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导学案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老山界》导学案 (含答案)

资源简介

《老山界》新授课导学案
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攀谈(pān tán)、峭壁(qiào bì)、咀嚼(jǔ jué)、呜咽(wū yè)等字词,流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线索与结构。
2. 分析红军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的典型场景与细节描写,学习通过环境、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红军战士的形象特点。
3. 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坚强意志、乐观精神与革命信念,感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乐观态度。
2. 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学习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写作技巧。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知识
查阅长征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老山界在长征中的重要意义,简要记录红军长征的路线、主要事件及历史背景。
2.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攀谈( ) 峭壁( ) 咀嚼( ) 呜咽( ) 督促( ) 灌输( ) 苛捐杂税( ) 酣然入梦( ) 不可捉摸( )
(2)解释下列词语
攀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峭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咀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呜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苛捐杂税:____________________
酣然入梦: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捉摸: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读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尝试划分文章层次,标记出描写红军行军、休息、登山等场景的语句。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在结构上是如何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 语句赏析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从修辞手法和感官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多次描写红军战士的语言,找一处相关语句,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 形象与主题探究
(1)红军战士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2)文章结尾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坚强的意志”指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有怎样的价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五、课堂小结
请从字词积累、内容理解、语句赏析、情感感悟四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阅读叙事性散文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 选取文中一处你印象深刻的环境描写,仿照其写法,描写一段你在野外活动时见到的景色,200字左右。
2.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长征故事,选择一个与同学分享,并谈谈这些故事对你的启发,形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攀谈(pān tán)、峭壁(qiào bì)、咀嚼(jǔ jué)、呜咽(wū yè)等字词,流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线索与结构。
2. 分析红军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的典型场景与细节描写,学习通过环境、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红军战士的形象特点。
3. 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坚强意志、乐观精神与革命信念,感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乐观态度。
2. 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学习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写作技巧。
三、预习导学
1. 背景知识
答案:长征是1934 - 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老山界,又称瑶山,位于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面临陡峭山路、饥饿疲劳、敌人追击等重重困难,但最终成功突破,为后续长征行程奠定基础。此次翻越展现了红军顽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途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解析:了解历史背景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红军面临困难的严峻性,以及翻越老山界的重要意义,为理解文章主题做铺垫。
2. 字词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答案:攀谈(pān tán) 峭壁(qiào bì) 咀嚼(jǔ jué) 呜咽(wū yè) 督促(dū cù) 灌输(guàn shū) 苛捐杂税(kē juān zá shuì) 酣然入梦(hān rán rù mèng) 不可捉摸(bù kě zhuō mō)
解析:“嚼”在“咀嚼”中读“jué”,区别于“jiáo”(细嚼慢咽);“咽”在“呜咽”中读“yè”,表示声音受阻而低沉,与“yān”(咽喉)、“yàn”(吞咽)读音不同;“苛”读“kē”,注意不要误读为“kè”。
(2)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攀谈:设法接触并与之交谈。
峭壁:陡峭的山崖。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呜咽:低声哭泣;(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酣然入梦:很畅快地进入梦乡。
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解析: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可让学生造句加深记忆,如“他一边咀嚼着食物,一边思考着问题” 。
3. 通读感知
答案:文章按照时间和地点转换的顺序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 - 11段),交代翻山的原因及开始登山的情景;第二部分(12 - 31段),详细描写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过程;第三部分(32 - 33段),写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及翻山后的感悟。
解析:初步梳理文章结构,为课堂深入分析做准备。
四、课堂探究
1. 整体把握
(1)答案: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描写了在行军途中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相互鼓励、奋勇登山的情景,展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引导学生从事件、人物、情感角度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2)答案:结构安排: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按照“决定翻山—登山途中—成功翻山”的顺序展开。好处:①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读者能直观地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完整过程;②通过逐步推进的叙述,将红军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依次展现,有利于突出文章主题,表现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③在时间与地点的转换中,自然穿插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等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感染力。
解析:从结构和表达效果角度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布局。
2. 语句赏析
(1)答案: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景物描写)。通过“满天星光”“火把排成‘之’字形”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夜间登山时山路的陡峭和队伍的壮观。“火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既表现了山势的高峻,又暗示了红军队伍的庞大和行军的艰难;同时,以壮丽的夜景烘托出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为下文描写登山的困难做铺垫。
解析:从描写方法、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体会语句的作用。
(2)答案: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耳朵里的声响比作“春蚕咀嚼桑叶”“野马奔驰”“山泉呜咽”“波涛澎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深夜山谷中声音的丰富多变;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感官角度:从听觉角度出发,将“极远”与“极近”、“极洪大”与“极细切”相对比,细腻地表现出声音的复杂和难以捉摸,以动衬静,突出了深夜山谷的寂静,也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细致的观察力和顽强的精神状态。
解析:从修辞和感官角度赏析,体会语句的精妙之处。
(3)答案:示例:“不要掉队呀!”“大家听着!风,是敌人吹的,雨,是敌人下的……”这些语言描写,简洁有力,表现出红军指挥员在艰难行军中对战士的鼓励与关爱,体现了红军队伍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以幽默的语言将恶劣的自然环境比作“敌人”,展现出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乐观态度和革命豪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解析: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分析形象,掌握人物描写的作用。
3. 形象与主题探究
(1)答案:困难:①自然环境恶劣,山路陡峭险峻,如“悬崖峭壁”“雷公岩”;夜间行军,又冷又饿,遭遇暴雨等。②生活条件艰苦,粮食短缺,装备简陋,只能以野菜充饥,在悬崖边露宿。③身体疲惫,长途行军使战士们体力透支。克服方式:①相互鼓励,如战士们互相提醒“不要掉队”;指挥员用语言激励大家。②发挥智慧,如采用“之”字形路线登山,减少坡度带来的困难。③坚定信念,凭借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咬牙坚持。体现的精神品质: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分析人物品质。
(2)答案:“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绝不退缩的精神。在文中,这种意志体现在:面对老山界的陡峭山路,红军战士没有畏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攀登;在饥饿、寒冷、疲惫的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相互鼓励;即使环境恶劣,也坚决完成翻山任务。这种意志不仅支撑着红军战士克服了眼前的困难,也成为整个革命队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
解析: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
(3)答案:当代价值:①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当代人在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②在团队合作中,长征精神强调的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理念,有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③在实现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长征精神提醒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奋斗的决心。传承方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学习长征历史,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在学习中勤奋刻苦,勇于克服难题;在生活中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不贪图安逸;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解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长征精神的意义和传承方式。
五、课堂小结
答案:字词积累方面,掌握了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内容理解上,梳理了文章结构和红军翻山过程;语句赏析时,体会到环境、语言等描写的作用;情感感悟中,感受到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和长征精神的内涵。阅读叙事性散文的方法:把握行文线索,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描写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文章主题;联系时代背景,感悟深层内涵。
解析:系统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构建阅读分析框架。
六、课后作业
1. 答案及解析: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是否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是否能通过描写展现景物特点和个人感受。对描写不生动、手法运用不当的作业,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借鉴文中的写法进行修改。
2. 答案示例: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令人震撼。红军战士在时间紧迫、敌人封锁的情况下,冒雨攀爬铁索,不顾枪林弹雨奋勇前进。这让我明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坚定目标,勇敢面对挑战。同时,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才能攻克难关,取得成功。
解析: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对长征故事的介绍是否准确,感悟是否深刻。对内容简略、感悟不清晰的作业,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后完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