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上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理解“他信力”“自欺力”等词汇的创新性运用,赏析鲁迅犀利、讽刺的语言风格。思维发展:掌握驳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逻辑,能辨析错误论点与正确观点的关系。审美鉴赏:体会鲁迅杂文的批判性与感染力,感受议论文的理性之美。文化传承:感悟“中国的脊梁”的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教学重难点理解“他信力”“自欺力”等词汇的创新性运用,赏析鲁迅犀利、讽刺的语言风格。掌握驳论文“破立结合”的论证逻辑,能辨析错误论点与正确观点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历史背景1. 时代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1934年日军向华北进犯,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内镇压抗日力量,对外寄希望于国联调解,却遭国联偏袒日本的冷遇。2. 社会思潮:社会弥漫悲观情绪,《大公报》等媒体宣扬“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荡然无存”;佛教界发起“时轮金刚法会”,蒋介石亲往拜祭,求神拜佛之风盛行。3. 鲁迅的回应:针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调,鲁迅以笔为武器,发表此文驳斥错误观点,唤醒民族精神,刊登于1934年《太白》杂志。二、议论文与驳论文知识回顾(一)议论文基础要素 定义 示例(常规议论文)论点:作者的核心观点。 诚信是立身之本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 。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事实论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 (二)驳论文要点1. 驳论方式:驳论点:直接否定对方观点(如“读书无用论是错误的”)。驳论据:指出论据虚假或无效(如“数据来源不可靠”)。驳论证:揭露逻辑漏洞(如“以偏概全”“偷换概念”)。2. 结构特点:先摆敌论→再反驳→后立己论,本文采用“驳论据+立观点”的结构。三、字词处理1. 重点字词:玄虚(xuán xū):空而不切实,不可信。慨叹(kǎi tàn):感慨叹息。渺茫(miǎo máng):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kuāng piàn):说谎话骗人。2. 特殊词汇:他信力:由“自信力”仿造而来,讽刺依赖外力的心态。自欺力:揭露求神拜佛的自我麻痹本质。3. 易错提示:“慨”与“概”、“诓”与“框”的字形辨析。 四、板块一:情境导入,聚焦议题任务一:穿越历史的新闻播报播放黑白影像片段(1930年代难民流离、日军侵略的画面),搭配低沉的旁白:“国土沦丧,政府软弱,百姓绝望……此时,有人断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活动1:假设你是当时的新闻播报员,听到这一论调,你会如何回应?用一句话写下你的观点。学生活动:独立书写后,随机分享。师总结:教师提炼关键词(如“愤怒”“反驳”“不服”),引出鲁迅的回应:“80多年前,鲁迅先生以一篇檄文,给予有力驳斥。板块二:初读感知,梳理脉络任务二:文章结构拆解师 活动2:速读课文,用“【】”标出对方论点,用“()”圈出论据;用“△”标注作者的观点;用“∥”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内容。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标注,小组内核对答案。展示与总结: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1段);敌论据: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求神拜佛(第1-2段);作者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结构:摆敌论(1-2)→驳敌论(3-5)→立己论(6-9)。总结:驳论文需先明确“批驳对象”,再拆解其逻辑漏洞,最后树立正确观点。 板块三:精读文本,剖析驳论任务三:拆解“他信力”迷局活动3:研读3-5段,完成《逻辑漏洞分析表》: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填表,推选代表讲解。总结:鲁迅通过“概念重构”(他信力、自欺力),揭露敌论据与论点的逻辑断裂——对方证明的是“他信力的丧失”,而非“自信力的丧失”,这是驳论据的经典范例。任务四:寻找“中国的脊梁”活动4:研读6-9段,思考:作者用哪些论据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结合文中关键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等)分析。学生活动:圈画关键词句,小组讨论后绘制“脊梁人物图谱”(古代+现代案例)。展示与总结:论据:古代的“埋头苦干者”(如李时珍)、“拼命硬干者”(如戚继光);现代的“有确信、不自欺”的革命者。总结:“脊梁”指脚踏实地为民族奋斗的普通人与先驱者,他们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作者以“小人物群像”对抗敌论的“精英视角”,强调真正的自信源于人民。板块四:品味语言,感受锋芒活动5:鲁迅语言鉴赏官 请从以下角度任选其一,赏析文中语句:① 仿词之妙(如“他信力”“自欺力”);② 修辞之力(如“脂粉”比喻美化现实的言论);③ 语气之锐(如反问句“这也算一种信么?”)。学生活动:独立批注,小组内分享,每组推选1-2个精彩赏析全班展示。总结:鲁迅的语言特点:创新性:仿词造词增强讽刺效果;形象性:比喻、反语让批判更犀利;逻辑性:反问、排比强化论证力度。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驳论文“以理服人”的需求,又充满文学感染力。板块五:拓展延伸,传承精神活动6:新时代脊梁代言人播放抗疫、航天、扶贫等当代视频片段,提问:“当今时代,谁是‘中国的脊梁’?”请小组合作,选取1个领域(如科技、教育、医疗);用“排比句+具体案例”为新时代脊梁撰写颁奖词。学生活动:小组创作后朗诵展示,其他小组点评。总结:“脊梁精神”的核心是责任与担当,它跨越时空,在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诠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传承这种精神,成为未来的脊梁。五、作业设计1. 基础层:抄写文中生字词,解释“他信力”“自欺力”的含义,并各造一个句子。2. 提升层:针对“网络使人们变得冷漠”这一观点,运用驳论方法写一段200字的反驳文字。3. 拓展层:阅读鲁迅《“友邦惊诧”论》,对比两篇文章的驳论角度与语言风格,写一篇读书笔记。板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语言特色 犀利 讽刺 逻辑严密精神内核 脊梁精神 民族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