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高中三元思辨类议论文审题立意指导及写法详解一、认识三元思辨类议论文1. 什么是三元思辨类议论文三元思辨类议论文是一种要求考生对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观点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议论文写作形式。这类题目通常提供三个关键词或三个观点,要求考生不仅分析每个要素的独立含义,更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2. 三元思辨题的特点(1)多元性:提供三个核心要素,而非传统的二元对立(2)关联性:三个要素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3)开放性:不预设固定结论,允许不同角度的解读(4)思辨性:强调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过程3. 常见题型示例(1)直接给出三个关键词:如"本手、妙手、俗手"(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2)提供三则相关材料:每则材料体现一个观点(3)名言组合型:三句名言各代表一个角度(4)现象分析型:呈现包含三个维度的社会现象二、审题立意四步法第一步:要素解析——准确把握每个概念的内涵对题目中的三个核心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和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具体方法:字面理解:从词语本义出发例:"本手"字面意思是"本分的一手",在围棋中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语境理解:结合题目提供的材料如材料对概念有解释,必须严格遵循引申理解:挖掘概念的象征意义"本手"可引申为做事的基本功、常规方法比较理解:通过与其他两个概念的对比来明确其边界比较"本手"与"妙手""俗手"的区别常见错误:概念理解模糊、以偏概全、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第二步:关系分析——探究三个要素间的逻辑联系这是三元思辨作文的核心环节,需要分析三个概念之间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递进关系:如"吸收·消化·创新",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循环关系:如"读·思·写"三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条件关系:如"本手·妙手·俗手",本手是妙手的基础,忽视本手可能导致俗手并列互补关系:如"智商·情商·逆商",三者共同构成人的综合素质层次关系:如"生存·生活·生命",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分析方法:画关系图:用图示表示三个概念的联系找连接词:思考可以用什么关联词连接它们设问引导:A与B有什么关系?B对C有什么影响?A与C通过B如何联系?第三步:立意构建——形成自己的核心观点在明确概念和关系后,需要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好的立意应该:全面性:涵盖三个要素,不偏废任何一个辩证性:体现对复杂关系的认识,避免绝对化深刻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思想深度新颖性:在合理范围内有一定创新性立意方法:侧重式立意:强调某一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如"以本手筑基,方能避俗求妙"循环式立意:阐述三要素的互动关系如"读以积累,思以消化,写以创新,三者循环促进"递进式立意:展现发展的阶段性如"从生存保障到生活品质,再到生命价值"选择式立意:根据不同情境谈选择如"守常、求变与出错:论不同情境下的策略选择"第四步:价值挖掘——提升立意的现实意义使文章具有现实针对性,方法包括:联系现实问题:如"本手妙手俗手"可联系基础教育中忽视基本功的现象指向人生启示:谈对青年成长的指导意义回应时代需求:如创新时代如何平衡基础与创新反思社会现象:批判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风气三、结构设计技巧1. 经典三段式结构开头部分:引入话题:可从社会现象、名言、比喻等切入解析概念:简明界定三个核心概念提出论点:明确表达对三者关系的认识主体部分:分论点一:第一个概念的价值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分论点二:第二个概念的价值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分论点三:第三个概念的价值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或按其他逻辑顺序组织)结尾部分:总结升华:综合三者关系,得出整体认识现实指向:联系实际,强调文章的现实意义呼吁展望:提出建议或展望未来2. 递进式结构第一层:分析第一个概念的基础地位第二层:论述第二个概念的提升作用第三层:探讨第三个概念的境界或警示综合层:阐明三者递进关系及整体价值3. 辩证循环式结构A与B的关系:如本手与妙手B与C的关系:如妙手与俗手C与A的关系:如俗手与本手三者循环:综合论述动态平衡4. 对比选择式结构情境一:何种情况下应重视A情境二:何种情况下应重视B情境三:何种情况下需警惕C综合指导:根据不同条件做出合理选择四、论证方法应用1. 举例论证选择能同时体现三个要素或它们之间关系的例子:历史事例:如王安石变法(本手:遵循制度;妙手:创新举措;俗手:急于求成)人物事例:达芬奇(扎实的基本功+创新精神+避免程式化)社会现象: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自然现象:树木(根系=本手,花果=妙手,病枝=俗手)2. 比喻论证用恰当的比喻形象说明三者关系:如将本手、妙手、俗手比作建筑的地基、创新设计和危房如将三者比作登山的基础训练、创新路线和危险捷径3.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突显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性:重妙手轻本手的后果 vs 本手扎实后自然出妙手急功近利导致俗手 vs 厚积薄发成就妙手4.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强调本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妙手)"欲速则不达"(警惕俗手)5. 因果论证分析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重视本手,所以可能产生妙手因为轻视本手,所以容易出现俗手因为追求妙手,反过来促进本手的完善五、常见问题及对策1. 概念理解偏差问题表现:对某个概念理解不准确,导致全文偏离对策:仔细研读题目中对概念的解释;查阅词典确认基本含义;通过与其他两个概念的对比来明确其内涵2. 关系分析简单化问题表现:只看到表面关系,缺乏深入辩证思考对策: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样";思考不同情境下关系是否会变化;寻找三者之间的间接联系3. 结构失衡问题表现:对某个要素论述过多或过少对策:写作前列提纲,合理分配篇幅;确保每个要素都有独立段落分析;在综合部分平衡三者关系4. 现实关联薄弱问题表现:就概念谈概念,缺乏现实意义对策:在开头或结尾联系现实;每个分论点后都可加现实启示;选择现实事例论证5. 语言表达抽象问题表现:过多抽象论述,缺乏具体分析对策:多使用具体例子;采用比喻等形象化表达;分解抽象概念为可操作指标六、优秀范文示例与评析题目:论"守正·创新·失误"三者的关系范文:《守正为基,创新为翼,理性看待失误》围棋术语中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人生路上亦有守正、创新与失误之辨。守正者,遵循规律恪守根本也;创新者,突破常规开拓新境也;失误者,偏离正道欲速不达也。三者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唯有以守正为根基,方能在创新中避免重大失误;而理性的创新尝试,即便偶有失误,也是通往妙境的必经之路。守正如同大树的根系,是创新生长的基础。司马迁遍览古籍、实地考察,方成"史家之绝唱";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乃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境界。这些成就无不说明,任何领域的突破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本质规律的把握。北宋王安石变法,急于求成而忽视社会实际,终成"俗手",反观商鞅变法,"徙木立信"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终获成功。守正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是量变积累的必经阶段。创新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守正后的必然追求。齐白石"衰年变法",在深厚传统功底上自创"红花墨叶"一派;爱因斯坦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提出相对论,开创物理学新纪元。这些"妙手"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长期积累后的创造性突破。当代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正是基于数十年工业化的积淀。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充分尊重规律基础上的突破与超越。失误往往是创新过程中的伴生物,需理性看待。爱迪生试验灯丝材料失败千次仍不言弃,最终照亮世界;航天事业中每一次事故都带来技术的完善。这些"俗手"虽为失误,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反之,若因惧怕失误而固步自封,则永远无法达到新境界。关键是要区分创造性失误与低级错误,前者值得宽容,后者必须避免。正如围棋中的"俗手",有些是创新尝试的代价,有些则是基础不牢的必然。当今社会,浮躁风气盛行,或急功近利忽视基础,或畏惧失误不敢创新。青年一代当以守正奠定人生根基,在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勇敢创新,不因可能的失误而踟躇不前,也不因追求新奇而轻视根本。唯有守正与创新并重,理性看待失误,方能在各自领域下出真正的"妙手",成就精彩人生。评析:立意:准确把握三者关系,提出"守正为基,创新为翼,理性看待失误"的核心观点,辩证统一。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每个概念有独立段落分析,最后综合三者关系。论证:运用丰富事例,既有历史人物,也有现代社会现象,论证充分。语言:准确流畅,比喻贴切(如"根系""翅膀"的比喻)。现实意义:结尾联系当代社会问题,对青年提出建议,使文章具有现实针对性。三元思辨类作文万能模板一、万能结构模板(递进式)标题:体现三元关系,如《守本手之基,求妙手之变,避俗手之失》开头段(150字左右)1. 引入话题(现象/名言/比喻)2. 解析三元概念(简要定义)3. 提出中心论点(阐明三者关系)主体段1:第一元分析(200字)分论:强调基础性作用(如"本手是根基") *论证方法:举例(如达芬奇画蛋)+ 对比(忽视本手的后果)过渡句:由本手引出妙手("唯有扎实本手,方能追求妙手")主体段2:第二元分析(200字)分论点:辩证看待提升(如"妙手是突破,但需谨慎")论证方法:正反例(王羲之创新 vs 邯郸学步)+ 引用("领异标新二月花")过渡句:过度追求妙手易入俗手主体段3:第三元分析(200字)分论点:警示与反思(如"俗手是急功近利的恶果")论证方法:社会现象(快餐式学习)+ 假设分析(若只求捷径…)结尾段(150字)1. 总结关系(如"三位一体,缺一不可")2. 现实启示(对青年/社会的建议)3. 升华主题(引用或比喻收尾)二、真题实战与范文真题1(2022新高考Ⅰ卷)题目:围棋术语有"本手、妙手、俗手",请结合材料写议论文。范文提纲:标题:《以本手筑基,以妙手致远》1. 开头:围棋如人生,三手对应三种境界。2. 本手:达芬奇画蛋、王羲之临帖,厚积方能薄发。3. 妙手:爱因斯坦突破经典物理,但需以扎实理论为前提。4. 俗手:批评"速成班"现象,忽视基础终将失败。5. 结尾:青年当"守正创新",避免浮躁。关键句:> "本手是妙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俗手则是本手缺失的必然结果。"真题2(模拟题)题目:谈"吸收(输入)·消化(思考)·创新(输出)"的关系。范文结构:1. 开头:类比饮食,无吸收则无成长,不消化则成负担。2. 吸收:马克思博览群书,奠定理论根基。3. 消化:朱熹"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4. 创新:华为从模仿到5G引领,完成"中国创造"跃升。5. 结尾:学习应形成"输入—加工—输出"的闭环。亮点:比喻论证:将知识消化比作"牛的反刍"。现实关联:批判"死记硬背"和"空谈创新"两种极端。万能金句:1. 递进关系:"无A则无B,无B则难成C;三者如登阶,缺一不可。"2. 循环关系:"A是B的土壤,B是C的种子,C反过来滋养A。"3. 警示关系:"轻视A而求C,终将堕入B的陷阱。"四、避坑指南1. 忌平均用力:可侧重1-2元,略写第3元(如80%写本手与妙手,20%提俗手)。2. 忌关系混乱:明确是"递进"还是"对立",避免自相矛盾。3. 忌空谈概念:每个观点必配事例(历史+现实)。例(反面案例):"本手很重要,妙手很厉害,俗手很糟糕。"(未分析关系)修改:"本手如根,妙手如花,根深方能花繁;若舍根求花,则成无本之木,终将凋零(俗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