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语文《石壕吏》同步练习第一组:1.全诗中只用了“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妪的话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蛮横、凶悍。2.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3.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_______。4.《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出作者的矛盾心理:既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第二组:5.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石壕吏》为“________”之一。6.请用一句话归纳“听妇前致词”的内容。7.《石壕吏》是一首________(从体裁看)诗,写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8.很多读者认为本诗构思巧妙,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第三组:9.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赞美了诗人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C.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石壕吏》虽然直接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更应该是对封建社会官吏残暴和兵役制度的批判。B.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C.“暮投石壕村”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投”字暗示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头,所以一个赶路人急于找住宿的地方。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形成强烈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11.把文中句子“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可以吗?请简要分析。12.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诗人这样布局的用意是什么?第四组:1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还概括了本诗的中心事件。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C.老妇“急应河阳役”虽是无奈之举,却也体现了渴望早日平叛的爱国心。D.这是一首叙事诗,该诗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14.请参照下面表述,将诗歌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开端:暮投石壕村;发展:_________________;高潮:_________________;结局:作别老翁15.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辞,这是为什么?16.老妇说的话围绕“苦”字展开,诗中写了他们一家的哪些苦?请结合诗意概括。17.诗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中的“夜”和“捉”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18.如何理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两句诗的含义? 第五组:1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B.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D.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20.把“有吏夜捉人”中的“捉人”换成“征兵”好不好?为什么?21.试分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2.诗歌最后的“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23.请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4.对于诗中“泣幽咽”者为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不同意见。其一,认为是老妇;其二,认为是儿媳;其三,认为是老翁。你支持哪种观点?请简要写出自己的见解。第六组:对比阅读2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石壕吏(节选)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郎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乙】新安吏(节选)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傅。白水暮东流,青山犹灵声。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途经石壕、新安和潼关三地,目睹现实,写下了著名的“三吏”。除此处所选两首诗外,杜甫所写的另一首诗应为《__________》。 小逸;是的,这两诗的“史”,都指小官、差役。诗人通过写小吏,反映安史之乱给贫苦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 小文:这两首现实主义诗篇在写法上有三个明显的相同之处。从主题上看,都体现了诗人_________与对黑暗社会的痛斥;从叙事角度看,两诗都采用第_______人称的写法;从情感表达的方式上看,两诗都通过_______表达思想感情 小逸:正是杜诗的这种写实手法与他一颗牵挂百姓、兼济天下的心,为我们展现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图景,他的诗是当之无愧的“诗史”。 小文:虽困不忘国忧。我们今天读杜诗,仍可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人民浓烈的情怀。 26.小文同学根据“杜甫相关文学知识表”作出了一些推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历史背景 作者经历《望岳》 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此时在齐、赵(今山东、河北》漫游。《春望》 757年,安史之乱时期 756年,将家小安置在鄘州,只身前往灵式投命肃宗,途中为核军所伴,国居长安。《石壕吏》 759年春,安史之乱时期,唐军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途经新安、石壕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首诗。《月夜忆舍弟》 759年秋,安史之乱中 客居泰州(今甘禽天水),兄弟五人散处甘肃、河南、山东等地,只有最小的弟弟在身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61年,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居住在成都近部草堂。A.梳理创作时间及历史背景后,推测杜甫的创作高峰在安史之乱期间。B.阅读作者经历后,推测杜甫作品内容大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石壕吏》等。C.依据标题,结合作者经历,推测出杜甫的诗歌有对战争的控诉、山河的赞美、亲人的思念等。D.梳理作者经历,发现杜甫一生多在漂泊中追求仕途,其作品也多表现漂泊中的孤独和仕途不顺后的淡泊超然。参考答案第一组:1.答案: 吏呼一何怒;侧面2.答案: “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3.答案: 苦4.答案: 忧国思亲的情;赞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痛惜老妇一家因战争而家破人亡的现实。第二组:5.答案: 唐;杜甫;三吏三别6.答案: 老妇人自叙家中悲惨遭遇,自请服役。7.答案: 古体诗;官兵深夜捉丁不成,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8.答案: ①它以作者的“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来叙事,环环紧扣,简洁而有层次。②虚实交映,藏问于答。标题为“石壕吏”,却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③将自己的感情、态度融化在客观具体的叙述里,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第三组:9.答案: B 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0.D11.答案: 示例:不可以,原句中的“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批判了当时的兵役制度,改后没有这样的效果。(言之有理即可)12答案: 作者想要通过叙述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着力铺陈,给读者营造一个凄惨的时代背景,更能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更表达作者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第四组:13.答案: C14.答案: 老妇哭诉;老妇应役15.答案: 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的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6.答案: ①丧子之苦:三个儿子全部上了战场,两个已经战死。②生活条件之苦:家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③饱受征兵之苦:提心吊胆,日夜担心差吏捉人。17.答案: “夜”和“捉”字表明:百姓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差吏便在百姓入睡的黑夜进行突然袭击;表现差吏捉人的狡猾、手段狠毒,也说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18.答案: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能苟且偷生;死了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表达了老妇人的悲苦和无奈、诗人对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痛恨。第五组:20.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全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20.答案: 不好,因为“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用“捉人”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21.答案: 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残暴行径的揭露,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22.答案: 不好,原诗“独”喑示老妇已被带走,只剩老翁,表现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23.答案: 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器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24.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是老妇。老妇虽然最终被差吏捉走充丁,但老妇的哭泣声仍时刻回响在作者耳畔,使他久久不能入睡,更不能平静。[示例二]我认为是儿媳。如今婆婆被捉走,公公逃走,丈夫又不在,孩子还嗷嗷待哺,今后的日子到底该怎么过?儿媳痛不欲生,只能以泪洗面。 [示例三]我认为是老翁。老翁回来时发现老妇已经被捉走,此去也是凶多吉少,妻离子亡,老翁自觉生不如死,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第六组:对比阅读25.答案: 《潼关吏》 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第一人称 直接描写与议论结合的方式26.答案: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