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材料1 农村和城市都有个政策问题。我在广东听说,有些地方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农民一点回旋余地没有,怎么能行?
——邓小平1978年在四川的讲话
材料2 几年来,国民经济增长缓慢,工业生产1974年、1976年停滞不前,1976年只增长了0.6%,钢产量倒退5年,财政连续三年出现赤字。
——薛暮桥《对计划管理体制的一点意见》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探究思考】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经济体制僵化;
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
实质:
方针:
“两个凡是”
延续“左倾”错误
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①经济体制僵化,国民经济停滞状态;
②左倾错误的继续(两个凡是);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探究思考】2、材料体现了什么方针?其实质是什么
邓小平在会上发表讲话
(2)召开:
(3)指导思想:
(4)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1978 年12 月,在北京召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探究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从内容分析,国家在政治、思想、组织路线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全会的历史意义。
(1)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转折一:政治路线: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二:思想路线:“左”倾思想——>实事求是
转折三:组织路线:恢复民主集中制原则,拨乱反正;
(3)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召开:
(3)指导思想:
(4)内容:
(5)意义:
①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②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
③拨乱反正。
1978 年12 月,在北京召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探究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从内容分析,国家在政治、思想、组织路线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全会的历史意义。
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转折
1927年
汉口
1949年
河北
西柏坡
1935年
遵义
1978年
北京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秋收时节发动起义。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秋收起义失利后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
【知识拓展】中共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的会议有哪些?
革命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革命转危为安
工作重心从农村
转移到城市
“以阶级斗争为纲”
到经济建设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七届二中
全会
十一届三中
全会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三起三落
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
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
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1980年2月21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决议,恢复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原则:
表现: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①“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1)平反冤假错案:
(2)纠错、“摘帽”
国家还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实各项政策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冤案要昭雪,假案要纠正,错案要平反。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人民日报》(1978年1月15日)
1981年6月,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4、1982年《宪法》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材料: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已……历史已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八二宪法我国当前现行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1988年; 1993年; 1999年; 2004年; 2018年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80年,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知识拓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四部宪法
1954年宪法: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
它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首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
1975年宪法: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
它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1978年宪法:
1978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
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拨乱反正”的努力,但仍受到“左倾”错误影响。
1982年宪法:
1982年12月4日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
它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是我国现行、最稳定的一部宪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调整:
意义: 关系:
【想一想】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思考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实战演练】
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放在“国家机构” 之前;
①体现了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
②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
③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①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②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③民主政治建议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材料1: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探究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
从农村开始?
②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生活贫困;
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材料2: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 。
㈠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开放进程
③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挫伤农民积极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㈠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探究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与改革前相比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什么保持不变?实质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改革开放进程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㈠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农村改革
【探究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与改革前相比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什么保持不变?实质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
变
不变
实质:
意义:
①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㈠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农村改革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②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产业结构由单一走向多样化
基层组织变化
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深化拓展】
【探究思考】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有何启示?
启示:
名称 核心内容 影响
㈠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农村改革
土地改革(1950—1952)
农业合作社(1953—1956)
人民公社化(1958—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至今)
农民土地私有制
土地公有
一大二公
土地公有
农民个体经营
调动农民积极性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调动农民积极性
挫伤农民积极性
调动农民积极性
制订经济政策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符合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探究思考】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请以“敢为天下先”为主题,谈谈你对农村改革的认识
图中的文字是: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要钱要粮。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的协议。我们都按了手印将来这个事如果上面追究,我们担全部责任。
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十分缓慢,小岗村每年需要国家的救济。
1978年冬,小岗村冒着巨大风险,率先实现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即在全国推行,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再一次证明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沿着改革的道路走下去。
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材料1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2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钢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钢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探究思考】依据材料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原因:
目的:
主要内容:
增强企业活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管的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失去活力,阻碍生产力发展
㈠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改革
二、改革开放进程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企业实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1984年全面展开
①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㈡对外开放
二、改革开放进程
【探究思考】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简单说明其过程,最终形成什么样的开放格局?
1、目的:
2、过程:
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进程: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特点:
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985年起,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开放浦东,设置上海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后来,又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开放成都、昆明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和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
㈢理论突破
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二、改革开放进程
【探究思考】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部署,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的?
邓小平南巡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⑦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⑥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㈢理论突破
二、改革开放进程
【探究思考】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部署,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的?
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写入宪法;
会议主席卡迈勒击槌通过中国入世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⑧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⑨2007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㈢理论突破
二、改革开放进程
【探究思考】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部署,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探究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时候概括提出的?包含哪些理论?有什么历史意义?
1、体系提出与构成
提出:
构成:
意义:
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
“三个代表“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
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形成时间:
思想精髓:
解决问题:
历史地位:
1992年春“南方谈话”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①初步形成:
②正式形成:
③成熟并形成体系:
④体系完善: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 中共“十二大”;
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1997中共“十五大”写入党章, 确立为
党的指导思想。
1992年南方谈话
1992年中共十四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2.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探究思考】分别说明各个理论的形成时间,解决的问题,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三个代表(江泽民)
形成时间:
解决问题:
核心内容:
历史地位:
历史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2.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探究思考】分别说明各个理论的形成时间,解决的问题,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
2002年,中共十六大。
(3)科学发展观
形成时间:
解决问题:
核心内容:
历史地位:
历史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面临新世纪挑战的中国
中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高污染、低控制:
中国的环境与生态
市场化过程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民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十七大上写入党章,
2012年十八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2.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探究思考】分别说明各个理论的形成时间,解决的问题,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
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的核心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指引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改善民生,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都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都以实事求是为核心;
③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共同点
【探究思考】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什么共同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这一理论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两次飞跃
三大转变
五大理论成果
【素养提升】 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①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义社会转变(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社会主义革命);
③从建设社会主义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建设)。
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中国共产党的五大理论体系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本课小结
我们走过的路……
走西方军事强国之路
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之路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探索复兴之路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
2、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发展之路的选择要立足本国国情……
到底该走什么路?路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