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新授课导学案
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黝黑(yǒu hēi)、粗糙(cū cāo)、禁锢(jìn gù)、侏儒(zhū rú)等字词,流畅朗读课文,了解茨威格的写作风格。
2. 分析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与眼神的描写,学习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托尔斯泰复杂而深刻的形象特点。
3. 理解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通过外貌与眼神描写展现人物灵魂的写作意图,感受文学作品中人物刻画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梳理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和眼神的描写内容,分析其形象特点;理解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塑造人物上的作用。
2. 难点:透过外貌描写体会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三、预习导学
1. 作者及背景知识
查阅斯蒂芬·茨威格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与托尔斯泰的关联,简要记录相关信息。
2.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黝黑( ) 粗糙( ) 禁锢( ) 侏儒( ) 滞留( ) 愚钝( ) 蒙昧( ) 酒肆( ) 缰绳( ) 轩昂( ) 胆怯( ) 藏污纳垢( ) 鹤立鸡群( ) 正襟危坐( ) 诚惶诚恐( ) 黯然失色( )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侏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滞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藏污纳垢:____________________
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
诚惶诚恐:____________________
黯然失色: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朗读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围绕托尔斯泰的哪些方面展开?标记出描写托尔斯泰外貌和眼神的语句。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前后两部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2. 语句赏析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文中多处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找一处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
3. 人物形象与主题探究
(1)托尔斯泰的外貌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重刻画他的外貌缺陷?
(2)托尔斯泰的眼神有怎样的特点?从他的眼神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精神世界?
(3)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抑”和“扬”分别体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课堂小结
请从字词积累、内容理解、语句赏析、人物分析四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阅读人物描写类文章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神的精彩段落,并默写其中任意一段。
2. 选择身边的一个人,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其外貌特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字数200字左右。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黝黑(yǒu hēi)、粗糙(cū cāo)、禁锢(jìn gù)、侏儒(zhū rú)等字词,流畅朗读课文,了解茨威格的写作风格。
2. 分析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与眼神的描写,学习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托尔斯泰复杂而深刻的形象特点。
3. 理解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通过外貌与眼神描写展现人物灵魂的写作意图,感受文学作品中人物刻画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梳理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和眼神的描写内容,分析其形象特点;理解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塑造人物上的作用。
2. 难点:透过外貌描写体会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三、预习导学
1. 作者及背景知识
答案: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擅长运用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人物,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昨日的世界》等。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茨威格对托尔斯泰充满敬仰,本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托尔斯泰的外貌与精神世界,表达对这位文学巨匠的赞美。
解析:了解作者与人物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基调。
2.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答案:黝黑(yǒu hēi) 粗糙(cū cāo) 禁锢(jìn gù) 侏儒(zhū rú) 滞留(zhì liú) 愚钝(yú dùn) 蒙昧(méng mèi) 酒肆(jiǔ sì) 缰绳(jiāng shéng) 轩昂(xuān áng) 胆怯(dǎn qiè) 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òu) 鹤立鸡群(hè lì jī qún) 正襟危坐(zhèng jīn wēi zuò) 诚惶诚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
解析:“糙”读“cāo”,平舌音;“锢”读“gù”;“侏儒”读“zhū rú”;“怯”读“qiè”,不要误读为“què”;“垢”读“gòu”;“襟”读“jīn” 。
(2)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颜色深黑。
禁锢:束缚,限制 ;关押,监禁。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滞留:停留不动。
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黯然失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解析: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可让学生通过造句加深记忆,如“这位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皮肤黝黑,一看就是长期劳作的结果” 。
3. 朗读感知
答案: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着重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其外貌的平凡甚至“丑陋”;后半部分聚焦托尔斯泰的眼神,展现他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解析:初步梳理文章结构,为课堂深入分析做准备。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感知
(1)答案:文章先从托尔斯泰的外貌入手,描写他多毛的脸庞、粗劣的面容等平凡甚至“丑陋”的外表,再通过对其眼神的刻画,展现他犀利的目光、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解析: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情感表达角度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答案:结构特点:文章采用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结构。前半部分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极力展现其外貌的平凡、普通甚至“缺陷”,是为“抑”;后半部分着重描写他的眼神,揭示其深邃的精神世界,是为“扬”。联系: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外貌的“平凡”反衬眼神的“不平凡”,突出托尔斯泰外表与精神世界的巨大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托尔斯泰的精神魅力。
解析:从结构和表达效果角度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布局。
2. 语句赏析
(1)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的“脸庞”比作生长植被的“土地”,“植被多于空地”夸张地突出他毛发浓密的特点;“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既写出外貌特征,又为后文通过眼神展现其内心世界做铺垫,使读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产生深刻印象 。
解析:从修辞角度分析,体会语句对塑造形象的作用。
(2)答案:“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敏锐度,能够洞察世间万物,看到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它强调托尔斯泰目光如炬,能看清社会的种种现象、人性的复杂,展现出他思想的深邃和精神世界的丰富 。
解析:结合语境,从夸张手法的效果分析语句含义。
(3)答案:示例:“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将托尔斯泰的大胡子比作“卷起的滔滔白浪” ,极度夸大胡子的浓密和动态感,生动地描绘出托尔斯泰外貌的独特之处,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下文展现他的精神世界营造出强烈的反差效果 。
解析:引导学生自主赏析,从修辞和表达效果角度分析语句。
3. 人物形象与主题探究
(1)答案:外貌特点:多毛,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容粗劣,皮肤黝黑粗糙;面部轮廓不协调,鼻子扁平,嘴唇厚实,耳朵大且形状不佳等,整体形象平凡甚至“丑陋”。着重刻画外貌缺陷的原因:一方面通过外貌的平凡普通,与后文展现的深邃精神世界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托尔斯泰灵魂的高贵;另一方面,以这种独特的外貌描写,引发读者兴趣,让读者更关注托尔斯泰的内在精神 。
解析: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分析作者写作意图。
(2)答案:眼神特点: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富有洞察力,能看透事物本质;蕴含丰富情感,如“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可以主宰整个世界” 。展现的精神世界:托尔斯泰具有深刻的思想,对社会现实有敏锐的观察力;他内心丰富、情感深沉,充满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的精神世界强大而高贵,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
解析:结合文中语句,分析眼神描写与精神世界的联系。
(3)答案:“抑”体现在:文章前半部分大量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其平凡、普通甚至“丑陋”的外表特征,如对毛发、面容、五官等的刻画;“扬”体现在:后半部分着重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神,展现他犀利的目光、深邃的思想和高贵的精神世界 。好处: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情节富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伟大,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解析:从写作手法角度分析,体会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答案:字词积累方面,掌握了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内容理解上,梳理了文章先抑后扬的结构及托尔斯泰外貌与精神世界的描写;语句赏析时,体会到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上的作用;人物分析中,把握了托尔斯泰的形象特点。阅读人物描写类文章的方法:关注描写内容,分析修辞手法,体会写作手法,探究人物形象与主题 。
解析:系统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构建阅读分析框架。
六、课后作业
1. 答案及解析:检查学生默写情况,关注字词书写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漏字、添字现象,重点关注“禁锢”“侏儒”“藏污纳垢”“正襟危坐”等字词,及时纠正错误,强化记忆。
2. 答案示例:他的脸圆圆的,像个熟透的红苹果,上面点缀着几颗小雀斑。那双眼睛总是眯成一条缝,笑起来时仿佛弯弯的月牙,透着狡黠与机灵。鼻子小巧而挺拔,下面是一张总也停不下来的嘴巴,时不时蹦出几句俏皮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活脱脱一个开心果。
解析: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是否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是否通过外貌描写展现出人物特点,语言是否生动。对描写不生动、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作业,引导学生重新观察人物,修改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