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
2、回顾梳理课文内容及文化常识。
3、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
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传世。
知识补充——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
“与……书”
对象
《与妻书》林觉民
“报……书”
《报任安书》(司马迁)
复信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高官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回信
此外还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
文体知识
二、本文思路
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二、驳斥谬论
分析原因
四、书信常规的结尾
驳 “侵官”
驳 “生事”
驳 “征利”
驳 “拒谏”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辟 邪 说
难 壬 人
为天下理财
三、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的原因,表达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
答司马谏议书
某(用以指代本人姓名)启:昨日蒙(受)教(赐教),窃(私自,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表转折)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多异故也(判断句)。虽欲强聒(唠叨不休),终必不蒙见察(被您理解)(被动句),故略上报(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又想)蒙君实视遇(对待)厚,于反覆(指书信往来)不宜卤(同“鲁”)莽,故今具(“具”通“俱”,详细地)道所以(……原因),冀(希望)君实或见恕(原谅我)也。
三、重点字词梳理
盖儒者所争,尤(特别)在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名实已明,而(表顺承)天下之理得(明白)矣。今君实所以(用来……的)见教(指教我)者,以为侵官、生事、征(求)利、拒谏,以(因此)致(招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修订)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以授之于有司(专门负责的官员),不为(不能算)侵官(判断句);举(推行)先王之政,以(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批驳)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不为拒谏(判断句)。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
人习(习惯)于苟且(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忧虑,顾念)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状语后置),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对抗)之,则众何为(怎么能)而不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宾语前置)?盘庚之迁,胥(相)怨者民也,非特(仅)朝廷士大夫而已(判断句)。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考虑)义(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责备)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名作动,做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
无由(没有缘由)会晤(会面),不任(不胜)区区(小,谦辞,用于自称)向往之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liàng)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四、重点字词检测
五、重点文言现象归纳
1.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
于反覆不宜卤莽
2.古今异义词
故略上报
以致天下怨谤也
同“辩”,分辩
同“鲁”,粗鲁
古义:写回信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古义: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今义:少、不重要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3.词类活用
以膏泽斯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名词作动词,办(事)
形容词作动词,献媚讨好
4.特殊句式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判断句
终必不蒙见察 被动句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状语后置句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状语后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宾语前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 定语后置句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判断句
5.多义实词
(1)度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 )
度义而后动 ( )
度,然后知长短(《齐桓晋文之事》) (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 )
皇览揆余初度兮(《离骚》) ( )
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
物换星移几度秋(《滕王阁序》) ( )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气度,常态)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限度,尺度)
制度,法度
计划
考虑
丈量
衡量,比较
情况
渡过,越过
次,回
(2)故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原因 )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 ( 所以 )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交情 )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特意 )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 仍旧 )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过秦论》) (旧有的,原来的)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过去,从前)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归去来兮辞》) (故交,老友)
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 ( 死亡 )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 衰老 )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逃跑)(《陈涉世家》) ( 故意 )
(3)致
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 )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 )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表达 )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淮阴侯列传》) (送到 )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 极、尽 )
招致
招致,招引
造成,获得
到达
(4)见
终必不蒙见察 ( )
冀君实或见恕也 ( )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 )
移船相近邀相见(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 )
敢陈愚见(《晋书·王浑传》) (见解,见识)
表被动
放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指“我”
看见,看出
同“现”,显现、显露
见面,会面
表现
6.文学常识
1.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负有专责的官吏。
2.参知政事:参知政事是清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3.谏议大夫:官名。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4.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5.翰林学士: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编修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
6.古代常用谦称
鄙人: 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六、重点文言现象检测
1.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
于反覆不宜卤莽
2.古今异义词
故略上报
以致天下怨谤也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3.词类活用
以膏泽斯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特殊句式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终必不蒙见察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至于怨诽之多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七、重点句子翻译
(1)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案】 又考虑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返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
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2)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案】 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至于天下对我的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3)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答案】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
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八、作文素材积累
素材提取:担当精神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改革者,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往往招致非议和指责,王安石自然也未能例外。然而,细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便可深切感受到其在面对责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担当精神,这是改革者所必备的精神品质。
运用示范: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曾经说过:“上帝给我们一具肩膀,就是教你来挑担子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展示出生命的魅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每一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提起王安石,我们会想到他对古代文坛的影响,会被他奇崛峭劲、不拘旧法的文风折服,会钦佩他能够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然而,他在历史上创造的最大价值,是在当时强大的阻力面前大胆变法。他的变法遭遇了大地主、大官僚阶层的强烈反对,这些人便在皇帝面前列数他的罪状。可是,他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篇《答司马谏议书》表明自己不守陈规、力主变法的决心,最终成为彪炳史册的改革先驱。这是他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素材提取:变革思想
每一种制度都有其优越性,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制度也会暴露出问题。这时,就需要转变观念,改革完善。王安石就是一个改革家,他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可是,他的变革遭到反对,于是,他以《答司马谏议书》予以回击。
运用示范:
沙粒忍受蚌壳中的黑暗和孤独,终成珍珠;花儿忍受夜里的寒冷和寂寞,终于盛开。古人有云:“穷则变,变则通。”历来改革者都以一种非凡的勇气,站在世俗的对立面,高举鲜明的旗帜,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然而,王安石的变革并不顺利,他曾经的好友、此时的政敌司马光,批评这一改革已经招致“天下怨谤”。面对这一指责,王安石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的确,那些士大夫早已习惯了舒适安逸、因循守旧、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生活,王安石的变法遭到反对实属必然。虽然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了,但他的思想让世人敬仰。
素材提取:坚定信念
坚定的信念,能够让生命热烈奔放、精彩无限。王安石的生命是耀眼的,因为他对自己追求的变法事业充满了坚定信念。他的这种信念,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就是一篇向反对者发出的战斗檄文。
示范语段:
有志者事竟成。“志”即信念,即人生道路上的耀眼明灯,“成”即成就,即人生道路尽头的鲜花盛开,芳香扑鼻。王安石是一个信念坚定的改革家,在改革的道路上,他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砥砺前行,无所畏惧,即使面对好友司马光的批评,仍然没有丝毫的退缩。一篇《答司马谏议书》,表明了他的立场态度。正是这种信念,让他最终成为伟大的改革家。
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者借咏竹子的顽强生命力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信念是成就的基石,是成就的保证,坚定信念,敢于拼搏,成功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1.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D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自称己名或自称
为“某”等表示谦虚,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B.“故今具道所以”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意
思不同。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两句中的“是”意思相同。
九、检测
【解析】 A(√)对文言知识的解释正确。
B(√)前者“所以”的意思是“理由”,后者“所以”的意思是“用来……的”,二者意思不同。
C(√)前者“迁”的意思是“转移,迁移”,后者“迁”的意思是“降职”,二者意思不同。
D(×)“意思相同”错误。前者的意思是“认为正确”,后者的意思是“这,这样”。
名句默写
(1)《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述不为生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021年新高考Ⅰ卷·江苏)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
除弊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盘庚之迁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