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下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
下期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单选题
1.有人说:“青春,是与七个自己相遇。一个明媚,一个忧伤,一个华丽,一个冒险,一个倔强,一个柔软,最后那个正在成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青春是美好的,要独立自主,固执己见
B.青春期心理矛盾只会对我们产生消极的影响
C.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过渡阶段,须做到身心协调发展
D.青春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要时刻追求完美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浸染着游子的孤寂落寞之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迸发着志士的昂扬激越之志。同样写秋,却是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象。这是因为( )
A.情感促使我们作出行动
B.情感是人基本的精神需求
C.情感是一种深刻、稳定的内心体验
D.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观念
3.2024年,教育部深入实施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对所有中小学校开展一次“起底式”大排查,面向师生、家长定期开展法治教育、防治学生欺凌专题教育培训。这能够( )
①全面加强校园周边治理②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护能力
③遏制各类安全事件发生④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是全球首支全由听障儿童组成的合唱团。因先天原因,常人易学的知识他们需千百遍练习,但从不言弃。“小海豚”们的事迹启示我们要( )
①热心公益,服务社会②开朗豁达,以礼待人
③直面挫折,磨砺意志④乐观向上,自立自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从“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到“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从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到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无数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努力。这表明( )
A.自强能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B.自强是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C.只有科技工作者才需要自强
D.自强的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6.下列微点评正确的是( )
选项 内容 微点评
A 自信 表现为过高地估计自己,自以为是,好高骛远
B 自卑 表现为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
C 自尊 自我勉励,发愤图强
D 自强 表现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
A.A B.B C.C D.D
7.如图中的内容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理念分别是( )
A.①求大同②重民本 B.①尚和合②守诚信
C.①求大同②崇正义 D.①尚和合②崇正义
8.将于2025年4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除维护公共安全必要外,严禁在公共场所随意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尤其禁止在易侵犯隐私的区域安装,下列做法符合条例要求的是( )
A.不少商场在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
B.在自家门口对着楼道安装摄像头
C.某学校在学生宿舍内安装摄像头
D.某健身房在更衣室内安装摄像头
9.2024年12月30日,河北邯郸某初中生被害案一审宣判。对被告人张某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处罚。其中张某某和李某的行为( )
①属于民事违法行为②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
③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④受到了刑罚处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4年12月15日,广东省文明办发布了2024年广东“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这些“新时代好少年”中有的热心于公益,有的是科创小达人,有的身处逆境依然自强不息,有的积极传播革命先进事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布这些“新时代好少年”的先进事迹有利于青少年( )
A.敢于竞争,超越他人 B.见贤思齐,完善自我
C.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D.积极担当,寻求认可
11.两千多年前,“富贵不能淫”是孟子的高尚品格;革命年代,“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是方志敏一生的坚守:进入新时代,“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依然是国家的号召、人民的行动。这说明( )
A.中华传统美德不断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B.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人民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C.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D.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1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践行“关爱他人”的传统美德,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看到老人摔倒,怕被讹诈,赶紧走开
B.对有困难的同学,主动伸出援手
C.帮助他人时,要求对方给予回报
D.只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其他人与自己无关
13.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家”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中华文化( )
A.具有连续性,一直延续至今
B.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C.能滋养所有人的精神世界
D.具有和平性,倡导以和为贵
14.下列用图示法表示“违法行为”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①违法行为②一般违法行为③犯罪行为 ④行政违法行为 ⑤民事违法行为
A. B.
C. D.
15.国泰民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家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澳大利亚籍人员成某因犯间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在服刑期满后,成某被北京市国家安全局依法执行驱逐出境。下列对该案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B.成某的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
C.公民的违法行为都会被判处刑罚
D.本案的公诉机关是国家安全机关
16.摄影师王某偶然发现某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以荣某名义发表了自己的摄影作品,于是王某将该杂志社和荣某告上法庭,后经法院判决,获得1600元的赔偿。这启示我们( )
①公民的著作权不容侵犯②生活中的侵权行为越来越多
③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④你我齐行动,坚决制裁侵权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下列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民事权利的情境解读正确的一组是( )
序号 情境 解读
① 七年级学生小军一家最近陷入继承纠纷,姑姑认为小军是未成年人,不享有继承权 未成年人享有继承权,姑姑的想法是错误的
② 八年级学生小亮发明了防伤手的磁性铁锤并申请专利,某公司未经小亮及其监护人同意私自使用该发明专利 未成年人不享有知识产权,其发明专利的知识产权由其监护人代为享有
③ 九年级学生小华参加某公司举行的编程比赛,获得税前奖金1万元,他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不用纳税 未成年人享有财产权,同时需要依法纳税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18.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
①依法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
②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同样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③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和侵害时,要及时为自己讨回公道,“以牙还牙”
④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二、分析说明题
19.中学生应通过新闻洞察社会,将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既要学透理论,又要关注现实,在观察与思考中培育道德品质、提升法治素养,让青春在与时代同行中绽放光彩。请你阅读以下两则新闻,运用所学知识,按要求作答。
新闻一 新闻二
2025年3月25日,四川省巴州区回风街道某小区一男子被高空坠物砸中头部受伤倒地。接警后,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置工作。经查,江某(男,35岁)、吴某(男,47岁)在该小区4栋1单元21楼进行装修作业时,因焊接操作失当,致使一块方钢掉落,砸中正在该单元楼下驾驶三轮车的杨某(男,33岁)头部,致杨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24年7月,王某某、徐某某未经任某某同意,在网上对任某某的头像进行评论,并用带有侮辱性、诽谤性的不当言论对任某某进行攻击。这对任某某心理、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任某某将两人诉至法院,法官认真听取双方陈述,研判所提供证据材料,对双方进行调解。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2000元。
(1)针对新闻一中的案例,有同学认为杨某的死亡是江某、吴某行为失当造成的后果,并非出于故意,因而应免于刑事处罚。如果让你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你会怎么说?
(2)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新闻二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
三、综合探究题
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校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下面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面任务。
【请你设计】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借助哪些形式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心思想理念?(写出两种即可)
【请你分析】
(2)同学们收集了下面的句子,请你写出它们所体现的思想理念。
句子 理念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
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③
君子义以为上 ④
(3)除了这些思想理念,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请你再写出两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
【请你列举】
(4)请你写出两个与“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体现的理念相一致的历史故事。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D B B A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B A B A B D B
1.C
【详解】本题考查对青春的认识。
A:“固执己见”不符合青春期应培养的开放、理性态度。故A说法错误;
B:青春期矛盾心理具有双重影响(如激发潜力),而非“只会消极”。 故B说法错误;
D:“时刻追求完美”不现实,应接纳成长中的不完美并积极改进。 故D说法错误;
C:强调青春期作为过渡阶段的特点,符合身心协调发展的要求。故C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情感的作用。
D:两首诗同样描写秋天,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关键在于诗人对“秋”的主观态度和观念不同,因为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观念,故D符合题意;
ABC: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的原因、学会自我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②④:题干表述“面向师生、家长定期开展法治教育、防治学生欺凌专题教育培训”,这些教育培训可以直接帮助未成年人学习如何预防和应对欺凌,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防治学生欺凌和开展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进其健康成长,故②④说法正确;
①:题干表述的是对学校内部的“起底式”排查和面向师生、家长的教育培训,并不能全面加强校园周边治理,故①说法错误;
③:题干聚焦于“学生欺凌防治”,并不能遏制“各类安全事件”(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自立自强、战胜挫折。
③④:分析材料,“小海豚”们因先天原因,常人易学的知识他们需千百遍练习,但从不言弃。这体现了自立自强的品质,是勇于战胜挫折的表现,故③④说法正确;
①②: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①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自强的作用。
B:科技工作者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取得了包括火星探测、深海探测、卫星组网和大飞机制造等一系列重大成就。这些成就证明了自强是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故B说法正确;
A:“一切”说法过于绝对。自强确实可以赋予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但并不能保证战胜“一切”困难。故A说法错误;
C:“只有”这一说法过于狭隘。自强是一种普遍的品质,不仅科技工作者需要,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具备。故C说法错误;
D:“都能”这一说法过于绝对。自强虽然有助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但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青春的自信与自强。
A:过高地估计自己,自以为是,好高骛远,这是自负的表现,故A说法错误;
B: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属于自卑,故B说法正确;
C: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这是自强的表现,故C说法错误;
D: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这是自信,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7.A
【详解】本题考查核心思想理念。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求大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重民本,故A符合题意;
BCD:尚和合、守诚信、崇正义,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8.A
【详解】本题考查隐私权、公民行使权利的界限。
A:分析题文可知,根据《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除维护公共安全必要外,禁止在公共场所随意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尤其禁止在易侵犯隐私的区域安装。商场在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属于维护公共安全的必要措施,符合条例要求,故A说法正确;
BCD: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可能拍摄到楼道公共区域及他人活动,易侵犯他人隐私,违反条例;学生宿舍属于私人生活空间,安装摄像头侵犯隐私,条例明确禁止;更衣室是高度隐私区域,安装摄像头严重侵犯他人隐私,故BC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9.D
【详解】本题考查犯罪行为。
③④:题干中张某某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属于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受到了刑罚处罚,③④符合题意;
①:属于刑事违法行为,①说法错误;
②:违反了刑法,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0.B
【详解】本题考查止于至善的内涵及要求。
B:“新时代好少年”作为青少年中的榜样,他们的先进事迹能让其他青少年看到自身不足,学习优点,不断完善自我,故B符合题意;
A:材料中未体现“敢于竞争,超越他人”相关内容,“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主要是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学习,而非强调竞争,故A不符合题意;
C:发布 “新时代好少年” 先进事迹的目的不是为了让青少年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是为了让青少年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行为,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故C说法错误;
D:“积极担当”是正确的,但“寻求认可”说法不准确。青少年学习“新时代好少年”应是从内心深处受到激励,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提升自我,而不是为了寻求他人认可去做事,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1.D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作用。
D:从两千多年前孟子的 “富贵不能淫”,到革命年代方志敏的朴素生活坚守,再到新时代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 的行动,表明中华传统美德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表现,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内涵丰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D符合题意;
A: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故A说法错误;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故B说法错误;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2.B
【详解】本题考查关爱他人。
B:关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析选项,对有困难的同学,主动伸出援手,属于关爱他人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
A:看到老人摔倒,应该扶起,故A说法错误;
C:帮助他人不能要求对方给予回报,故C说法错误;
D: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3.A
【详解】本题考查尚和合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A:“家”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也经历数千年的演变,说明中国文字具有连续性,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使我们感受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故A说法正确;
BD: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并未体现“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平性”,故BD不符合题意;
C:“所有人”说法过于绝对,我们每个人精神世界都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故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4.B
【详解】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分类的认识和理解。
B:依据教材知识,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根据违法情节的轻重,我们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故B正确;
ACD:分类错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本题选B。
15.A
【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A:分析可知,澳大利亚籍人员成某被依法执行驱逐出境,其行为具有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属于犯罪行为,故A符合题意;
B: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故B说法错误;
C:公民的违法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处罚,犯罪行为会被判处刑罚,故C说法错误;
D:本案的公诉机关是当地人民检察院,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6.B
【详解】本题考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念。
①:王某的摄影作品未经许可被他人使用,其著作权受到侵犯,说明公民的著作权不容侵犯,受法律保护,故①符合题意;
③:王某通过诉讼获得赔偿,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启示我们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故③符合题意;
②:仅从这一个案例不能得出生活中的侵权行为越来越多的结论,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且缺乏依据,故②说法错误;
④:制裁侵权者是司法机关等执法部门的职责,公民个人没有权力制裁侵权者 ,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7.D
【详解】本题考查财产权、继承权等。
①:未成年人享有继承权,小军姑姑的想法错误,①说法正确;
②: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知识产权,小亮发明专利的知识产权由他自己享有,②说法错误;
③:未成年人小华依法享有财产权,同时需要依法纳税,③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18.B
【详解】本题考查公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①②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要依法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同时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①②④说法符合题意;
③: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和侵害时,要通过合法途径维权,而不是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行为,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9.(1)江某、吴某的行为属于高空抛物,即便并非出于故意,但其行为已经造成他人死亡这一严重后果,说明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触犯了我国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理应受到刑罚处罚。
(2)①任某某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值得我们学习。②王某某、徐某某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这警示我们,在网络生活中要遵守道德和法律,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③法官能够做到依法调解,公正司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④材料中人物的行为启示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分析】考点考查:犯罪的基本特征、依法维权、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治观念、遵章守法的要求。
能力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犯罪的基本特征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因焊接操作失当,致使一块方钢掉落,砸中正在该单元楼下驾驶三轮车的杨某(男,33岁)头部,致杨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可链接高空抛物为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触犯了我国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理应受到刑罚处罚;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依法维权、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治观念、遵章守法的要求的有关知识,从评价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任某某将两人诉至法院→可链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②:王某某、徐某某未经任某某同意,在网上对任某某的头像进行评论,并用带有侮辱性、诽谤性的不当言论对任某某进行攻击→可链接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遵守道德和法律;
关键词③:法官认真听取双方陈述,研判所提供证据材料,对双方进行调解→可链接依法调解,公正司法;
关键词④: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抚慰金2000元→可链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0.(1)书法、绘画、故事、格言、诗歌、戏曲等。(写出两个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2)①尚和合。②求大同。③守诚信。④崇正义。
(3)讲仁爱、重民本等。
(4)徙木立信、曾子杀彘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分析】考点考查:核心思想理念、思想理念。
能力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
【详解】(1)本题要求回答可以借助哪些形式正确理解和把握核心思想理念,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核心思想理念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可链接尚和合。
关键词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链接求大同。
关键词③: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可链接守诚信。
关键词④:君子义以为上→可链接崇正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本题要求写出两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要求两个与“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体现的理念相一致的历史故事,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