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登高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文学常识积累第一章“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思想以儒家仁政为核心,秉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与李白并称 “李杜”,被后世誉为 “诗圣”,诗作因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 “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融合汉魏至盛唐诗歌精髓,对中日文学影响深远,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作家简介生平与诗作青年游历(35 岁前):周游吴越齐赵,应试不第,诗风豪放,如《望岳》显壮志。长安困守(35—44 岁):求仕艰难,目睹社会危机,诗风沉郁,《兵车行》批判现实。战乱流亡(45—48 岁):逢安史之乱,被俘后逃至凤翔,因直谏被贬,“三吏三别” 记录百姓苦难。西南漂泊(49 岁起):居成都草堂,后辗转多地,疾病缠身,《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融个人悲苦与家国情怀。晚年漂泊《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即杜甫逝世前三年,时客居四川夔州。虽安史之乱已平定四年,但国家依旧动荡。自 48 岁起,杜甫便辗转漂泊,至此已颠沛流离八载。重阳节当日,诗人感慨时局动荡,痛惜挚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离世,又因病体难支,遂抱病登高一抒愁怀。然而,江峡间萧瑟的秋景非但未能消解愁绪,反而更添悲凉。写作背景登 高杜 甫风急 / 天高 / 猿啸 / 哀,渚清 / 沙白 / 鸟飞 / 回。无边 / 落木 / 萧萧 / 下,不尽 / 长江 / 滚滚 / 来。万里 / 悲秋 / 常 / 作客,百年 / 多病 / 独 / 登台。艰难 / 苦恨 / 繁霜 / 鬓bìn,潦倒 / 新停 / 浊zhuó酒 / 杯。诵读入境吟咏悟情zhǔ悲凉孤寂:秋江萧瑟之景(急风、猿啸、落木)与诗人漂泊一生的身世之叹(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相互交融。沉郁悲壮:在个人命运的悲苦中,暗含对国家动荡(安史之乱后)的忧虑,体现 “穷年忧黎元” 的博大胸怀。朗读基调:低沉、舒缓,忌高亢激越;在悲凉中隐含苍劲,避免一味哀伤。朗读技巧景物描写:风、天、猿、渚、沙、鸟等意象勾勒秋江图景;落木、长江从空间与时间维度拓展意境。情感抒发:由秋江远望触发羁旅思乡之情,进而关联仕途坎坷与家国之思。层次划分意象分析第二章天高:辽阔天宇下,更显诗人个体的渺小孤寂。风急:秋风凛冽,不仅带来身体的寒意,更暗含心头的悲凉。渚清沙白鸟飞回猿啸哀:猿猴悲鸣,奠定全诗凄苦基调。渚清沙白:清渚白沙的冷色调,既渲染肃杀氛围,又反衬壮阔背景。鸟飞回:鸟儿盘旋徘徊,以孤鸟之态写尽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风急天高猿啸哀秋风很急,天空高远,猿猴的啼叫声显得十分悲哀。水中的小洲一片凄清,沙滩洁白,鸟儿在急风中盘旋飞舞。解读诗的前两联描绘秋景,后两联抒发情感,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如首联通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凉、肃杀的氛围,为后文抒发身世之悲和家国之愁做铺垫 。诗意空间与时间的高远开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萧萧:“落木” 较 “落叶” 更显枯槁萧瑟,无边落叶纷扬,既写秋意深浓,又暗喻诗人漂泊不定的人生。长江滚滚:江水奔腾不息,象征时光流逝不可逆转,在永恒的自然面前,诗人的迟暮之悲与人生漂泊更显苍凉。时空交织:落叶从空间上延伸萧索意境,长江从时间上强化生命短暂之感,共同构筑壮阔而悲凉的审美境界。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地飘落,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滚滚涌来。解读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仅展现出壮阔的秋景,更蕴含着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将诗人的悲伤、孤独、无奈等情感融入到宏大的自然景象之中,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诗意悲秋:因秋日萧瑟而引发的悲凉情绪。万里:指远离故乡,漂泊至极远之地。暗含空间上的遥远阻隔,极言客居他乡的孤寂。百年多病独登台常作客:长期漂泊异乡。“常” 字强调漂泊的持续性,与 “万里” 呼应,强化羁旅之愁。百年:指一生,此处特指暮年(杜甫写此诗时 56 岁,已近晚年)。万里悲秋常作客远离故乡,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里,我常年客居他乡。一生之中疾病缠身,如今又独自登上高台。解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远离家乡,长期漂泊在外,如今又年老多病,却只能独自登上高台,这种孤独和凄凉之感溢于言表,深刻地体现了他身世飘零的痛苦。诗意空间与时间的高远开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繁霜鬓:两鬓白发增多。“繁” 作动词,意为 “使…… 增多”,形象化岁月催老的过程。潦倒:困顿衰颓,精神与身体双衰。典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指仕途失意、生活窘迫。新停浊酒杯:刚停止饮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浊酒” 指未过滤的劣酒,暗含困窘之意。历经了艰难困苦,心中充满遗憾,使得两鬓白发增多。穷困潦倒,又因病刚刚戒酒,无法借酒消愁。解读诗人一生胸怀大志,渴望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但现实却让他壮志难酬。“艰难苦恨繁霜鬓”,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遗憾使他两鬓斑白,却依旧无法实现理想,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诗意抒情分析第三章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凄凉、壮阔的秋景图。首联通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凉、肃杀的氛围;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进一步展现出秋景的雄浑与辽阔。这些景语中,已经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易逝、身世飘零的感慨。后两联则直接抒情,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将个人身世之悲与眼前秋景相融合,把前两联景物中蕴含的情感进一步明朗化。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个人身世的痛苦之上,又融入了对国家艰难时局的忧虑。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深化,二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远离故土万里之遥,恰逢秋意深浓之时,国家动荡尚未平息,岁月如流一去不返。宋代文学家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一联含有八层悲。(《鹤林玉露》)你能读出几层 维度 关键词 具体指向 情感强度空间 万里 离乡之遥 ★★★★时间 百年 暮年迟暮 ★★★★季节 悲秋 节序催老 ★★★☆状态 常作客 生涯漂泊 ★★★☆身体 多病 疾病缠身 ★★★☆人际 独 孤独无依 ★★★☆动作 登台 情境孤寂 ★★☆☆升华 综合 家国命运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其思想内核是忠君爱国、心系民生疾苦 。这位 “诗圣” 无论处于穷困或显达之境,始终胸怀天下,为国家和百姓忧心。就像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般,心怀苍生。杜甫获 “诗圣” 之誉,源于他在诗歌创作与社会责任践行上都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他的诗作主题丰富且深刻,艺术手法精湛,饱含对人性与社会的洞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相较于其他著名诗人,他的卓越之处在于那份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登高》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境界?诗歌小结诗人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抒发了对个人穷困潦倒、壮志难酬的喟叹,也表达了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虑以及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诗中景与情交融,尽显其沉郁顿挫的风格,展现出杜甫深厚的家国情怀与高尚人格。本课结束第三单元第8课《登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