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三单元综合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综合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 七年级下册
七下第三单元综合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阜平,红色晋察冀最富标志性意义的地名坐标。
这里,是晋察冀的腹心地区。自1937年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机关迁驻阜平,并以此为中心创建了华北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长期是晋察冀边区的首府,是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这里,村村是堡垒,人人是战士,是绝非轻易hàn dòng的地方。即便岁月gēng dié,那场人民战争的深厚伟力,依旧蕴含在这片崇山峻岭深沟险壑的褶皱里,也在那些以红色为底色的山区地名里。
这里,是晋察冀的文化中心,是一大批文化工作者曾pá shān yuè lǐng,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许多名篇巨著破题创作或收获灵感的地方。一个个阜平地名,是他们很多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1.根据拼音写词语。(3分)
hàn dòng(   )    gēng dié(   )    pá shān yuè lǐng(    )
2.下列对语段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坐标:比喻阜平在特定环境中的位置、定位。
B.腹心:比喻阜平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
C.首府:指阜平是晋察冀边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D.堡垒:比喻难于攻破的事物或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
3.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3分)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欣赏别人的谈吐,______;欣赏别人的大度,______;欣赏别人的善举,______;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时,别人也会向我们投来欣赏的眼光。
A.能提高我们的口才 能净化我们的心灵 能开阔我们的心胸
B.能开阔我们的心胸 能净化我们的心灵 能提高我们的口才
C.能开阔我们的心胸 能提高我们的口才 能净化我们的心灵
D.能提高我们的口才 能开阔我们的心胸 能净化我们的心灵
5.理解性默写。(10分)
(1)《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春》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花草树木以争芳斗艳的方式挽留春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种感情叫珍惜。面对百花盛开,触景生情的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晚春的留恋。
6.《台阶》中的父亲为了砌高高的台阶,省吃俭用,劳碌半生。春晚中,一曲《拼音》唱出了爸爸陪伴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唱出了父爱如山、父爱无言,也唱出了儿女们的反哺之心。歌曲最后,屏幕中父亲的高大背景和手牵手的画面令无数人感动。(6分)
(1)观察右侧这幅画,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寓意?(3分)
(2)父爱如山,大爱无言。你此时此刻最想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请简要说说。(3分)
7.“书卷香文学社”是学校的文学社团,招收本校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学生作为社员。文学社定期组织社员开展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活动。文学社有自己的刊物和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平台主要刊登社员投稿的作品,也面向全校学生征稿。(6分)
(1)文学社近期发布了一个招募令,请你根据文学社的特点补全招募条件。(4分)
招募令 各位同学: 书卷香文学社最近要招募一批新社员,条件如下: ①热爱阅读和写作的本校学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合以上条件的同学可向文学社提出申请,文学社期待你的加入。 书卷香文学社 XXXX年XX月XX日
(2)文学社社员在校园里开展了“名著阅读大家谈”采访活动,以下是采访的部分内容。请你推测社员采访时所提的问题。(2分)
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是的,教材规定的必读名著有的读起来有点难度,很难坚持读下去。我在阅读的时候采用了一些方法,比如我读《骆驼祥子》时就用了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读《史记》时我用了给人物制作卡片的方法。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卖蒜叟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
忽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挪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③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堵:墙。②揶揄:嘲笑,耍笑。③取势:准备好攻击的架势。④纵:释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精于拳勇/淫慢则不能励精
B.观者如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杨故取势于十步外/两狼之并驱如故
D.但见杨双膝跪地/但当涉猎
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10.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11.本文题为《卖蒜叟》,但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对“杨二相公”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等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你觉得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22分)
1985年的一场电影
李义文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是我们刘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经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的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的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⑨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现在父亲还在村砖瓦厂使力气。在村砖瓦厂,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直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姐不同意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正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衫就汗湿了。到了砖瓦厂,姐瞧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尘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很是刺眼。
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完,再干一会儿。
说完父亲推着小车又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伛偻的背影,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第二天下午五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把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天快黑了,燠热还未退去。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喧闹的人群,不知怎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儿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找,也没有。
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有删改)
12.阅读第~段,概括在电影放映那天晚上父亲的表现。(6分)
电影放映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影放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影散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4分)
①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②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14.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8分)
1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与本文第~段比较,简要回答这两位父亲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动力分别是什么。(4分)
【链接材料】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节选自李森祥《台阶》)
三、写作
16.现实生活中总一些事情让你快乐过,激动过,苦恼过,尴尬过……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攫取生命中让你难忘的一件事。请以《这是一件难忘的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记事要完整、具体,要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30分)
参考答案
1.【答案】撼动 更迭 爬山越岭
2.【答案】D
【解析】“堡垒”这里用的是本义,指在冲要地点做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3.【答案】缺少谓语,应“在那些以红色为底色的山区地名里”前加“珍藏”。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由“欣赏别人的谈吐”中的“谈吐”一词可知,应该接“能提高我们的口才”;由“欣赏别人的大度”中的“大度”一词可知,应该接“能开阔我们的心胸”;由“欣赏别人的善举”中的“善举”一词可知,应该接“能净化我们的心灵”。
5.(1)【答案】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2)【答案】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3)【答案】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4)【答案】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5)【答案】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6.(1)【答案】示例一:孩子无论年龄多大,在父亲眼中永远是个孩子,父爱如山。
示例二:父亲在孩子眼中永远是那么高大,他永远是孩子心中的榜样,永远值得敬仰。
(2)【答案】略。
7.(1)【答案】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能积极参加文学社组织的活动
(2)【答案】你在阅读名著时遇到困难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克服困难的?
8.【答案】D
【解析】A项,精通/精神。B项,像/比得上。C项,故意/旧,原来。D项,意思均为“只,只是”。故选D。
9.【答案】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攻击的架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10.【答案】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11.【答案】合适。文章通过对杨二相公愤怒的神态、傲慢的语言和击打老人的动作等的描写,刻画了杨二相公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的形象,以此反衬出卖蒜叟武艺超群、深藏不露、谦虚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杨二的批判及对卖蒜叟的赞扬。
12.【答案】不知所措地向来人道谢 在围子外转悠,看着人群嘿嘿地笑 歪在草垛堆里打着呼噜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可依据“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喧闹的人群,不知怎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儿不知所措”“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等内容来概括作答。
13.【答案】第①处:姐听到父亲表明坚决支持自己读书的话,内心十分感动,因此流泪。第②处:姐目睹了父亲为供自己读书所付出的努力,因心疼父亲而流泪。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14.【答案】①开篇点题,点明文章要讲述的内容是“放电影”;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探究“谁要放电影”以及“为什么要放电影”;③引出下文父亲与姐的争执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④果断的语气体现出父亲的坚定,突出了父亲内心的骄傲和对女儿的疼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15.【答案】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吃苦耐劳,勤劳厚道。动力:本文中父亲的动力是供女儿读书;链接材料中父亲的动力是修建新的台阶,提高自己和家庭的地位,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本文第~段与链接材料,分析两位父亲的共同特点。父亲的动力应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16.【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