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绵阳实验高级中学高2023级高二(下)6月考试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如果归入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宿命,那么,有一条河注定是失败的,它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塔里木河。2179千米的身躯,让它自高山峡谷奔腾而下,又在苍茫大漠间驰骋千里。于黄河而言,它的干流水量较小,却同样可以被称作母亲河。于长江而言,它的长度只有三分之一,却滋润着超过100万平方千米的大地。
与很多大河相似的是,塔里木河的故事也源于高山之巅。在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东南侧,十余条冰川从山巅倾泻而下,这里便是塔里木河的主源之一——叶尔羌河的起点。当气温升高,大量的冰川开始融化并不断汇聚,再加上少量的大气降水,叶尔羌河便有了最初的模样。随后,随着沿途众多冰川融水的注入,叶尔羌河开始壮大,成长为了一条少年河流。不仅充满活力,胆子也越发大了。它在群山之间横冲直撞,不断下切,开辟出了一条条峡谷。在峡谷内,它将自己拧成“一股绳”,冲破碎石,浩荡前行。与此同时,由于高山冰川的发育,天山的阿克苏河,昆仑山的和田河与克里雅河如叶尔羌一般同样欢腾雀跃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够涌入大海,为此不惜一切代价突破群山。最终,在莎车县,叶尔羌终于摆脱了大山的束缚,完成了最艰难的挑战。
然而,让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曾经孕育自己的群山竟然扼杀了眼前的塔里木盆地。此刻,呈现在它面前的是另一番天地: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这里终年被干旱笼罩,年均降水量只有2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800毫米。目之所及,黄沙遍野,了无生机。叶尔羌犹豫了。事实上,不止叶尔羌,从四周高山奔流至此的河流们都犹豫了。它们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更无法想象未来将要面对什么。但很快,它们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一切。
河流们首先想到的是尽可能地“发散”自己,从而滋养更多的土地。它们利用出山口的天然地势落差,将流速骤减,并舒展身躯,使水流向四方散开,于是河流中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冲积扇诞生了。而当其范围逐渐扩大,彼此连接时,便成为了冲积扇群。当大面积的土地被冲积扇覆盖,受到流水的滋养,开始变得湿润,绿洲就诞生了。
它们满怀信心地继续向大漠深处挺进,叶尔羌也逐渐褪去了峡谷中的稚气与莽撞,成长为一条青年河流。在新疆阿拉尔市,奔腾了近千公里的叶尔羌河拼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最终瘫倒在大地之上。幸运的是,一路向北的和田河及时赶到,与从天山奔腾而下的最强援军——阿克苏河撞了个满怀。自此,一条驰骋大漠、缔造奇迹的河流——塔里木河诞生了。
在沙漠地带,由于河床及沿岸泥沙较为松软,极易冲刷,河流的摆动十分剧烈。塔里木河在大地上画出了一条条优美的曲线,而当其过于弯曲致使两岸相连时,河流便“裁弯取直”,使原有河道逐渐废弃,形成形似牛轭的湖泊。此时的塔里木河也找到了对抗大漠的新办法。夏季,较高的气温使上游冰川快速融化,河流补给量增加,再加之偶尔到来的水汽形成的降水,塔里木河有了明显的枯洪变化。每当洪水来临,它便让水流借势冲出河道,四处漫溢,覆盖更为广大的土地,更有可能打通新的通道,致使河流改道。这使得更大面积的沙漠得到了水源的滋养。与此同时,流水也可不断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为四周甚至其他地区的生命提供生存的可能。而当其遇到地势低洼处,更可孕育小型的湖泊与湿地。至此,沙漠因为塔里木河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不仅滋长着生生不息的绿洲,更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文明。
然而,在塔里木盆地的东部,一个耳朵状的低地出现在大地之上,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罗布泊。数千年前,作为盆地的最低点,彼时的罗布泊承接着来自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在内的众多河流,湖面广阔无垠,最大时可达1万平方千米,超过了如今青海湖的两倍。充沛的水源孕育了闻名遐迩的楼兰古城,这里不仅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印度的佛教、希腊的艺术、东方的织锦也在这里大胆融合,共同塑造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国际化”王国。
但之后,随着气候逐渐变干,再加上盆地内南高北低的地势差距,塔里木河彻底离开了罗布泊。由于受到强蒸发与强下渗的影响,再加上补给较少,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似乎也进入了迟暮之年。河道内,滔滔的河水被平静的细流所替代,漫溢的黄沙凌乱地散落在四周。上世纪50年代,塔里木河上游大面积的水土开发,致使下游的水量越来越少。直至70年代,自大西海子水库向下的321公里河道彻底断流,台特玛湖干涸,两岸胡杨大量死亡,人们被迫迁移,留下了众多城镇遗迹,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楼兰”。
于是,一场河流保卫战打响了。本世纪初开始,塔里木河沿岸的数百万亩的农田开展了节水改造工程。二十余次的生态输水,让其彻底摆脱了断流的困境。大面积的胡杨等植被的更新与修复使下游重现生机。时至今日,位于尾闾的台特玛湖面积已超300平方公里。
作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河,现如今的塔里木河凭借着科技与交通的力量,将滔滔的流水化作飘香的瓜果,涌入万家灯火;亦化作柔软的棉花,穿戴在身;更可化作美味的佳肴,走向世界。而对于生活在东部的我们,也许遥远的距离让它从未出现在你的脑海中,也许你也从未见过它的模样,但其实,它一直在我们的身边。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塔里木河:做河,好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将自己拧成‘一股绳’”指叶尔羌河将所有细流汇聚在一起,以冲破群山阻隔。
B. “发散”指河流们在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时,降低流速使得水流向四方散开。
C. “裁弯取直”是塔里木河弯曲的河岸线,因凹岸相连而产生的一种地理现象。
D. “楼兰”代指那些因人口迁移、胡杨死亡而出现的湖泊枯竭、城镇衰落的遗迹。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塔里木河虽然在干流水量和长度上不及黄河与长江,但其对流经土地的灌溉与滋养同样有着重要的贡献。
B. 作为塔里木河的主源之一,叶尔羌河起源于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东南侧冰川,沿途汇入了众多冰川融水。
C. 罗布泊曾经湖面广阔无垠、水源充沛,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塞,并孕育出拥有璀璨文明的楼兰古国。
D. 得益于新世纪的节水改造工程和生态输水,如今的塔里木河完全摆脱了断流的困境,下游重新焕发了生机。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塔里木河作为国内最大的内陆河流,尽管为沙漠所阻最终没有流入大海,但对东部地区依然产生了一定影响。
B. 大面积的土地被冲积扇覆盖并受到流水的滋养,加之丰沛降水使得此地气候变得湿润,从而推动绿洲的诞生。
C. 塔里木河随季节更替而出现的枯洪变化,使得沙漠在河流改道时才得到水源滋养,从而为周边地区孕育生机。
D. 如果能够及时践行科学的环保理念并对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塔里木河就不会遭遇水流枯竭等生态问题。
4. 作为一篇优秀的科普文,本文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请简要说明。(4分)
5. 某校跨学科学习小组围绕“奔腾不息·润泽万物”主题,向同学展示塔里木河的“前世今生”,应联系哪些学科进行展示?请根据材料列举内容要点。(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文本一:
张仲陶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有一段;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①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故乡的食物》这几段主要是记炒米的,只是连带涉及张先生。我对张先生所知道也大概只是这一些。但可补充一点材料。
我从张先生读《项羽本纪》,似在我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算起来大概是虚岁十二岁即实足年龄十岁半的时候。我是怎么从张先生读这篇文章的呢?大概是我父亲在和朋友“吃早茶”(在茶馆里喝茶,吃干丝、点心)的时候,听见张先生谈到《史记》如何如何好,《项羽本纪》写得怎样怎样生动,忽然灵机一动,就把我领到张先生家去了。我们县里那时睥睨一世的名士,除经书外,读集部书的较多,读子史者少。张先生耽于读史,是少有的。②他教我的时候,我的面前放一本《史记》,他面前也有一本,但他并不怎么看,只是微闭着眼睛,朗朗地背诵一段,给我讲一段。很奇怪,除了一篇《项羽本纪》,我以后再也没有跟张先生学过什么。他大概早就不记得曾经有过一个叫汪曾祺的学生了。张先生如果活着,大概有一百岁了,我都七十一了嘛!他不会活到这时候的。
张先生原来身体就不好,很瘦,黑黑的,背微驼,除了朗读《史记》时外,他的语声是低哑的。
他的夫人是一个微胖的强壮的妇人,看起来很能干,张家的那点薄薄的田产,都是由她经管的。张仲陶诸事不问,其受夫人辖制,是很自然的。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也感觉得出来,张先生有些惧内。
张先生请我父亲刻过一块图章。这块图章很好,鱼脑冻,只是很小,高约四分,长方形。我父亲给他刻了两个字,阳文:中陶。刻得很好。这两个字很好安排。③他后来还请我父亲刻了两方寿山石的图章,一刻阳文,一刻阴文,文曰:“珠湖野人”“天涯浪迹”。原来有人撺掇他出去闯闯,以卜卦为生,图章是准备印在卦象释解上的。事情未果,他并未出门浪迹,还是在家里糗着。
最近几年,《易经》忽然在全世界走俏,研究的人日多,角度多不相同,有从哲学角度的,有从史学角度的,有从社会学角度的,有从数学角度的。我于《易经》一无所知,但我觉得这主要还是一部占卜之书。我对张仲陶算的戒指在炒米坛盖子上那一卦表示怀疑,是觉得这是迷信。现在想想,也许他是有道理的。如果他把一生精研易学的心得写出来,包括他的那些卦例,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但是,写书,张仲陶大概想也没有想过。小说《岁寒三友》中季陶民在看了靳彝甫的祖父、父亲的画稿后,拍着画案说:“吾乡固多才俊之士,而皆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于里巷,悲哉!悲哉!”张仲陶不也是这样的人吗?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集》)
文本二:
靳彝甫,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沐手敬绘”。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④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节选自汪曾祺《岁寒三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本一中作者对张仲陶算卦一事从怀疑到重新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从不理解到认同的态度转变。
B. 文本一中作者描写张先生的外貌、生活习惯等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师道尊严,展现传统文人形象。
C. 靳彝甫虽以卖画为生,但作为画师,他有自己的坚持,他不在门口摆摊,通常是等人上门求画,且画毕署名。
D. 两个文本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文本一简洁平实,文本二华美流畅,展现了作者多样的语言表达能力。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通过对比表现出张仲陶在生活中的无能与学识上的渊博,平淡的叙述塑造了张仲陶的独特形象。
B. 句子②展现张仲陶教“我”读书时的神态动作,从中可见他对《史记》的钟爱,后文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C. 句子③写张仲陶与“我”父亲之间的雅交,从“珠湖野人”“天涯浪迹”的图章,可见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D. 句子④通过侉子的视角观察靳彝甫掏蟋蟀,“走走,停停,忽上,忽下”的灯笼,侧面表现出靳彝甫的专注。
8. 靳彝甫生活“半饥半饱”,却“活得有滋有味”,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原因。(4分)
9. 这两个内容相关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馀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鬻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鬻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①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节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十七)
【注】①遘:遭遇。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以余好A书故B家有零落C篇牍D辄令E里媪F访求G遂置书H无虑I数千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善,交好,与《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中“善”,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B.但,只、只是,与《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中的“但”词义不同。
C.遗,指赠送,与《孔雀东南飞》“留待作遗施”中的“遗”词义相同。
D.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后来也泛指黑夜,如成语“风雨如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美堂始建于成化初年,坐落在安亭江边,规模宏大,厅堂宽敞,杨守阯太史曾为其作记。
B.作者妻子王氏出身名门望族,温良贤淑,不仅对丈夫全力支持,而且孝顺公婆、持家有方。
C.对作者落第一事,妻子十分坦然,认为正好能像隐士一样放弃功名一起去鹿门山采药隐居。
D.妻子过世三年后,倭寇入侵我国边境,作者便一直居住在县城,只是每年回世美堂一两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2)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
14. 世美堂与项脊轩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
艾可叔①
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
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
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弃官。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船在水中的进退两难暗示自己仕途的进退两难,虽然老迈但赤诚之心没有改变。
B. 颔联借用陶渊明和张良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终究不愿入仕元朝。
C. 颈联写人身处穷困、地位低下却无忧是因能坚守道义,遭遇流离时最幸运的是没做官。
D. 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他借此诗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
16. 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与本诗中的“岁寒谁似东篱菊”,都写了“菊”,试分析两句在表达意义上的异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陈述了自己家门衰微,人丁不旺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短句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孤苦无依的处境。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古诗词开篇就使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突出写作内容,这样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材料一:
问: ① ?
黄茜: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人体内多巴胺大量释放时,人们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因而它也被称为“快乐荷尔蒙”。“多巴胺穿搭”就是人们通过穿着绚丽多彩的服装,调动正面情绪,从而创造积极力量的穿搭方式。
问:“多巴胺穿搭”高饱和的明媚色彩似乎与中国传统审美并不一致,这是不是一种纯粹的“舶来品”潮流呢?
黄茜:“多巴胺穿搭”以高明度的淡黄、粉红、天蓝、灰白为主,中国传统色则有杏仁黄、淡绯、蝶翅蓝、银鱼白等作为呼应。唐代服饰就有极强的色彩感,颜色以鲜艳明丽为主。在各个朝代的审美选择中,艳丽色彩也从未缺席过。可以说“多巴胺穿搭” ② 。
中国古代的“多巴胺穿搭”不是对色彩的跳脱堆沏,而是对个人性格和社会地位的含畜表达。贾宝玉登场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谍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大红与石青叠穿,既是光彩夺目的青春少年,又是 ③ 。透过唐三彩立俑鲜艳的色彩,我们便能一窥盛唐的富丽磅礴。色彩与文化是高度关联的,如果没有文化作底色,审美当桥梁,繁多的色彩只能让眼花缭乱。
材料二:
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折射出深厚的文化意蕴。“东方既白”是天空蓝蒙蒙透点白的颜色,“海天霞”是海上霞光之淡红。与诗歌中的意象相似,色彩的名称可以理解为传达色彩观念的意象。依据我们在讨论传统色彩名称时,头脑中浮现的物像、画面或者情境、体验,可以大致将之分为特征意象、情景意象、感觉意象。
特征意象是由名称而联想到某种事物表象的色彩。比如藕色、橙色等易使人想到莲藕和甜橙的外观,墨黑和苔绿使人极易联系到书画的墨汁和无人小径。
情景意象是由色彩名称而生的联想超出了事物本身的特征,产生了一种朦胧意境或氛围,具有更为强烈的文化气息的色彩。由桃红联想到粉红的桃花时它是特征意象,若进而想到桃花盛开的春天则可归入情景意象。
随着“画面”朦胧程度的增加,使情景想象会转变成一种笼统的心理体验,这类让人产生心理体验的色彩被称之为感觉意象。色彩名称易于产生大小、厚薄、深浅、明暗、冷暖等。其意象多属感觉意象。例如“肥”作肥大解,白色有扩张感,肥白更强调了这扩张感。这类色彩还有老紫、退红、窈蓝等。
18. 下列词语与材料二中加点的“海天霞”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
A.大步走 B.慢慢说 C.好孩子 D.胭脂红
19. 请在材料一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 材料一中画横线部分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22. 两则材料中都出现了丰富的色彩,请你写出带有多巴胺色彩的诗句,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它的颜色带给你怎样的联想。(4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老师拿着一杯水,说:“这杯水只有二百克,你们能将它端在手中多久?”很多同学都笑了,二百克而已,拿久了又会怎样!老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这杯水的重量很轻,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材料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会很容易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进行辨析,结合材料含意和现实生活,写一篇在“走进高三”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和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注意文体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卷面工整、字迹清晰。
绵阳实验高级中学高2023级高二(下)6月月考答案
D 2.C 3.A
4. ①科学性:文章介绍塔里木河相关的地理知识时逻辑严密,层次明晰,用词严谨准确,并列举较多的精确数字。
②趣味性:文章运用拟人化手法,将塔里木河曲折艰难的形成过程类比为人的成长经历,表达生动形象,趣味盎然。
5. ①从地理学科角度,侧重介绍塔里木河的发源地及形成原因,流经地域的自然风貌。
②从历史学科角度,侧重介绍塔里木河沿途重要的历史文明,流经地域的时代变化。
③从语文学科角度,侧重介绍塔里木河奔腾不息的精神内涵,流经地域的人文风俗。
C
7. A
8. ①靳彝甫的生活富有雅趣:他画室周遭环境清幽典雅,别有情致;放风筝、种荷花、养蟋蟀,不同的时节他的生活都有滋有味。
②靳彝甫有精神寄托:他的三块田黄石章让他引以为豪,把玩它们能让他忘记生活中的烦恼,是他的乐趣所在。
9. ①文本一是散文,强调真实性和纪实性。以作者对故乡人物张仲陶的回忆为基础,人物事迹真实,作者经历感悟真实。文本二是小说,可以虚构。靳彝甫的形象及其经历经过了艺术加工,是虚构创作的产物。
②文本一夹叙夹议。在叙述张仲陶的事迹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易经》、迷信与科学等问题的思考。文本二以叙述和描写为主。通过对靳彝甫生活爱好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③文本一结构灵活自由,形式松散。围绕张仲陶与其相关的琐事展开叙事。文本二结构紧凑,事件集中。以靳彝甫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串联其兴趣爱好,情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10.BDG
11.B
12.D
13.(1)我正好在堂中读书,我的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会让人突然有家园毁坏的悲伤了。”
(2)当时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恐怕会有遗憾吧?”
14.①均环境幽雅而闲静。②均屡经灾祸而不毁。③均破损并得到修缮。④均寄托对亡妻思念。
参考译文:
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的后代。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余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做官的人,又因为他们家居住在昆山的南戴。王翁他老人家性情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盛、大理寺卿章格,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王致谦)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幽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二字。四明的杨守阯太史为它写作了《世美堂记》。
嘉靖中期,王翁的曾孙因为拖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给别人。我正好在堂中读书,我的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会让人突然有家园毁坏的悲伤了。”我听了这话,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打扰。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买下世美堂),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还完那些钱。我对于家中的账务,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年头大旱,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每当稻子成熟,(我的妻子)先把它们酿成酒给我的父母品尝,自己才敢尝。当大小麦丰收了的时候,(我的妻子)先把它们做成美味的酱给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孤苦无依的姐妹大都前来依附我,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照顾住和吃的。有时候遇到不顺心的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那些旧时的书香人家的零散的书籍,(她)就找邻里去寻找,于是购置的书籍大约有几千卷。
庚戌年,我会试落榜离开京城,走路走了十天才到家。当时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恐怕会有遗憾吧?”她说:“正好能像庞德公一样抛弃功名,携带妻儿入鹿门山采药隐居,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的张文隐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但是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是在张文隐去世后的第二年。
又过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国边境,在一天之中多次经过掠夺,然而世美堂却没有毁坏,堂里的书也没有损毁。然而我就居住在县城,一年才去一两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和儿媳前来祭扫,留下来把损坏的地方加以修葺,长住在这里没有离开。一天,我的父亲闲坐在厅堂里,悲痛地对我说:“房子还在,人却已经不在了,我想起了你媳妇啊!”我退下后对此感到十分哀伤,于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写了这篇《世美堂后记》。
15. D
16. 同:两句中的“菊”在意义上都指向隐居。
异:①《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小院中依旧保持原来风貌的菊花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抒发了自己抵家归隐时的欣喜;②本诗则通过“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17.(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示例一: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示例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示例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8.D(3分)
19.(6分)①什么是“多巴胺穿搭”;②早已在中国风靡过(并非纯粹的舶来品);③绮丽满身的富家子弟。 (评分建议:每句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0.(3分)示例:随着“画面”朦胧程度的增加,情景想象会转变成一种笼统的心理体验,这类色彩被称为感觉意象。色彩名称易于产生大小、厚薄、深浅、明暗、冷暖等感受。
(评分建议:每修改正确一处得1分,满分3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赋分。)
21.(4分)“沏”改为“砌”;“畜”改为“蓄”;“谍”改为“蝶”。
(评分建议:每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满分4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赋分。)
22.(4分)示例:红杏枝头春意闹(应是绿肥红瘦/正是橙黄橘绿时/两个黄鹂鸣翠柳/春来江水绿如蓝/梅子金黄杏子肥)
联想:红杏让我们直接联想到鲜艳的红色繁花,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明媚,更能借“红”来暗示春天带给人的感觉是活泼的、热情的、新生的力量与勇气!
(评分建议:诗句1分,联想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叙事性和名言引语式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材料具有隐喻性和哲理性,要求我们能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此及彼,联系现实悟道理。装二百克水的杯子喻指看似并不重的压力,长时间拿杯子指的是长时间承受这种压力,结果是承受不了。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承担的压力,调整好状态,才能拿得更久,走得更远。联系现实,可发现当前“双减政策”“内卷”“鸡娃”等一系列新政策和新名词,都是社会对压力的思考与调整,面对这种种压力,应懂得适当放下,否则会让人身心俱疲。材料二是名言警句材料,柏拉图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说明“减压”方能游刃有余。格拉西安强调了“负重”的重要性,他认为负重方能成就美好。老师、柏拉图和格拉西安的观点看似不同,实际上,是在不同情境下面对人生压力的态度,两种观点并不矛盾,人生应承受压力,这是不容否认的,但应适当减压才能更好的承受压力。考生要注意“辩证思考”。
对此,试题要求以“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为中心展开辩证讨论。立意时,考生可以侧重减重或减压,也可以侧重负重或增压,也可以两者均谈,不能只谈一个方面,二者是既“分离”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应运用辩证思维,理性表达,进行写作。
行文时可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及思想理论。可以分析为何需要负重或增压前行,减轻重量会有什么后果,如何更好地克服前行中的困难,担起该担的责任。可以联系现实批评那些“躺平”者,“摆烂”者,从而号召广大青年践行曾子的格言,为托举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对于“减重”或“减压”,也可以不一味地否认,而是指出人生如同行船,遭遇风浪在所难免,所以我们需要负荷;可相反如果负荷过重,又不利于航速的加快;人总有压力,但要适度,要学会变负为正,变压力为动力,才是真正地善于运用“减重减压”。
【参考立意】
(1)负重致远,减重致久。
(2)负重奋斗使生命更精彩。
(3)轻装简行,行而不远;负重前驱,终致胜地。
展开更多......
收起↑