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题西林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走进作者江男贰古诗朗诵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shìyuán题①西林②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③身在此山中。注释① 〔题〕书写,题写。②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 〔缘〕因为。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古诗讲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面“横”和“侧”说明诗人站的角度分别是在山的正面和侧面,“远近高低“点明了诗人站的位置。侧面岭峰借助图片说一说“岭”和“峰”的区别。岭:连绵的山脉。峰:高而尖的山。诗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能认识,不能辨别“真面目”指的是庐山真正的形态、外貌特征。“只”点明了这是唯一原因,这句话解释了自己认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层峦叠翠的深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思考: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游山所见;后两句说理,谈游山体会。古诗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江男贰题西林壁写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不同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赞美庐山奇景蕴藏深刻哲理明理变幻莫测寄意深远结构梳理江男贰《题西林壁》描写了诗人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全诗描绘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主旨概括随堂练习1.《题西林壁》给我们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应对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B.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解析:《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故选C。C2.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用下列成语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差之毫厘,谬以千里。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D.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解析: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B.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D.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选项C的句子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相同。故选C。C3.“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 ( )A.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目B.书写,题写解析:题西林壁的意思是这首诗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B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了从横、侧不同的角度,站在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观看庐山的感受。庐山分别呈现出什么景象?(填序号)A.深沟幽壑 B.奇峰陡峭 C.危崖险岩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_______远看:隐天蔽日;近看:_______;高处俯瞰:_______;山下仰望:重峦叠嶂。BCA解析:侧看:庐山陡峭、险峻。用“奇峰陡峭”搭配,故选B。近看:庐山不仅有着连绵的山岭和陡峭的山峰,其山体还充满了复杂多变的地貌,包括那些令人心生敬畏的险峻悬崖和岩石。故选C。远看:深沟和幽壑是庐山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山峰、岭脊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庐山复杂多变的地貌特征。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