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玉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玉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6月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像,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山水成了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和西洋自希腊以来拿人体做主要对象的艺术途径迥然不同。董其昌说得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比如说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她拿团扇自喻,可以说是主观的文学。但是班婕妤在作这首诗时就不能同时在怨的情感中过活,她须暂时跳开切身的情境,看看它像什么样子,才能发现它像团扇。这就是说,她在作《怨歌行》时须退处客观的地位,把自己的遭遇当作一幅画来看。在这一刹那中,她就已经由弃妇变而为歌咏弃妇的诗人了,就已经在实际人生和艺术之中辟出一种距离来了。
再比如说王昌龄的《长信怨》。他以一位唐朝的男子来写一位汉朝的女子,他的诗可以说是客观的文学。但是他在作这首诗时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想象班婕妤谪居长信宫的情况如何。像班婕妤自己一样,他也是拿弃妇的遭遇当作一幅画来欣赏。在想象到聚精会神时,他达到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物我同一的境界,霎时之间,他的心境就变成班婕妤的心境了,他已经由客观的观赏者变而为主观的享受者了。总之,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像司空图所说的。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
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严沧浪说过:“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这话本是见道语而实际上又不尽然。晋以还方有佳句,但是晋以还的好诗像任何时代的好诗一样,仍然“难以句摘”。比如《长信怨》的头两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拆开来单看,本很平凡。但是如果没有这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白华引用石涛的观点,旨在强调“山川代我而言”,艺术家要深入自然核心,通 过关照山水来立言。
B.朱光潜认为《长信怨》的头两句从全诗中拆开来看虽显得非常平凡然而不可忽视, 属于点睛前的画龙。
C.宗白华认为以活跃生动的山水草木映射艺术家的主观情思是中国式的“意境”区别 于西方的显著表征。
D.朱光潜指出主观与客观的文艺作品并非对立,班婕妤的《怨歌行》既是主观抒情, 也需客观审视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白华认为屈原的缠绵悱恻与庄子的超旷空灵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国艺术“情” 与“景”的核心根基。
B.朱光潜以《怨歌行》为例,说明诗歌必须具有完整性,其精彩处在于整体情境的营 造,而非单句的警辟。
C.朱光潜指出晋以后诗歌虽追求警句,但好诗的感染力仍依赖整体情境的和谐统一, 不宜只做句摘的赏析。
D.宗白华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朱光潜主张“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两者 的艺术主张恰恰相反。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中的“情具象而为景”艺术观的一项是(3分)
A.毕加索《格尔尼卡》以抽象手法控诉战争的残酷与荒诞。
B.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通过人物姿态展现宗教故事的紧张冲突。
C.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设问直抒胸臆。
D.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壮阔景象映射豪迈胸襟。
4.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作用。(4分)
5.朱光潜认为“主观的作品必同时是客观的”,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李白《将进酒》如何体现这一观点。(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节选)
李甲说:“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孙友为我出了一个主意倒是不错,但恐怕恩卿不会同意!”
十娘说:“孙友是什么人?他出的主意如果好,为什么不可以同意呢?”
李甲说:“孙友名富,是徽州的盐商子弟,少年风流之士。昨夜听到恩卿唱歌,因而问及。我把你我的难处告诉了他,他愿意用一千两银子聘你跟随他。我得到一千两银子,在父亲面前可以有所交代:你也可以跟随孙友而有所依靠。只是我舍不得与你分别,所以悲泣。”
说罢,①泪如雨下。
十娘突然放开双手,冷笑一声说:“为你出这主意的人,真是大英雄啊!郎君有了千两银子,可以恢复父子之情,而妾跟了他人,又不致没人照顾。‘发乎情,止乎礼义’,真是两全其美!那千两白银在哪里?”
李甲一边擦泪一边说:“没有得到恩卿的同意,银子还留在孙友那里,没有拿过来。”
十娘说:“明天一早就快去答应了他,不可错过了机会。不过,千两银子不是小数,必须要数清楚交付到郎君手中,我才能过船去,以免被小人欺骗。”
那时已是四更时分,十娘也不睡觉,起身边梳洗边说:“今日化妆,是为迎新送旧,非同寻常。”
于是着意梳妆打扮,脂粉润泽,香风拂拂,花钿绣袄,光彩照人。
十娘装束完毕,天色已晓。孙富派童仆到船头等候消息。十娘在一旁观看李甲,见他欣欣然似有喜色,便催他快去回话,及早兑付银子。李甲到孙富船中回话,要求立即兑付白银。
孙富说:“兑银是很容易的事,但必须先把丽人的梳妆台拿过来作为凭据。”
李甲回复十娘,十娘指着那描金文具葙说:“可以就抬这个过去。”
孙富见到文具箱,非常高兴,立即叫人将白银一千两送到李甲船中。十娘亲自过目,足色足数,分毫不差。于是一手把住船舷,一手招呼孙富。孙富见十娘招手,欢喜得魂不附体。
十娘对他说:“刚才那箱子可暂时抬过来一下,里面有国子监发给李郎的回乡证,我要找出来给他。”
孙富认为十娘已是瓮中之鳖,不可能跑掉,便叫童仆把那箱子抬回李甲的船头。
十娘取出钥匙打开锁,里面都是些抽屉小箱。十娘叫李甲抽开第一层小箱来看,只见翠羽明珠、瑶簪宝珥充塞其中,约值数百两银子。十娘突然把它们投入江中,李甲、孙富及两条船上的其他人无不惊诧。
十娘叫李甲抽开第二层小箱,里面是些玉箫金管;再抽开第三层小箱,尽是古玉紫金玩器,约值数千两银子。十娘又突然把它们投入江中。
这时,岸上观看的人围了起来,齐声喊道:“可惜可惜!”
大家正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只见杜十娘又抽开最后一层小箱,小箱里有一个小匣子,里面的夜明珠、祖母绿、猫儿眼等稀世珍宝熠熠生辉,没有人知道到底价值多少。
众人齐声喝彩,喧声如雷。十娘又要把它们投入江中,李甲这时痛悔不已,②抱住十娘恸哭,那孙富也过来劝解。
十娘把李甲推在一边,指着孙富骂道:“我与李郎备尝艰辛,才到了这里,你以奸淫之心巧言谗说,破人姻缘,断人恩爱,是我的仇人。我就是死后也一定要诉诸神明,你难道还妄想枕席之欢吗?”
又对李甲说:“妾入风尘多年,私下有所积蓄,本来就是为终身大事。自与你相遇之后,山盟海誓,白头不渝。离开京城的时候,妾假托众姐妹相赠,其实箱中所藏百宝,价值不下万两白银。我原本想用它们来装点郎君,让郎君带着它们回家去见父母,或许会使郎君家里人可怜妾的一片真情,使妾能够托付终身,妾生死无憾。想不到郎君对妾用情不深,听信谗言,半途抛弃,负我一片真心。现在,我当众打开百宝箱,使你知道区区千两银子并不是难事。恨只恨妾箱中有玉,郎眼内无珠!妾命运一生坎坷,沦落风尘,刚得脱离,又遭遗弃。今众人在此,共作证明,妾不负郎君,是郎君负妾!”
围观众人听后无不感动流泪,都唾骂李公子薄情负心。李甲又羞愧又痛苦,一边后悔一边哭泣,正想向十娘悔恨请罪,十娘已抱住宝匣向江心一跳。众人齐声呐喊,急呼捞救时,只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一切已杳无踪影。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妓,就这样葬身鱼腹。
岸上围观的人个个咬牙切齿、义愤填膺,都喊着要打那李甲和孙富,吓得二人手足无措,慌忙叫艄公开船,各自逃走。
(本篇根据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卷三十二的同名小说改写)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李甲说“孙友为我出了一个主意倒是不错,但恐怕恩卿不会同意!”时, 李甲的确是想与杜十娘商量她的去留。
B.十娘说“为你出这主意的人,真是大英雄啊”,此时,杜十娘真心夸赞孙富的主意, 认为这样既可以使李甲与父亲和解,又让自己有人照顾。
C.杜十娘在答应跟随孙富之后,着意梳妆打扮,让自己光彩照人,体现了杜十娘对自 己外貌的在意,与她曾经是名妓的身份相符。
D.杜十娘“假托众姐妹相赠”将自己价值万两的钱财带出来,体现她是一个有头脑, 有生存智慧的女子,也可以看出她的清醒。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使用了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杜十娘的形 象。
B.小说全文都以李甲和杜十娘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C.小说行文时善用对比,杜十娘的有情有义和李甲的见利忘义在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
D.小说多处使用成语和文言词汇,使语言更加精炼、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语言表现力。
8.文中画横线处两次写到李甲的“哭”。请结合文本分析,他两次“哭”的原因。(4分)
9.小说最后,杜十娘纵身一跃,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就这样葬身江水中。课文《雷雨》中也曾写到年轻的鲁侍萍“投河”,两位年轻女子“投河”的情节设计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留侯①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三》)
材料三: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①留侯:张良,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因功曾封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被刘邦封为留侯。其祖父、父亲曾连任战国时韩国五朝宰相。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分)
今A以三寸舌B为帝者C师D封万户E位列F侯G此布衣H之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食,使动用法,与《苏武传》“去草实而食之”的“食”用法不同。
B.离,遭遇,与《屈原列传》“犹离忧也”的“离”意思相同。
C.以为,认为,与《劝学》“輮以为轮”的“以为”意义相同。
D.是以,因此,与《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是以”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良放弃世俗事务,修炼道家辟谷轻身之术,吕后认为他这样做是自讨苦吃,就以 修德为由,劝他进食,表达对张良的关心。
B.司马迁原以为张良身材高大威武,但当他看到张良画像“如妇人好女”后,就认同 孔子所说的不可以貌取人的观点。
C.司马光认为生死是相对的,功名与灾祸也是相对的,人们如果过分追求功名就会招 来灾难,就像韩信、萧何那样不能善终。
D.苏轼在《留侯论》中认为刘邦也具有“不忍”之气,但相较于项羽,更多的是具有 隐忍的性格,这和张良的谋划成全密不可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4分)
(2)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4分)
14.三则材料对张良评价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热 苏 泂
夏云端的似奇峰,忽作颓墙四面红。坐想微风过荷叶,梦成疏雨滴梧桐。
浮家何计来波上,举扇无因出焙中。三十馀年吟冷语,今年吟到水晶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云”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夏云”比作“奇峰”,并以“端的”一词加强 了肯定语气。
B.“忽作”句,写强烈的阳光忽然间照射在一面倒塌的墙垣上,映得四周一片通红, 形象逼真。
C.尾联以作者的自嘲收束全诗:今年因为炎热异常,须吟更多的“冷语”,方能一解 心头之热。
D.诗歌题为“热”,但诗句不着一个“热”字,可处处写“热”,体现了作者高超的 语言驾驭力。
16.有人认为,二、三两联通过突出三方面的“无”来表现夏天的炎热,请结合相关诗句简 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学习了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后,小张被词人的高 洁忠贞所感动,选取了上片“ ”与下片 “ ”两个语意相近的句子组合作为人生座右铭, 立志成为光明磊落、心地纯洁的人。
(2)面对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李老师使用《五代史伶官传序》 中“·过洞庭》后,小张被词人的高洁忠贞所感动,选取了上片“ ,
”两句话,提醒他们不要惧怕艰、辛奋斗,不要过分沉迷享乐。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刀郎的新专辑《山歌寥哉》为某短视频平台引发了58.1亿的播放量,②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刷屏。③“山歌乃民间性情之响”,民间的歌,唱的是民间的事。④专辑选入的11首作品被称为这个时代的“山歌”。⑤专辑自发布以来,⑥网民纷纷进行解读和二创,⑦各种翻唱、改编版本层出不穷。
“寥哉”谐音“聊斋”,既指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又表达了山歌在现代文化中稀少而寂寞的状态,还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画皮》揭示社会交往中戴上面具的现象,《罗刹海市》讽刺现代社会对美的扭曲追求,《花妖》描述爱情的执着与无奈,《珠儿》表达对家庭成员无法团聚的同情……与《聊斋志异》中对人间百态的描绘 A 。
然而听懂《山歌寥哉》却不大容易,比如《颠倒歌》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呈现一系列与常理相悖的情景:“采薜荔呀水呀来呀/树梢搴那芙蓉花/苞谷地呀里一棵葱/装得比那棒槌大/苍蝇专叮那无缝的蛋/思想起来就采了一朵野菊花。”专辑中类似的难度使得歌词具有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听众去深入探索和品味。
除了内容奈人寻味,这张专辑让人听着“上头”的原因还有很多。《罗刹海市》的靠山调是天津的一种唱腔曲调和东北二人转的融和,《颠倒歌》是扬州江都地区的民歌栽秧号子,而《画皮》则是山东筝曲银纽丝调。那些在中国民间流传了百年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根音乐在刀郎的现代加工之后,一夜之间传唱于大街小巷。它们凭借独特的音乐风格 B ,登上了排行榜首。试想,如果刀郎曲调里缺少了唢呐、笛子、二胡与琵琶的演奏,这中国式的感觉能如此到位吗?反过来,如果刀郎没用西方音乐加工民间曲调,它的传播量会如此巨大吗?爵士和弦与唢呐G宫清调的结合,竹笛、贝斯、琵琶以及木管铜管合成器的交织,就像本地出产的特色食材加上了异域调料,经过大厨几番操作后,原本简单大众的菜肴做出了不同已往的口感。
这样的艺术实践使得《山歌寥哉》不仅是一张专辑,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和现代文化语境下的创新探索。
17.“山歌寥哉”专辑名表达独特、内蕴丰富,下列选项与它的修辞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红楼梦》)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C.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理发店春联)
D.吃完喝完嚼益达。(口香糖广告)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某知名网站正在评选“最佳中文音乐创作奖”,刀郎《山歌寥哉》的网络呼声很高,请根据以上材料,替《山歌寥哉》写一段推荐语。要求信息完整准确、语言简明流畅,不超过80字。(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Chinatravel”风潮在外网兴起,外国博主通过旅行视频展现真实中国,打破西方刻板印象。他们记录了中国高铁、外卖、新能源车等现代化成就,以及各地美食与文化魅力,并深入中西部和乡村,呈现均衡发展。这些内容有力反驳了不实报道,让更多外国人改变对华偏见。真实体验胜过片面宣传,中国欢迎更多国际友人亲身体验,向世界展示立体多元的中国形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6月月考
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一、阅读(72分)
(一)(19分)
1.(3分)A 2.(3分)C 3.(3分)D
4.(4分)
①情感是艺术意境的灵魂: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是“情”与“景的结合”,“情具象为景”,情感通过自然景象显现;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主观情思统摄客观景物的结果;艺术意境的创成,又依赖于情感的深切。
②情感驱动艺术综合:文艺作品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情感是综合的原动力;意象需“受情感饱和”,情感将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综合为谐和整一。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6分)
①主观情感:李白在《将进酒》中抒发“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迈与“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悲愤,是个人情感的直接宣泄。(2分)
②客观观照:李白跳出即时情绪(在实际人生和艺术之中辟出距离),以“黄河之水天上来”“高堂明镜悲白发”等意象将抽象愁绪具象化,“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自然规律(白发易老)客观呈现时光流逝,避免陷入纯粹主观的情感泛滥。(2分)
③主客统一:《将进酒》将主观客观融合,全诗以“酒”为媒介,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有相同境遇的人的普遍思考(如“古来圣贤皆寂”,成为具有共鸣性的艺术表达)。(2分)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18分)
6.(3分)D 7.(3分)B
8.(4分)
①李甲的“泪如雨下”除了他口中的不舍,主要是用眼泪做戏,来掩饰自己的心虚。
②李甲的“恸哭”,是因为对钱财的不舍,更是开始为自己之前的决定而后悔。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投河原因不同。杜十娘是因为李甲的见利忘义,后悔自己所托非人而投河。而鲁侍萍是因为刚生产完,被周家扫地出门,走投无路而投河。
②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杜十娘的投河,展现的是作为女子的清醒刚烈。而鲁侍萍的投河体现的是年轻鲁侍萍的软弱。
③表达的效果不同。杜十娘的投河在文章的最后,给读者留下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害,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而鲁侍萍的“投河”是她自己的讲述,是为了控诉周家人的冷血无情,增强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4两人的结局不同。杜十娘投诃后没入滚滚江流之中,强化了人物的悲剧色彩。而鲁侍萍之后被人救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处给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20分)
10.(3分)DEG
评分参考: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分)C 12.(3分)A
13.(8分)
(1)(4分)
淮阴侯(韩信)被诛杀,萧何被拘押到监狱,不都是因为他们已经上(人生)顶峰却还不懂得停止吗!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诛”被动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
我家世代做韩国宰相,等到韩国灭亡,我不齐惜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大的泰国报仇,天下(为此)震动。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相”“振动”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
①材料一司马迁认为,张良常能在危急时刻为汉效力建功,不能以张良女子貌而否定他为大丈夫。
②材料二司马光认为,张良富有人生智慧,不惜放弃功名利来明哲保身。
③材料三王夫之认为,张良不仅智慧超人,更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忠臣孝子”。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9分)
15.(3分)B
16.(6分)
①“坐增微风过荷叶”突出“无”微风带来的凉意,微风不仅未带来凉爽,反而增加热感;
②“梦成疏雨滴梧桐”突出“无”疏雨的清凉,现实中没有疏雨来降温;③“浮家何计来波上,举鼎无因出灶中”突出“无”有效的避暑和降温方法,想避暑和减少热气都无计可施。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五)(6分)
17.(6分)
(1)表里俱澄澈 肝肺皆冰雪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评分参考:
每答对一空给始1分,有情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噫吁嚱,危乎高哉
评分参考:
都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3分)B
19.(3分)
A 异曲同工 B 脱颖而出
评分参考:
答对一空给2分,两处答对给3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20.(2分)
“融和”改为“融合”;“奈人寻味”改为“耐人寻味”;“不同已往”改为“不同以往”。
评分参考:
改对一处给1分。
21.(4分)
①“为某短视频平台引发了58.1亿的播放量”改为“为某短视频平台带来了58.1亿的播放量”;
⑥“网民纷纷进行解读和二创”改为“吸引网民纷纷进行解读和二创”
评分参考:
改对一处给2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语法,即可给分。
22.(6分)
关键信息:①作者 ②两部作品 ③内容特色
④形式创新 ⑤意义(传统文化) ⑥地位(成就)
示例:刀郎《山歌寥哉》借《聊斋》关注现实,内容耐人寻味,融合民间与现代音乐,中西结合,创新传承文化,值得获最佳创作奖。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处关键信息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写作(60分)
23.(60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景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一等 (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技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四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⑩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 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作文解析(内容来源:DeepSeek)
审题思路:抓住核心关键词
材料围绕“Chinatravel风潮”展开,核心信息包括:现象——外国博主通过旅行视频展示真实中国,打破西方刻板印象。内容——中国高铁、外卖、新能源车等现代化成就,以及美食、文化、中西部发展。影响——反驳不实报道,改变外国人对华偏见。结论——真实体验胜过片面宣传,中国欢迎国际友人亲身体验,展示立体多元的中国形象。
核心关键词真实体验、破除偏见、立体中国、文化传播。
立意角度分析:
真实的力量:为什么真实体验比宣传更有效?如何破除刻板印象?
多元中国:中国不仅是经济强国,也有丰富文化、乡村发展、科技创新等不同面向。
文化传播的新方式:短视频、社交媒体如何改变国际认知?
开放与自信:中国欢迎世界来体验,体现文化自信与包容。
范文示例:
真实之境:破除偏见的钥匙
当外国博主的镜头掠过飞驰的高铁、热闹的夜市、云雾缭绕的梯田,一个不同于西方媒体报道的中国图景在全球社交平台传播开来。“Chinatravel”风潮的兴起,不仅是旅行方式的改变,更是认知方式的革命——真实体验正以其无可辩驳的力量,消融着西方世界长期积累的对华偏见。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唯有真实,才是破除偏见的终极钥匙。
西方媒体长期构建的中国形象,往往带有冷战思维的烙印,或片面强调负面,或刻意忽略发展。然而,当外国旅行者亲身体验中国城市的便捷、乡村的振兴、科技的创新时,那些被固化的刻板印象便不攻自破。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言:“存在先于本质。”中国的真实存在远比西方建构的“中国本质”丰富得多。一位美国博主拍摄的重庆“8D魔幻立交”视频,让无数外国网友惊叹:“这与我们媒体描述的中国完全不同!”这种认知颠覆并非源于官方宣传,而是普通人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的真实。真实不需要辩解,它自己会说话。
真实的中国并非单一维度的符号,而是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高速发展与文化底蕴交织的复杂图景。北宋画家郭熙提出“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强调观察山水需多角度审视。认识一个国家同样如此。当外国博主既记录上海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又展现贵州苗寨的非遗技艺,既拍摄深圳的无人驾驶汽车,又探访甘肃的沙漠治理工程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三远法”实践。只有多维度呈现,才能让世界看到一个不能被简单定义的中国。
从马可·波罗到利玛窦,历史上改变西方中国观的往往是亲历者的记述。今天,“Chinatravel”博主们正是这一传统的数字时代延续。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会在实际体验中被修正或颠覆。当英国青年因西安美食视频而计划来华旅行,当非洲学生因四川大熊猫直播而选择赴华留学,这些行为改变的背后是认知结构的重组。真实体验带来的不是信息的简单叠加,而是认知范式的根本转变。
在这个信息泛滥而真相稀缺的时代,偏见易得,理解难得。中国以开放的姿态邀请世界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生机与厚重,展现了一种文化自信。从古丝绸之路的商旅到今天的“Chinatravel”博主,真实体验始终是文明互鉴的最佳桥梁。当我们放下预设,让事实自己发声,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自然会赢得世界的理解与尊重。而这,正是破除偏见的最优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