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红烛》(课件)(共32张PPT)【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红烛》(课件)(共32张PPT)【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导入
同学们,李商隐《无题》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饱含着分离之痛与相思之苦。
这带给了闻一多先生关于“烛”的许多思考,他赋予了“烛”怎样新的内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
为理想而献身的青春底色
2.2红烛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2.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在“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五四”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 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这首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闻一多创作《红烛》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闻一多在《红烛》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把青春奉献给祖国,最终为民主自由献身来践行这一宣言。
题目解说
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文学常识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因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三美”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文本研读
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灰」1-4节 「泪」5-9节
1.结构上:开头李商隐诗句和结尾引用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诗歌收尾呼应。
2.内容上:统领全篇,是诗歌的主题中心。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文本研读
第一节:红烛的特征?其象征义是?诗人对“红烛”的感情是怎样的?
红烛的特征:红!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如同赤子之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本节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赞扬之情
手法?
类比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第二节:诗人对“红烛”有着怎样的认识?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文本研读
躯体和灵魂的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认为,躯体和灵魂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所以发出疑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此时诗人的情感:
困惑不解
手法?
比喻
自读2、3节,
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①不矛盾。
诗人明白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牺牲自己,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②诗人理解了“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的举动,明白了红烛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并且通过前后的对比,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此时诗人的情感:了悟
由第二节到第三节,从发问困惑到了悟,有一个什么手法?
设问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文本研读
第四节:“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动词的主体有什么变化?
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文本研读
第四节:“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动词的主体有什么变化?
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动词的主体由红烛转变为诗人。
诗人借“红烛”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一样燃烧自己,拯救世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使他们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此时诗人的情感:
激励 (借红烛激励自己)
文本研读
第五节:本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
拟人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烛之光的描写,引起下文对烛之泪的描写。
发光之日,便是泪流开始之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文本研读
第六节:1.结合背景,思考“残风”指的是什么?
2.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诗人寻求到红烛“伤心流泪”的原因是“残风”的存在。残风暗指反动势力。
2.红烛流泪是为烧的不稳,而着急的流泪。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世人而痛哭流涕的情感。
此时的诗人由于受到恶势力阻挠,内心感到:
焦急,痛苦
手法?
拟人
文本研读
第七节:本节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比喻。
诗人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
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的爱国热情,忧国之心。烛泪能培出慰藉的花,诗行能慰藉人间,唤起他们的爱国之心情,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托物言志。
烛之泪是对世人的贡献,作者借红烛表明自己的心志。
文本研读
第八节:这一节的因果关系象征了什么?
1、为外界创造光明,做出了贡献,自己却灰心流泪,不公平的因果关系
2、先果后因,强调自己灰心流泪,才能创造光明,突出献身精神。
红烛有这样的结果,却仍然无私奉献,执着地去“创造光明”。
此时诗人的情感是:同情
文本研读
第九节:结尾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作用?
1.内容:画龙点睛,揭示了奉献是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收束全诗,卒章显志。
2.结构:照应开头引子,首尾呼应。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文本研读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是呼告的修辞方法,形成诗节的排比,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①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②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国。
探究主旨
小结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有人说:“国家是腐败的,到处丑陋,不值得爱。”一腔赤诚对祖国的闻一多,用这样的话语提醒自己:“不要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对祖国的爱,爱到细微,爱到极致,爱到心底,像一盏红烛,燃烧成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追忆往昔,吾辈当努力。“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我们在享受盛世中国给予的无限荣耀时,我们更应该亲身投入实践,胸怀奉献精神,为国家奉献属于自己的力量。愿吾辈青年们都能够共勉,让文化瑰宝与奉献精神相得益彰。将青春献给祖国,才会成就岁月丰盈。积极投身志愿活动,用“奉献”凸显当代青年的本色!
“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付诸实践的奉献。希望我们都能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闻一多事迹
闻一多酷爱读书
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大家只有分头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而当时的闻一多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正看得入迷,竟然忘记了举行婚礼的事。
闻一多事迹
怒写“七子之歌”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闻一多事迹
最后一次演讲
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