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精准押题】限时训练4:宋辽和夏金【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精准押题】限时训练4:宋辽和夏金【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限时训练4:宋辽和夏金
1.七年级同学正在读“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与之相关的皇帝是( )
A.宋太祖 B.宋真宗 C.宋神宗 D.宋徽宗
2.在百家讲坛中一首歌曲《无言》中对一位历史人物有这样的描述: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这位人物建立了哪个朝代( )
A.南宋 B.北宋 C.明朝 D.契丹
3.“太祖惩唐季藩镇之弊,置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统兵之权,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主诸军统制训练。”根据材料可知,宋初设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军队作战效率 B.分割兵权以防范将领专权
C.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D.节省军事开支
4.宋太祖时期,官员总数仅数千人,到宋神宗时,正式在编的官员已增至数万人,且文官占主导地位。这反映了北宋政府( )
A.推行崇文抑武 B.提高行政效率
C.分化宰相事权 D.缓解财政压力
5.北宋时期,枢密院正职中文职出身人数54人,武职出身人数18人;枢密院副职中文职出身人数108人,武职出身人数21人。由此可知,北宋统治者( )
A.勤于政事 B.崇文抑武 C.分化事权 D.与民休息
6.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 D.崇文抑武
7.欧阳修《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北宋余杭有位昆姓少卿,堪称大宋第一蟹痴。某日这老饕忽觉京城无趣,竟向吏部求个外放知州的差事。同僚好奇问他想去哪州,这仁兄捋须笑道:“某不挑山水不挑民,只消那州产肥蟹、衙门里没通判,便是洞天福地!”通判让人避之的原因是( )
A.监督并分知州权力 B.控制地方财政大权
C.拥有考核知州权力 D.掌握地方的军事权
8.宋初惩藩镇之弊,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通判的设置(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协助知州处理本地区的各项事务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检举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
9.宋太宗曾命大将曹彬攻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情。伐辽时,太宗曾一日内六次召枢密院商议,而中书省都没有参与也不知情。这反映出当时( )
A.中书省已形同虚设 B.相权被分割和限制
C.枢密院的权力膨胀 D.崇文抑武政策动摇
10.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年—1021年),王钦若出任宰相,真宗又任命寇准为宰相,有大臣表示不解,真宗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宋真宗意在( )
A.强化君主权力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工作效率 D.削弱武将兵权
1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该“制度”( )
A.首创于隋文帝时期结束于清末 B.在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C.实现古代官吏选拔的完全公平 D.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12.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和老师处谢恩。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称作“天子门生”。据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 )
A.统一录取标准 B.强化崇文抑武
C.强化专制皇权 D.防止科举舞弊
13.唐朝时,官府规定“工商杂类”不得参与科举。到了宋朝,商人及其子女都被允许参加科举。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实现平等自由 B.门第观念淡化
C.崇文抑武观念改变 D.思想控制强化
14.下表为北宋政治家有关商业的部分言论。据此判断,他们的相似主张是( )
范仲淹 “有逐处富实之家,不为商旅者,必须以利劝之。”
王安石 “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A.重商富国 B.与商争利 C.以商富民 D.农商并重
1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16.1070年(即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次年),司马光凭借给皇帝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赞扬历史上曹参遵循前任丞相的行政规范,从而维护了政局稳定。这表明北宋统治集团( )
A.推崇道家的无为而治 B.墨守前朝的行政经验
C.对改革没有达成共识 D.内部斗争已相当激烈
17.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在临漳县,清丈出隐瞒田地1.8万顷,追缴漏税50余万贯;南阳郡查出无税田户200余家,补征税款70万贯。由此可知,这一措施( )
A.抑制豪强兼并土地 B.缓解民众赋税压力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18.“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材料中的“太祖”是指( )
A.寇准 B.阿保机 C.元昊 D.赵匡胤
19.《辽史·百官志》记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的统治措施(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改变了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 D.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
20.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耶律阿保机——建立后梁政权 B.元昊——建立西夏,创制西夏文字
C.完颜阿骨打——统一蒙古各部 D.宋神宗——建立南宋政权
21.下图所示的是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拉林河畔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它是金代第五世帝王为纪念其祖父金代开国元勋反辽获胜而立的。这位“开国元勋”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铁木真 D.阿骨打
22.简图能直观地反映出政权的更迭。下面简图中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应为( )
A.西夏,金,南宋,蒙古,南宋 B.金,辽,南宋,北宋,蒙古
C.西夏,辽,南宋,北宋,蒙古 D.金,辽,北宋,蒙古,南宋
23.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图中的货币样式,可知( )
A.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B.各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C.宋辽西夏之间商贸繁盛 D.北宋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24.通过观察下面的中国大事年表(部分),我们可以得出宋朝的时代特征为( )
A.繁荣与开放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政权并立 D.科技文化繁荣
25.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也为之一空。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郾城大捷 B.陈桥兵变 C.宋金对峙 D.靖康之变
26.七年级某同学参加情景剧剧本编写竞赛,下面是他写的剧本的部分情节,据此可知该情景剧的主人公是( )
剧目一:大势论当前,急诏促回军 剧目二:狱讼满江红,悲歌言壮志 剧目三:东窗定毒计,三字铸奇冤
A.张骞 B.文天祥 C.岳飞 D.王安石
27.七年级学生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到( )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A.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B.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
C.鉴真矢志不渝的品质 D.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2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喻指( )
A.西湖的景色秀丽,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B.杭州经济发展繁荣的程度超过了开封
C.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
D.南宋百姓安宁和谐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29.在抗金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主战派主张乘胜北上作战,收复中原。但宋高宗却仍然甘愿作金的藩臣,任命主和派的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积极准备接受和议。这体现了南宋统治者( )
A.支持抗金 B.爱惜人才 C.苟且偏安 D.热爱和平
30.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是1142年并存的政权,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②向①称臣并给以钱物,偏安江南
B.②和④唐蕃和亲,和同为一家
C.①和②签订“澶渊之盟”,保持和平
D.①灭掉②③,建立大一统国家
31.近千年来,王安石历史地位浮沉不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举例
序号 主要措施
①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②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③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④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1)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为下列结论提供一例相应的史实依据。(填写序号)
结论 史实依据(填写序号)
变法促进农业的发展
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
变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材料二 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是否定的,认为王安石变法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20世纪20至40年代,为王安石及其新法彻底翻案,成为主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王安石)不谋同符”。20世纪50至60年代,研究者对王安石的“推抑兼并(摧毁大地主、大贵族的压抑兼并),均济贫乏(平均救济贫困的人家)”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称赞。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要是批评“摧抑兼并”实质上是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
(2)请梳理各历史时期对王安石及变法的态度或评价。
历史时期 态度或评价
从南宋至晚清
20世纪20至40年代
20世纪50至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3)请任选一历史时期,阐释对王安石如此评价的历史背景。
(4)你对王安石历史地位浮沉不定有什么看法?
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号 建立时间 都城 民族 建立者
辽 10世纪初 上京临潢府 ① 耶律阿保机
北宋 960年 ② 汉族 ③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兴庆府 ④ 元昊
大金 1115年 会宁 女真族 ⑤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中的表格内容。
材料二
(2)请写出材料三图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
材料三 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双方相约为“兄弟之国”。“澶渊之盟”结束了长达25年的宋辽战争局面,维持了此后将近120年的和平友好往来,对宋辽双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希清《再论澶渊之盟》
(3)依据材料三,概括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影响。
材料四 怒发冲冠,凭栏外、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岳飞所说的“胡虏”“匈奴”是指哪个少数民族?“靖康耻”指的是金灭北宋事件,发生于哪一年?从词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抱负?
材料五 岳飞死后,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宋金对峙局面。双方能够形成对峙局面主要原因还是实力上的势均力敌,如果说金的优势在于军事上的能征善战,那么南宋的优势则在于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5)根据材料三,分析宋金为什么能够形成对峙的局面。
(6)请结合所学知识绘制一幅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对立局面简图,并分析一下当时的时代特征。
材料七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7)林升是南宋诗人,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态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限时训练4:宋辽和夏金
1.七年级同学正在读“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与之相关的皇帝是( )
A.宋太祖 B.宋真宗 C.宋神宗 D.宋徽宗
【答案】A
【难度】0.94
【来源】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宋初的军事制度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公元960年,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在陈桥驿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北宋建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也为了避免别的将领“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王位,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军官们交出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因此与之相关的皇帝是宋太祖,A项正确;宋真宗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签订澶渊之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宋神宗是宋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艺术领域有较高成就,创立“瘦金体”书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在百家讲坛中一首歌曲《无言》中对一位历史人物有这样的描述: “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这位人物建立了哪个朝代( )
A.南宋 B.北宋 C.明朝 D.契丹
【答案】B
【难度】0.65
【来源】2.8北宋的政治课后作业-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知识点】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详解】根据材料“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因此题干人物建立北宋,B项正确;南宋的建立者是赵构,与材料反映的陈桥兵变无关,排除A项;朱元璋建立明朝,与材料反映的陈桥兵变无关,排除C项;契丹国的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与材料反映的陈桥兵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太祖惩唐季藩镇之弊,置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统兵之权,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主诸军统制训练。”根据材料可知,宋初设立枢密院与三衙分权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军队作战效率 B.分割兵权以防范将领专权
C.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D.节省军事开支
【答案】B
【难度】0.65
【来源】宋初的军事制度专项练习
【知识点】宋初的军事制度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太祖惩唐季藩镇之弊,置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统兵之权,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主诸军统制训练。”可知,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弊端,设立枢密院与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枢密院)和统兵权(三衙)。这一措施的核心是通过分权制衡,防止将领掌握完整的兵权,从而避免地方割据威胁中央统治,B项正确;提高作战效率与题干不符,分权可能导致行政效率降低,排除A项; 强化边疆控制与材料无关,题干未提及边疆问题,排除C项; 节省军事开支并非宋初军事改革的主要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
4.宋太祖时期,官员总数仅数千人,到宋神宗时,正式在编的官员已增至数万人,且文官占主导地位。这反映了北宋政府( )
A.推行崇文抑武 B.提高行政效率
C.分化宰相事权 D.缓解财政压力
【答案】A
【难度】0.85
【来源】2025年广东省大湾区万阅联盟中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知识点】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宋太祖对地方统治的加强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正式在编的官员已增至数万人,且文官占主导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官员总数大幅增加,且文官占主导地位。北宋为防止武将专权,推行崇文抑武政策,重视文官、抑制武将,导致文官数量增多,符合题干描述,A项正确;官员数量大增且以文官为主,容易出现人浮于事的情况,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官员数量和文官主导,未涉及分化宰相事权(如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等),排除C项;官员总数增加会加重财政负担,而非缓解财政压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北宋时期,枢密院正职中文职出身人数54人,武职出身人数18人;枢密院副职中文职出身人数108人,武职出身人数21人。由此可知,北宋统治者( )
A.勤于政事 B.崇文抑武 C.分化事权 D.与民休息
【答案】B
【难度】0.65
【来源】2025年湖北省G20五月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详解】据题干“北宋时期,枢密院正职中文职出身人数54人,武职出身人数18人;枢密院副职中文职出身人数108人,武职出身人数21人”可知,题干数据表明文官在北宋军事核心机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武将专权的教训,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权力,并长期推行“崇文抑武”政策,B项正确;“勤于政事”属于君主个人特质,与题干反映的制度性政策无关,排除A项;分化事权主要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实现,与题干中文武比例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与民休息体现为轻徭薄赋政策,题干未涉及经济层面,排除D项。故选B项。
6.历史漫画诙谐幽默,耐人寻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内涵。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外戚专权 B.藩镇割据 C.武将专权 D.崇文抑武
【答案】D
【难度】0.65
【来源】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历史真题
【知识点】北宋的政治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体轻权力重”“气煞本讲啦”,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D项正确;外戚专权指古代外戚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与宋朝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项;五代时期的“武将专权”,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欧阳修《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北宋余杭有位昆姓少卿,堪称大宋第一蟹痴。某日这老饕忽觉京城无趣,竟向吏部求个外放知州的差事。同僚好奇问他想去哪州,这仁兄捋须笑道:“某不挑山水不挑民,只消那州产肥蟹、衙门里没通判,便是洞天福地!”通判让人避之的原因是( )
A.监督并分知州权力 B.控制地方财政大权
C.拥有考核知州权力 D.掌握地方的军事权
【答案】A
【难度】0.65
【来源】2025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宋太祖对地方统治的加强
【详解】依据题干“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的信息,结合所学北宋的统治的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A项正确;地方财政由转运使负责,排除B项;考核知州属于上级机构职责,通判并无考核知州的权力,排除C项;北宋时,通判与知州同领州事,职掌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审理等事务,通判并不能掌握地方军事权,排除D项。故选A项。
8.宋初惩藩镇之弊,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通判的设置(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协助知州处理本地区的各项事务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检举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
【答案】A
【难度】0.65
【来源】2.8北宋的政治课后作业-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知识点】宋太祖对地方统治的加强
【详解】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通判参与地方兵民、钱谷等事务的决策,并监督官员,这一设置的核心是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强化监督,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管控,符合宋初削弱地方、加强集权的目的,A项正确; 通判参与地方事务,主要目的是分权与监督,并非单纯协助,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财政增收,通判职责聚焦行政与监察,排除C项;检举权是通判实现中央控制的手段之一,仅为职能的一部分,并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9.宋太宗曾命大将曹彬攻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情。伐辽时,太宗曾一日内六次召枢密院商议,而中书省都没有参与也不知情。这反映出当时( )
A.中书省已形同虚设 B.相权被分割和限制
C.枢密院的权力膨胀 D.崇文抑武政策动摇
【答案】B
【难度】0.65
【来源】2025年广东省河源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详解】据题干“宋太宗曾命大将曹彬攻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情。伐辽时,太宗曾一日内六次召枢密院商议,而中书省都没有参与也不知情”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二府制”,中书省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题目中宋太宗仅召枢密院商议伐辽军事,而中书省(宰相李昉等)完全不知情,反映了军事决策权被严格限制在枢密院,宰相的参与权被剥夺。这是宋代时相权被分割和限制、强化皇权的典型表现,B项正确;“中书省已形同虚设”表述错误,中书省仍负责日常行政事务,题干材料表明中书省仅在军事领域被限制,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能说明宋代分割相权、强化皇权,不能充分说明枢密院的权力膨胀,排除C项;宋朝始终以文抑武,枢密院长官多由文臣担任,题目中的现象是文官系统内部分权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0.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年—1021年),王钦若出任宰相,真宗又任命寇准为宰相,有大臣表示不解,真宗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宋真宗意在( )
A.强化君主权力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工作效率 D.削弱武将兵权
【答案】A
【难度】0.65
【来源】2025年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详解】据题干“王钦若出任宰相,真宗又任命寇准为宰相,有大臣表示不解,真宗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和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不同的意见相互制衡,这样各方就都不敢胡作非为了。即,注重臣子之间的互相制衡,从而加强皇权,A项正确;同时让政论不同的两人出任宰相,二人互相牵制,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是这并非是宋真宗举措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同时让政论不同的两人出任宰相,二人互相牵制,会降低工作效率,排除C项;王钦若、寇准出任宰相,而非武将,与削弱武将兵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该“制度”( )
A.首创于隋文帝时期结束于清末 B.在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C.实现古代官吏选拔的完全公平 D.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答案】B
【难度】0.65
【来源】2025年山东省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冲刺猜想卷(一)
【知识点】科举制度的改革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文官地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科举制首创于隋炀帝时期,他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排除A项;科举制相对以往选官制度更公平公正,但受封建时代局限性影响,如存在考试内容僵化、世家大族一定程度的影响等,不能实现 “完全公平”,排除C项;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并非整个科举制发展历程都如此,排除D项。故选B项。
12.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和老师处谢恩。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称作“天子门生”。据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 )
A.统一录取标准 B.强化崇文抑武
C.强化专制皇权 D.防止科举舞弊
【答案】C
【难度】0.65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科举制度的改革
【详解】据材料“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可知,唐朝考生录取后向考官和老师谢恩,易形成裙带关系。宋代改革殿试制度,让考生成为 “天子门生”,只向皇帝感恩,这样就把科举选官的最终决定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强化了专制皇权 ,C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录取标准相关内容,改革殿试制度主要目的不是统一录取标准,排除A项;“崇文抑武” 是宋朝重视文官、抑制武将的政策导向,材料中改革殿试制度的举措与该政策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防止科举舞弊相关信息,改革殿试制度的核心目的不是防止科举舞弊,排除D项。故选C项。
13.唐朝时,官府规定“工商杂类”不得参与科举。到了宋朝,商人及其子女都被允许参加科举。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实现平等自由 B.门第观念淡化
C.崇文抑武观念改变 D.思想控制强化
【答案】B
【难度】0.65
【来源】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卷(重庆专用,七下1~10课)-学易金卷:2024-2025学年初中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知识点】科举制度的改革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 “工商杂类” 不得参与科举,这体现了当时对商人阶层的歧视,门第观念较重,以士、农、工、商来划分社会阶层,限制工商业者的政治上升通道。而宋朝商人及其子女被允许参加科举,打破了以往对商人阶层的限制,说明门第观念在淡化,不再单纯以出身和职业来限制人们参与政治,为更多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B项正确;在宋代,虽然商人及其子女获得了参加科举的权利,但社会远未实现平等自由,排除A项;崇文抑武是指宋朝重视文化、文官,抑制武将权力,材料中商人及其子女参加科举的变化与崇文抑武观念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宋朝允许商人及其子女参加科举,是在扩大科举取士范围,并非强化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下表为北宋政治家有关商业的部分言论。据此判断,他们的相似主张是( )
范仲淹 “有逐处富实之家,不为商旅者,必须以利劝之。”
王安石 “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A.重商富国 B.与商争利 C.以商富民 D.农商并重
【答案】A
【难度】0.65
【来源】2025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详解】阅读表格内容可知,范仲淹提出以利益引导富户参与商业,并通过对大商贾授予官职等方式鼓励商业活动,表明其主张通过发展商业来增强国家实力;王安石将“理财”视为国家首要任务,认为财富是治理天下的基础,主张通过经济手段(包括商业)充实国库。据此可知,二人的核心目标均是通过重视商业(如鼓励商人、与商共利、理财)来增加国家财富,A项正确;二人主张国家与商人合作或让利,而非争夺利益,排除B项;材料强调“富国”而非“富民”,排除C项;料未提及农业,无法体现“并重”,排除D项。故选A项。
15.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目的在于( )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答案】B
【难度】0.65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详解】据材料可知,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需结合变法背景与保甲法的具体职能来分析,保甲法将乡村居民编为保甲,实行军事化管理,平时维护治安、训练武艺,战时可作为后备军,王安石所言“寇乱息而威势强”中的“寇乱”,既可能包括外部威胁(如西夏、辽),也可能涵盖内部反抗(如农民起义),而保甲法通过组织农民、监控地方,有效遏制潜在反抗。王安石所言“寇乱”更可能指内部动荡,保甲通过强化基层控制,维护统治稳定,此为核心目标,B项正确;保甲法虽间接增强国家军力,但其核心并非直接对抗外敌,北宋边疆防御主要依赖禁军,保甲更侧重地方治安,故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保甲属地方武装,与中央禁军体系不同,主要职能非加强禁军控制,排除C项;保甲法虽削弱地方豪强势力,但其直接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而非针对特定阶层斗争,此选项为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6.1070年(即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次年),司马光凭借给皇帝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赞扬历史上曹参遵循前任丞相的行政规范,从而维护了政局稳定。这表明北宋统治集团( )
A.推崇道家的无为而治 B.墨守前朝的行政经验
C.对改革没有达成共识 D.内部斗争已相当激烈
【答案】C
【难度】0.65
【来源】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中考模拟历史试题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详解】据题干“1070年……从而维护了政局稳定”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王安石正在主持变法,而司马光通过赞扬曹参遵循旧制来暗示不应轻易改变旧有的行政规范,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这表明在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对于是否要进行改革并没有达成共识,C项正确;司马光赞扬曹参遵循旧制不意味着北宋统治集团推崇道家的无为而治,他只是借历史事例表达对变法的态度,排除A项;题干只是司马光个人借历史表达观点,不能说明北宋统治集团墨守前朝的行政经验,排除B项;题干仅体现出司马光不支持变法,不能直接得出北宋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已相当激烈,排除D项。故选C项。
17.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在临漳县,清丈出隐瞒田地1.8万顷,追缴漏税50余万贯;南阳郡查出无税田户200余家,补征税款70万贯。由此可知,这一措施( )
A.抑制豪强兼并土地 B.缓解民众赋税压力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答案】C
【难度】0.65
【来源】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详解】据题干“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补征税款70万贯”和所学知识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其中方田均税法通过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目的是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这一措施,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符合题意,C项正确;题干未直接体现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效果,重点在于税收追缴,排除A项;题干只是展示了通过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后,追缴到大量漏税,没有体现出民众赋税压力得到缓解,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主要围绕土地赋税展开,与地方行政权力削弱没有关系,且材料没有任何涉及地方行政权力变化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8.“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材料中的“太祖”是指( )
A.寇准 B.阿保机 C.元昊 D.赵匡胤
【答案】B
【难度】0.85
【来源】安徽省黄山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辽的建立
【详解】据题干“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和所学知识可知,耶律阿保机于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916年正式称帝,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都城设于上京临潢府,成为辽太祖,B项正确;寇准是北宋政治家,与契丹无关,排除A项;元昊是西夏开国皇帝,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排除C项;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排除D项。故选B项。
19.《辽史·百官志》记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的统治措施(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改变了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 D.形成了政权并立的格局
【答案】A
【难度】0.85
【来源】安徽省黄山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辽的建立
【详解】据题干“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辽朝针对境内多民族共存的现实,采取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双轨治理模式。北面官系统沿用契丹传统制度(国制),管理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例如宫帐、部族、属国等。机构简朴,但作为政权重心。南面官系统继承唐朝汉制,统治汉人聚居地区,处理州县、租赋、军马等事务,由契丹贵族与汉族地主共同管理。这种制度尊重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有效缓和了民族矛盾,推动了辽朝的社会稳定,A项正确;“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史实相反。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适应了不同经济形态(游牧与农耕),反而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排除B项;契丹仍保留国制,北面官体系维持了游牧传统,未强制汉化,反而通过分治保护了自身文化,排除C项;政权并立(如辽宋对峙)是外部格局,而题目讨论的是辽朝内部治理措施,两者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20.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耶律阿保机——建立后梁政权 B.元昊——建立西夏,创制西夏文字
C.完颜阿骨打——统一蒙古各部 D.宋神宗——建立南宋政权
【答案】B
【难度】0.85
【来源】北京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创制西夏文字,B项正确;耶律阿保机建立辽,而后梁政权是朱温建立的,排除A项;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而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排除C项;宋神宗是北宋时期的皇帝,而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21.下图所示的是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拉林河畔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它是金代第五世帝王为纪念其祖父金代开国元勋反辽获胜而立的。这位“开国元勋”是(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铁木真 D.阿骨打
【答案】D
【难度】0.85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金的建立
【详解】根据材料“大金得胜陀颂碑,它是金代第五世帝王为纪念其祖父金代开国元勋反辽获胜而立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115年,阿骨打起兵反辽,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D项正确;耶律阿保机是辽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元昊是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排除B项;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2.简图能直观地反映出政权的更迭。下面简图中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应为( )
A.西夏,金,南宋,蒙古,南宋 B.金,辽,南宋,北宋,蒙古
C.西夏,辽,南宋,北宋,蒙古 D.金,辽,北宋,蒙古,南宋
【答案】A
【难度】0.65
【来源】2025年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的建立、金灭辽及北宋、忽必烈建立元朝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与北宋,辽并立的政权是西夏,A为西夏;1125年,辽被金灭亡,金与北宋、西夏并立,B为金;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建立南宋,西夏、金与南宋并立,C为南宋;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蒙古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D为蒙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元朝与南宋对峙,E为南宋。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与北宋,辽并立的政权是西夏,A为西夏,不是金,排除BD项;1125年,辽被金灭亡,金与北宋、西夏并立,B为金,不是辽,排除C项。故选A项。
23.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图中的货币样式,可知( )
A.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B.各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C.宋辽西夏之间商贸繁盛 D.北宋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答案】B
【难度】0.65
【来源】2025年湖北省荆楚联盟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
【详解】根据图片“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契丹货币、西夏货币都模仿了中原(北宋)钱币的样式,北宋与辽、西夏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之间交流始终没有中断过。可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北宋货币体现了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B项正确;题干材料是“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货币样式与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是“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材料无法得出“宋辽西夏之间商贸繁盛、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的结论,排除CD项。故选B项。
24.通过观察下面的中国大事年表(部分),我们可以得出宋朝的时代特征为( )
A.繁荣与开放 B.经济重心南移 C.民族政权并立 D.科技文化繁荣
【答案】C
【难度】0.65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灭辽及北宋
【详解】根据年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除了北宋、南宋汉族政权外,还有契丹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等民族政权同时存在,各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充分体现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宋朝大事年表主要体现的是政权并立情况,未突出繁荣与开放的特征,排除A项;大事年表中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相关内容,如南方经济发展数据、南北经济对比等,排除B项;大事年表中没有关于宋朝科技发明(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等)、文化成就(如宋词、绘画等)的相关信息,不能体现科技文化繁荣这一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5.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也为之一空。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郾城大捷 B.陈桥兵变 C.宋金对峙 D.靖康之变
【答案】D
【难度】0.65
【来源】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依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D项正确;郾城大捷是宋金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取代后周所发动的兵变,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宋金对峙是南宋和金朝之间进行的对峙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6.七年级某同学参加情景剧剧本编写竞赛,下面是他写的剧本的部分情节,据此可知该情景剧的主人公是( )
剧目一:大势论当前,急诏促回军 剧目二:狱讼满江红,悲歌言壮志 剧目三:东窗定毒计,三字铸奇冤
A.张骞 B.文天祥 C.岳飞 D.王安石
【答案】C
【难度】0.85
【来源】安徽省黄山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详解】据题干“剧目一:大势论当前,急诏促回军;剧目二:狱讼满江红,悲歌言壮志;剧目三:东窗定毒计,三字铸奇冤”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势论当前,急诏促回军”对应岳飞抗金时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的历史事件。南宋朝廷主和派占据上风,急于与金议和,迫使岳飞从前线撤退。《满江红》是岳飞的代表词作,抒发了其抗金报国的壮志豪情。而“狱讼”指向岳飞被秦桧等人诬陷入狱的冤案,最终以“莫须有”罪名遇害。“东窗”指民间传说中秦桧夫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的情节;“三字”即“莫须有”罪名,直接关联岳飞冤案的核心。据此可知该情景剧的主人公是岳飞,C项正确;张骞的主要事迹为出使西域,与抗金、冤案无关,排除A项;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代表作为《正气歌》,与“满江红”“莫须有”无关,排除B项;王安石是北宋变法家,未涉及军事冤案,排除D项。故选C项。
27.七年级学生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到( )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A.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B.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
C.鉴真矢志不渝的品质 D.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答案】D
【难度】0.65
【来源】广东省广州市南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详解】根据材料“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体现了精忠报国的精神,D项正确;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元将领,与材料抗金事实不符,排除A项; 范仲淹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与材料南宋抗金将领无关,排除B项;鉴真为唐朝时期的人物,与南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喻指( )
A.西湖的景色秀丽,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B.杭州经济发展繁荣的程度超过了开封
C.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
D.南宋百姓安宁和谐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答案】C
【难度】0.65
【来源】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知识点】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
【详解】据所学可知,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题干中的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败和荀且偏安,C项正确;西湖的景色秀丽,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不是题干诗句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题干诗句未对杭州和开封的经济进行比较,排除B项;题干诗句并不能说明“南宋百姓安宁和谐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29.在抗金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主战派主张乘胜北上作战,收复中原。但宋高宗却仍然甘愿作金的藩臣,任命主和派的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积极准备接受和议。这体现了南宋统治者( )
A.支持抗金 B.爱惜人才 C.苟且偏安 D.热爱和平
【答案】C
【难度】0.65
【来源】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知识点】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
【详解】根据题干“宋高宗却仍然甘愿作金的藩臣,任命主和派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积极准备接受和议”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C项正确;从题干可看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并没有支持抗金,排除A项;题干中只是表达了他们在胜利形势下仍选择议和的决定,与爱惜人才、热爱和平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30.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是1142年并存的政权,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②向①称臣并给以钱物,偏安江南
B.②和④唐蕃和亲,和同为一家
C.①和②签订“澶渊之盟”,保持和平
D.①灭掉②③,建立大一统国家
【答案】A
【难度】0.65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
【知识点】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政权是金,②政权是南宋,③政权是西夏,④政权是吐蕃诸部。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南宋偏安江南,因此“②向①称臣并给以钱物,偏安江南”的表述正确,A项正确;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由此可知,B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由此可知,签订“澶渊之盟”的是北宋与辽,而不是南宋与金,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蒙古族灭掉南宋和西夏,最后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因此“①灭掉②③,建立大一统国家”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31.近千年来,王安石历史地位浮沉不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举例
序号 主要措施
①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②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③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④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1)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为下列结论提供一例相应的史实依据。(填写序号)
结论 史实依据(填写序号)
变法促进农业的发展
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
变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材料二 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是否定的,认为王安石变法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20世纪20至40年代,为王安石及其新法彻底翻案,成为主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王安石)不谋同符”。20世纪50至60年代,研究者对王安石的“推抑兼并(摧毁大地主、大贵族的压抑兼并),均济贫乏(平均救济贫困的人家)”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称赞。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要是批评“摧抑兼并”实质上是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
(2)请梳理各历史时期对王安石及变法的态度或评价。
历史时期 态度或评价
从南宋至晚清
20世纪20至40年代
20世纪50至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3)请任选一历史时期,阐释对王安石如此评价的历史背景。
(4)你对王安石历史地位浮沉不定有什么看法?
【答案】(1)依据:变法促进农业的发展:③;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②;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④;变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①
(2)态度或评价:从南宋至晚清,态度是否定的;20世纪20至40年代,态度是肯定的;20世纪50至60年代充分的肯定和称赞。
(3)背景:选择20世纪20至40年代,当梁启超奋起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之时,中国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要求改变屈辱现状,王安石富国强兵的思想与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的主张相同,通过变法改良以图中国的强大,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因而梁启超等人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肯定。
(4)看法: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物所持立场的不同,对于王安石及其变法始终褒贬不一,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定性评价也是几经变动,所以,王安石历史地位浮沉不定,难以形成定论。 
【难度】0.65
【来源】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知识点】北宋的政治
【详解】(1)依据:根据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是农业方面的错误,因此变法促进农业的发展填:③;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是经济措施,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填:②;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是军事上的措施,因此,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填:④;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这项举措触犯了大官僚和地主的利益,因此,变法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填:①。
(2)态度或评价:根据材料二“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是否定的,认为王安石变法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20世纪20至40年代,为王安石及其新法彻底翻案,成为主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王安石)不谋同符”。20世纪50至60年代,研究者对王安石的“推抑兼并(摧毁大地主、大贵族的压抑兼并),均济贫乏(平均救济贫困的人家)”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称赞。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要是批评“摧抑兼并”实质上是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可以概括出各历史时期对王安石及变法的态度或评价分别是:从南宋至晚清,态度是否定的;20世纪20至40年代,态度是肯定的;20世纪50至60年代充分的肯定和称赞。
(3)背景:根据材料二,选择20世纪20至40年代,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结合梁启超所处的历史时期进行阐释。结合所学可知,当梁启超奋起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之时,中国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要求改变屈辱现状,王安石富国强兵的思想与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的主张相同,通过变法改良以图中国的强大,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因而梁启超等人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肯定。
(4)看法:结合所学,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是:要放在所处的历史时期一分为二的进行评价,因此对王安石历史地位浮沉不定的看法是: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物所持立场的不同,对于王安石及其变法始终褒贬不一,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定性评价也是几经变动,所以,王安石历史地位浮沉不定,难以形成定论。 
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号 建立时间 都城 民族 建立者
辽 10世纪初 上京临潢府 ① 耶律阿保机
北宋 960年 ② 汉族 ③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兴庆府 ④ 元昊
大金 1115年 会宁 女真族 ⑤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中的表格内容。
【答案】(1)①契丹族;②开封(东京)③赵匡胤;④党项族;⑤阿骨打。
【来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朗洞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知识点】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辽与北宋的和战
【详解】(1)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即辽朝,①填契丹族。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定都开封(东京),②填开封(东京),③填赵匡胤。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政权,④填党项族。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政权。⑤填阿骨打。
材料二
(2)请写出材料三图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
【答案】(2)辽、金
【难度】0.65
【来源】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辽的建立、金与南宋对峙
【详解】(2)填写:根据材料三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辽建立,1125年被金所灭,960年北宋建立,1127年,被金所灭,1038年西夏建立,辽、西夏北宋并立;1127年南宋建立,1125年金灭辽,西夏金与南宋并立,故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是辽、金。
材料三 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双方相约为“兄弟之国”。“澶渊之盟”结束了长达25年的宋辽战争局面,维持了此后将近120年的和平友好往来,对宋辽双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希清《再论澶渊之盟》
(3)依据材料三,概括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影响。
【答案】(3)“澶渊之盟”的影响: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将近120年的和平友好往来,对宋辽双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难度】0.65
【来源】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澶渊之盟
【详解】(3)影响:根据材料“‘澶渊之盟’结束了长达25年的宋辽战争局面,维持了此后将近120年的和平友好往来,对宋辽双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知,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经济交流,文化相互影响,民族之间交流融合,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将近120年的和平友好往来,对宋辽双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材料四 怒发冲冠,凭栏外、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岳飞所说的“胡虏”“匈奴”是指哪个少数民族?“靖康耻”指的是金灭北宋事件,发生于哪一年?从词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抱负?
【答案】(4)民族:女真族。哪一年:1127年。抱负:体现了岳飞想收复被金占领的河山的政治抱负
【难度】0.65
【来源】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提升练-分层课时作业精选
【知识点】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金灭辽及北宋
【详解】(4)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抗击的对象是金,因此“胡虏”“匈奴”是指女真族。
哪一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这一年是宋钦宗靖康二年,史称“靖康之变”。
抱负:根据材料二“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可知体现了岳飞想收复被金占领的河山的政治抱负
材料五 岳飞死后,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宋金对峙局面。双方能够形成对峙局面主要原因还是实力上的势均力敌,如果说金的优势在于军事上的能征善战,那么南宋的优势则在于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5)根据材料三,分析宋金为什么能够形成对峙的局面。
(6)请结合所学知识绘制一幅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对立局面简图,并分析一下当时的时代特征。
【答案】
(5)岳飞抗金展示了南宋的势力,让金国意识到双方实力势均力敌;军事上金国能征善战,但南宋有岳飞等英雄率军反击;经济和文化上南宋更为发达。
(6)示例:
时代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共同发展。(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难度】0.65
【来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朗洞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知识点】宋金和议和南宋的偏安、辽与北宋的和战
【详解】(5)原因:结合前面的材料可知,岳飞抗金的节节胜利是金与南宋能够形成对峙局面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双方能够形成对峙局面主要原因还是实力上的势均力敌,如果说金的优势在于军事上的能征善战,那么南宋的优势则在于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可知,双方实力势均力敌,军事上金国能征善战;经济和文化上南宋更为发达,因此形成宋金对峙局面。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东北的政权是辽,西北为西夏。南宋时期,东北政权为金,西北为西夏。示意图如下:
时代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和图片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北宋和辽、西夏并立,南宋和金、西夏并立,因此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共同发展。因此时代特征为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材料七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7)林升是南宋诗人,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态度?
【答案】
(7)诗人的态度: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过着奢侈糜烂生活,忘却国耻的愤懑和批判态度。
【难度】0.65
【来源】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知识点】南宋偏安
【详解】(7)诗人的态度:据材料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诗人林升看到南宋统治者在临安(今杭州)偏安一隅,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北方失地,将临时都城当作故都汴州(今开封)一样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忘却国耻,过着奢侈腐烂生活的愤懑和批判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