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黄河颂》新授课导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 掌握巅(diān)、狂澜(kuáng lán)、澎湃(péng pài)、屏障(píng zhàng)等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与韵律。2. 分析诗歌中黄河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中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3. 感受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黄河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 难点:领会黄河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体会诗歌激昂豪迈的语言风格与强烈的抒情性之间的关系。三、预习导学1. 背景知识查阅《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冼星海与光未然的相关资料,了解本诗在组诗中的地位,简要记录关键信息。2. 字词积累(1)给下列字注音巅( ) 狂澜( ) 澎湃( ) 屏障( ) 哺育( ) 九曲连环( ) 气魄( ) 宛转( )(2)解释下列词语狂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澎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屏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哺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曲连环:____________________3. 朗读感知通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思考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标记出不理解的语句。四、课堂探究1. 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2)诗歌在结构上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怎样的联系?2. 语句赏析(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3)诗歌中三次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3. 情感与主题探究(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体现的?(2)黄河在诗中象征着什么?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3)这首诗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语言对表达情感和主题有什么作用?五、课堂小结请从字词积累、内容理解、语句赏析、情感感悟四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六、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黄河颂》。2. 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对黄河的认识和情感。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 掌握巅(diān)、狂澜(kuáng lán)、澎湃(péng pài)、屏障(píng zhàng)等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与韵律。2. 分析诗歌中黄河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中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3. 感受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黄河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 难点:领会黄河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体会诗歌激昂豪迈的语言风格与强烈的抒情性之间的关系。三、预习导学1. 背景知识答案:《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组诗中的第二乐章。《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大地,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解析: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与创作意图,更好地把握诗歌主题。2. 字词积累(1)给下列字注音答案:巅(diān) 狂澜(kuáng lán) 澎湃(péng pài) 屏障(píng zhàng) 哺育(bǔ yù) 九曲连环(jiǔ qū lián huán) 气魄(qì pò) 宛转(wǎn zhuǎn)解析:“曲”在“九曲连环”中读“qū”,意为弯曲;“哺”读“bǔ” ,注意不要读成“pǔ”。(2)解释下列词语答案:狂澜: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哺育:喂养;培育教养。九曲连环:本意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黄河有九个重大的弯),现在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解析: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可通过造句加深记忆,如“钱塘江大潮涌起狂澜,场面十分壮观” 。3. 朗读感知答案:诗歌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朗诵词):明确“歌颂黄河”的主题;第二部分(歌词):从不同角度描写黄河,热情赞颂黄河;第三部分(结尾):表达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解析:初步梳理诗歌结构,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准备。四、课堂探究1. 整体感知(1)答案: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描绘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悠久历史,歌颂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摇篮和屏障的重要作用,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歌颂,同时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保卫祖国。解析:引导学生从描写对象、情感表达等角度概括,培养概括能力。(2)答案:诗歌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朗诵词):以充满激情的语言,点明歌颂黄河的主题,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第二层(歌词主体部分):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地理特征(“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历史贡献(“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哺育了/五千年的中华儿女”)三个方面对黄河进行歌颂;第三层(结尾):以“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直抒胸臆,表达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保卫祖国的决心。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朗诵词引出主题,歌词主体歌颂黄河,结尾发出号召,共同服务于诗歌“赞美黄河、歌颂民族精神”的主旨。解析:从结构和主题表达角度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布局。2. 语句赏析(1)答案:这几句诗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掀起万丈狂澜”“结成九曲连环”通过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惊涛骇浪的磅礴气势和曲折宛转的形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惊涛澎湃”与“浊流宛转”、“掀起万丈狂澜”与“结成九曲连环”两两相对,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雄浑壮阔的景象,为后文歌颂黄河做铺垫。解析:从修辞角度分析,体会语句对描绘形象的作用。(2)答案:诗人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早期的人类活动、文化发展都与黄河息息相关,它如同母亲一般,用丰富的“乳汁”(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哺育了中华儿女,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成长,所以黄河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一比喻高度赞美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孕育之恩和重要意义。解析:结合黄河的历史意义,理解比喻的内涵。(3)答案:诗歌中三次出现“啊!黄河!”起到了贯穿全诗、层层递进的作用。第一次出现,引出下文对黄河自然特点的描写,强调黄河惊涛骇浪、磅礴雄伟的气势;第二次出现,从黄河的地理特征角度,赞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屏障,突出其伟大坚强;第三次出现,着眼于黄河的历史贡献,指出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三次反复,使诗歌的情感逐步加深,由对黄河外在形象的赞美,上升到对其精神内涵的歌颂,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抒情性,将诗人对黄河的赞颂之情推向高潮,也使诗歌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解析:从反复手法的作用角度分析,体会其对情感表达的意义。3. 情感与主题探究(1)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歌颂,以及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为保卫祖国而奋斗的决心。这些情感通过多种方式体现:①通过对黄河磅礴气势、曲折形态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直接抒发对黄河的赞美;②借助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三次高呼“啊!黄河!”,强化情感表达;③结尾处“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直抒胸臆,表达学习黄河精神、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解析:引导学生从描写、修辞、语句等角度分析情感及其体现方式。(2)答案:黄河在诗中象征着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包括:①伟大坚强的斗争精神,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侵略,中华民族如同黄河一样,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抗争精神抵御外敌;②团结凝聚的民族力量,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捍卫祖国;③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拼搏,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战。解析: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黄河象征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涵。(3)答案:诗歌的语言特点:①用词准确且富有表现力,如“澎湃”“狂澜”“九曲连环”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黄河的气势和形态;②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如“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力量感;③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复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更加强烈。这样的语言对表达情感和主题的作用:激昂豪迈的语言与诗歌赞美黄河、歌颂民族精神的主题高度契合,能够充分表达诗人对黄河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情,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激发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更好地传达诗歌的主旨。解析:从语言特点和主题表达关系角度分析,提升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五、课堂小结答案:字词积累方面,掌握了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内容理解上,梳理了诗歌结构和主要内容;语句赏析时,体会到夸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情感感悟中,感受到诗人对黄河的赞美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歌颂。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了解创作背景,把握诗歌节奏与韵律,分析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情感与主题,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解析:系统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构建诗歌学习框架。六、课后作业1. 答案及解析:检查学生默写情况,关注字词书写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漏字、添字现象,重点关注“巅”“澜”“澎湃”“哺”等字词,及时纠正错误,强化记忆。2.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黄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它裹挟着泥沙,历经千回百转,一路向东奔涌。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那汹涌的波涛,仿佛是中华儿女不屈的呐喊;那雄浑的气势,恰似中华民族蓬勃的生命力。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解析: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是否能表达出对黄河的独特认识和情感,语言是否流畅、生动。对内容空洞、情感不明确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新写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