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暮江吟课前导入深秋时节,诗人白居易为江上落日和新月升起的奇丽景象所陶醉;庐山雄奇险秀,诗人苏轼在畅游欣赏之余,感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梅雪争春,诗人卢钺抒发了极具辩论色彩的议论。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随诗人一起欣赏如画的自然风光,领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吧! 写作背景此诗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作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竞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中沿长江作此诗。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诗歌体裁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诗歌解读暮江吟暮:傍晚,黄昏的时候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深秋的傍晚观赏江景时由感而发。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①半江红。可怜②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③月似弓。注释①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② 〔可怜〕可爱。③ 〔真珠〕这里指珍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夕阳,将落山的太阳光。铺: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夕照图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瑟瑟”写出了江水碧绿的颜色,像绿宝石,像无瑕的翡翠。“红”也写出了江水的颜色,像红玛瑙,像火。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在这儿,不也是“日落江水红胜火”吗?思考: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可爱。怜,怜爱, 爱惜。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诗意: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月夜图真珠:即珍珠。月似弓:月弯如弓。(比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比喻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主旨拓展延伸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1.可怜九月初三夜。( )A.爱 B.怜悯 C.可怜随堂练习A解析:“可怜九月初三夜。”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原文解释: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朗朗新月形如弯弓。可怜:可爱。怜:爱。故选A。·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景物的?( )A.视觉 B.听觉 C.触觉A解析: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思是: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是所见之景,故为视觉描写。选A。3.《暮江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解析:《暮江吟》出自宋代苏轼,描绘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露似真珠月似弓。”运用比喻,将露水比作晶莹光亮的珍珠,将朗朗新月比作弯弓。故本题表述错误。4.《暮江吟》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九月初三夜解析: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原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翻译: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书写时注意“怜”“露”“似”汉字的正确写法。露似真珠月似弓感谢收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