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学习目标掌握 “枯藤、昏鸦、瘦马” 等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 “断肠人” 的情感内涵。运用意象分析、对比鉴赏等方法,提升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体会天涯游子的羁旅愁绪,培养对 “故乡”“家国” 的情感认同。“故乡” 在你心中是什么模样?是村口的老槐树,还是妈妈做的家常菜?在元代文人马致远笔下,故乡是漂泊者眼中 “小桥流水人家” 的温暖,更是 “断肠人在天涯” 的遥望。今天,我们将走进这首仅 28 字的小令,在 “枯藤老树” 的萧瑟中,触摸中国文人千年未变的乡愁。新课导入马致远(约 1250—1321),号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之一。人生经历:早年热衷功名,中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一生辗转漂泊,深谙游子之苦。创作风格:散曲:以 “豪放中带清丽” 著称,善用意象营造意境,如《天净沙 秋思》以景传情,含蓄深沉。杂剧:代表作《汉宫秋》写王昭君出塞,借历史题材抒亡国之痛,风格苍凉悲壮。文学地位: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 “如朝阳鸣凤”,誉为 “曲状元”。作者介绍背景简介背景:此曲约作于马致远漂泊江南期间(元贞、大德年间)。元代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汉人知识分子仕途受限,许多文人以 “幕僚”“书会才人” 身份漂泊谋生,形成独特的 “浪子文化”。情感触发:深秋时节,诗人独在异乡,目睹肃杀秋景,联想到自己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处境,遂借小令抒发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元曲与诗词有何区别?小令的特点是什么?元曲的一种体裁,体制短小(通常一支曲子),语言简练,讲究 “以少胜多”,如《天净沙 秋思》仅 28 字,却意境深远。文体 句式 格律 语言 题材诗 整齐(五、七言) 严格(平仄、对仗) 典雅含蓄 家国、山水等词 长短句 较严格(词牌限定) 婉约或豪放 个人情感、宴饮等曲 灵活(可加衬字) 较自由(平仄宽松) 通俗直白(口语化) 市井生活、羁旅等题目解读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句式为 “六六六四五”(前五句三平韵、一叶韵),适合表达凄清、苍凉的情感。秋思:题目,点明主题为 “秋日的思绪”。“秋” 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萧瑟、离别(如 “秋风秋雨愁煞人”),“思” 既指思乡,也含人生漂泊的愁思。枯藤 / 老树 / 昏鸦,小桥 / 流水 / 人家,古道 / 西风 / 瘦马。夕阳 / 西下,断肠人 / 在 / 天涯。诵读感知技巧:前三句(鼎足对):每句三顿,如 “枯藤 / 老树 / 昏鸦”,语速稍缓,重读 “枯、老、昏” 等字,营造萧瑟感。后两句:“夕阳 / 西下” 稍扬,“断肠人 / 在 / 天涯” 低沉,“断肠”“天涯” 拖长音,强化愁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枯萎的藤蔓,象征生命凋零。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 既指时间,也渲染悲凉氛围。西风:秋风,传统意象中象征肃杀、离别(如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瘦马:瘦弱的马,暗示游子漂泊已久,生活困顿。枯萎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乌鸦在枝头悲鸣;小桥下溪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古老的驿道上,秋风萧瑟,一匹瘦马驮着疲惫的旅人前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形容悲痛到极点的人,典出《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因嘘唏良久,遂致心死”,后以 “断肠” 喻思乡之痛。夕阳渐渐向西沉落,漂泊天涯的断肠人仍在孤寂地流浪。前三句罗列九种意象,有何艺术效果?蒙太奇式构图:将 “枯藤、老树、昏鸦” 等九个名词并列,无动词连接,如电影镜头快速切换,营造出 “荒寂、凄清” 的视觉冲击。情感张力:看似孤立的意象,实则统一于 “秋” 的基调,共同指向 “愁” 的内核,体现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留白艺术。“小桥流水人家” 与 “断肠人在天涯” 如何形成对比?场景对比:前者是温馨的家园图景(小桥、流水、人家),后者是漂泊的天涯孤影,以乐景写哀情,强化孤独感。情感对比:“人家” 的团圆与 “断肠人” 的孤独形成反差,凸显游子对故乡的渴望。诗歌如何体现虚实相生?实写:眼前景(枯藤、老树、夕阳等),是游子真实所见。虚写:心中情(断肠、天涯),是虚渺的愁绪与向往。效果:实写为虚写铺垫,虚写为实写升华,虚实交融使抽象情感具象化。“瘦马”“夕阳” 有何象征内涵?瘦马:既是游子漂泊的交通工具,又象征其形销骨立的状态,暗示生活窘迫与精神疲惫。夕阳:象征一天将尽,暗喻人生迟暮,加重 “断肠” 的悲凉感(如李商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小令如何体现 “景 — 情” 的结构?前三句(景):铺陈九种意象,层层渲染秋的萧瑟,为抒情蓄势。后两句(情):“夕阳西下” 承上启下,由景转情;“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艺术效果:先以景夺人,后以情动人,符合中国古典诗歌 “含蓄 — 直白” 的情感递进模式。“古道西风瘦马” 中 “瘦” 字妙在哪里?形态刻画:马之 “瘦” 可见主人漂泊之久、生活之艰,以马写人,含蓄委婉。情感投射:马的瘦弱与主人的憔悴相互映衬,“瘦” 字不仅写外形,更写内心的疲惫,一石二鸟。对比李白《静夜思》与《天净沙 秋思》,分析唐宋元文人思乡之情的表达差异。对比维度 《静夜思》(诗) 《天净沙 秋思》(曲)时代精神 盛唐的自信开放(“举头望明月”) 元代的压抑漂泊(“断肠人在天涯”)表达方式 直白(“低头思故乡”) 含蓄(以景传情,无一字写 “思”)意象选择 单一意象(明月) 复合意象(九种景物叠加)情感深度 游子的普遍思乡 漂泊文人的生命悲歌唐诗如 “明月” 般朗照,曲如 “枯藤” 般沉郁,体现不同时代文人面对乡愁的不同姿态 —— 唐以 “放” 解愁,元以 “忍” 承愁。《天净沙 秋思》的 “断肠” 之情从何而来?三重愁绪的叠加:自然之愁:秋景的萧瑟(枯藤、老树、昏鸦)触发生命凋零的感慨。人生之愁:漂泊的孤独(古道瘦马)、仕途的失意(隐含 “断肠人” 的身份)。文化之愁:“小桥流水人家” 的温馨与 “天涯” 的漂泊形成对比,唤醒中国人对 “故乡”“归宿” 的集体无意识。主旨概括:通过深秋晚景的刻画,抒发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与人生失意,体现元代文人的精神困境,以及对安稳生活的向往。总结作为“秋思之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以二十八字铸就了元曲的极致境界。全诗借助枯藤、老树等象征的巧妙搭配,勾勒出一幅凄凉深秋的图景,运用情景相融、以乐景映衬哀情的技巧,将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孤独、忧愁和思乡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虽未直接用“思”字,却句句饱含情感,堪称“无声胜有声”的佳作。通过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元曲“言简意赅”的艺术之美,也感受到了古代文人漂泊心灵的强烈共鸣。愿同学们在古典诗词的海洋里继续探索,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业设计以 “深秋暮色中的天涯游子” 为主题,将曲改写成 300 字左右的散文。要求: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枯藤、老树、夕阳等意象;融入游子的心理活动,体现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展现对曲意的个性化解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