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从自然之美到精神之光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文学奖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白鹿原》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人世间》 作者简介茅盾代表作品创作特色文学思想人物影响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戏剧:《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寻风景活动一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六幅风景画,尝试用四字短语概括风景画面。参考“沙漠驼铃”,为其他五幅图拟写标题。(方法:地点/时间+事件)寻风景沙漠驼铃风景一高原归耕风景二延河夕照风景三石洞雨景风景四桃林小憩风景五北国晨号风景六寻风景2.一幅风景画通常由主景和背景构成,请分析六幅“风景画”的主景和背景主要由哪些元素构成,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所谓背景,本文是指起烘托陪衬作用的自然风景,所谓主景,这里是作者所侧重强调的人文活动。画面背景、特征主景人文活动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茫茫一片、纯然一色、苍茫寂静、单调平板的沙漠,偶见枯骨。秃顶的山,颀长整齐的高秆作物长满梯田,蓝天黑山明月夕阳在山、河水汤汤、彩霞满天等构成的静穆的自然驼队跟着猩红大旗映入眼帘,驼铃奏出和谐的声音送来耳管。晚归农人牵着牛、掮着犁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生产”归来、欢歌笑语画面背景、特征主景人文活动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二三十棵桃树,旧石磨的圆桌,断碑、旧阶石几案,庄稼杂生:简陋普通初夏黎明、万籁俱静,空气清冽,朝霞笼山避雨读书的青年男女人们在桃林休憩、茶叙号兵吹号、战士荷枪: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悟风景活动二每幅画面内部均通过“自然底色”走向“人的活动”,就像第一段最后的那句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那么画面之间呢,又有哪些逻辑勾连?用什么来勾连呢?解题《风景谈》“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画面名称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请你找出作者穿插在风景中的议论性文字,说说它们的作用。第一风景:( )的风景。第二风景:( )的风景。第三风景:( )的风景。客观、荒凉,原始、朴素改造,乐观,追求、积极严肃、勇敢,守护、坚毅自然世界崇高精神民族精神懂曲笔活动三他们是谁,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精神状态?1940年5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到延安参观访问,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5个月的不寻常生活,使茅盾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看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高昂的革命斗志;看到了新的社会、新的人、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生活气象。作为关心时代、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生活、关心祖国命运,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茅盾不能不满怀激情地用手中的笔、用文字语言去讴歌、去赞颂。他们是谁,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精神状态?延安时期的物质生活:粮食短缺,物资不足,军民普遍穿补丁衣服,饮食以小米为主,冬季常以稀粥果腹。但通过“二五减租”“大生产运动”等政策,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社会秩序焕然一新。精神层面:集体主义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官兵平等同甘共苦,干部与群众共同劳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等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军民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信念克服封锁,形成团结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在那个时代,“到延安去”成为那个年代报国青年的梦想!资料链接《风景谈》一文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茅盾就另僻蹊径,不得不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政治寓于风景——“形”“神”凝系茅盾在1945 年出版的他的散文集《时间的纪录》的《后记》中写道:“在此期间应写的实在太多,而被准许写的又少得可怜,无可写不得不写。待要闭目歌颂吧,良心不许;搁笔装死罢,良心不安;于是而能幸见于刊物者,大抵半通不通,似可懂而不可懂——中国的作者多少年来是不得不在夹缝中猜度的。”“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政治寓于风景——“形”“神”凝系作者用含蓄的语言,尽可能地把在延安看到的一切写进文章中,把丰富的内涵较好地呈现给了读者。如“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些话语中,隐含着作者对延安抗日军民的无限敬仰和热切的赞颂之情。学习提示《风景谈》写于1940年底。茅盾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不得不在写作中运用曲笔。他回忆自己在延安参观、讲学时的见闻,怀着对延安的热爱,借谈“景”向国统区人民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图景,讴歌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研读时要把握本文以风景为“形”、以政治为“神”的特点,在欣赏写景技巧、析“景”“人”关系的基础上,体会每幅风景的精神内涵,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茅盾《在抗战逆流中》)的。曲笔是一种通过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或主题的文学手法。他们是谁,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精神状态?让我们用“曲笔”理论一起来猜读“真的风景”的内涵。【沙漠驼铃】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商队或边区运输队成员现从事活动:穿越荒凉沙漠运输物资,保障边区供给颂扬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与征服自然的意志【月夜归耕】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农民现从事活动:积极劳动,躬耕生产,支援抗战延安百姓改造自然的勤劳智慧以劳动为荣的乐观主义精神【延河夕照】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艺术学院的师生(鲁艺师生)现从事活动:生产自给,文艺服务工农有信仰,有追求,有生命力【石洞雨景】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投奔延安的学生或知识青年者现从事活动:避雨时仍坚持读书写作,学习求知如饥似渴,内心充盈精神富足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内在信仰的坚定【桃林茶社】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战士、干部现从事活动:休憩茶叙暗示了工作劳动学习战斗的紧张忙碌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淡薄清廉社会氛围【北国晨号】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八路军号兵或民兵现从事活动:吹响军号,唤醒军民投入战斗与生产正面歌颂严肃、坚决、勇敢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他们就是民族危亡时代的希望之光胜利之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