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9张PPT)爱国情怀阅读要素写作要素语文要素单元主题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爱国情怀古诗三首1213少年中国说(节选)14圆明园的毁灭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习作15*小岛任务一:穿梭古代诗境,探寻爱国情思任务三:畅想未来时空,描绘家乡新貌跨越古今,体悟爱国情怀活动1:穿越宋代,解密陆游的未竟遗愿活动1:漫步“时光走廊”活动2:穿越宋代,洞察林升的悲愤之音活动2:搭建“未来沙盘”活动3:书写“时空愿景”活动3:穿越清代,探究龚自珍的殷切期盼任务二:对话往昔岁月,聆听爱国心声任务1:与梁启超隔空对话任务2:参观圆明园遗址,感怀历史沧桑任务3:跟随将军,领略守岛官兵爱国担当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任务一穿梭古代诗境,探寻爱国情思12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第一课时古诗三首12活动1:穿越宋代,解密陆游的未竟遗愿理解诗题示 儿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根据注释可知,“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作者简介1 课文读一读自由朗读古诗,读准确,读通顺,读好停顿。示 儿[宋]陆 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nǎi人称代词,你们的jì里面是两点注意右上部的笔画易错提示:左上部不是“夕”。结构:上下部首:示笔画:十一组词:祭奠 祭祀2 生字写一写nǎi最后一笔是撇注意笔顺易错提示:不要写成“及”。结构:独体部首:乛笔画:二组词:乃至 乃是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同“原”,本来。一切事情。只,只是。诗眼: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国家统一。诗意: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痛心没有亲眼看见全国统一。3 词句品一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意:南宋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南宋朝廷的军队。平定北方。祭祀家中先人。不要。你们的父亲。再次朗读古诗,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示 儿[宋]陆 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事情?不见九州同诗中的哪一个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情感?悲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诗人“悲”的原因是什么?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1126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开封城(今河南开封市)。1127年,金俘虏了徽宗、钦宗,又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淮河以北的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半壁江山,所以称南宋。从国土沦陷那天起,南宋百姓就在苦苦等待朝廷的军队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父老乡亲。可是,南宋朝廷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秦桧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陆游写这首《示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背景资料诗人知道自己即将死去,北方失地还被金兵占领,没有收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诗人为什么要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联系前两句思考: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48岁时,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67岁时,从军边关,陆游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拓展延伸68岁时,缠绵病榻,陆游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85岁时,陆游写下了临终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提示:边读边想象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状态、神情、心理活动,理解他对祖国深沉、热烈、真挚的爱,以及他对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读一读借助关键词背诵《示儿》。空悲北定家祭板书设计万事空不见同中原日告乃翁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示儿毕生心事临终嘱托背诵、默写《示儿》。课后作业第二课时古诗三首12活动2:穿越宋代,洞察林升的悲愤之音理解诗题题临安邸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根据注释可知,这是一首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作者简介林升:字云友,号平山居士,生平事迹不详,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主要作品:《题临安邸》。1 课文读一读自由朗读古诗,读准确,读通顺,读好停顿。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xūnxūn中间一竖上下贯通注意四点的位置易错提示:上面不是“重”。结构:上下部首:灬笔画:十四组词:熏陶 熏风2 生字写一写háng左窄右宽竖弯钩圆润结构:左右部首:木笔画:八组词:杭州 苏杭结合注释,理解诗意。3 词句品一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形容山很多。形容楼很多。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诗意:无尽的青山,连绵的楼阁,望也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这里指的是达官显贵。简直。曾为北宋都城。诗意:暖洋洋的风吹得人如痴如醉,简直把杭州当成汴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临安城有什么特点?美丽 繁华读诗句,悟诗情。面对着醉人的美景,诗人为何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呢?诗人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希望南宋的权贵们不要再过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了,要振作精神,去收复失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点击了解南宋偏安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经历了“富平之战”,金虽战胜但金军主力留驻西北,南宋得以立足江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被杀害后,秦桧独相擅权终生,迫害抗金派,任用奸佞,贿赂公行。秦桧死后高宗仍实行降金求和国策。背景资料点击了解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汴梁、汴京。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作者笔下,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少年儿童整日唱歌习舞,老人竟然不认得“干戈”这类兵器。过年过节,人们忙于观赏不同的节日庆祝活动。放眼望去,开封城大街上停驻着无数的雕龙刻凤的马车,奔跑着名贵骏健的宝马。达官贵人的金银首饰闪闪发光把阳光都遮蔽了。欢声笑语回响在街头巷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四海之内的珍奇物品,在集市上应有尽有,山珍海味充斥着各家酒楼莱馆的后厨。人们天天游玩享乐,夜夜宴席吃喝,各种杂技表演“惊人耳目”。可见,北宋时期的京城开封城市生活的极度繁华和奢侈,确实令我们现代人十分惊叹。繁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当时社会上的淫靡之风。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这句诗中的“熏”和“醉”好在哪里?“熏”字暗示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营造了纸醉金迷的氛围。“醉”字承接“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写出了“游人”的丑态。南宋权贵们为什么把杭州当作了汴州?杭州的风景很美,南宋权贵们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他们以为自己还是在汴州。可见当权者非常的腐败、昏庸,不懂得进取,没有抱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再读古诗,读出作者的感情。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尝试借助关键词背诵古诗。山歌舞熏直把楼醉背一背板书设计几时休游人醉热爱祖国题临安邸忧国忧民醉生梦死背诵《题临安邸》。课后作业第三课时古诗三首12活动3:穿越清代,探究龚自珍的殷切期盼理解诗题己亥杂诗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己亥”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诗人47岁,因厌恶仕途而辞官南归,并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315首七言绝句,题为《己亥杂诗》。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自珍全集》。1 课文读一读自由朗读古诗,读准确,读通顺,读好停顿。hài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sǒushì猪年hài一横要长末笔是点结构:独体部首:亠笔画:六组词:己亥 亥猪2 生字写一写shì左窄右宽“寸”竖钩挺直结构:左右部首:忄笔画:九组词:有恃无恐易错提示:右上部是“土”。āi撇从口的左侧起笔捺舒展结构:上中下部首:亠笔画:九组词:悲哀 哀伤易错提示:不要与“衰”混淆。āi左窄右宽结构:左右部首:扌笔画:九组词:拘束 拘留易错提示:注意左右部分笔画穿插。结合注释,理解诗意。3 词句品一品活力,生命力。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依靠。~~~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比喻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终究。“哀”,悲哀。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意: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自然界的统治者。暗指当政者。振作。不限于一种规格和方式。降下更多的人才。诗意: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读诗句,悟诗情。结合背景资料,思考:这里的“生气”是发脾气的意思吗?“风雷”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雷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民不聊生。当时用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举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背景资料“生气”在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风雷”不是指自然现象,而是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万马齐喑究可哀”中“万马”是怎样的场景?“万马齐喑”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壮观、声势浩大“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我”劝谁?劝什么?“我”劝统治者,劝当时的官员,劝所有的老百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首诗写完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就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让本就贫弱的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这首诗创作完成的二十年后,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陆续签订了19 个不平等条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1895 年,甲午海战败了,而后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处于危急时刻……补充资料再次朗读古诗,读出感情。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九州万马劝降尝试借助关键词背诵古诗。背一背《示 儿》 [宋]陆 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材。比较古诗三首古诗 主旨 相同 不同《示儿》《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前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所写,后一首是清代诗人写的。诗人临终遗恨,因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沉郁和对收复河山的渴望。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爱国诗句板书设计究可哀劝天公痛惜爱国己亥杂诗1.背诵《己亥杂诗》。2.完成对应练习。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