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杜 甫
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
3.理解诗歌内容 ,感受作者情感。
杜 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并称“李杜”。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
文学角度来说,杜甫辞世,盛唐落幕。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创作背景
一、预习检查(一):
目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重茅( )  挂罥( ) 长林梢( ) 怒号( )
沉塘坳( ) 布衾( ) 大庇( ) 丧( )乱
突兀( ) 广厦( ) 见此屋( )
chóng
juàn
cháng
háo
ào
qīn


shà
xiàn
sāng
【翻译】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到池塘水中。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一、预习检查(二):疏通文意
2分钟回顾,以小节为单位,个人抢答。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口干舌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翻译】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翻译】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阴沉迷蒙,天也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没有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呢?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翻译】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诗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作者用哪些动词来描写秋风?有什么作用?
怒号、卷,直接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飞、洒、挂罥、飘转、沉 ,侧面表现风之大,风之猛烈,危害大。也隐隐让我们看到诗人愁苦、无奈的神情。
分析一下“布衾多年冷似铁”中“铁的妙处。
答:“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
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胸怀天下,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 实
自己
理 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风 白天 屋外 事
雨 黑夜 屋内 人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诗人借写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仍流离失所的人民,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主 旨

1.按原文填空。
(1)表明诗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 。
(2)表现诗人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情思的诗句是 ,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018年河北省中考题)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D
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激情小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