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致云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诗给了处在寒冬的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尽管现在是寒气凌冽、寒风萧瑟的冬天,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到来,到时大地复苏、春风和煦、春光明媚,充满了阳光与希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雪莱的另外一首诗歌--《致云雀》。 激趣导入 素养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核心意象“云雀”,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3.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01.知人论世 02.初读感悟 03.深度探究 04.思考延伸 课堂环节 01 知人论世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人生经历】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3.了解云雀 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 4.了解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 世纪中后期。18 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都推崇主观情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德的“唯我论” 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 02 初读感悟 1.明确字音 酣畅淋漓(hān) 雕琢(zhuó) 蔚(wèi)蓝 犀利(xī) 甘霖(lín) 花蕾(lěi) 醇酒(chún) 迸涌(bèng yǒng) 倦怠(dài) 真挚(zhì) 摈弃(bìn) 憎恨 (zēng) 炽热(chì)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诵读指导 《致云雀》全诗共21节,篇幅较长,但围绕一个核心意象“云雀”,整体中心明确,但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情感线索,注意体会围绕一个核心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表达。在朗诵的时候,要把握住欢快的基调,停顿以二三顿、二二顿为主,因为节奏欢快,所以结尾多做轻盈、上扬、渐高这样的处理。 朗读任务 任务1:聆听配乐诗朗诵,标划节拍和重音,并练习朗读。 任务2:朗读展示,并描述所体会的情感。 饱含深情, “啊”上扬, “精灵”上扬,拉长 整句渐高 “衷心”拉长 “飞翔”上扬 渐高,“轻云”读出轻盈感 饱满激昂 “飞翔”“歌唱”高亢,上扬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聆听配乐朗读 03 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思考1:划分层次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层次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7) 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二部分(8-9) 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第三部分(10-12) 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 思考1:划分层次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层次 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13-15) 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 第五部分(16-17) 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六部分(18-21) 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 任务活动二 抓住意象,品画面美 任务说明:“画面美”可以理解为由生动典型的意象,引发读者的创造性想象,进而营造出意境特点鲜明、景物彼此和谐、情感意蕴充沛的完整的画面,并从之得到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意象带来的整体意境美。“味魔洁之诗,诗中有画”说的就是文学作品的“画面美”。把握住意象,体会“画面美”,能够让读者在联想中走近作品深处。 思考1:试分析“云雀”这一形象 第1节,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2节,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第3-4节,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5-7节,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欢乐的形象。 第8节,把云雀比作诗人。 第9-11节,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第12节,写云雀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 13-15节,探讨美的根源。 16-17节,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18-20节,不能快乐的根由。 第21节,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丰富明澈的形象 和谐、炽热的理想形象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总结 任务活动三 锤炼语言,曲径探幽 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 思考1:鉴赏“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明确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是一处明喻,将从地面上一跃而起飞入高空的云雀比喻成一团云般的火焰,衬托出云雀如火的激情、如火的魅力,表现出其冲破束缚、直入云霄的英雄气概。“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是一处拟人,描绘出云雀即飞即歌的乐观精神及其对困难与黑暗的藐视。 思考2:鉴赏“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赞婚的合唱也罢,凯旋的欢歌也罢……”“……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你的乐曲音流怎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泻?” 明确 这几节,间以设问、反问句式,强调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浮华的贫乏,都比不上云雀的歌声。雪莱认为没有高尚、优美的思想和情愫,就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只有心怀对同类的爱,参透生死的真谛,才能超越生的烦恼与死的恐惧,与“痛苦绝缘”,上升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雪莱的诸多作品中,最有名的就要算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部作品是他在1819年完成的。当时的雪莱创作这篇诗剧是因为被欧洲的黑暗统治给激怒了。当时的整个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全部都笼罩在神圣同盟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之下。虽然雪莱出生贵族,但是他看到了底层人民生活地辛苦和艰难,所以他决心为欧洲人民反抗... ...由于浪漫主义和革命性的结合的特殊的诗歌风格,使得喜欢雪莱的诗歌的人越来越多,而雪莱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雪莱也因此受到了英国政府的排挤,甚至还曾被驱逐出英国... ...雪莱的死在英国人得知后,普天同庆。虽然现在英国以雪莱这个诗人为荣,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雪莱是极度被英国人排斥的,以至于他的死讯还能让英国人欢呼... 任务活动四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风格、句式、情感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诗中以第二人称“你”来代指云雀,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运用拟人的写法,将云雀人格化,“明朗、欢悦”“甜蜜美妙”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云雀的美、力量以及诗人对它的爱。 ②用第二人称表明诗人视云雀为朋友、知音,更能直接地倾诉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追求。 思考2:诗人是怎么样塑造“云雀”欢乐的理想形象的? 明确 ①“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②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③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④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②诗人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任务活动五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思考:《红烛》和《致云雀》在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上有何异同?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相同 不同 诗歌主题 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以及渴望用诗歌来唤醒世人、愿意为真理而奉献自我的情怀。 《红烛》侧重表现甘愿牺牲、执着无悔的精神; 《致云雀》侧重于表现对欢乐自由的歌颂,以及对坦荡超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艺术特色 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拟人修辞,在表现上都偏重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①语言风格不同:《红烛》偏于沉郁浓烈,《致云雀》偏于清丽明快。 ②两首诗运用到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红烛》包含反复手法;《致云雀》包含通感、衬托、排比等手法,并且比喻更为丰富。 ③《红烛》各节行数不一,诗句长短不一,具有参差错落的美;而《致云雀》每一节均为五行,诗句四短一长,具有整齐匀称的美。 04 思考延伸 诗意的飞翔 飞鸟象征着时代变迁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读:诗句描绘出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画面,给人一种世事沧桑的感受,通过诗句表现作者生活的曲折。在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事变迁的无常。 诗意的飞翔 飞鸟象征着孤单、悲壮凄凉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解读:通过孤鸿表现出作者的孤寂之情,并且表明作者不愿随波逐流。 诗意的飞翔 飞鸟象征着荒凉破败、离情别思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读:描写了春殿以往的繁华,并利用鹧鸪鸟衬托如今春殿的破败,通过春殿繁华与破败进行对比,给人无限的荒凉之感。 诗意的飞翔 飞鸟象征着荒凉破败、离情别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读:在情景交融当中,我们可以通过诗人创设的画面联想自己送别朋友的情形,从而有感而发,体会出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在诗句中充分利用“子规”表现了作者的离情别思。 诗意的飞翔 飞鸟象征着高远志向 八声甘州·和魏鹤山韵 吴潜 任渠侬、造物自儿嬉。安能止吾归。有秋来竹径,春时花坞,夏里荷漪。何事东涂西抹,空遣鬓毛稀,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点检人间今古,部谁为赢局,底是输棋。谩区区成败,蚁阵与蜗围。便掀天卷地勋业,怕山中、拍手笑希夷。如何是,一尊相属,万事休知。 解读:通过作者的描述创设出鸿鹄高飞的情景,让读者通过想象感受鸿鹄高飞,从而使读者拥有另一番体验。 诗意的飞翔 飞鸟象征着喜悦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读:诗句描写了早莺相互争巢的情形,给读者带来一种早春的美好,这也将诗人的喜悦之情表露无遗。 诗意的飞翔 飞鸟象征着幸福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解读:利用青鸟表明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青鸟引领诗人走向幸福,简短的诗句中读者仿佛可以看见青鸟带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美好期望。 诗意的飞翔 飞鸟象征着自由 清平乐令 佚名 帘卷曲阑独倚,江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落红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解读:通过沙鸥的自由自在与少女的伤怀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出少女希望可以像沙鸥一样飞翔,忧伤之感油然而生。 【课后作业】 学习创作诗歌,可以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描述、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抒发心情或暗示情感,这样诗歌才能耐咀嚼,有诗味。如下面这首小诗,借“梅”来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梅 一片花瓣 是一滴生命 剥落了生命 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 请另选一个事物,仿照文中《梅》的写法和形式,写一首小诗。 【示例】 船 一片风帆 是一缕乡思 高挂起乡思 你承载了沧桑和希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