导其重新梳理诗歌内容,借鉴优秀短文的描写方法。2. 答案示例:以《赠汪伦》为例,相同点:都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不同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借景抒情、拟人等手法,将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融入景中,借助想象传递情感;《赠汪伦》则以叙事为主,通过汪伦踏歌送行的场景,以夸张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抒胸臆,表达友情的深厚。解析:批改时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分析出抒情方式的异同,对分析不准确的学生,引导其深入研读诗歌,对比不同诗歌的抒情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